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罗生门》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罗生门》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罗生门》是一本由芥川龙之介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一):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地狱变》

我上一次写书评的时候,大概是一年以前,那时我还在念高三。今日写书评的缘由,全部是读到了一篇令我心潮澎湃得如浮世绘上汹涌的波浪一般的文章,即是芥川龙之介所著的《地狱变》。而且在我写下这篇书评的此刻,已经是凌晨两点十一分了。但我已全然不能顾及明天要上的早课,因为我生怕忘记了它字里行间中的每一个让我激动得攥紧书页的细节,我害怕我那份久违的牵引着灵魂的悸动会随着时间消逝。因此我要做一个罔顾道德的标本收藏家,像把世界上仅存的一只稀有动物作成标本那样记录下这份心情,让它在文字筑成的冥界牢笼里永远免受时间的侵扰。若要我描述一下当时我的阅读体验有多么的酣畅淋漓,那我只能用“久旱逢甘霖”来形容,但我觉得仅用这样的文字来表达我当时的感受仍是苍白无力的。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因为太久没有这种感觉,或者从未有过,我很努力地想把这种体验纂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当时牙齿紧紧咬合,眼珠自发地瞪紧了书页上的每个字句,手心冒汗,左手把书的外封皮都捏坏了,撕开一道口子。脑海里有着一种恐惧,但比恐惧强烈千百倍是那种难以言状的极端兴奋,似乎文字中每个精巧的描写都刺激着我多巴胺的分泌。但是说起来,《罗生门》这本书从我买回来开始,竟在我的书柜里吃了半年多的灰。 开始我读罗生门,感觉并不是这么强烈,是抱着姑且拓展下文学素养的态度去阅读的。然而当我每进入新的一章,都仿佛在被诘问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不同文化的共知,关于生命的意义云云。更加能取悦我的还有芥川龙之介那如同古典东方艺术品那样精致优雅的文字,其中也不乏日本文人那种病态,脆弱,敏感的特质,这样的文字如同破碎的写意园林一般更惹人垂怜。我感觉他们的文化中天然地就有一种绝望的意味在里面,一种殉道的悲壮之美,总能让我想起古希腊的那些悲情的神话英雄和那些残缺的雕塑建筑。而当我读到《地狱变》这篇的时候这种感觉强烈到了顶点,仿佛我的整个思维都在高潮。而且那个时代也同样具有那种特质,芥川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世纪末文学思潮盛行于日本。那时的作家有波德莱尔,王尔德,兰波,魏化尔伦,爱伦·坡等人。因而在这种交叉影响之下,这种倾颓之美更加受到固化和增幅。在《一个傻子的一生》中他曾这样发问: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他自答道:没有了,我只有创作欲望。此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的绝望,又有对艺术炽烈的热诚。既对生没有追求,又渴望在艺术上进入更深的层次,这难道不矛盾吗?但诚如他自己所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这句带有殉道色彩的名言已经分明地告诉人们他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想用每一丝闪过脑海的灵光升华为如闪耀红莲般灼热的艺术理想。《地狱变》一文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对照。画师良秀为了完成地狱变屏风中贵妇在地狱中饱受折磨的那种惊骇动人的画面,竟看爱女在大人的牛车中被烧死看得入了迷,忘记了爱憎,忘记了道德,仅仅记住了地狱变屏风中缺失的最后那部分该有的样子。而在完成了这件惊世骇俗的作品的第二天,他也上吊自缢,跟着爱女的亡魂去往冥府了。 文章极尽工笔之能事,去写良秀作画为求极致寻找一切可以用的素材,甚至在尸骸面前也是面不改色地去观察,以求画作中的亡魂逼真。同时芥川也用他极其出色的文字去描绘良秀爱女的一切迷人之处,似乎让你感觉到她的每寸冰肌玉肤,那一习如流苏般亮滑的黑发,每个颦蹙,每次眨眼瞳孔放射出的目光,睫毛沾上的每一滴如初霜露水般的泪珠,都闪耀着楚楚动人的光芒。从善良纯真到惊蹙妩媚都让人近乎真切地感受了一遍,也描写了良秀如何对独女爱护有加,但是这样做却是为了最后让她的毁灭更富有冲击力,来表现出良秀狂热的追求!芥川用天才的笔墨向我们展示地狱变图里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也为最后的那场火刑绘制出了一副令人惊艳的画卷,这两者似乎就是一体的,这样的字句如同电流般穿过我的身体,我的心如同雪崩般震颤,仿佛文字里所勾勒出来的红莲的火舌已经咬上了我的鼻尖,在感受完这一切感官上的冲击之后,我才有暇去领会《地狱变》真正的意味。这种毁灭的美是否也在印证着“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这个信条呢? 2018.3.22 4:14

