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宋朝名将潘仁美,被冤枉了上千年

宋朝名将潘仁美,被冤枉了上千年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杨业杨延昭父子一样,潘仁美也确有其人。他叫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府人。不过,真实的潘美不但不是奸臣,而且是北宋的一员名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对赵宋王朝的贡献,甚至远远超过了杨业父子。

与杨业一样,潘美也出生于战乱频仍的五代时期。杨业生年不详,《宋史》本传说他“弱冠事刘崇”,北汉国主刘崇称帝在公元951年,照此推算,杨业约生于932年左右。潘美长他几岁,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亡于后晋,后晋又亡于后汉时,潘美已经二十岁出头了,他敏锐地看出凶残暴虐的后汉王朝绝不会长久,就对一个同乡说:“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宋史•潘美传》)其时,后汉大将郭威的内侄柴荣任开封府尹,潘美便投身于柴荣麾下。果然,不久郭威就灭掉后汉,建立了五代时期最后一个也是最生气勃勃的王朝——后周。郭威死后,柴荣即位,这就是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潘美则由侍从官中涓又增补供奉一职,颇受世宗信赖。在那抵御北汉进犯、决定后周国运的的高平之战中,潘美英勇杀敌,因战功而被提拔为西上阁门副使。后来,周世宗欲经营陇蜀,又命潘美为陕州监军,让他担负屯田练兵的重任。

潘美与赵匡胤的关系也很好。周世宗死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即命潘美返回汴京城,晓谕执政的宰相范质与王溥:皇帝已经姓赵了,你们都顺从天意,俯首称臣吧。范质与王溥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很快就跪拜屈服;仓促之间企图率众反抗的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则饮刃毙命。内部已经安定,北宋政权也已建立,赵匡胤最担心的是统兵在外的大将,他们或有不服,那就棘手多了。其时,陕帅袁彦凶悍嗜杀,又正在修缮甲兵,训练士卒,大有与新王朝决一雌雄的架势。赵匡胤又任命潘美为陕州监军,并且嘱咐他:如果发现袁彦有图谋不轨的苗头,就设法除掉他。潘美却单骑去见袁彦,用“天命”、“大势”、“利害”等劝谕他恪守一个做臣子的职分。袁彦终于被说服了,就跟着潘美,一起到汴京城里来朝拜新皇帝。赵匡胤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不久,镇守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举兵造反。赵匡胤亲自率军征讨,潘美则以行营都监跟随,仅仅两个月,就攻破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死。

此后,在赵匡胤及其兄弟——宋太宗赵光义的统一大业中,潘美南征北战,灭南汉,平江南,破北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岭南之役,潘美是宋军统帅。一路上克富川,破贺州,又连下昭州、桂州、连州,在击溃南汉十余万大军后,攻占了其都城广州北面的门户韶州。南汉国主刘鋹势穷力蹙,派使者前来求和。潘美对使者说:“我们大宋皇帝让我转告你们国主:能战则率军与我们决一死战,不能战则劝你们努力防守,不能守则晓谕你们开城投降,不投降就自杀死节,不想死就逃亡别处。除了这五条,其他的一概不予接受。”刘鋹尚有一定实力,不甘心就此投降,就命其弟弟刘保兴统帅着十五万大军,沿着崎岖山岭结营扎寨,据险抵抗。潘美见其营寨多用竹木,便命令数千士卒,每人手持两支火炬,乘夜分散摸到其营寨前,突然点燃火炬,投向寨中,一时万炬齐发,火光冲天,南汉兵顿时乱成一团。潘美“挥兵急击之”,在给敌军以重大杀伤后又长驱广州,活捉了刘鋹。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赵匡胤命曹彬为统帅、潘美为副统帅进攻江南的南唐国。潘美率步卒首先渡过长江,南唐国主李煜急命镇海军节度使郑彦华率水军、都虞候杜真率步军抵抗,都被潘美迅速击败。其时,曹彬也在白鹭洲、新林港连破江南兵,各路宋军进抵秦淮河畔,直逼南唐国都金陵城。金陵戒严,南唐将其十万水陆大军列阵于金陵城下,与宋军隔秦淮河对峙。其时已是旧历十月,潘美率军首先来到秦淮河畔,渡河的船只尚未准备停当,潘美传令军中道:“我潘美提数万雄兵,志在必胜,难道会被这区区一衣带水而挡住么?”当先涉水过河,宋军士气大振,纷纷徒步涉水,奋勇进击。南唐兵大败,潘美又乘胜夺得南唐战舰,破其城南水寨。在打退了南唐兵的夜袭后,潘美一鼓作气,又于金陵城下击溃了其十万大军。至此,金陵已陷于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不久城破,南唐国灭,李煜也做了俘虏。

