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光是借来的》是一本由[德] 昆特·布霍茨 绘 / [捷克]米兰·昆德拉 / [土耳其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1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一):写作和阅读终归成为一体。
贾维尔·托梅奥
这是夕阳西下的庄严时刻。一个女人,也许是一位老妇,在自家乡村别墅的花园里阅读,读的可能是一本诗集。老妇面朝西方坐着,不时叹息一声,目光从书上一开,望向渐渐沉落的太阳。
这幅画上还有更让我们惊奇的地方:老妇和椅子一起飘在空中,茶杯也一样,然而茶壶和放茶壶的桌子还立在地上,房子也没有飘起来,那把让人不安的铲子也静静靠在墙边。
首先我们也许可以这么想:诗歌的精神与美将这位读书的老妇从某种奴役中解放,而这种奴役,对所有人而言都意味着地心引力的力量。在这种时候,升腾的不仅仅是沉醉于书中的读者的灵魂,还有她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延伸——那杯茶。
看到画面左边的那把可怕的铲子,我们当然会立即产生许多不祥的联想,而这同样能解释老妇飘在空中的原因。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把铲子曾被用来埋葬一个爱挑刺的老顽固。在忍受了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妻子终于一声不吭地把他杀了。也许这位老妇飘在空中,是因为结束了与爱找茬的丈夫五十年的生活,幸福得飘飘欲仙。她可以读诗了,再也没有人会打搅她。
*******
写作和阅读终归成为一体。
*******
沃尔夫·翁德拉切克
不,亲爱的,就这样吧。我不会再回来了。把那些书,那盏灯和那张桌子(小心,桌子上还有个咖啡杯呢!)搬回房去。坐车回你的故乡德国吧。忘掉我。还有,求你,让我安静一下。我不愿成为长篇小说里的人物,中篇或短篇也不行。说实话,即使一首小诗也会让我不舒服,要是我不巧发现你写的是一首情诗,就更是如此。
*******
大卫·格罗斯曼
这儿正好:恰好在两个村庄之间。
昨儿的村庄在我身后,我再也不想回去。而下一个村庄还不在视线中。
现在,我独自一人。
风轻轻吹着。
*******
马丁·R·迪恩
先生,无论您来自哪个浓雾弥漫的世纪,穿哪双鞋踏入我的房间,用怎样的目光熄灭了蜡烛,怎样弄污了墙上的镜子,把如何使人难忘的、生涩难懂的、装腔作势的和老掉牙的句子填满了我的晨梦,您都永远不应当忘记,握手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
阿尔多·布兹
今天,我把那双棕色的旧鞋扔了。那双鞋我穿了很多年,换了两次底。我很舍不得它们,这也是人之常情。我还能清楚地记起买鞋时的情景。它们摆在卢加诺的一个橱窗里,鞋头是圆的——鞋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但市面上卖的鞋从来都不是。尖头鞋是会穿坏脚的,这一点鞋厂的人应该知道,穿尖头鞋的人也应当知道。以前,售货员总让我试码数过大的鞋,于是我总买不到合适的,这让我很不快。但我走进这家鞋垫时,却没有这种不适感。我试穿了那双鞋——正合适。只是有一个疑问:我是买一双呢,还是赶紧拿上两双?我想,这样就解决了我余生中买不到合适的鞋的困难了。最后,为了不一次性否决未来,我还是只买了一双。“您想要鞋盒,还是要购物袋呢?”售货员问道。我问她她是不是在哪儿接受培训的,因为她说起话来很文雅。透过商店的橱窗,可以看到城市广场,广场沿海而建,海面上波光粼粼;还能看见几个小货摊。离开商店后,我又去那儿逛了逛。
这双鞋我必须扔掉了。我关上房门,独自在鞋的旁边等了一会儿,沉默着,像是俄国人在旅行出发前做的那样。我在心里说了几句告别的话:亲爱的鞋,谢谢这么多年来帮我舒舒服服地走路。我知道,你们该去一个更好的世界,和其他已经光荣退休的老朋友一起,被放置在漂亮的柜子里。我会抽空去看望你们,把你们擦拭干净,穿上一会儿,回忆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可是不行,我不得不把你们扔进垃圾箱里,在这个可憎的世界里,规矩就是这样。请原谅我。
*******
伊索·卡马丁
但丁,《神曲·天国篇》第三章,47-48
房间突然变得这么亮,老人对他的伴侣说。
