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以后,时间加速飞逝,前一秒还在踌躇满志地制定新年计划,下一秒就要开始整理年度总结了。有人说2018年的新年计划就是搞定2017年那些原定于2016年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2015年时要完成2014年计划的承诺。
一年又一年,很多事情都在改变,唯独拖延症的老毛病一点也没变,甚至愈演愈烈。
后台经常读者留言说自己的拖延症晚期,觉得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太差,想要寻得一份根治的处方。
想要摆脱拖延症,我们就得从拖延症产生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方能根除。
首先我们先解释一个误区,很多人会说,拖延症是因为自制力不够,是时间管理能力低下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这样,拖延症更多是在于人性对抗,换一个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读它或许更加有效。
-2-
有人说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拖延,因为他们总是在等待,当一切准备好才开始行动。当然,确实有这样一部分人存在,但仔细发现,我觉得,导致我们拖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诱惑太多。
拿到一个论文题材,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只是因为我觉得时间还很充足,所以有所懈怠;
说好利用下午时间看看书,三个小时过去,才刚刚看到序,不是因为我没有目标,只是因为手机太好玩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总想标新立异,都说寝室不是学习的地方,我偏不信,就是要在寝室学习,结果就是大一那年可以用一塌糊涂来总结。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专注的时候,就需要将手机放远,把网络关闭。
如果你还是学生,一定要善用图书馆的资源,除了那些琳琅满目的书籍,它最大的作用便是帮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经常参加线下活动,常常会遇到一些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坐1、2个小时地铁,穿越大半个市区来参加活动。如果从时间成本上来计算,显然很不划算,但正如其中一姐姐所说:来到这里,就莫名有一种学习的热情,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奋斗就充满力量,互相交流的收获更是一个人待家里所得不到的。
所以,改变拖延的第一张处方,不妨就从环境入手。
-3-
除此之外,懒以及追求及时刺激亦加重了我们拖延的程度。
年初时,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健身房,活动期间年卡只需要999元。
诚如你所想象的,当初办卡的那些同学,除了开始去过几次外,之后便再也没去了。我调侃室友说他去一次健身房的价格可比直接付钱还贵。
他心塞地控诉:“那个健身房太远了,隔了一条街,等我走过去也就没力气锻炼了。”
其实,从宿舍走到健身房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而室友脑补出来的那条街仿佛需要走一个世纪。
就像丽塔·埃(研究拖延症的专家)所说: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我们经常会被脑补出来的不安所支配,我们以为完成一项任务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金钱,又或是我们习惯性高估事情本身的难度,还没开始就被吓得退缩了。
我们讨厌那些不擅长的东西,于是开始逃避,看书和看电影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工作和打游戏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久而久之,我们的人生就在这样的选择中一步步倒退。
摆脱拖延的第二张处方就是立刻行动,积极面对,不要被负面能量所牵绊。
-4-
并不是批判大家,这只是我们的本性使然,当我们看不到事情带给我们的收益时便很难对它抱有更多热情。
倘若减肥的室友,没去一次健身房就可以瘦1斤,隔10条街他一天也能去10次了。所以,我们需要人为的设置一些看得见的奖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去一次健身房就可以多打30分钟游戏,坚持5次奖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
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词:信念。
这也是我们的第三张处方:树立自己的信念。何为信念?作者说,改变拖延的习惯,我们需要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
这听起来有一点鸡汤,但却是支撑我们在困境中走下去的灯塔,照耀着前方。如果这个方法你不喜欢,来听听下面这个方法。
因为写作,认识了鑫怡老师,她推荐给我一个打鸡血的好方法,暂且就叫:赋予神圣感。
鑫怡说她每次批改学生作业时都不觉得只是工作,而是在培养着中国的下一代,虽然看起来有点傻傻的,但每次这样想就斗志满满。
现在我写文时除了完成任务外,想到文章能被更多人喜欢,能够帮助到别人,也因此可以让自己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便会更加兴奋。
-5-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写道: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选择拖延时间,幻想问题会自行消失。我们总是想远离问题,不想承受解决问题要经过的那段痛苦。
但是问题一个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拖延而减少,反而像滚雪球一般变得越来越大,待在舒适区里的我们只会一步步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当你坐下来准备工作时,有点负面情绪非常正常,不要过度被它所牵绊,尝试关注问题本身,一点一点去攻克。
同时,摆脱拖延我们还需要学会休息,良好的睡眠和冥想都会帮助我们恢复精力,从而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