《罗生门》读后感(二):小说《地狱变》—芥川龙之介,书评

(本篇书评包含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篇描写绘画艺术家的独特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小说,取材于古典,描写了以为痴迷于艺术的画师良秀奉命创作《地狱变》屏风,却因为无法画出地狱中女子被烈火焚身的场面而苦恼,后来良秀目睹自己心爱的女儿被活活烧死,他的脸上却洋溢出“心醉神迷的法悦的光辉”,随后他完成屏风的创作后自缢身亡。(法悦本指聆听佛法之后体味到身心安宁的无上欢喜,引申为沉醉于艺术作品至美境地时的陶然心绪)

此篇书评以三个角度展开。

第一,这篇小说的核心毫无疑问是艺术高于生命,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为了艺术创作可以牺牲自己或者牺牲其他人,而是一种观念、一种主义、一种信条。在小说中间部分就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画师良秀为了作画而拿自己的学生当实验品,让他们惊恐,害怕,因为他认为,看见了才画的出来,塑造了画师良秀的独特性格和行为方式,已经为后面作了铺垫。之后画师良秀在看到自己女儿被火烧,坐在车中从天而降,那一瞬间的艺术视角已经让他忘却了一切,文中的描述是他的脸上洋溢出“心醉神迷的法悦的光辉”,因为太美了,太壮观了,让他不自觉的摈弃了其他的所有视角来面对这一幕。

笔者曾经有了解过芥川龙之介的生平,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精神失常,我想这是笼罩他一生的沉重阴影;被寄养,但作为养子十分压抑,而且这样的家庭给他束缚感,他十分感性和敏感;恋爱遭到这样的家庭的反对,初恋失败,短暂的恋情的破灭促使芥川龙之介深入思索人们心底潜在的利己主义。除了文学上的造诣,从其他方面看来,人生真的是遭遇了各种悲惨。他作品中出现悲观的厌世主义,读者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觉得《地狱变》中的主角画师良秀是作者自身的影射,良秀艺术至上的人生态度与芥川龙之介相似,而良秀在完成屏风之后自缢身亡,也表达出了作者在道德和艺术最求相冲突时的内心的矛盾。小说表达的思想,应该是艺术至上,将艺术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认为艺术拥有绝对价值。

写到这里,笔者自己也有些疑问,艺术是否具有绝对价值。或者反过来想,艺术高于生命,生命终将逝去,那么艺术的绝对价值就不会消失吗?我想这是有可能的,这里大体上分为视觉艺术和文字艺术来讨论。其一,视觉艺术,除了自然(这里主要指大自然、自然界)的,就是人文的,“自然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是具有绝对价值的、永恒的,人文的确不一定,多年之后,假设人类社会都是高科技建筑以及生活产品,那么那种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情怀的画作是否还能被正确的欣赏,未来的人头脑中就没有那种概念,如何理解和欣赏,还能感觉到那种情怀吗?其二,文字艺术,文字或者说文化,在发展中会有变化,我们国家的文字语言文化传承还算好的,而很多语言在国家的不断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融合、吸收,不断进化,比如英语,显然我们现在一般人没接受过训练很难读懂数百年前的英文读物,我的意思就是,因为文字、语言的发展,对于很长时间以前的文字艺术,现在的人们的理解会有偏差。举个例子,就像《道德经》这种经典读物,真的是“一人千面”,各家有各家的解读,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解读(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是抛砖引玉,就像朱熹解读《四书》,却发展了理学),那么作者的意志在哪里存在,或者说,不复存在?

