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李鸿章的本事再大也难力挽狂澜

李鸿章的本事再大也难力挽狂澜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李鸿章,一位晚清举足轻重的重臣,一位在十九世纪颇具争议的人物。根据其他学者的记载,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评价之高,可知李鸿章其确实是一个拥有极大本事的能人。那到底,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做了什么大事让历史记住了他?又是为什么他会颇具争议?

李鸿章在德国期间与俾斯麦合影

早年满腹学识,仕途顺利。

李鸿章出身于一个官员家庭,其父在京城做官,所以家境不差,从小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由于年少聪慧,得老师赏识,并且自身也刻苦学习,于1840考中秀才。后来,由于在京的父亲的催促与帮助,李鸿章上京赶考,并沿途作诗,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著名佳句,表达了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鸿鹄壮志。幸运地是,在京城李鸿章认识了许多官员以及有识之士,给他的思想理念造成了一定影响,最重要的是,他后来于曾国藩门下学习,学习经世学问,为自己的世界观奠定了重大的基础。

李鸿章为官伊始遇上太平天国运动,在曾国藩的湘军中担任幕僚,曾国藩大大赏识其才华,并且在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举荐是一位人才。之后,李鸿章受命回合肥一带幕军抗击天平天国农民军。李鸿章人生第一次的辉煌即将拉开序幕。

李鸿章来到上海后,组织了一部分兵力,自编新军,称为淮军。一开始的九千多淮军并不是什么正规军队,基本上由农民和土匪组成,因此并不被当时的上海各界重视。当时上海作为国家的最富饶之地,地位十分重要,守住上海并在上海大展宏图对李鸿章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李鸿章早年学识丰富,并练兵有道治军严谨,面对太平军时亲临前线作战。最终,淮军以少胜多,以9000多的兵力战胜天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的十万大军,成功包住了上海。经此一战,淮军声名大振,李鸿章更是享誉国内外,为自己走向更高的权力巅峰铺好了道路。之后,淮军越加强大,不断反攻太平天国,最终和湘军等军队全歼太平天国,稳定了清朝的统治。

睁眼看世界,身居洋务重臣。

上海是一个四海通商的开放港口,各国列强在此都有租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在此交融碰撞,而李鸿章便身居于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让他更了解当时的世界,并深感大清帝国的技术落后,每每想到大清国与列强对战时,战无不败,便提出学习西方技术。

一开始,李鸿章经营淮军,可是军备的经费大多用于购买枪械,这些钱都让洋人赚去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自己创办军工厂。后来,江南制造局应运而生,是晚清政府最重要的兵工厂,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工厂。近代中国四个重要的兵工厂,李鸿章一人便办了三个。之后,许多轮船、电报、近代化海军等都是由李鸿章开办,最著名的当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中组建的最重要的一支近代化海军,在连年的经营中,北洋水师曾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九,让许多列强都不敢欺负中国,给中国带来了近三十年的稍微和平的时光,这个时代被称为“同治中兴”。只可惜后来北洋水师过于自负,甲午战争前几年不曾添加一个新舰,也不加以维护,最终全军覆没,国运更加堪忧。

同时,李鸿章也慢慢发现中国的积弱不仅在于技术的落后,也在于经济的落后。于是,李鸿章大举开办矿业,如开平矿务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等等,促进了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外交上,李鸿章由于长期与洋人接触,许多国家外教均交由李鸿章一人承办,许多外国人只识李鸿章而不识清朝廷。长而久之,李鸿章在国际上享有极大的声誉。

才能虽大,可争议亦大。

刚刚上面的段落已经简单述说了李鸿章的巨大功绩,让清朝一度中兴。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让中国扬眉吐气,一口气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并创立了强大的海军,让许多国人佩服不已。然而,他最大的争议在于三个字——卖国贼。为何这么讲呢?下面我们来说说人们对他的批评,便知为何他争议那么大了。

第一,割地赔款置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每次清政府战败需要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代表总是李鸿章。列强每次与清政府谈判,总是喜欢李鸿章作为谈判代表。因此,每一次屈辱条约公布后,李鸿章总会被骂。时局不能由他一个人左右,即使他不愿意签下卖国的条约,可是慈禧大权在手,一句命令,李鸿章不得不听令签字。当然可能也有例外。有史料证明称,李鸿章与沙俄政府签署《中俄密约》时,的确收受了俄国的贿赂,以使条约尽快签订。李鸿章死去之后,传闻称留下了四千万的银两给他的后代,且当时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足见李鸿章在当时的确有贪污的嫌疑。

第二,虽建立强大军队,可是认识不深,且私欲太重。李鸿章亲自督办北洋水师,且清政府耗费了巨大的财政来购买军舰,一度让这支海军傲立世界。然而,甲午一战,一败涂地,所有虚名随即溃散。究其原因,其一为训练不到位。虽然一开始北洋水师领先与日本海军,可是开战前几年,北洋竟然不仅没有新置一个军舰,就连军费也挪用,导致最终海战时,船舰落后不敌日本。其二,李鸿章私欲太重。在可能面临舰船损失时,命令海军驻守威海港,避免更大损失,最终失去的黄海的制海权,在威海港静待敌军消灭。花费数千万却经不起一次海战,被国人痛恨至极。

第三,富国图强,只是为摇摇欲坠的清廷勉强支撑。李鸿章虽然认识到世界的巨大变化,做了许多近代化改革,可终究跳不出封建专制的圈子,一味的为慈禧服务,企图让清廷度过危机,可还是没能抵住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倾轧。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制度的落后腐败,在列强的入侵下仍然企图苟且偷安,焉能不败。

有功亦有过,不能因过掩功。

功过如何,都是由后代的人士来客观看待。尽管李鸿章没有跳出封建的圈子,意识到清朝的落后,只是意识到表面上技术和经济的落后,对清政府积弱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主动撼动封建专制的腐败根基。但是,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是李鸿章带头进行近代化改革,是李鸿章主动培养了一批如詹天佑等的爱国人才,在短短几十年做的近代化改革,与欧美曾经多年的改革相比,甚至可以说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步伐,尽管这个过程也付出了很多沉重的代价。李鸿章虽有才华,可生在了腐败的晚清,既成就了他,也湮没了他。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