月光从窗户外照过来了,博尔赫斯。它已经想一把细细的镰刀了。过几天,就会变成新月。
月亮是情人们的太阳。博尔赫斯微笑着答道。有些事我必须承认,玛利亚。你还记得美丽的毕卡尔达与但丁在月天中的相遇吗?但丁与这位来自佛罗伦萨的女友接连几天讨论着天福的等级。为什么毕卡尔达会在这儿?她会觉得“未来的希望”——那“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一种对她所得天福的限制吗?月亮是九重天中最低的一级。月亮的光是借来的。住在那里的人也许会想,在更高的一重天上,他一定会幸福得多。毕卡尔达向但丁解释,为什么情人间的喜悦无法转化为更高的幸福。她不需要多说什么,也不用打什么比方。毕卡尔达念了两句诗,此刻,我听到它们从你的口中飘了出来,被你的嘴唇赋以形状,在你的声音中变得温暖:
若你的大脑能很好地运用记忆,你就不会看不见,我比从前更美。
若仔细探寻你的灵魂,你就不会看不见,我比从前更美。
我的眼睛看不清,玛利亚,然而现在我能看到你,在月色和星光下,清晰又明亮。你从未如此美丽。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二):精妙绝伦,脑洞大作。
最近正在看的好书《月亮的光是借来的》。昆特·布霍茨画了48幅画分别寄给世界上48名作家,让他们看图写文。每幅画和每个作家的文采都不一样,这不仅仅是48个世界,它包罗万象。
第一篇米兰·昆德拉写的文章就让我惊叹,这个作家的脑洞还真是别开生面。他的长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很喜欢的作品,在这本书里他的短篇和长篇风格迥然不同。带我看到了这个老男人幽默诡异的另一面。
书本封面图由马丁·莫泽巴赫来撰写故事,2007年他获得了德语文学最高奖。他的文章是那么轻盈,用简单的句子铺陈出最后可怕的真相。看完我的反应就是太厉害了!真是大师!
这应该是当代世界作家的教科书,可以很深层地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思想。我每次都是先看图,自己在心里编一个故事,然后再去看作家编了什么故事。有些人的脑洞和阅历你不得不服,看得是同一幅画,他怎么就能想出这么精妙绝伦的情节?有时候征服你的不只是情节,而是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你开始看觉得没什么,他甩出来一个包袱,你才惊到,原来之前字字句句都在织网,你已经进入他构想的世界。
如果画家的画本身有它的一个故事,作家写了一个故事,你又编了一个故事,这本书真正带来的是让你无限想象的能力。墙裂推荐。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三):这是本有书感的小册子
周末在看出版圈特有名的三联的李昕老师写的《做书》,其中提到“书感 。就是说,做一本书,要有方方面面的考虑,插图和正文的配合啦,开本纸张的选择啦,题材啦每页字数啦……总之就是关于一本书的一切元素吧。
跑个题。为了买李昕老师的签名本,不得不买毛边本。这也是我头一回买毛边本。几乎每页都要裁一下,才能看。我无意于赶这个文艺时髦,只是无奈平装本没有签名……难以想象为啥有人专门去买毛边本呢?
跑题回来~~~
其实关于书的方方面面,关于所谓的“书感”,从做书的角度来说是使一本书成为精品,不过我看更多的,还是要从卖书的角度来分析。你想让谁买?你想怎么让他们买?你当然想让他们买完一本再买一本等等。从这一点上来说,做书还真要抛弃一些文人的幻想,转而像商人一样思考吧。
周末一个我很不喜欢的熟人,非要跟我们一起吃饭,然后他问我,纸书在电子书浪潮里是不是要沉了。我懒得理他,于是只说,有命活就活得下去。其实我是想讽刺他不要追求力不能逮的那个美女律师姐姐。
再次跑题回来~~~
《月亮的光》这本书,就是很有书感的小册子。编辑在收到插画家的画作时,很敏锐地想到要把画分发给不同作家,然后将作家的反馈与插画混排在一本书里。这避免了编成图画集那类单调的东西。(读库那个《读》就很单调。)只是画,哪怕再好,也会审美疲劳。而加入了不同作家,还都是大牌,的小文章,就活跃得多了。
书可以是进步的阶梯,也可以是Zhuangbility的利器。这种装,又因为有了《月亮光》这种书,而不再仅限于看繁体竖排版的《道德真经诠》。那个也太装了,哪儿有几个人能看懂十之六七?
而《月亮》呢,你可以在cafe懒洋洋地看,内容不连续,可以随便翻到哪儿是哪儿,一点不耽误做白日梦之类的。你还可以寄给朋友啦,恋人啦,不失为一件好而不贵的礼物。或者你就拆开当小装饰画,完全不看字,不也没问题么?