第二,这篇小说读下来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的主角是“我”,也就是以第三方的第一人称的视角对堀川大公和画师良秀的女儿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且文中多次提及当时人们对堀川大公和良秀女儿之间的流言,但是“我”却多次加以否认,似乎想给读者们造成堀川大公是清白的这一假象。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和种种细节都可以看出来堀川大公就垂涎良秀女儿的美色,最终选择在她的父亲的面前活生生地烧死她来报复良秀父女。从小说最开始就以“我”之口来赞美堀川大公,通俗点来说,就是夸得天花乱坠。笔者倾向于认为“我”是一个趋炎附势、精明圆滑、八面玲珑的仕途中人,这也体现出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此处先按下不表,第三点会具体分析。

而且,这里最最最有意思的是字里行间“我”对画师良秀一直保持着一种鄙视的态度,其实这完全体现出了第一人称叙述的非客观性,“我”的叙述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芥川龙之介通过这种叙述方式有意的使得叙述者的陈述具有不可信的成分。当然,虽非据事实录,善恶亦自见。

第三,作者这篇小说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一种反讽。以下是小说开始部分“我”将堀川大公夸得天花乱坠的叙述。(以“~”分割)

~像堀川大公那种人物,不但过去没有,恐怕到了后世,也是独一无二的了。据说在他诞生以前,他母亲曾梦见大威德的神灵,出现在她的床头。可见出世以后,一定不是一位常人。他的一生行事,没一件不出人意外。先看看堀川府的气派,那个宏伟呀、豪华呀,究竟不是咱们这种人想象得出的。外面不少议论,把大公的性格比之秦始皇、隋扬帝,那也不过如俗话所说“瞎子摸象”,照他本人的想法,像那样的荣华富贵,才不在他的心上呢。他还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关心,有一种所谓 “与民同乐”的度量。

因此,遇到二条大宫的百鬼夜行,他也全不害怕。甚至据说,那位画陆奥盐灶风景的鼎鼎有名的融左大臣的幽灵,夜夜在东三条河原院出现,只要大公一声大喝,立刻就消隐了。因为他有那么大的威光,难怪那时京师男女老幼,一提到这位大公,便肃然起敬,好像见到了大神显灵。有一次,大公参加了大内的梅花宴回夜,拉车的牛在路上发性子,撞翻了一位过路的老人。那老人却双手合十,喃喃地说,被大公的牛撞伤,真是多么大的荣幸。~

不知道堀川大公是如何坐到这个地位的,但整篇小说看完我们都知道他不是一个正派人物。光鲜的外表和显赫的地位下有着邪恶和肮脏的灵魂。因为这一段是“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所以不确定堀川大公是否受到民众爱戴,指不定是“我”编的呢。但“我”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堀川大公的真面目,可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确实是真的十分“爱戴和尊敬”堀川大公呢。或许作者就是想通过小说塑造这么一个趋炎附势、精明圆滑、八面玲珑的仕途中人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

《罗生门》读后感(三):摘录《罗生门》中有趣的段落

芥川龙之介说:

“在神的一切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的不可自杀。”

爱你的人从此多加我一个。

——————————————

《山药粥》

他就是这么怯懦软弱,甚至感觉不到这所有的不公平。

看到他的模样、听到他的声音的人,一时间都会被一种怜悯感打动。此种感觉尽管朦朦胧胧,但一瞬间确实深入了他们的心里。

一直被欺负的狗,就算偶尔给它块肉,它也不会轻易凑过来。

前有桃花马,后面菊花青。

艾蒿枯萎的叶子,临河的矮柳树,树梢上的鹡鸰鸟尾巴。

鼻头处堆起的皱纹,眼角上漾着的褶儿,都像是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大笑。

随处可见的水洼里清冷地倒映着蓝天,使人疑心这冬日的午后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冻住。

利仁的意志所掌控的反胃越广,包含在这一意志中的自己的意志,仿佛也就能够得到越多的自由。

五品望着正在喝粥的狐狸,心里不无怀恋地想起了来到此处之前的自己。那是被许多侍从愚弄的他,那是连京城的儿童都敢骂“你这个红鼻头”的他,那是穿着褪色的外褂和宽腿袴,像流浪的狮子狗似的在朱雀大街上彷徨的、孤独可怜的他。但同时,那又是独自一人珍重地守护着“把山药粥喝个够”这一愿望的、幸福的他。

