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座右铭 查看格言:读书时间

读书时间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读书时间

  感悟精选一:

  读书时刻

  上学的时候最厌恶的事情就是读书。

  老师布置讨论题目,列了一大堆书单子,务必得看,不看不懂,坐在图书馆看不下去,回到宿舍躺在床上还是看不下去,最愁的就是国人翻译的西方学术名著,有些话翻过来倒过去怎样也看不明白,还拗口。有一次上课我问老师为什么越是名著越是少人问津,老师说我问了一个纯文盲的问题,大家都能看的东西哪还叫学问么?硬挺着混了毕业,心思着再也不用读书,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我激动于不用再有读书的压力。

  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和自己过不去。工作了,有闲了,又有点儿零钱了,读书的乐趣却陡然猛增。几乎已经到达一天不看几页书浑身难受的程度,还是老样貌,让我做的事我不愿意做也做不好,不需要让我做的事我还总是热情百倍。但是,读书毕竟是好事。

  读书的功用在于能够营造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家园,日里铁面应付世事,夜里回到家,则完全蜗居入我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读书也是个再创作的过程,阅读中与作者心灵互动,痛苦、忧郁、愤怒等等都是阅读带来的快感。

  受早年教育制度影响,我学文科,对于理科我一窍不通,因此我所谓的读书专指阅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有时候这些书被认为没什么用。

  工作有工作的好处,第一好处是挣钱,挣钱就不必再有经济压力;但有好处就会有弊端,最大的弊端是我没了时刻。白天八小时要交待给社会,八小时以外也不全是自己的,加班、应酬、聚会、旅行等等,干什么都需要时刻,留给读书的时刻所剩无几。这可怎样读书啊?

  民间有个经典的论断,说时刻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会有的,有道理。

  我开会的时刻还算不少,几乎一大半以上的会议是传达各种精神,不痛不痒,这个时刻能够挤。开会时段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够看,刻板的环境、教条的发言、严肃的纪律,这些都不允许阅读文学或者消遣类的书籍,经过长时刻摸索,我发现这样的时刻阅读法律条文不错,每次开会我的包里都装有一种法律的单行本,会议冗长,正好适合我逐字逐句推敲条文。一件法律不长,会议时刻长,能够反复读几遍;会议时刻短,一遍也足够了。学点儿法,才懂规矩。

  上班期间有个午休,睡觉前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活动时刻,如果不上网,这半个小时足够我阅读完普通书籍一章的资料。办公桌的抽屉里有《西方经济史》等作品,抽空就看一章,蚂蚁搬家,以这种方式我读了一些书。

  许多人都有如厕读书的习惯,我不例外。上厕所不能读厚重的大作品,否则思维容易被书籍引了去,半天也完不成出恭的任务。《中国国家地理》基本是我在卫生间的读物,不是不尊重杂志,而是图文并茂长度适宜简单活泼的文风刚刚好配合我的生理户外。如厕是每日必做的功课,因此我能坚持阅读《中国国家地理》。

  晚餐前有一小段空闲的时刻,我阅读散文或者短小的文字,基本上太太随时传唤我吃饭,我随时就能够放下手中书,而没有阅读中断的遗憾。有一些作家作品都是被我这样处理掉的,碰上好文字,吃饭还格外香。

  如果夜里没有应酬,正是大好的读书时节。无人干扰,能够阅读大部头的严肃学术著作,一气读个二、三十页,收获颇大。读书读累了,背几个英文单字,再听听音乐,这样的夜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读书没有压力,不用交作业;背英文单字没有压力,不用考试,一切随自己的喜好来,似乎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愉悦了。自己支配自己,自己给自己做皇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老看书不思考不是啥好事,睡觉前是我真正的黄金时刻。白天看了什么,工作中又实践了什么,在脑子里绕来绕去,要思考,光读书不思考被别人牵着走,成书呆子了。还有一段思考时刻,就是乘车,自从我学会了在车上闭目养神以后,坐车也不是什么痛苦的事了。

  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结交了许多古代的朋友,也结交了许多当代的朋友。大家不用谋面,全凭心灵交流,这种阅读的快乐最难以言表。一读书,整个人进入纯粹的超验世界,原来生活还能够这样过的。

  喜爱读书,但我又不想找个以读书为谋生手段的全职工作。为什么?很简单,人不能过于务虚;当然,读书的目的也有另外一个,就是人也不能过于现实。

  感悟精选二:

