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译文】
仕途坎坷三过平山堂,弹指之间已过大半生。十年不见恩师老仙翁,看墙上龙蛇遗墨泪纵横。
要想凭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诉衷肠。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赏析一】
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丰二年(1079)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 三过平山堂下 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 、 仍歌 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 万事转头空 的叹息。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赏析二】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 三过平生堂下 ,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 半生弹指声中 ,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 ,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壁上龙蛇飞动 ,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 、 仍歌 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 欧公柳 ,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 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赏析三】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 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赏析四】
据《苏东坡传》记载,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是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也就是他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而欧阳修已逝世八年。而此时的苏轼,政治处境艰难,重游故地,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恩师欧阳修,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在平山堂看到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感慨。词人写道: 三过平生堂下。 意思是说,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平山堂了。因为在熙宁四年(1071),苏轼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作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故之。词人接着说: 半生弹指声中。 也就是说,人生过得很快,弹指一挥间就走过人生的一半。这里,词人触景伤情,不但表现出自己仕途无尽的坎坷,而且也表现出对人生如梦的感叹。
接着上句写道: 十年不见老翁。 也就是说,在十年前,苏轼与欧阳修相见一面。然而,这一次相见却是聚会后的诀别。十年过去了,而今又来到平山堂,看到欧阳修书写的手迹,感叹万分。词人说: 壁上龙蛇飞动。 意思是说,欧阳修虽早已离开了我们,但在平山堂的墙壁上却刻有他亲书手迹。这手迹就是欧阳修的《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词人苏轼面对欧阳修的书写下的手迹,眼前只觉龙蛇飞动,心随之而动,思绪万千,感慨不已。特别是词作中那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 文章太守 形象,突出了欧阳修的气质与豪迈品行。可见,苏轼于欧阳修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阳修的词而生感慨。词人写道: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词人说,我在此凭吊恩师欧阳修,不但看到了平山堂前欧阳修亲手栽下的 欧公柳 ,也听到了歌女演唱欧阳修的词作。可以说,上片中写了欧阳修的手迹,所表现出来的是 龙蛇飞动 的大气与豪迈。睹物思人,借物抒情,而下片中的这几句写欧阳修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却 仍歌杨柳春风 。其中,一个虚词 仍 ,不但表现出欧阳修的词作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也表现出欧阳修在人们心中地位是很高的,得到人们的敬重。于是,词人最后写道: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意思是说,不要说万事万物转眼而去,留下的就是一场空,即使没有转眼而去的,也是如同梦一样。这样的感叹就是由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终将一死而生发出来的虚幻感、虚空感。在苏轼看来,欧阳修去世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词作的结尾,有感而发,从而表现出了苏轼人生无常而出世解脱的人生观。
【赏析五】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含蓄蕴藉,意蕴深厚;其次,注重形象,引典抒怀;再次,卒章显志,拓展情怀。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