——————————————

《手绢》

那是一个何等悠长的初夏午后。

妇人脸上在微笑,但其实从刚才起,她的全身都在哭泣。

两小时后,先生洗过澡,用罢晚餐,吃过了餐后的樱桃,又舒舒服服地坐到了檐廊的藤椅上。

——————————————

《烟草与魔鬼》

那时正值初春,空中水汽氤氲,雾霭缭绕,从远处寺庙中,“硿——”地传来慵懒的钟声。那钟声如此悠闲,全不像魔鬼听惯的西洋教堂的钟声,响亮得震人心腑。

魔鬼虽然没能得到牛贩子的身体和灵魂,却得以使烟草普及日本全国。因此,牛贩子的得救,同时伴随着堕落;同样,魔鬼的失败,同时也伴随着成功。魔鬼是不会白白吃亏的。当人们认为战胜诱惑的时候,却没想到自己也在某种意义上失败了。

——————————————

《女体》

自己若是生而为虱子,一定感到很憋屈吧。

自己的魂魄进入了那只虱子的体内,正在散发着汗味儿的床上蠕蠕爬动。

——————————————

《黄粱梦》

吕翁得意地捋着胡须。

-你对人生的执着与炙热之心当有所冷却。知晓了得失之理、生死之情,再看人生,终究也无甚意味。

卢生扬起年轻的脸,双目灿灿生辉。

-正如彼梦会醒来一般,此梦也终有梦醒之时。在梦醒之时到来以前,我想真正地活一回,要活得不虚此生。

——————————————

《英雄之器》

这人鼻梁高挺、目光锐利,唇边漾起一丝嘲讽的微笑,直直地盯着吕马通的眉间。不知何故,吕马通似乎有些狼狈。

空气中隐隐飘着枯叶的味道。

——————————————

《毛利先生》

宛然便是昔日那个在连夕阳余晖都没有的教室里教我们英语的先生。

消磨时间也罢,迫于生计也罢,这些世间的恶俗解释,给我们毛利先生带来了多大的苦恼啊。在苦恼之中,先生却一直展现出悠然的态度,系着紫领结、戴着圆顶硬礼帽,比堂吉诃德还要勇敢,坚持不懈地继续译读。

——————————————

《蜜橘》

草草扫了一眼灯光下的晚报,我发现世间发生的无非皆是些庸常事件,难以慰藉我的忧郁。

隧道中的列车、乡下姑娘、满纸庸俗报道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不是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我感到一切都无聊之极。

他们个子都很矮,像是被阴沉沉的天空压低了似的。他们的衣裳颜色暗淡,与郊外阴郁的景物如出一辙。

暮色中的郊外的道口,小鸟一般高声叫喊的三个孩子,抛下去的蜜橘那鲜艳的色泽——这一切都在转瞬间从车窗外掠了过去。可是,这番情景却痛切而鲜明地烙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有一股难以言表的明快情绪涌上心头。我仰起头,注视着小姑娘,仿佛在看另外一个人。不知何时,小姑娘又回到了我面前的座位上,依然将满是皴裂的脸颊埋在葱芽黄的毛线围巾里,抱着大包袱的手机紧紧攥着三等车票……