  想起那段艰难的读书时刻

  也许,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会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辛,才会体味到农村孩子读书的不容易。在农村,是正因贫穷才激起了与贫穷抗争的信念,但是在与贫穷的抗争中却断送了多少孩子纯真的梦想。出处:www.geyan123.cn,转载请保留。

  我是七九年出生的,可谓是生在农村,活在农村,血管里流淌的是农村人淳朴的血统,身上洋溢的是泥土和青草味儿夹杂的芬芳。我那纯真的童年便在农村艰辛与贫穷的阴霾里艰难地走过,个性是那段艰难的读书岁月在我幼稚的心灵上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儿时的记忆是从田间地头开始的,正因那时年纪小,因此每一天就只能跟着父母亲到田地里干活。为了不影响大人们的劳作,母亲准备一张塑料铺在地上,我就只能坐在塑料上,头顶还有一把雨伞遮阳,渴了就喝准备好的白开水,困了就原地睡觉。只是不能离开一丁点儿,必须要等到大人收工后才能回家,真有点画地为牢的感觉。

  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坐”到了七岁,该是读书的年龄了。母亲用破旧的衣服一针一线地帮我“组装”了一个书包,我就是背着这个别致的书包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我们的学校就在屯后面的山坡上,学校设有小学一、二年级,教室是两间泥土房(如今想不起它的摸样了),老师是屯里选出来临时教书的。他所教的汉语拼音至今想来还真有点不敢坚信。虽说文化课他教得不什么样,我也记不清当时我学会了哪些知识,但依稀里记得是他带领我们体验了劳动,教我们回家如何帮大人做点事,也讲了很多农村艰辛的生活,让我们从小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贫穷,才能飞跃大山,在山外翱翔。也许我对读书的强烈欲望就是这样产生的。

  读到三年级的时候是我们读书生涯里最艰难的日子。离开了那所简陋的学校,还是背着那个别致的书包,还是穿着那些破旧的衣服,唯独不一样的就是几个儿时的伙伴每一天天还没有亮就要带上午饭,穿过阴深深的树林,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越几座大山,走上五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下午放学后按原路回到。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们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在大山深处走过的那段岁月,贫穷永远阻止不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除了每一天在这条山路上来回奔走之外,在每个周末或是每一天放学回来,还要完成父母亲留给我们的家务活,挑满一缸水,洗好衣服之类的,与其说是学做,还不如说是一种任务。为了不被父母亲责备,于是几个小伙伴只有相互帮忙,透过一齐抬的方式把各家的水缸装满。就这样我们便慢慢的学会挑水、煮饭、煮菜、洗衣服之类的家务活,学会了一些自理的基本技能。这些为之后独立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想来才知道父母亲当年的良苦用心。

  直到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要住校了,第一次来到大山里的中心学校,对于我来说还真是一个多么陌生的坏境呀!学校设有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五个班级,学生三四百左右,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新同学,心里就是说不尽的喜悦和兴奋。就这样算是告别了每日奔走山路的艰难,但是无形中也给父母亲带来更多的烦恼,昂贵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和杂费给我原本贫穷的家庭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这样,儿时的一些伙伴还没有读完小学就因交不起学费而永远的结束了自己的读书生涯。

  回想在那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抗争历程里,我和我的家人受尽贫穷的折磨,以前一次次的俯下身子,但是倔强的心又让我一次次地直起身子,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每一次见到父母亲为我筹备学费时的神情,我的心里真不是味道,心里默默地暗下许诺,必须要透过自己的发奋,用成绩来回报父母的那一份苦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发奋,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我拿下了语文、数学双双八十分的成绩,一时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成绩对于此刻来说是屡见不鲜,而在当时在大山深处却是少而少之,学校还个性减免了一部分学费,有了这样的甜头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几个伙伴们之间的激烈竞争。于是在你追我赶的日子里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习生涯。

