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查看格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苏轼《永遇乐》全诗翻译赏析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苏轼《永遇乐》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原文】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②,铿然一叶③,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④,为余浩叹。


【译文】

明亮的月光皎洁如霜,清凉的晚风温柔如水,秋天的景色清幽无限。弯弯的小河鱼儿在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景致虽美却寂寞无人看见。三更的鼓声轰响,屋外的落叶声铿锵,把我的好梦截然惊断。夜色茫茫,美梦再难寻找,醒来后把小园四处走遍。

浪迹天涯的游子早已疲倦,归隐山林的路在哪里?故乡千里让我望眼欲穿。看如今燕子楼空空如也,佳人盼盼不知何去?楼中空有呢喃双燕。从古至今人生如梦,世上何曾有梦醒之人,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浩叹。


【赏析一】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真是别具一格。五次写月:离别之月,而去之月,流逝之月,孤独之月,所望之月。上片写月始,下片写月终,月光映衬着友情,友情呼唤着月光。浓浓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词清而意达,品高而情真。饯别时: 明月如水 、 美酒 、 随人千里 ;后又写: 别来三度 、 孤光又满 、 共谁同醉 凄然顾影 、 几种不同情景从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情景宛然地写出在自己的怀人之思。

过片引发了词人的遥思之因,苏轼在海州,友人却泪洒清淮而东流到海。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均外化为具体的形象,真可谓是臆想之精奇,情爱之深邃呀。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时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这仍是借人来映己。最后 也应暗记 ,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友人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友人会 暗记 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永遇乐


【赏析二】

苏轼《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这首词写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词前小序,已可略知端倪,是一首记梦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据元本题下注 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 认为 燕子楼未必可宿,盼盼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 。显然认为傅干《注坡词》所录题注为不可信,而以为王文诰《苏诗总案》所云 戊午十月,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 为可从。王文诰断一事为二事,词中难觅佐证。郑文焯所云更多属猜测之词,显然不足为据。倒是傅注既题作 公旧注 ,当不容随意怀疑的,且与词中情事暗合,应可据此解读此词。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关盼盼。据传燕子楼是唐朝的张尚书为名妓关盼盼所建的。盼盼面貌姣好,能歌善舞,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苏轼至徐州前已转职杭州、密州等地,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的孤愤,仕途上因频繁迁调而带来的孤寂之感,都时时向他袭来。那天夜晚,一个旖旎缠绵的梦境,让他顿悟人生的真谛。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他的灵魂从梦境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因作此词,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 清景无限 ,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无限 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清 字是核心,盖既有夜风清凉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 曲港 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 清景 ,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寂寞无人见 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生机初展,只是这种生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生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然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 紞如 和 铿然 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悠然如云的梦境倏地被鼓声叶声惊断,不免感到黯然。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 清景 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行遍 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趣也从旁得到了昭示。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后的思家心理。自熙宁四年以来,苏轼外任已七阅寒暑,身心极为疲惫,京城故园欲归无期,情绪不免躁急难忍。 望断 二字,尤见其迫切心情。接下 燕子楼空 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燕子楼原建何人何时已无考,唐贞元中张尚书镇徐州时曾别筑一新燕子楼以安宠妓盼盼。盼盼妙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感念张尚书深恩,在张去世后,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唐代白居易曾有《燕子楼诗三首序》述其情事,但只言张尚书,未著名,言盼盼而未著姓。旧传张尚书即张建封,盼盼姓关。但清代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考为张建封子张愔之事。两说兼陈,并非乱人耳目,只是意在考察史事,尤当慎重也。苏轼叙写有关燕子楼的一段情事,将要眇之情和凄迷之境写得简约而富于理趣,咏写古事而如此超宕,亦用事而传神之典范也。其以示秦观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并自以为语约事丰,诚非虚妄。张炎、郑文焯亟赏此三句,亦意在抉发用事使典之妙谛。 古今 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三句是用庄子 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 之意。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这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 齐物论》: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不独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面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天地古今一梦者而已。醒者是痛苦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痛苦的良药。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行香子》)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当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不免消极。但在北宋党争频仍,词人迭遭打击的历史条件下,读者是不应苛求古人的。毕竟,超越现实的虚幻慰藉也是古代士人相当普遍的一种精神生存状态。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生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生发的 人生如梦如幻 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风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 燕子楼空 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 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永遇乐


【赏析三】

苏轼《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这是苏东坡在宋神宗元丰元年十月,有一次住在江苏彭城燕子楼上,梦见了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关盼盼所作。据燕子楼是唐朝的张尚书为名妓关盼盼所建的。盼盼面貌姣好,能歌善舞,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

词的开头,就描绘出了燕子楼小园中清幽的夜景。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秋夜的月色明亮,皎洁如霜,明亮之余带有丝丝寒意。徐徐的风轻轻吹过,像水一样柔和。这是一个无限清雅的境地啊!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在曲折的河港中,不时 忽剌 一声,有鱼跳出水面来欣赏秋月;

圆圆的荷叶上,正滴溜溜地泻下了露珠。在静寂中,鱼跳声和荷叶的滴露,更衬托出秋夜的深沉。但这样清幽的美景,总还是 寂寞无人见 的时候居多吧!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三更的鼓已经响过了,在深幽的秋夜中,连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深沉睡梦被鼓声惊醒打断了,让人黯然惆怅。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夜茫茫,想再寻回梦中的盼盼,但踏遍小园,也找不到踪影。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在天涯海角的飘泊中,我早已经疲倦了。而远山阻隔,纵使望穿秋水,也难以回到家乡。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 燕子楼 上人去楼空。当年的佳人早已远去,只剩下深锁在空楼上的燕子罢了!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昔日的多少悲欢情怀,转眼瞬间成空,古今多少事都如一梦中。到此还不醒,只因为旧欢新怨,还交缠在生命中啊!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今天我在这里凭吊燕子楼,想起了关盼盼。他日有人来到我建的黄楼上,也会感叹我这历史的过客吧!

东坡从梦见盼盼的怅然若失,而回想自己的一生。从意气风发,到屡经贬谪,最后只剩下了 天涯倦客 的情怀。虽然总是想向外去求得人生的种种圆满、成功,但在历经风雨后,发现也不过就是这样了。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割不下也舍不得。然而纵使美好的境界 清景无限 ,想求得知音共赏,也不过是 寂寞无人见 。东坡在他的《定风波》词中说道: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萧瑟 是风雨声。他回首走过的这一路风雨变化,还是回去吧!回到那真正美好纯静的家,不再迷于风雨中了。这就是东坡这时的心情写照啊!这首词清丽和婉,而格调空灵。其中跨越古今的感慨、体悟和叹息,更让人玩味不已。

东坡词中属于清丽的作品,几乎篇篇佳作。那种气质,不由于词藻的堆砌,而来自于他的真情流露。


【赏析四】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 人生如梦似幻 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 寂寞而莫我知 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赏析五】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 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 梦云惊断 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无限 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结著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 寂寞无人 之意,先已逗出, 见 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 跳 之倏忽, 泻 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 寂寞无人见 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 寂寞无人见 ,亦无不可。《记承天夜游》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很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东坡往往有此妙语,二例可互参。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 如 和 铿然 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 茫茫 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 清景无限 可叹 寂寞无人见 !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 倦 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分页:1 2 3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