此时,我才得以暂且忘怀那难以言表的疲劳与倦怠,以及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

——————————————

《尾生之信》

怡然自得

略微心急

来回踱步

焦躁地皱着眉头,脚步局促

伫立不动

尚存一缕希望

苍鹭

河水已经濡湿了鞋子,闪烁着比铁还要寒冷的光,在桥下茫茫荡漾。

这时,一条鱼——大概是鲈鱼吧,轻快地翻着白肚皮,从尾生的鼻尖掠过。

河水静静地与微风呢喃低语,温柔地托着桥下尾生的尸骸,向大海送去。

我虽然生于当世,却无所作为,一事无成,无论白昼黑夜,我都漫然地度过,如在梦幻之中。可是我却一直在等待某个理性如约而来的奇妙事物。

——————————————

《秋山图》

恽格

堂上齐齐整整地摆放着紫檀木桌椅,却有一股清冷的尘埃味,地砖上漂浮着荒废的气息。

拊掌一笑

——————————————

《六宫小姐》

那是既不知哀愁,也不知欢喜的人生。不过,不谙世事的小姐并未感到如何不满,“只要父母康健就足够了”——小姐如此思忖。

垂枝樱。

小姐仰赖着的父亲却因为经年喜好饮酒,突然身故了。雪上加霜,母亲由于怀念古人,朝夕悲叹,不出半年也追随父亲而去。小姐的悲哀自不必说,而且更是走投无路。

命由自戕。

露出了光艳优雅的微笑,那笑容却仅仅浮在脸上。

那是既少悲哀、也少喜悦的日子,但小姐依然从这种慵懒的安稳中,体会到虚幻的满足。

昔年枕君臂,犹怯隙风寒。

今朝宿荒殿,此身寒苦惯。

那是个既不知极乐净土也不知地狱,不中用的女人的魂魄。

——————————————

《小白》

狭窄的道路两侧绵延着的灌木篱笆已经吐出了新芽,篱笆间星星点点地绽放着樱花。

——————————————

《丝女手记》

正派女人。

我们内宅的人要表达“世间无人不知”的时候,就改说成“连府里留守的人都知道了”。

骂得我好生懊恼,真是下辈子也忘不了。

——————————————

《点鬼簿》

若是初儿还活在人世,现在已四十开外了。四十开外的初儿的模样,也许很像在位于芝的家中二楼上茫然抽着烟的母亲吧

春阳照孤坟,垅中逝者陌上人,幽明本难分。——内藤丈草

——————————————

END

《罗生门》读后感(四):并非想死,只是厌倦了活着。

芥川在《一个傻子的一生》中说:他作品中的倾述,只有与他有相似经历、性情相近的人们才能理解。一个“傻子”的一生,大概就是芥川的一生——孤独沉默却不荒凉,贯穿着隐忍、近乎欢愉的痛。

这是一本小说集,共收录了芥川28篇小说。导读里有关于芥川的介绍,看完全部文章再回头去看芥川的一生,小说里弥漫的那种孤独与荒凉,就能很好的理解了。那是对人生的深刻怀疑,是对这个世界的厌倦与厌恶。

芥川似乎很难找到自己的归属,这是受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寄住生活让他有种漂泊感,他怀疑自我存在的意义。如果能够选择,我想芥川一定不会选择来到这个世界。

《河童》描写了一个被诊断为“神经病”的人自述的在河童国的经历,河童们出生前都会被问及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关于选择,小说中未选择出世的河童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想生下来。先说,要是遗传到父亲的精神病就不得了。而且,我相信河童的存在本身就是坏事。这是芥川最真实的想法,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内心袒露给读者。他相信自己的存在是一件坏事:生而为人,实在抱歉。

好像,他的欢乐情绪并没有在这个世界里被激发出来。尽管他声名显著,可是他并没有觉得这些会带给他欢愉。自小的忧郁,已经深深镌刻在他的骨与肉里,他摆脱不了。

芥川整个人生的基色就是灰色的,他怀疑一切,包括自我。但是也有事情会让他感到短暂的欢愉,他在《蜜橘》一文中说,此时,我才得以暂且忘怀那难以言表的疲劳与倦怠,以及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可是这片刻的欢愉,却会透支他生命的全部热枕,欢愉后,是无尽的荒凉。在芥川看来,人生是低劣无趣、且充满疲劳与倦怠的。

卡夫卡有句话:除非是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芥川肯定不是逃到这个世界的,他是如此厌倦着这里。多篇文章里都流露出他对人性的厌恶——他相信人是极度利己的。

芥川说自己生活在最不幸的幸福中,认为自己是一个恶人——恶夫、恶子、恶父。这是对自己的深深厌恶与嫌弃。

很喜欢《一个傻子的一生》,行文有一种很舒服的朴素感,那是历经世事后沉淀下的情绪与智慧,是重剑无锋的感觉。

他纵观人生,并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可是,只有这紫色的火花——只有这空中激烈的火花,

哪怕要用生命去换,他也想握在手中。

如果尸体不足的话,我会毫无恶意地去杀人。

这孩子为什么要生下来,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尘世?为什么他要以我这样的人为父亲,要承受这样的命运?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是的,不过,您不也是??”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诸神是不幸的,他们不像我们这样可以自杀。

看吧,诸神因为不能自杀是不幸的。芥川瞧不起不敢自杀的人。他最后也选择了自杀。

以及,如我的标题,芥川并不是想死,只是厌倦了活着。

————————————————————

译者的翻译很棒,在看导读的时候,因为某些字词,我怀疑过译者的水平。可是,小说读下来,没有感到任何生涩与扭捏,很舒服。

以上。2016.5.8.

