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一):来自未来的人

在提笔写这篇评论的时候,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发布消息:刘慈欣当选为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这是这个春天关于中国科幻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随着大刘勇夺雨果奖,《三体》作为超级IP开拍系列电影,互联网企业对“黑暗森林法则”和“降维攻击” 的热议,甚至国家副主席都开始关心起科幻,两会发言人傅莹也在谈论朝核问题的时候提到《三体》。巨量的财富、巨大的影响力无可避免地落在了中国科幻领军人物刘慈欣身上。但是这个眼镜后面睿智冷静的大脑还是那么沉稳,像来自未来的人。而严峰口中 “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的这个男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也许能从科幻世界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随笔集》找到想要的答案。

在刘慈欣这个标签下,已经汇聚了太多的颂扬,太多的溢美之词,太多的关注与评论。作为一个从1998年起一期不落地购买阅读《科幻世界》的老科幻迷,我已经不能再想出更加标新立异的词汇来夸赞大刘,所有惟有认真读这本集子,才是对大刘最好的支持。

时间往前回溯到1980年。这一年,《大西洋底来的人》成为了最早引进中国的大陆的科幻电视剧了,彼时中国科幻的严冬已经随着改革的暖流逐渐过尽,科幻的春蕾也在开始萌发。我们的主人公大刘,刘慈欣在这一年结识了《科学文艺》,而这本杂志就是后来我们中国科幻迷的精神家园《科幻世界》的前身。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萌发的创造欲望让大刘开始从科幻迷到科幻作者的转变。而在追逐科幻创作梦想的过程中,作者思想和科幻理念的形成、转变、发展、延续,相信同我一样的磁铁都想要去了解大刘思想的脉络。而《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提供给我们一个完备的参考。

书中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把大刘散落在报章,杂志,书籍序言、跋,论坛以及博客等随笔评论文章比较地整理出来,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这应该是大刘第一次如此详尽地通过小说以外的文字对自己的整个创造生涯作出的阶段性的总结。

最初,大刘对科幻是一个怎样的看法呢?科幻的灵魂是什么呢。在本书《混沌中的科幻》一篇中大刘回答道:“首先,(科幻的灵魂)不是其中的文学人物”,“其次,也不是幻想”,“科幻的灵魂是科学”。作为一个科学原教旨主义者,大刘创造科幻小说的核心动机并非在文学上取得多大成功,而是纯粹地赞扬科学之美。他进一步提到“科学之美和技术之美,构成了科幻小说的美学基础”。有一种腔调是在质疑大刘的文学能力,吹毛求疵地指出人物刻画单薄一类的瑕疵,然而这些根本不是大刘所关心的内容,他的科幻小说的终极目标是呈现科技之美。而认真读过大刘每一部小说的读者是不会这样妄下评论的,大刘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并不弱,《中国太阳》中的水娃,贯穿《朝闻道》《球状闪电》《三体》的丁仪,《三体》中的章北海等等都给人深刻的印象。须知,人物塑造的最终目的是为情节服务,科幻小说是不需要遵循主流文学的人物铁律的。

那么大刘的创作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呢。在本书《SF教》一篇中大刘感慨道:“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整个社会”,人们缺乏对光年尺度的浩瀚宇宙空间的认知,“科幻的使命是使人们的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如果读者因一篇科幻小说,在下班的夜路上停下来,抬头若有所思地望了一会儿星空,这篇小说就是十分成功的”。这段话和古代先贤哲学家们的话不谋而合。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康德也曾说道:“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谈到科幻的内涵时,大刘说道:“科幻对于我们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关心的是科学对宇宙的描述不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甚至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

当谈到刘慈欣的创造为什么对科学抱有悲观情绪时,在《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这一篇中提到了,刘慈欣和江晓原那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假如人类社会只剩你、我、她了,我们三个人携带者人类文明的一切,而咱俩必须吃了他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江以人吃人丢失人性,自绝于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这样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不值得拯救。而大刘以冷酷而冷静的合理理性去作出吃人的选择。这也是汤姆?戈德温在《冷酷的方程式》中作出的抉择。这个实验实际在探讨人类的终极目的、文明的存续,生存才是唯一理性且正确的选择,而江晓原把人性和科学二元对立起来本身是缺乏逻辑性的。这也解释了刘慈欣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为什么能保持近乎于冷酷的冷静。

这是一本主要谈创造的文集,同时也有一些科幻迷进阶书单,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中的另外三位,王晋康、何夕、韩松,以及刘宇昆等作者写的序言和跋等也相当精彩就不一一列举了,还等大家自己去深入发掘。

