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感悟 查看格言:“原生家庭”的梗让我开始面对自己_人生感悟_格言网

“原生家庭”的梗让我开始面对自己_人生感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使你受益匪浅,一篇有关于友情的文章,可以使你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小编今天整理了一篇有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希望与大家分享。

1

今早看到一篇文章中说

小时候被父亲冷落对待的女孩,长大以后可能会有自虐倾向——始终对追求她的男人没有兴趣,而会被冷漠、高傲的男子吸引,重复在父亲身上那种被冷落、忽视的痛苦。

我对童年的记忆不多,也不记得自己被父母怎么对待了,但是我的确有自虐倾向,这句话后半段说的就是我。

对于追求我的男人,我不仅仅是没有兴趣,而且是觉得紧张,肉麻,想躲开。而我喜欢的人都是对我爱答不理的那种,明知不合适,却又无法舍弃,一边痛苦着一边承受着。

记得有一次,我千里迢迢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和情人约会。坐了24小时火车后见到他,他告诉我第二天要出差。我的委屈不满不知该如何发泄,而他还要继续上班去。我和他分开后一个人在街头无目的的走着,下着小雨,我也不在乎,把所有的不满都用淋雨来表达。就那样在雨中走了一个下午,直到他下班。这样类似的自虐行为还有很多。

我这样的性格倾向,也导致了感情的不顺。交往过的人,对我好的我不要,对我不好的我要不得。我也时常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

2

事实上,我对自己的性格很不喜欢,也经常在思考,这样讨厌的性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比如:自私又冷漠无情,自卑又固执自负,自闭,不喜与人交往等。

我对人很冷漠。很难和他人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对谁都不依恋。

小时候,对妈妈很依赖,不是依恋。因为我还不自立,没有安全感。所以我的安全感建立在妈妈身上,只有妈妈在,我似乎才是安全的。只要妈妈下班没有正常时间回家,我就会很担心,但也不会把这种担心表露出来,就是心里默默地担心,直到妈妈回家才放心。

小时候,总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就不会再担心了。长大后我就可以不依赖任何人了。高中毕业第一次离家去异地上学,我没有害怕,没有伤心,也没有想家。第一次感觉到了独立的安全感。

我也有好朋友,有每日形影不离的闺蜜,和同学关系也都不错。但却没有很深的链接,随时可以分开的那种。每次离别的场面,我最担心的就是看到别人哭,而我哭不出来,那该多尴尬呀。所以我尽量不去面对离别的仪式,分开最好都像平日里分别一样,不要仪式感,好不去面对那样的尴尬场面。

有亲人离世,我很不愿意出席这样的场合,我既害怕面对阴阳两隔的人,又害怕自己流不出伤心的眼泪让人说我无情。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也只得硬着头皮,不哭不笑默默呆着。

姥爷去世时,我没哭。看着大家哭过后又说说笑笑,我觉得自己好奇怪,为什么我哭不出来,为什么别人哭过后马上又很开心地说笑。奶奶去世我没在家,后来爸爸告诉我的时候我也没有伤心。四叔去世的时候我没回去,也没伤心。大姨是亲戚里我最亲近的人了,而且看着她一步步从生病到离世,我有无奈,有同情,有难过,但没有很伤心,也没有哭。有时我在想,如果有一天爸妈走的时候,我还是不哭,别人会不会说我太无情了。

我很自卑,觉得自己哪哪都不好,一无是处,一无所长。自卑的另一面又是很固执己见,别人的事我管不着,自己的事总可以做主了吧。所以我拿定主意的事很少动摇,很少听别人的意见。我很自闭,用现在的词说很宅。不喜欢与人交往。尤其不喜欢很多人一起聚会的场合,总觉得要应付要说话很累,说多了怕说错,不说怕冷场,说不好被人笑话,冷场了让人尴尬,不如不见。

3

当我看到李雪的微博,又通过李雪看到武志红的书的时候,我慢慢开始追溯儿时的成长历程。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原生家庭锅。

除了基因中的一部分外,我想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也是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学校工作者,在那个年代中专毕业已经是知识分子了。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对人客气礼貌。对长辈孝敬有加,对兄弟姐妹无私帮助付出。在同事和亲戚中口碑很好。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不会是无情的父母,也很有责任心。直到现在,他们还在无私地帮助着我。

当初他们结婚没有很深的爱情,彼此又都好强,谁也不服谁。我看到的都是互相指责、埋怨、抬杠。在他们身上真的没有看到过爱情,看到过亲密。

对于儿时的事情,我记得不多。我的父母也绝没有虐待我,他们是很好的好人。可越是这样普通的家庭环境,越容易忽略家长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孩子的性格也许就是在点滴小事中形成的,不一定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富极贫极或是其他特殊的背景才会对孩子性格影响巨大。

当然,每个孩子的先天个性不同,对待家庭环境的影响反应也不同。按说,我的成长环境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一样,而且我还有个大一岁的姐姐,我和姐姐是在同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可为什么独独是我,有这些个性格问题呢?难道,我基因中有敏感的一面,导致了我是高需求宝宝,所以经历同样的对待,可能在我身上起到的反应就不同?也只能这么理解了。