《罗生门》读后感(五):我不相信

芥川龙之介的风格是介于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之间,有婉约得像个姑娘的《橘子》,有豪放得像个恶魔的《地狱变》,风格比较多变,所以看完整本书很难总结出芥川的整个风格是什么。每一则小说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它的色彩。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已经变成整个日本乃至整个世界词汇的“罗生门”(竹林中)。

就像《竹林中》描绘的那样,无法说出哪个最能代表芥川的真实想法。也许这也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怀疑确定的一切。我仿佛看到芥川站在悬崖上大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然后毅然跳下。

芥川的小说很像那时候日本人的思想世界,通篇是一条直线,没有悬念与反转,循规蹈矩而又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神奇力量,但终究是没有出来。那种力量是芥川的不屈服。《地狱变》、《秋山图》中,都有一个符号化的东西,表明了作者的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而又有一种悲壮的美。

芥川自始至终地怀疑着仿佛是生机勃勃的一切,看着樱花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惊人绽放,又在树下狂喜的同时,哀愁起明天的花落。

《罗生门》读后感(六):一篇又一篇,或许也就能汇聚成人生

一篇又一篇,或许也就能汇聚成人生。 这本《罗生门》精选芥川龙之介28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都可以称作他的代表作。按年代前后排序,收集芥川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古代为背景的小说(他特别擅长,借古喻今,令人意味深长),也有现代新小说,时间跨度其实并不是很大,可对他而言即是一生吧。芥川先生善于书写人性较为隐晦的部分,揭露你的弱点,一些矛盾的观点感同身受过的情绪总在文字里悄悄散开。他的文字充满魅力,用词很美,有些注重心理变化,语气给人很直接的感觉,读完之后却会有一种悲怆之情涌上心头。 罗生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各执一词。而带有这般意思的电影版《罗生门》更是改编自芥川的小说《竹林中》,这篇小说是最早看的,故事很简单,像是问答题,夫、妇、还有与妻子有染的武士,也包括几个证人。不顾结局如何,时间都是正在进行时,是事情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人心中的第一态度。心理想法的不同,来源所处事件位置不同,自然能带来每个人眼中不同的真相。这算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吧,芥川却用这样一篇小说写了出来,讲述是不可靠的。无所谓何为真相,更重要的是立场或思考角度的问题罢了。 人生中总会有太多自我矛盾的瞬间……《罗生门》这篇小说则是关于生活、更是关乎人性的选择题,是做个善良的人,却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过明天,还是做一些不善良的事情,借此生活下来,比如做强盗啊,他身处在矛盾之中……明明知道是不对的事情,可为了活下来还是可以触犯为善的底线,在听完老妇人的诉说之后,他还是选择了抢走她的衣服。这正是芥川龙之介所说的利己主义,利己就意味着要伤害别人吗?我在想我们要是遇到这种事情会如何选择呢,是活下去重要还是坚持心底的善念,哪怕无人问津,也要做一个好人呢。又觉得并不用多想,因为坚持善念也并不意味着彻底等待死亡。好像这个问题不该继续深究下去,也好歹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大概不会到饿死冷死的地步。 《鼻子》也是芥川的著名作品。内供僧人是个太在意别人看法很担心“自尊心”问题的人,他的长鼻子让他苦恼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努力寻求让鼻子变短的方式,而当内供僧人的鼻子变短了,面对别人背地里有意或无意的嘲笑,又变得惴惴不安起来。看过整篇文章,内供僧人一直因过度的敏感的在意别人的看法,来通过改变鼻子的长短,带着这种自卑心理的他会总不快乐的。而对众人在鼻子变短之后的嘲笑,芥川用“人类的心里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其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却对于那人抱了敌意。”来说道旁人这种利己主义。读完这句话,内心突然有些感慨自己时常的自私与嫉妒,也许是把这句话的本意缩小了很多遍;也许理解偏差不着边际,只觉得人会矛盾,也时常心生小恶。而大多人心里的善良会驱使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地狱变》里的画师良秀高傲自大,为人做事与常人相反,自然惹人非议。他的画更是与众不同,喜欢画其丑无比的东西。每次作画之前做让人不解的实验。芥川是想说这些也最是生活本身。故事的高潮从《地狱变》开始。画师为了可以画出这幅画,找到了无数恐怖的事物也吓坏了弟子们,看到马车上烧死女儿的一幕使他完成了这最好的作品。可他怎么会不爱女儿呢?他可以救她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他最后自杀了。 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想要找到自己心中的愿望,这更是信念。可是一旦达到目标,又瞬间被现实打败,索然无味……《鼻子》有些这个意思。其中最能表现出这一点的就是《山药粥》,他的梦想实现了,才知道原来并非遥不可及,他失望了。《大石内藏助的一天》则讲到旁人的理解与自己本身出发点的不同而心中失落…… 可以是身处时代的大起大落,文学之路的挫折艰难,更加可能从生活琐事的不愉快开始,芥川通过文字把这些为人遇事细微之处的人性特点与深度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 芥川先生的故事大多很短,一会就看完了,你也知道他主要在讲些什么。而好的故事,就是可以从中收罗很多细节再思考出一大串的道理或想法;书里的人大多是可怜的,他是主角可你并不一定喜欢他,但他们在芥川的笔下却显得格外的真实,除了以上我说到的,还有很多,基本上每篇小说都觉得好看,大多小说都令能人动容。 我翻到最后一篇《一个傻子的一生》,用心看的人都知道这是芥川自己的故事、心路经历,映射的是他的一生。这篇小说用50多个小节分段,每一个小节都有自己的主题。有事情的记录,而蕴含更多的则是自己的想法。他的文字总能照射出骨子里对世事悲观的态度,从迷惘到失望再到死亡。单看这篇小说,对于他的生平不悉知的话,有些事情和想法是不易被看穿的。译者真的很用心,把一些小节简单的剖析了一番。不止是这篇,还有一些小说的后面都附有写作背景,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深更快的走进芥川的世界。 在他的世界,或许悲凉,却能发觉到他所向往的……后来的人们啊,我们努力朝着真善美走去就好。 (很谢谢遇到了这本书。很喜欢。)