南唐灭亡后,建都杭州的吴越国主动献地归附,十国中只剩下一个建都于山西太原的北汉国了。其时宋太祖赵匡胤已死,其弟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年初出兵进攻北汉,潘美则被任命为北路都招讨,“部分诸将进讨”,成了这次战役的实际统帅。宋军击退了契丹援兵,潘美又屡败北汉兵,于当年四月,就“进筑长连城”(《宋史纪事本末•平北汉》),将太原团团围困。不久,赵光义亲自赶到太原,指挥诸军攻城。五月,北汉主刘继元缟衣出降,而防守太原东南一隅的北汉骁将杨业尚在“据城苦战”(《宋史纪事本末•契丹和战》)。赵光义命刘继元派亲信去召谕杨业,杨业才卸掉铠甲,来见宋帝。赵光义大喜,拜杨业为代州刺史。

灭北汉后,宋太宗不听劝阻,以疲惫之师北伐契丹,败归后则让潘美兼任三交(今山西太原北)都部署,留屯边境,以防御契丹。不久,契丹万余骑兵来犯,被潘美杀得大败而逃。潘美又奇袭三交西北三百里外的险要之地固军,然后据有其地,屯兵积粮,北方边境才得以安宁,潘美也因功先后受封为代国公、韩国公。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下诏分兵三路进行北伐:东路由大将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统率,由定州攻飞狐;西路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关,攻朔(今山西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等四州,最终目标是三路大军会师幽州,歼灭契丹主力。可是,东路军在打了几个胜仗后,却在歧沟关被契丹主力杀得大败,损失惨重,只得退归。其时中路军已攻下飞狐,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更是战果累累,出师仅两个月,就收复了朔、寰、云、应四州之地,兵锋直抵桑干河。但是,由于东路军的溃败,中路军只得退守定州,西路军也退守代州。契丹军则转守为攻,调集十万精锐,全力向潘、杨部占领的寰州压来。宋太宗命潘美、杨业将朔、寰、云、应四州之民立即迁于内地,而寰州已被契丹攻陷,形势十分险恶。杨业建议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待宋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宋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迎战,这时,命令朔州民众再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一千弓箭手守住谷口,再令骑兵于中路掩护,三州百姓就可以安全内迁了。可是,对于杨业这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监军王侁却嘲笑杨业怯懦,认为应该出雁门关北川,鼓行而往,将敌军杀退,另一个监军刘文裕也表示赞成。杨业道:“不行,敌强我弱,契丹兵势正盛,这是必败之势啊。”王侁话中有话地说:“你号称‘杨无敌’,却不敢与敌人交锋,难道有别的企图么?”杨业气愤地说:“我不是怕死,而是想减少士卒的损伤并完成皇上的使命啊。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不杀之恩,愿以死报国。你既然这样责备我,那我就先行赴敌吧。”出发时,杨业指着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口对潘美等人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后来,杨业果然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退到陈家谷时,潘美、王侁等却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力竭被俘,绝食而死。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一次战斗中牺牲。

平心而论,杨业的败亡,作为全军统帅的潘美是负有一定责任的。被俘后的杨业长叹一声道:“皇上厚待我,期望我讨贼捍边以作报答。我却被奸臣逼迫,致使王师败绩,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这个“奸臣”是谁?以杨业被俘后、临死前的激愤心情而论,三个逼迫他出战的都是奸臣,尤其是那王侁。潘美呢,作为全军统帅,虽未明确表态,却没劝阻杨业轻出,更没给予支援,自然也是奸臣。

然而,是不是有故意致杨业于死地的奸臣呢?客观地说,别说潘美,连王侁也算不上。大概是被西路军的连续胜利冲昏了头脑吧,王侁的最大过失是盲目轻敌。潘美与王侁确实各率本部士兵在陈家谷口布下阵势,准备接应杨业。可是“自寅至巳”(《宋史•杨业传》),即从天不亮到将近中午,整整三个时辰,也没看到契丹兵的影子。王侁还派人登上托逻台了望,仍然没有看到动静,以为契丹兵已经败走,急欲争功,便率领着本部兵离开了谷口。或许因为王侁是皇帝派来的监军、权势更大吧,潘美也无法制止,只得率领剩下的部队沿着交河西南行走了二十来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就麾兵撤退了。而杨业呢,从中午时分与敌兵交手,一直杀到天黑,才辗转来到陈家谷口,此时,潘、王的部队已离开谷口半天了。