因为,商人在意的是你买了他们的书,至于你是看,是码,是送,是拆,完全都OK啦。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四):┑( ̄Д  ̄)┍
真不好意思把一本似乎那么好的书只给了两星。
看书名,我误以为书里的主题会是月亮,当看到主题是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失望。不过关于书没什么不好的,那就继续往下读。
看介绍的时候,说,是一本“看图说话的书”。可读起来,更感觉,是不是一个人在看图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把心里正在酝酿的故事硬搬上来,以至于,我常常觉得,这个笔者没有看图而直接说话了。不是所有的笔者都如此,但,有一半的文字让我有这种感觉。
再者,就是不喜欢这里的排版了。好几篇,一大半,文字总是和下一篇图放在同一个视野里,很不舒服。
总体来说,是我在买书之前对它做了错误的预判,我以为只有一幅画,关于月亮的画,然后会有一群人脑洞大开,各种奇思妙想。而我看到的,几篇散文吧。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五):创意之书
在图书室看到的。看到封面觉得好玩。
一个人坐在悬空的椅子上看书,咖啡杯似乎从小高几飞向她,屋子草坪都是实在的,小桌椅也落在实处,玄幻的场景。
拿起书翻了翻。插图很多,或空旷或晦暗或留白 ,各有各个妙处,翻翻封面和说明才发现这是一本主打插图的书,插图作者昆特布霍茨,是他做画了46幅图画,找到出版商,编辑去找了46位著名作家请他们看图写话,相当于命题作文。
第一篇就是米拉昆德拉,一页文字,熟悉的调子,从繁杂的事物中逃脱后还是不可承受之轻。大部分都是一页文字一页插图,最多不过4页,只一篇。那一篇是调侃和赞美插图作者的。
熟悉的作家名字还有帕慕克和 苏珊·桑塔格、乔斯坦·贾德 等等,德语系的作家知道太少,各有千秋。
有个作家很老师刻板,真的描绘画了什么,加了点自己的话,有的就是天马行空,自说自话然后圆回来。都听好玩的。封面这幅图诗歌西班牙作家写的,前面中规中矩描写图画的样子,最后两句她说:也许是她嫌烦,用墙边的铲子杀了老公,自己悠闲的享受读书时光呢,一秒变惊悚故事。
意大利还有个作家对插图的解读也有趣,他说走过地上的白纸铺就的迷宫,走到门边,这些白纸就是作家的想写的所感受到的。
一两篇看起来没意思,46篇全看完还是好玩的,可以看到哥哥作家对命题作文的态度,有的拘谨有的奔放。苏珊桑格塔就是中规中矩的故事啊。那几首小诗也非常美,几句话写了一个小故事。
这是一本创意之书,也只有昆特布霍茨的插图才能汇聚出来吧,看出版说明里他画了很多的封面和插图啊。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六):多多看画多多看书
四十六位作家与一位画家的故事
就像作文精选
又像看图写作
只是这都是些大咖
他们不是为写作
而是为表述心灵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每一幅画在每个人看来
都是不同的风景
都有不同的意义
谁说的对谁说的错呢
每个人都是对的
那么大咖们的作品呢
只是对作品指引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
画作是艺术
文字也是艺术
画作与文字的结合
艺术与艺术的碰撞
文字让我们进入画作
深切体会与解读
画作给我们以思想
让我们用文字以及心灵来解读
多多看书
多多看画
改善生活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七):脑洞大作,精妙绝伦!
最近正在看的好书《月亮的光是借来的》。昆特·布霍茨画了48幅画分别寄给世界上48名作家,让他们看图写文。每幅画和每个作家的文采都不一样,这不仅仅是48个世界,它包罗万象。
第一篇米兰·昆德拉写的文章就让我惊叹,这个作家的脑洞还真是别开生面。他的长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很喜欢的作品,在这本书里他的短篇和长篇风格迥然不同。带我看到了这个老男人幽默诡异的另一面。
书本封面图由马丁·莫泽巴赫来撰写故事,2007年他获得了德语文学最高奖。他的文章是那么轻盈,用简单的句子铺陈出最后可怕的真相。看完我的反应就是太厉害了!真是大师!