  记忆深处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幼小的心灵尝尽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煎熬。我们在学校里住着,生活十分的艰辛,一个星期吃的都是用玉米粉放在饭盒里捞好适宜的水,然后放到学校的大蒸笼里蒸成玉米饼,如果哪个同学没有蒸菜就只能用盐巴点着吃。对于学习来说更是艰难,除了课本,没有任何的课外书,整个学校里传来传去的还就是那几本破旧的连环画。我们那时候没有钱买草稿,于是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一块刨得光滑的小木板,涂上黑油漆做成简单的小黑板代替所有的草稿。直到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决定瞒着老师,利用每一天午休的时刻,凭借一身的力气上山砍柴换钱,虽然得到的钱不多,但日积月累总算能够应付一些读书用具。我们对用自己力气换来的学习用具十分的爱惜,一张稿纸先是用铅笔在上方写字或计算,铅笔写满后再用钢笔,然后用来练毛笔,最后才成为纸飞机或是纸船之类的小手工。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农村的生活也日益见好,如今同学们都带着各自理想的成绩走出了大山,走上了自己圆梦的征程。离开大山之后的学习生活里并不是很艰难,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提起儿时的记忆时,谁不会以前那段艰难的读书岁月而感慨万千呢?

  感悟精选三:(公司口号)

  读书的时刻

  生活的担子压得我过早地懂得读书的好处,很小我就立志把学上到底,做一个文化人。

  或许我根本就不配有这种想法,上溯三代,我家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书留下来。或许我还不懂得人生,没文化却过早地恋上了书。随着时刻的推移,上学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十五岁那年刚读完初二,教育革命宣判了我们这届学生再没有升学机会。我不甘心一辈子种地当农民,毅然决然辍学外出找了工作。抱上了铁饭碗,想勤勤恳恳干一辈子,没想到两年后我又下放回来。不想当农民,我只有扛起锄头,不想种地,也只能和父辈们一齐无休止地折腾起脚下的那片泥土。

  回到家我像掉进了五味瓶子里,苦、辣、酸、咸说不清是啥味道。百无聊赖中我又翻腾起旧时的那些书,怀念上学的日子,也想起了姐姐。

  这些书是从我上初一时开始买的。

  1958年,我们这届学生,被大跃进普及教育的狂风,一齐卷进了乡办中学。上学不纳学费,吃饭在生产队公共食堂,住宿民房全免费,一步迈进了共产主义天堂。学生经常参加劳动勤工俭学,给生产队翻地、摘棉花、割草、拾酸枣。有时也给学生分点钱。我都一分一毛地攒着,手里只要攒够一块钱,我就会让它变成一本书。

  姐姐长我四岁,她上学晚,和我是同班,她正因年龄大了,没有选取升学。高小毕业后被乡供销社招工,当了售货员,和我上学同在一个镇上。供销社门市是我常去光顾的地方,那里有出售的图书。既能见到姐姐又能看书,一举二得。姐姐知道我爱看书,只要是我爱的书,就让我拿走她付账。就这样一年多的时刻我就买了几十册图书,花了近百元钱。我成了购书狂:有小说、诗词、还有文学研究方面的。我真不知道姐姐是怎样承受的,她那时每月只有20元的工资。

  买到手的书,有的读起来如痴如迷;有的读起来生吞活剥;有的书读起来连猜带想顺着下,一点味道都没有品出来。还有的买回来连翻都没有翻,放在家里当宝贝。老师批评我“好高骛远”,我全不以为然。

  此刻,这些未读出味道的书轮到我细啃慢嚼了。下地劳动我背个筐子,里面总有一本书,地头休息的时候看几眼。收工回到家,夜里有许多读书时刻,个性是冬天。

  有一次,我正在地头坐着看书,一位老汉走过去,从鼻子里哼出一句话至今记得:“哼…嗯,看那有啥用!能当饭吃,还是能顶衣穿。”他的话让我很感悲哀,在那文化匮乏的年代,看书居然也被别人视为不伦不类,受歧视,被取笑。但他哪里知道书中的情趣?书让我足不出户,遍游青川碧水。书让我于无声处,通晓古今中外,翻江倒海。

  山里的孩子,一天到晚离不开山。上山放牛、割草、摘酸枣、忙秋收,一年四季,每一天一早起来就围着山转悠。生活的担子像山一样压得喘但是气,记忆里几乎没有童年。长大了,魂儿让书勾去。正因书里的世界更宽阔,书里的生活更精彩,读书冬天温暖,夏天凉爽。读书成为一种精神寄托。我爱《三国演义》的智慧;喜爱《水浒传》的豪爽;欣赏《西游记》的热闹;更倾心于《红楼梦》的诗文并茂。许许多多的文学书籍,像春天百花园中盛开的奇葩,永不凋零;书是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