我们最后回到最初,我们什么要需要科幻小说。大刘的回答是:“你为什登山,因为山在那儿;你为什么读科幻,因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儿!”。科幻的魅力正是为我们以科学为根基,以想象做画笔,在宇宙的尺度上描绘出绚烂的世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解放出来,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最后愿大刘这个来自未来的人,文思泉涌,为全国、全世界的科幻迷贡献出更加精彩,更加瑰丽的科幻小说。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二):本书可以视为刘慈欣创作科幻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刘慈欣科幻作品以外的评论随笔录,基本上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总结和感悟,可以看成是刘慈欣在创作科幻的过程中对科幻文学不断进化的认知。其中的闪光点如下:

总体而言,刘慈欣希望创作的科幻文学是“以技术创意和科学想象为核心”的科幻。其创作风格主要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

1科幻文学的核心不是人与人的之间的事,科幻文学的核心是科学(大刘称之为“纯科幻阶段”)。科幻的美就是把科学之美从方程式中解放出来,展现给读者。代表作:《微观尽头》、《坍缩》、《梦之海》、《诗云》:“一切现实的束缚都被抛弃,只剩下艺术和美的世界里的恣意游戏,只剩宇宙尺度上的狂欢”。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形象。

2:为了迎合读者,创作风格进化为“人与自然的阶段”,将纯科幻的意象描写转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刻画。代表作是《流浪地球》、《球状闪电》、《三体》、《乡村教师》等。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的碰撞与强烈的反差,构成了故事的主体——一个是现实的冰冷的世界,另一个空灵的科幻世界。《三体3:死神永生》也回归了这种创作风格。

3、最后的创作阶段是“社会实验阶段”,代表作为《超新星纪元》、《赡养人类》、《赡养上帝》、《三体2:黑暗森林》:对极端环境下人类行为和社会形态的描写。现实中的邪恶,都可以对应为在科幻文学中的某一种设定的世界的正义,即科幻中的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中才有意义。

科幻作品所独有的“宏细节”(原书P109),即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宏达的历史与文明进程。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三):刘慈欣科幻思想及作品中的体现(附带我的一点想法)

事先声明,虽然题目取这么大,但这也只是我的一点小想法而已,毕竟内容太多,我不可能一点一点深究其中的关联。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中提到灵魂硬伤是最棒的科幻,这在大刘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大刘的作品都偏向于修改各种科学规律,比如《三体》里的二维和三维世界,《山》里面的地心文明。

《在2000年。。。。。。》中的彩蛋,大刘提及想写个“末日”系列(不过最后真正写出来的只有二和三。。。。。。),但是第六部的构思似乎被用到了三体第三部里面?

《从大海见一滴水》中提出了“宏细节”的概念,个人觉得大刘是把这个“宏细节”发挥到了极致,大刘的很多作品都是高度概念化的,但是一样很好看。后面的人物部分也有体现,大刘强调了“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这两个概念,只可惜大刘做的更偏向于是人物描写生硬,在这点的发掘上我觉得大刘做的不是很好。

《 球形闪电 访谈》中大刘提到《梦之海》和《诗云》是自己最爱的作品,事实上大刘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两部,不太明白为什么喜欢的人不多。

(似乎哪里提到过大刘曾经看到的一次星空对他的冲击,不过抱歉实在是找不到,我觉得那次看到的星空应该是对大刘有很大的影响,大刘写的小说里面基本都是在描写一种宇宙之美)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四):2004年的球状闪电——记一个中国科幻迷的幸与不幸

如果我的记忆准确,2004年是作为科幻迷们印象深刻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作为中国科幻主要阵地的《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了以国内科幻作家为主体的《星云》系列,标示着即将来临的中国科幻单行本时代,从那以后,市面上关于科幻的小说,评论集,理论研究书籍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经历了多次寒潮洗礼之后,中国科幻总算迈出了从小众到大众的关键一步。大刘的《球状闪电》也在同年被选入《星云2》独立发行,印象里这是大刘小说第一次以单行本出现在读者视野。

那一年我初二,还没从《天意》(星云1)架空历史所带来的震撼中缓过神来,《球状闪电》又将我拉入了另一个时空,正如大刘在后记里描述的那样:“但就在这灰色的现实世界之中,不为人注意的漂浮着这么一个超现实的小东西,仿佛梦之乡溢出的一粒灰尘,暗示着宇宙的博大和神秘,暗示着这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其他世界······”这个想法令我着迷,心理学家说这世界存在偏执狂,我想科幻群体里的偏执狂占了绝大部分,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将一个观点推向极致,再围绕这个极限,创造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思维随着改造世界的深入而不断拓宽,这个极限也将不断被突破。

大刘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纵观大刘的小说,从最初将一个点扩展成面,”黑暗森林”宇宙社会学理论的提出,多次获得银河奖,再到去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对于一个自己跟了十余年的作者,这本评论随笔集的出版也确实给了科幻迷一个了解作者本人思想演变的途径。编者有心,无论文章,出处和备注都比较全面;以时间为线,更准确地反映了大刘创作思路的转变和发展。

