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苏轼《汲江煎茶》原文翻译与赏析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苏轼《汲江煎茶》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赏析一】

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汲江煎茶


【赏析二】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一一OO),苏轼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


【赏析三】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 茶须缓火炙,活火烹 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 雪乳 ,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 飕飕欲作松风声 ,也是用 松风 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 枯肠 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 枯肠 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 枯肠 ,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 枯肠 ,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 三碗 ,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 七碗 。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 且尽卢仝七碗茶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汲江煎茶


【赏析四】

此诗于元符三年(1100)在儋州作。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人拓宽了审美视野,把汲水、煎茶、饮茶等日常生活琐事写得诗意盎然、情趣风生。三、四两句对偶工整且想象奇特:大瓢将清波舀入瓮中,似乎把投影在清波上的明月也贮入瓮中;小杓将江水注入瓶中,好像把大江的一条支流分入瓶中。奇趣横生,是诗人凝神观照、物我两忘的神来之笔。五、六两句是倒语,为诗家妙法,与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句法相似,可解作: 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杨万里《诚斋诗话》赞此诗: 一篇之中句句皆 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六则把《试院煎茶》与此诗推为 古近体绝唱 。


【赏析五】

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古文方面,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 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