看看我记忆中的一些片段吧。

片段1:吃药。

小孩子都害怕吃药。姐姐小时候不吃药,爸妈捏住鼻子给灌药。而我从来没有拒绝过吃药,不管是药片还是中药汤,我吃药的痛快都让他们以为我口味独特,喜欢吃药。

以前我也奇怪自己怎么那么怪,喜欢吃药,是太饿太馋了吗,连药都不拒绝。可现在想想,这是典型的讨好心理。因为我知道痛快吃药他们喜欢,会得到他们的夸奖,所以我爱吃药只是想讨好大人。

片段2:打针不哭,受伤不说。

我打针从不哭,无论针头怎么扎都不吭一声。这件事也是光荣的历史。据上分析,其实也一样,都是因为我要讨好大人,我要做让他们喜欢的事情,所以我不哭。

小时候经常牙疼,疼起来好几天寝食不安。疼的没法吃饭的时候,我偷偷去厨房把饭倒回锅里,装作已吃完的样子。直到疼的半边脸肿起来了,其他人才知道我牙疼。

有一次在学校,脚踩在一根木头上,没注意一脚扎进了木头上的一根钉子里,鲜血直流。钉子是穿透了脚掌最厚的部位扎进去的,我把钉子拔出来后,因为皮厚问题也不大,我就没理。回家也没跟家人说,就那么一跛一跛的走路,直到若干天后伤口自愈。

我不告诉家人,是怕他们说我?他们说我皮实,其实我是怕给他们惹麻烦。

片段3:当成取笑的工具

以前家人总会给别人讲一个我的笑话。有一次我打了杯子,家人为了责罚我,让我坐在对面的小板凳上。然后听口令,站起就站起,坐下就坐下。而我特别听话,让我站起我绝不敢坐下,那么几个回合后,爸妈都笑了,对我的责罚也过去了。

这件事情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大家说起来也就当笑话乐呵乐呵。可当我有了孩子,再想到这个片段的时候,真心疼那么被戏弄的小孩。她不过就是失手打了杯子而已,就被这样责罚取笑,她心里该多么委屈,多么害怕呀。

也许这只是童年时的一件小事,可这样的小事积累,我的胆小自卑,自闭,自私,无情,和这些小事有关系吗?

片段4:便秘

现在想想,我小时候也有便秘的问题。记得中学时,有一次便秘,我不懂,以为自己的肛门缩回去了。我想着这下完了,可能要死了。死没关系,可我没洗澡,身上脏脏的送去医院别人看到耻笑怎么办。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我不是怕死,我是怕被人嘲笑。

后来便出来了这件事就过去了。可我发现自己的习惯就是有任何事从来不跟家人说,都是自己默默想默默处理。至今,我都没有习惯跟家人交流我的感受。我的感情经历,我曾经受过的伤,爱过的人,受过的苦,从来没有想着会跟他们说,也说不出口。

片段5:嚎啕大哭

那天女儿问我有没有嚎啕大哭过,我仔细想了想,确实没有。别说嚎啕大哭了,就是哭也没几个人见过。爸妈、亲人、朋友,我相信没几个人见过我哭。嚎啕大哭这样的失态,我都想象不来。

我觉得不好意思哭。我为什么会觉得哭也是丢人的。我有那么多的不好意思。我从不敢表达自己。也就是说我从不敢真正的做自己。我为什么那么害怕做自己,那么顾虑别人的眼光呢?

除了片段3,其他的片段好像是性格已经形成,看不出形成的原因。但这些真的只是天生的吗?答案无人知晓。

不论我的性格问题是不是受家庭的影响,我都想说,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是要责怪自己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埋怨。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也决定了他的待人接物模式,这不是主观的,而是思维认识决定的。而作为孩子,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这也是天命,没什么好埋怨的。我只是在自己做妈妈的时候,在想到底该怎么去爱我的孩子时,才想到了分析自己的性格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4

当我看了一些书后,我相信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家庭环境关系很大。知道了这一点后,我开始心疼自己,开始重新爱自己,开始重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知道这一点后,在对待女儿时就会很重视她的感受。这也是我为什么宠爱女儿的原因。我希望她不要是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不需要讨好大人,勇敢做自己。我尊重她就像尊重自己一样,我欣赏她就像自己小时候被渴望欣赏一样,我宠着她让她不需要刻意讨好大人也能够被宠爱。

我也不是个完美妈妈,也还是会对她发脾气,唠叨,让她受到伤害。好在我也会时刻警醒,反省自己,改正自己。

和她争吵过后,她会撒娇求和好。这些我都不会。可她会,她是柔软的,不记仇的。跟她在一起,我也会变得柔软,我也会撒娇,会服软。

她不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她有点任性,有时很讨人厌。可她敢嬉笑怒骂,不管你喜不喜欢。

她也会不自信,怕输而逃避。人不是活在真空中的,她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会对她的认知产生影响。她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能多爱一点的时候我就多给她储存一些爱的能量。我始终相信,在宠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底气做自己。

刚好友转发了一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给我。最近关于“原生家庭”好像形成了争论,一方是说原生家庭对人一生影响重大,一方又说原生家庭不背这个锅,人是可以对自己负责的。其实,争论双方并没有矛盾,都没错。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塑造肯定是有很大影响的,但人也是有主动成长的意愿的。认识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就像找到了病因一样,才可以对症下药。治病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负责的过程。这不矛盾。

拿我自己来说。当初看到武志红的书,正是我遭遇婚姻危机的时候。现在已经不太记得书的内容了,只记得当时看的是频频点头,好像为我解开了一个很大的谜团。遇到什么事我都能理解,好像认清了自己,开始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了。这几年,在养育女儿的同时,好像也在重新养育自己,爱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