读罢本书,大体可以分出三个大类,第一类是关于影视,小说,科普书籍,对同行的推荐或作序,以及自己写的小说的后记;第二类是访谈,发言的记录;第三类同时也是篇幅最多的,对某些观点的阐述,总结和延伸,其中包含了科幻写作的诸多方面。这三大类几乎覆盖了大刘创作生涯的方方面面,作为典型的技术主义者和狂热的军事迷,在读者与自我之间,在冷冰冰的技术外壳与诗意语言创造的意境之间,大刘找到了那个平衡点,读大刘的小说,读者既能感受到技术所带来的震撼也能体会到浓重的人文关怀,既能找到本土特色的根基又能发现链接国际的纽带。

科幻对于中国的意义绝不仅仅止于拍出叫好叫座的电影,不止于写出能拿到国际奖项的科幻作品,不止于做出好评如潮的幻想类游戏,这只是将过去科幻黄金时代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很幸运我们能生活在这个日渐融合,多元开放的时代,不幸的是这个时代对于科幻的偏见始终存在,科幻低龄化的事实还在眼前,科幻等于无意义幻想的等式对于大多数人仍然成立。一个将科学与幻想纳入文化体系的国家,其国民整体必定是更加强大,宽容和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

2004年大刘埋下的球状闪电如一颗种子,如今开出的量子玫瑰绝不只大刘一朵,还有更多的玫瑰等待着更多的观察者。

.有幸于2010年11月《三体3》签售会上见到了大刘本人,轮到我的时候,千言万语也只是对他说了声谢谢,看到后面的妹子和大刘合影,后悔惨了,希望下次有机会。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五):【钛艺书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

读完这本刘慈欣的科幻评论随笔,能感受到一个科幻作者在读书和创作过程中的成长、彷徨与迷惘,但在这些情绪中又不断前行的行动力。我想大刘成为大刘,绝非易事。

在随笔集这么多的作品中,我对《人类为什么还值得拯救?》这篇记忆犹新。这篇文章是刘慈欣和江晓原教授就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的面对面讨论。

两人就科学技术发展的好与坏和对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对话。虽然我用了对话这个词,但实际上,主张人类应有“自由意志”而对科技发展持悲观态度的江教授和支持科学思维的大刘的对话火药味十足。两人甚至谈到了在末日困境下人类道德选择的问题,就如果让人类延续下去,人是否应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番对话真是……把我雷得七荤八素……在这里我说说自己的观点。

科学和人文,从来就没对立过。从文艺复兴开始,人文通过科学这把利刃斩破了中世纪的愚昧与黑暗,人类的自由意志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将人类从为了生存而被迫从事的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救出来,人类借助机器的力量实现了文明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解放,这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又促进了人文和自由意志的发展。

人类发展到现在,也的确发现科技会有一些副作用,于是进行反思也是正常的。但这不应该是反科学的根基。科学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敢买一次吃不完的食物,因为我们能买到自己的消费能力可以负担起的电冰箱;炎炎夏日里我们可以躲在空调屋里不出来;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和它背后的互联网获取大量资讯。这些建立在我们科技成就基础上的便利深入到家家户户,深入到大家已经忘记了这是科学带来的奇迹。如果,仅仅是停电一天,城市里连灯光都没有,他们也未必会想起科技的好,而是打爆市政的电话,怒问为何停电。

是的,科技是满足我们人性最底层的那个懒惰需求的最重要工具,只是我们不但会忘记科技进步带来的作用,我们也会忘记我们是懒惰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会是忘恩负义的,大讲科技坏话的。工业生产和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污染,核电带来了危险,温室效应有可能会导致气候异常。但抱歉,人人都会说科技的坏话,但没人能离开科技带来的恩泽,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是懒惰的。就这点来看,科技是最贴心,最人性,最sweetie的。

可以说,反科学就是反人性和反人文的。科学的发展才带来自由意志。

另外,两人提到了末日困境。比如在末日跟前,我们选择哪部分人去死,剩下的人能代表文明继续活下去。抱歉,这依旧不是科技的锅,这是人性的锅。就像理查德帕克,那个被人吃掉的男孩。没有什么科技啊在那里怂恿他的同伴吃掉他,吃掉他只是因为人困在海上时,太饿了而已。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六):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有人说有种理想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中的那个ta就像世上的另一个自己……我读大刘的书就有这种感觉!

似乎有点抬高自己的意思,但确实这书中的许多观点我也曾独立的思考过,并得到与大刘相似的结论~至于那些没想过的问题,也在阅读中对大刘的看法深以为然!这样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很罕有的,读其他书时那种读不下去,懒得翻开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

这本书里有一部分以前读过,比较集中在后面,而大刘早期的评论对我则都是新的,以此,通过这本书,心中大刘的形象又更丰满了~

我一直有一个害怕,怕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会最终远离科幻~但这本书在许多地方让我得以放下这个念头,心里阵阵暖意……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