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苏轼《超然台记》原文翻译与赏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苏轼《超然台记》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苏轼《超然台记》原文翻译与赏析 小故事网 时间:2016-10-01 超然台记(苏轼)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 超然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 超然 ,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赏析一】

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 万物齐一 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优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

全文以 乐 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 一字立骨 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超然台记


【赏析二】

苏轼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 超然 (在今山东诸城县北城上)。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


【赏析三】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 皆有可乐 。苏轼是以 游于物外 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写法特点上看,是一起便说 超然 ,提出 乐 字为主线。上面是从总的方面论述,下文是举例加以证明。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面广之,人便可以随退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联,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 游于物内 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于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绝顶的悲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这是以虚领实的写法。

第三段,步入正题,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这一段可分为三层:一、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记实,也是以优托喜的伏笔。二、生活初安。 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面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交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 予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 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乐作些事情。三、修台游乐。先交待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干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子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这一层虽属常见的 四望法 ,但写得不落俗套,没有用对偶排比,只用了较为整齐的散行句,别具一番疏宕流畅的情韵。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 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予与客不管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 ,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 乐 字上。

最后一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文章到此方点明 超然 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且结句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既照应开头:又与前文所说乐少悲多的人 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如应不应,有意无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无穷。

超然台记


【赏析四】

全文以 乐 开头,以 乐 收尾。全文皆不离 乐 字,可以说是一篇 一字立骨 的佳作。全文议论、记叙、抒情有机结合,严密而又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但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吊故兴怀,都紧扣 超然 二字,表现出作者的深沉和旷达。

苏轼学识渊博,胸怀阔达,所以他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他不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有意地调和三家学说,他说: 儒释不谋而同。 (《南华长老提名记》)。还说 庄子盖助孔子者 ,庄子对儒学是 阳挤而阴助 (《庄子祠堂记》)。


【赏析五】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74)改知密州,第二年,他修补了城上的一座高台,常与宾客在上面饮酒赋诗。其时正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便给这座台取名为 超然台 ,并作《超然台赋》,苏轼也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这篇 记 与苏辙的 赋 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人生无常,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悠哉自乐,无往而不乐。

本文以乐开头。一般记叙文章,常会以记叙为主,或是先记叙后议论,但此篇《超然台记》,则以先发议论,再加以记叙。本文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凡物皆有可观,既然有可观的地方,那么就有可乐的地方。就像吃酒糟饮薄酒,也能醉人一样,就像水果蔬菜可以填饱肚子,以此类推,人生无往而不乐。

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快乐的事,苏轼说: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如果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那么无异于球求祸辞福,必然深陷于痛苦之中,所以我们的内心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苏轼说: 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人为物质利益所驱使,异化成物质的奴隶,心理负担太重,精神上就不可能获得自由,那么快乐就会离我们远去。

本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了 物质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以乐观欣赏的心态对待自然,便万物皆有客观,皆有可乐;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便餔糟啜醨,皆可以醉;以乐观与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事,便没有美恶、去取、大小、祸福的烦恼,就能够游于物之外,能无往而不乐。

第三自然段叙述自己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之后的变化,在官民相安的基础上治其园囿。因为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苏轼从美丽富饶的钱塘(今杭州)改知密州,生活待遇上降低了不少。舍弃了过去安逸的生活,住居也简陋得多了。就风光秀丽来说,西湖山色之美和桑麻之野的密州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密州地区连年灾荒歉收。初来时,盗贼遍野,诉讼案件繁多,食用方面也是以野菜为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都认为苏轼是不会快乐的。然而在这里待了一周年后,苏轼欣喜的是自己不但没有被困难的环境所吓倒,对于密州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社会风气有了很好的转变,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在社会治理走上正轨的同时,自己心宽体胖,白发开始变黑。于是开始整修官衙,修补破败,并把庭院北面的旧城台,修缮一新。

第四自然段写整修后的楼台胜景,可以相与登览,放意肆志。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登台怀古,马耳、常山两山皆在密州城南,隐约可见,山中大概有隐士吧?东面是庐山。传说秦朝博士卢敖,为秦始皇求仙药不得而隐居此山,故名庐山。西面是穆陵关,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尚存。北面可俯视潍水。韩江汉信封淮阴侯,韩信伐齐时,楚将龙且领兵救齐,韩信在潍水两岸破龙且军二十万。公元前196年,韩信因谋反罪被吕后所杀,故云不终。不管有意无意,这一段话委实流露了苏轼最真实的心声,进退出处的矛盾。既羡慕 隐君子 之高蹈避世,又向往 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既追思 淮阴之功 ,又哀叹他的政治悲剧。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纠结于胸。效法秦人卢敖高卧青山,诚然潇洒,但作者心有不甘;一心用世呢,又恐陷入党争,招来像韩信这样的杀身之祸。隐君子的退避并非人生的最佳选择,但效法韩信又如何呢?欲归心老庄,游于物外,但既然追慕姜太公、齐桓公、韩信等人的功业,又何尝能平静地游于物外呢?看来苏轼想要游于物外的境界,与施展抱负的政治理想之间的矛盾,出世入世之争,永远是无法和解的。

苏轼一生都不能忘情于政治,一生都充满了矛盾,对人生形而上的把握只能带来心理上暂时的平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情欲的痛苦。理性与现实构成了壁垒森严的二元对立,这是苏轼深层的心理结构,虽然能得到暂时的调和,但终究不能超然。因为究其原因,苏轼是一个政治家,入世的精神是那么强烈,又怎能游于物之外呢?

第五自然段,写其弟苏辙为其台名曰 超然 ,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超脱一点,无往而不乐,这就是超然台命名的来历。

北宋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比较浓郁时期,苏轼是北宋知识分子中自由出入儒释道三家,圆通处世的代表。他从三家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具有积极的用世之志,有志改革朝政,而且立身刚正,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态度,无论是在顺境而是处于困境,他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表现了儒家的坚毅、执着、舍身取义的精神。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又能像道家那样超越生死贵贱,像释家那样以平常心对待世上的风云。他虽然处在苦难之中,却能蔑视苦难,虽然身处意境之中,却能超越逆境,他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从来没有处于逆境而泯灭,苏轼的人格和作品因此充满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令后人研究不已的 东坡文化 。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