  四大名著,要说最喜爱的当数《红楼梦》。那里面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喜怒哀乐,形象逼真,扣人心弦。《红楼梦》一书共有220多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难以释怀。更有名段黛玉葬花,人美、景美、文更美……

  《红楼梦》里的诗、词更有特色。书里诗词竟有多少,我没有统计过,在小说里这是一本我读过诗词最多的书。而且,不一样的人物作出来的诗,与自己个性形象恰如其分。贵族家庭出身的人群,作诗是一种素养。礼貌人作出的诗,高贵典雅;顽劣者写出的诗,低级下流。甚至连教人写诗,也透过小说里的人物传授给读者,比教科书讲得还生动。请看,第四十八回有这样一段: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但是是起、承、转、合,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因此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不懂诗,更不会写诗。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写诗首先是立意,有了新颖的立意,其次是格律,“不以词害意”才是诗的灵魂。不难看出,曹雪芹不单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还是伟大的诗人,他必须有诗词著作,未能流传于世。他的诗词,必须比小说不逊色。

  回到家是1962年冬季,社员下地聚在阳坡旮旯里拉闲话晒太阳,在地边上休养生息。干活时刻没有聊天时刻长,就为每一天能记上10分工。上级哄社员的肚皮,社员哄地皮。好在冬天地里不长草,荒不了地。投工不投力没效益,恶性循环,地里打不下粮食还是老百姓遭殃。一个冬天工分没少挣,我倒读了许多的书。读书对于我这个求学无门,可怜巴巴的农民来说,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枯燥的青春年华,唯有读书时才感到一丝的快乐。下地回来,累得半死,少滋没味地吃过一顿饭,总想摸摸书,抱着书躺一会儿、睡一觉都是一种享受。(心情不好的说说)

  文化大革命红色风暴刮进山里,山上的草都吹成白色。所有的文学书籍一夜之间都成了“毒草”。听说红卫兵要搜书,我赶紧把那些“毒草”整整齐齐,一捆一捆地扎好,放进只有过年才启用的大锅灶堂里。你不必担心我会放火烧掉,那是我的眼珠子,谁要敢动它我就跟他拼命。

  没有书看的日子,精神是荒凉的,灵魂是饥渴的。没有书看的日子憋得难受。

  我家和卫生院相邻,从卫生院借来砖头厚的一部《本草》,以解无书读的焦渴之急。“倒茬如上粪”,读文学改读中医,脑袋里多出一片新天地。虽说是专业书籍,读起来却饶有兴趣。许多中草药深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两三年的工夫,我读了《本草》、《医宗金鉴》、《汤头歌诀二百首》等中医理论专著。对中医的“四诊、八纲”,中草药的“君、臣、使、佐”,“十八反”,“十九畏”等基础知识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掌握,熟记了许多汤头歌及中草药性。

  人言:医不自治。自打我读医书以来常在自己身上试验:比如,伤风感冒,牙痛之类的小灾小病,施以中草药还灵。母亲患有高血压症,夏天常有头晕目眩症状,我以“逍遥散”治之,效果也很好。其实,一般中草药并不像人说得那样邪乎“是药三分毒”。孙思邈尝百草,摆在面前现成的药方还不敢用?

  1969年春天,我家盖房子要买木头,那时侯的木头和粮食一样短缺,交易只能搞地下活动。

  一天下午,我骑车奔太行深处,太阳快下山了,走进夹在两山中间的一个村子——小戈了。村子上空虽然升起袅袅炊烟,不到收工的时候,看不到一个男生。我像鬼子进了村东张西望,好容易在一处饲养院里寻到一位中年男生,正在给牲口筛草,灰头土脑。他叫曹顺成,背有点驼,满脸的皱纹曲曲弯弯的似乡间小道,看上去有五十多岁样貌,实际还不到四十岁。

  山里人很实在,我说明来意后他很热情,爽快地满口答应给我帮忙,说道:“好办,谁家卖木头我知道。这时候家里没人,等到晚饭后才行。”拉话中得知,他和我的邻居是拐弯朋友,更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天色渐渐黑下来,老曹掸掸身上的尘土,约我到家里去吃饭,出门人正愁没着落,只好顺水推舟。我跟在老曹身后向他家走去,他家原来就在来时的村口。