《罗生门》读后感(七):《罗生门》黑泽明

黑泽明根据芥川《罗生门》一书中的《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了电影《罗生门》。

在罗生门下,樵夫、和尚向过客讲述了《竹林中》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黑泽明加上的樵夫最后道出的真相――强盗多襄丸在奸污女子后,恳求女子嫁于他为妻,并威胁如若不答应便杀了她。女子拒接了,拿起短刀为其丈夫割开绳子。女子此时却从丈夫眼中看出嫌恶,并告知强盗这个女子已被玷污,随其处置了。强盗此时也不打算再要女子。女子感到绝望,突然大笑,并对其丈夫和强盗怒吼软弱的是他们,因为其丈夫在妻子被奸污后却不会杀掉奸污妻子的男子,这样她就连自杀也不会心甘;而强盗因为没有剑道精神,所以没有女子会喜欢他,女人喜欢的是男子手中的剑。在女人的教唆下,强盗和丈夫进行了蹩脚的比斗,强盗杀死了丈夫,女子逃跑。

影片中樵夫道出所谓的“真相”,在我看来,其实是黑泽明自己对故事真相的补充和猜测,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然而黑泽明的“真相”,打破了我对《竹林中》“真相”的猜测――跳脱故事证词。

《罗生门》读后感(八):余韵悠长的邂逅

读完这本书。

初识,恢宏细腻,风华绝代,每个字都带着光晕。徜徉于历史的古典中,仿佛在河边桥头遇到一位盛装的女子,她沐浴在阳光中纵然回眸,却还是看不清容颜,按捺不住被惊艳的心,不由揣测她眉眼如画?