杨业之死,潘、王、刘都有责任,最可恨的是王侁。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说他是奸臣吧。

宋太宗听说杨业牺牲,也痛惜异常,除追赠其为太尉、抚恤其家外,又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与刘文裕则被撤职流放。大概是考虑到潘美功大过小吧,第二年,宋太宗就让他官复原职了。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潘美逝世,享年67岁。

正因为潘美的赫赫功勋,宋太宗死后,其子真宗赵恒即位,潘美也配享于太宗庙庭。据《宋史•礼志十二》所载,宋徽宗赵佶即位后的第一年,即崇宁元年,修《五礼新仪》,确定配享于北宋诸帝的功臣,共分若干批次。潘美列位于开国功臣赵普、曹彬之后而居于第二批次,连名臣王旦、韩琦、曾公亮、王安石等也排在他后面呢。到了明朝洪武年间,设立历代帝王陵庙,除了祭祀那些著名的帝王外,明太祖朱元璋又亲自选定了一批历代功臣,陪祀于帝王之侧,他们包括周公旦、姜太公张良、陈平、萧何、曹参、诸葛亮、房玄龄等,宋代则有五人,即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与张浚,从上古到元朝,“凡三十七人”(《明史•志四•历代帝王陵庙》)。顺便说一句:赵普本也列名于内,朱元璋认为他与宋太宗搞“金匮之盟”,有帮着宋太宗搞篡位之嫌,是不忠于宋太祖,故尔将他除名。到了清朝,所祭祀的历代功臣中又增加了明朝的徐达刘基等,“凡功臣四十一,祀以少牢”(《清史稿•志三•历代帝王陵庙》)。值得玩味的是,潘美本来也在其中,到了康熙十七年,却与张浚一起被去掉了。宋臣张浚瑕瑜互见,本来就与赵普一样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姑且不论。潘美为什么被“罢去”?估计其时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因此杨家将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了突出杨家祖孙数代英勇抵抗外侮的光辉形象,众口相传之中,潘美已经被扭曲为白脸奸臣了。满清统治者为历代帝王建立陵庙,至少有两大理由:一是向天下宣示,咱大清国可是与秦汉唐宋一样,是中华帝系的正统传承者;二是缓解民族矛盾以巩固满清统治:瞧,你们汉人中的著名帝王与功臣,咱也一视同仁地给予祭祀呢。既然此人已经由一个历史上的功臣变成了传说中的奸臣,精明的康熙帝怎肯为区区一个潘美而刺激汉人的感情呢?将其“请”出历代功臣庙,不正是康熙明智的选择么?

以上潘美的事迹及后人的纪念等均载之于正史。那么,野史的记载又如何?让我们看看与潘美同时代人、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吧:

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返回汴京,进入皇宫时,看见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小孩儿,问是何人,宫女答道:“是周世宗的儿子啊。”其时,范质、赵普、潘美等都侍候在赵匡胤身边,赵匡胤回过头来问他们:“该如何处置?”赵普等都说:“去之。”意思谁都明白,就是杀掉以免后患。唯独潘美与另一个武将站在后面,低头不语。赵匡胤又点着潘美的姓名询问,潘美仍然默默低头,不敢回答。聪明过人的赵匡胤立刻便从这沉默中悟出了潘美并不赞同,于是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潘美这才开口说:“臣与陛下都曾经北面服事过周世宗,劝陛下杀掉他,就有负于世宗;劝陛下不杀,陛下必然会怀疑我有二心。”赵匡道:“那好吧,这孩子就作为你的侄儿吧。周世宗的儿子是不能做你的儿子的。”于是潘美就将这个孩子带回家去了。从那以后,赵匡胤再也没有询问过这件事,潘美也就没有再提。潘美给孩子取名潘惟吉,长大后官至刺史。其实,潘美并没有兄弟,后来惟吉每到一处做官,按规定必须提供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姓名及生平时,都只说是潘美的侄儿,以潘美为父,却从来不提及祖父与曾祖父。潘惟吉的孙子潘夙是北宋神宗朝的大臣,想必与王巩有过交往,因此王巩自称,这段记载“余得之于其家人”,是第一手资料了。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