这应该是当代世界作家的教科书,可以很深层地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思想。我每次都是先看图,自己在心里编一个故事,然后再去看作家编了什么故事。有些人的脑洞和阅历你不得不服,看得是同一幅画,他怎么就能想出这么精妙绝伦的情节?有时候征服你的不只是情节,而是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你开始看觉得没什么,他甩出来一个包袱,你才惊到,原来之前字字句句都在织网,你已经进入他构想的世界。
如果画家的画本身有它的一个故事,作家写了一个故事,你又编了一个故事,这本书真正带来的是让你无限想象的能力。墙裂推荐。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八):画中天空都是灰色的,有时候加点冷,有时候加点暖。
书里的天空都是灰色的,有时候加点冷,有时候加点暖。
邀请了46位大师级的作家给46幅图画配上一个小故事。
如果有心,你会发现每一副画都是和书相关的。 一幅画比一篇文章看的久。
1:脚下走着的是血,抬头望着的是书。
2:在河边的草地上,你立足于书,遥望世界,别担心,无人撼动你的梯子。
3:拿着地图的人,沙漏、高跟鞋、月亮、木桶,门旁的吉他,终点的房子。
4:绅士打开一本书,把帽子和大衣挂了进去。
你可以尝试分析你看的图画,或许和作家看到的不谋而合,或许作家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你是否看到了大师都未曾看到的隐喻,你是否发现呼吸都让自己心惊。你是否听到乌鸦对浮躁的嘲笑。
这里没有公开的秘密,也没有人让你思考。如果你忘记你活着,那是你的问题。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你的光呢?或许这本书中可以找找看。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九):文学大师的画里有话
文/夏丽柠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是本创意蛮独特的书,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大师根据昆特?布霍茨的插画,看图说话,为画配文。
如此阵仗,我们不禁要问:昆特是谁?1957年,昆特生于德国的史托堡,在斯图加特长大。他在大学期间专修艺术史和绘画。毕业后,开始为全球的出版公司创作插画、封面和海报。处女作绘本《晚安,小熊》一经出版,他便跻身于世界绘本大师的行列。像“德国绘本大奖”、“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书展最佳儿童插画奖”等重要国际奖项,如今早已是他的囊中之物。
本来,昆特可以安静地做个“绘本达人”。可是有天下午,他到出版社的办公室里展示插画作品。或许,那些与书有关的“纸张、打字机和自来水笔”的画作触动了编辑的神经:“为什么不请作家们写出昆特图画中包藏的故事呢?”于是,编辑决定给四十六位不同国籍的作家分别寄去了一张昆特的画,请他们写出藏于其中的故事。大家协力同心,创作了本书。
本书像一次文学大师们的饕餮盛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德国的塔赫?米勒和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 世界文坛的佼佼者,如以色列最杰出的作家阿摩司?奥兹、法兰西学院小说奖获得者米歇尔?图尼埃; 还有瑞士出版家伊索?卡马丁和匈牙利话剧导演乔治?塔布里等跨界作家,都为本书不吝笔墨。
以米兰?昆德拉的文章开篇,也足见昆特在文学界的地位了。画中一望无际的草地上,男人背对着我们坐在一摞书堆上,远方白淡的月亮挂在天上。昆特画作的特点向来是空旷、隐晦,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巨大的留白恰好为文字与画面之间互动提供了微妙的可能。
昆德拉塑造了一个从领导、同事、孩子、情人和妻子等繁复人际关系中逃脱出来,想要获得瞬间喘息的男人,“独处的幸福是如此完美无缺”。昆德拉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却暗藏画龙点睛之笔。他写道:“而不可思议的是,男人的咖啡空杯竟会自动续满”。人生里,俗世的喜怒哀乐都会自动续满,就算逃走,七情六欲仍然会在那里等你。昆德拉又在传递“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了。
真正令人惊艳的是意大利作家、文学评论家朱塞佩?庞蒂基亚。一个男人站在空地读一张纸,地下散落的白纸组成了不规则的道路。朱塞佩说,所有的纸都是白纸,但是对于作家来说,那就是他曾经想写和想读的。写作和阅读终归成为一体。寥寥几笔,一位写作者的思考与洞察力便跃然纸上。朱塞佩笔力不俗。
尽管“把画中的故事写出来”是本书的主旨,但是通过这本“看图说话”来窥看大师们写作与阅读的秘密时,还真觉得他们画里有话!
转载请豆邮联系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读后感(十):集结各大家文学创意于一身
被这本特别的小书和它的创意所深深吸引。买来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读完了,不得不说看得还是挺上瘾的。都是一个个小短篇,平均每篇也就一两百字的样子,让四十多位职业作家来看图作的文章。我不仅要为书中意境十足的图画更为多为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点赞。每次看到一幅画尤其是自己一眼就深深爱上其构图的那些图画的时候就忍不住想知道翻过来的那一页上又一位作家将为其编上一段什么样的故事,为其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甚至会给这幅图一个如何的寓意呢?有好几个故事虽很短却读起来很耐人寻味,甚至忍不住再读上一遍,其中也不缺金句。虽也有几篇觉得不合自己口味但总体来说是本很不错的书,很是喜爱,非常愿意推荐给还没有读的书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