再靠近一点,她疏离的气质牵动着我的心,我不敢向前,只见她转过头远眺天空,似是犹豫不决又似是心坚如石,水面波光粼粼,枝头翠鸟啼叫。好似凋落的毒汁在樱花盛极之时就已经注好。

就这样远远的看着,女子低语,好像在倾诉,而我听不清。一只小鸟落在她手上,她轻抚着,怜爱中却有着决绝之意。突然她将鸟儿抛起,视线随着鸟儿离开了她,转瞬惊觉女子不在,而一滴泪似有似无的从那里滴落。

进来在看《自私的基因》,人的利己主义似乎得到了很好的阐释。看这部小说集时,深佩服芥川对人性的思考和文字的把握。

很喜欢这本书,也感谢译者便于读者理解的贴心注解。

《罗生门》读后感(九):没能跳出寓言故事的小格局 河童是神来之笔

这是一本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合集,整本书我觉得没能跳出寓言故事的小格局。至于读的是译本,已经把翻译损失的文学性估算在内。 罗生门(罗城门)的故事发生在平安京(京都古称)朱雀大街南端城门楼上,衍生出的罗生门这个词,代表了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这个意向确切是来源于电影剧情,电影《罗生门》其实是由这部集子里的《竹林中》改编,故事罗列了七份关键证词,错综掩盖了一份未言明的真相。其中强盗多襄丸的供状、亡人之妻在清水寺的忏悔与借巫女之口亡灵的话此三份供词将故事推向高潮,想想我如果在拜访京都清水寺之前就读过这一篇,不知在相似的竹林和枫树林中,会体味些什么。《竹林中》并不是原创,取材于《今昔物语》,据说原作是单纯的强盗故事,改编完全重写,有很高的创作度。 最特别的故事我给到中篇的《地狱变》,良秀不只是个刻板的御用画师,作者也不只对其神乎其神的画技做了工笔勾画,陈其如何设计练习小样如何观察生活抽象出艺术,更是让良秀有血有肉有执拗,有对女儿入眷官府的不舍更有对女儿因己而荒唐惨死的一霎看破,将故事推向高潮戛然而止。 画师故事写得好了,比普通故事至少多一层映照,至少。由现实入画,再由画升腾出现实。 芥川龙之介的毕生名句是: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值得玩味。作为木心粉,不得不说木心对这句的神之化用:「人生 /有时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有时真不如一碗馄饨」,写的多好。作为补遗,我也去读了几首波德莱尔《恶之花》,在150首译稿中随机读到了梦幻的《声音》,以及无巧不巧读到这首——《艺术家之死》,这恐怕正是芥川龙之介创作《地狱变》的引子,节选之:「我们在巧妙的谋划中耗费心机 /我们得拆毁许多沉重的框架 /然后才能凝视那伟大的作品 /这可怕的欲望使我们痛哭不已」——良秀正式完成《地狱变》翌日夜间便缢死在自家房梁上。 汉字的奇异在于,作为友邦日本人将罗、生、门三个字叠用做个普通称谓,正好在我心里产生了一次反应。就算局限于寓言格局,终是没拗过好奇。

补充:由于抢先读《竹林中》而漏掉了《河童》,绝对佳作,构建的河童世界很丰富,用来揶揄人类文明的一系列事件安插有序,由浅入深,发力恰好。希望梦工厂能拿去翻拍个三部曲,对小黄人儿无感,以后出个小绿人儿可以买。也因此给全书加一星,四星。

最后,金句「人生还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出自选集最后一篇《一个傻子的一生》,能看出这是芥川最为挥洒自如的一篇,五十一个若即若离的篇章一气呵成,绝对是这些创作中他写得最爽的一次,我说这是典型的木心式写作(不考虑时间先后),这,是芥川的自叙传。

《罗生门》读后感(十):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侏儒的话》)

芥川龙之介带着性格中的厌世主义和怀疑主义,探索着人们深藏心底的利己主义,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

“他和一个大学生走在长满芒草的原野上。”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我没有了,我只有创作的欲望。”

这是他的真心话。不知不觉中,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一个傻子的一生》)

而芥川持着“艺术至上主义”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热情,却深切地感到艺术上的滞塞,陷入倦怠之中。

“电线依然放出锐利的火花。他纵观人生,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可是,只有这紫色的火花——只有这空中激烈的火花,哪怕要用生命去换,他也想握在手中。”(《一个傻子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最终选择了自杀,正如他的名言“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至少对于他而言,艺术之美超越了平凡庸俗的人生,他短暂的生命在对艺术的追求中获得了永恒的圆满。

每篇看完之时都写了简短的感悟,却一删再删,看得越多、写得越多,越觉自己浅薄无知,越觉自己难以窥视到人性真正的面貌

人生像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强成一部。”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