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想过我以后的人生该如何过,自己以后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的结果都取决于我们在这期间的过程如何,有努力才会有结果。接下来小编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关于李叔同的出家,不少人倾向于丰子恺的这种观点。俞平伯则认为,李叔同是追求人生极致的人,在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做到了极致。即使出家修行,也选择的是佛教中要求最为严格的律宗,过午不食,一年着衣两套。
而李叔同本人,则更着意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我个人以为这些说法都对,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要说最能令我信服的,则是李叔同本人的想法。
我相信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他才有了这样的选择。而且一旦选择,便是那样决绝,那样义无反顾。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生命。能为一个人生命真正负责的,其实只有他自己。旁人的影响和干涉,都只是外因而已。但凡起心动念,都是自己的想法在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能够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将命运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中的人,都值得我们欣赏和尊敬。
说实话,之前我也不理解弘一大师,甚至一度认为他很自私。这样的思想源于我早年看过的一部电视剧,而且后来在反映他传奇一生的电影以及他的相关传记资料中,也再次反复印证了他人生这一重大抉择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年轻貌美、情深义厚的日本妻子赶来劝他回心转意,他非但未应允,而且语气异常坚定,语调平淡冷静,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对方只觉寒气袭来,瞬间心碎。再深的情意,都已然再无丝毫挽回的余地。在这场不得已的生离中,她是无辜的,无辜得令人怜爱和心疼。可他,去意已决,头也不回。甚至连多看她一眼都不曾。可不是狠心和绝情又是什么!
世间俗话常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用这样的大众逻辑去衡量,自然是觉得他太绝情,太伤人。就算是要分别,也大可不必这么生硬和冰冷,既然好好地合,何不好好地散?能好好地来,又何必不好好地去?干嘛非得让人走得那么伤感,那么肝肠寸断!
可是,要是离别的气氛,可以再温婉一些,柔和一些,那么还分得了吗?她会心死如灰吗?会彻底放下吗?是不是两个人的结局就得重新改写?当然,这也不过就是毫无意义的假设。何况,如果那样的话,李叔同就只能还是李叔同,而不是弘一法师。
所以,当两人在各自的船上道别,一声被迫欲言又止的“叔同”,慢言轻语,饱含深情,却不由得扯出万千别恨离愁,而一句面无表情,降至零度的“请叫我弘一。”那么干脆,毅然,果断,而尘念全无。
这边一声轻叹,“弘一法师,请问爱是什么?”
那边头也不抬,脱口答曰:“爱,是慈悲。”简洁明了,却又无比深奥。
此处再也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彻底懂得了弘一大师的决绝。那是六根不净的常人所不能懂的宽厚与仁义,是一种难以言传,只可意会的至爱深情。
“爱,是慈悲。”若不是如此深入骨髓的真爱,便也不会有这样无我的放手与成全。
这是一种爱到深处,疼到极致的怜惜。怎能不令人动容?!
极致。对,极致!就连了断尘世间的儿女私情,此时此刻律宗已深植其心的弘一大师,都仍是那么坚持地要做到极致。没有丝毫的凑合,迁就,以及点滴的放松。
真的,联想到周围很多痴男怨女,我常常在想,如果不能,给爱一种自由呼吸和成长的空间,那么何不,满怀慈悲地,放爱一条生路?
至少,因爱而来,也因爱而去。无端生出一些幽怨嗔恨,却又何必?
可这一点,不是谁都能做到。如果不破除我执,谁又能真正做到对爱的纯粹与无私?
我辈凡夫俗子,离大师的境界相差甚远。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里,似乎人人都有不可摆脱的烦恼和压力。于是为了减压,有人给出妙招,也或许是经验之谈的分享吧,叫做“追求完美,允许缺憾。”奉劝大家若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处世,便可平和顺畅许多,压力自然也会小很多。这样,人才会感到轻松和快乐。
似乎,有道理哦。
从小追求卓越,争当第一的精英教育,彻底被粉碎得片甲不留。
顺应,随遇而安。被奉为当今的生存智慧。总那么拧巴地活着,自己难受,别人也不舒服。放下,才能承担。放过别人,才能宽恕自己。
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在内心深处,是不是都有着一股不向世俗低头与屈服的劲头?殉道士一般英勇?还是不甘流俗的自我放逐?
方与圆,本就是中国古老的处世哲学。原则的坚守,与圆融的智慧,并不矛盾。
人而为人,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追求,而灵魂生活,则是来处,亦是归途。
无论如何,弘一大师,完成了自我生命的圆满。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努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