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一】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题为 记梦 ,全词可分为梦前、梦中和梦后三个层次。

上片:写梦前。 开篇直抒生死离别之情,切入主题。夫妻双方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时间之长,思念之切、之深、之痛,跃然纸上,煎熬着作者的心,也煎熬着读者的心! 两 字一笔双写,既写自己,也写对方。 茫茫 虽写双方相互的感受,实际却重在写生者无限怅惘、无限空虚的情怀。沈雄《柳塘词话》说: 起句言景者多,言情者少,叙事者更少。 此词开头却兼及叙事与抒情,并为全篇定下伤悼的感情基调。 作者本来在时时思念亡妻,但偏用 不思量 逆接首句,再反跌出 自难忘 三字,笔势摇曳跌宕。即使不去思量,亡妻的影像也时留脑际,愈见感情深挚。 如果说上面是写生死相隔时间之久,那么下面则是说分处两地,空间之遥。作者当时在山东密州,妻子葬在故乡四川,所以说 千里 。亡妻孑然埋于旧坟,所以说 孤 。既遥远又孤单,满腔凄苦之情没办法向亲人倾诉,所以接下去说 无处话凄凉 。夫妻不能共话,不仅由于地域遥远,更在于生死分隔,无法超越。以下笔锋一转,说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妇可以再逢,又能怎样呢?――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作者用假设之笔逼进一步,说纵使相逢,妻子大概也认不出我来了。十年来,由于他与变法派政见不合,从开封府推官到外任通判杭州,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簸使作者过早地容颜衰老, 尘满面,鬓如霜 ,这对诗人外貌特征的简括勾勒,渗入了无限的身世之感。上片写梦前,几经分合转折,抒发了对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下片:转入记梦,又由梦中回到现实。 忽 字写出了梦境的迷离恍惚。 小轩窗,正梳妆 ,是说梦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这里再现了青年时代夫妻生活的实际情形,是虚中有实的写法。所谓 虚 ,是说这里记的是梦境; 实 是指这梦中所见恰恰是当年的实际情形。场景如在眼前,似幻疑真,令人倍增伤感。 相顾 二句:相别已久的夫妇一旦相见,定有千言万语要倾吐。然而,思绪如麻,这十年来所经历的种种,所感受的种种,又该从何处说起?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写出梦中重逢、百感交集,这个无声而有泪的细节特写,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取得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别情

以上写梦中。 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林的冈垄上,妻子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写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也正表现了自己对死者的无限悼念。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回味的余地。

艺术特色:

转折顿挫。 上片先以 不思量 从反向着笔,然后以 自难忘 接住,一反一正,一开一合,顿挫有致,笔势跌宕之间已将作者时时刻刻未忘怀亡妻的深挚感情道出。 纵使 句也是这一手法。

虚实结合。 词题为 记梦 ,词写梦前,梦后情景均为实写;写梦中情境,显然是从虚处落笔,这是虚实结合。而本应虚幻的梦境,写来却如在目前,乃他们夫妻当年生活的再现,这又有 实 的成分,这又是虚实结合。

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而于悼亡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感情更加深婉、深沉,厚重感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语: 眉山公之词短于情。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其实,苏轼不仅以雄文大手写豪迈之情,也善于以柔婉的语言写健康的朋友之情,夫妻之情。

江城子


【赏析二】

这是一首苏轼为亡妻写的一首悼亡诗。中国文学史上,从最早的诗集《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这个题材。

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他们的作品多深切感人,或通过对故人的怀念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或写自己现在富贵显达,追忆往昔天命无常。但是与前人相比,苏轼的这首《江城子》更富新意,他写 梦境 中与亡妻 对话 ,虽然只有下阕五句是写梦境画面,其他直抒胸臆、感慨人生,但是读起来让人不乏心痛之意,真实朴素,悲痛感人。


【赏析三】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 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 茫茫 前着一 两 字。 两茫茫 ,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 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 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 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 千里孤坟 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 两茫茫 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 凄凉 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 纵使 。 纵使 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 ,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 鬓如霜 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阙写尽了相思之苦,下阙即转入写梦。因 思 而成 梦 ,先写所 思 后写所 梦 ,自然成章。 思 是 梦 的基础, 梦 是 思 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 思 即是写 梦 ,仍然切合 记梦 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 ,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梦 是 幽梦 ,一 幽 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 的 忽 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 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 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短松冈 ,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 千里孤坟 ,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 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 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 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 料得 是 料想 、 猜想 ,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年年 ,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肠断处 是指亡妻的孤坟, 断肠人 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 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江城子


【赏析四】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 尘满面,鬓如霜 。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 夜来幽梦忽还乡 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 无处话凄凉 的悲伤。蓦然相逢,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


【赏析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 乙卯 ,指的就是这一年。题 记梦 ,是梦后记事,内容是 梦亡妻 。

十年生死两茫茫 ,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 十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十年时间,不论长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这里 生死 两字,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后的 两茫茫 不仅有了 全无所知 之感,而且有了 永无所知 之感。 不思量,自难忘 ,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 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 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 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 相逢 ,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 尘满面,鬓如霜 了。此时此刻,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 不识 了。这里有诗人的那种相逢不识的遗恨,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倍觉辛酸的慨叹。

下阕承接 相逢 写梦,境换而意相连。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是由于 不思量,自难忘 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 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然而,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里与起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 相映照。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梦毕竟是梦,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悲怆的。而在现实中,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 千里孤坟 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 。(《本事诗 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 千里孤坟 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 料得 这样一个主动词和 年年 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王弗十六岁时嫁给苏轼,她天资聪颖,知书懂诗。据《侯鲭录》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霁清,对苏轼说: 春月胜与秋月色。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 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这说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这点在《江城子》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全词,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皆为平声,三、五、七言间用、迭用 这样音韵谐协而又起伏不平。从内容上看,所表达的正是深沉而又复杂的感情。如上阕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再如诗人化用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 ,填出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与上阕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呼应,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