  屋子里很黑,老曹点燃的油灯如萤火虫。灯影里,从炕上被窝里钻出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吓了我一跳。老曹看我有点惊讶,很抱歉又无奈地给我解释说:“家里的女生病了半年多了,吃药也不见好,急死个人。”我顺口问道:“怎样不好?”女生见问,有气无力地说道:“我是个两半截子人,口干舌燥,吃下东西就难受,上火下寒。”仿佛是讨好老曹还是怜悯病人,我俨然一个医生的姿态,不自觉地问道:“吃过药吗?”老曹说:“我有一位亲戚是老中医,吃下他三十多副中药都不见好,之后索性不吃了。”我又问:“有药方吗?”老曹从墙壁上,摘下一个小夹子,他用手指弹去上方的灰尘,从一叠纸片里抽出一张处方递给我。老曹端过油灯,我看过药方,仔细察看女生的舌苔和气色,又把过病人的脉博。然后笑着对他俩说:“其实没有什么病,就是有点脾胃不和。你吃的那些药不怎样对症。”女生的眼睛立刻有了亮光,说道:“我寻思得了不治之症,照你这么说,心里倒亮堂了许多。那你快给想个法儿吧,让我早点好起来。”一句话提醒了我,我一个农民,怎能随便给人开方呢?后悔方才失态,我很难为情地对老曹两口说:“我不是医生,也不会开药方,只是随便说说。”

  老曹端上来两只“大海碗”,碗里红(柿饼)、绿(菜叶)、白(豆沫汤)三色分明,说道:“老弟,让你见笑了,凑合着吃点吧,这是山里人常吃的豆沫泡柿饼,又香又甜。”我也不客气,拿出干粮只顾和老曹吃起来。女生依旧歪在炕上不作声。

  饭后,我和老曹一齐到饲养院打点好牲畜。然后在老曹地带领下,寻找我要买的木头。

  木头买好了。并约好放到老曹家里。有老曹出面事情办得很顺利,心内有说不出的感激。

  老曹的为人,深深地打动了我,又拗但是他两个人苦苦地哀求,我妥协了。老曹拿出一个旧条格本,我撕下一页,不加思索得以“四物汤”、“平胃散”合并,再加上几味生津止渴药物开出一方,交给老曹,再三叮嘱道:“先抓一副吃下,就会好转。过两天我来取木头,再作商量。”

  又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和弟弟赶着牛车来取木头。当我走进老曹家门时,看见一位身着黑衣,干净利索的女生正坐在灶膛前烧火做晚饭,炉火照得她满面通红。她看到是我,笑容可掬,心怀感激地说:“你来了?让我赶紧给你做饭。”我惊诧地问道:“曹大嫂,你病好了?”女生爽朗地笑着说:“你走的当天,你曹大哥去了公社卫生院,一下子抓回四副中药,头一副熬糊了没敢喝。剩下三副,一天一副,这天刚喝完,这不,完全好了。”眼前的女生分明是位快言快语的家庭主妇,病态荡然无存;她的话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想不到他们竟不尊我的“医嘱”,随意用药,好在并未酿成祸患。我心有余悸又有几分尴尬地对大嫂吩咐道:“你快别忙乎了,我那里带有小米,麻烦你为我们熬一锅米汤就行了。我去装车,待会儿回来吃饭,向曹大哥辞行。”

  走出老曹家门,曹大嫂给我的印象很深。她秀眉大眼,一头乌发,苗条的身段,在山里很少见到那种女生。不知情者很难把她和老曹联系在一齐。

  天黑下来,躲避当地的工商检查,正是赶路的好时候,和老曹一家告别时,曹大嫂端出一筐柿饼,让我带上以表谢意,我坚辞不收。粮食短缺,日子艰难,柿饼是山里人农闲时的主食,我怎好意思收呢!我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我给你们也添了不少麻烦。等以后的日子好过了,我必须找上门来让你请客。”……

  暮色中,老曹一家还在向我频频挥手,我很淡然。老曹的谢意好像和我无关,是送给我读过的那些书的。我本平庸,全是从书本里学来的那点知识。但是,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书为友不但积累知识,丰富精神生活。而且给社会带来益处,给别人也带来快乐。

  书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和我一齐欢乐、一齐悲伤、一齐遭白眼,和我一齐度过了那段很长的艰难日子。

如果您喜欢《读书时间》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噢!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