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人生总会有办法》是一本由[美]戴维·尼文(David Nive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一):如何让说“不”变得很难 ——读《人生总会有办法》有感

如何让说“不”变得很难

——读《人生总会有办法》有感

文/岸晓风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感受最对多的是一种“无力感”,面对困难找不到解决思路,“困难千万条,出路找不到”;一些人被各种抑郁所牵制、所左右,如同玻璃窗里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出路是没有的”,一些人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不知所措……等等。面对这些困扰你我的问题,好在是,大家在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里都能找到对应之策。

这本书是美国人戴维·尼文(David Niven)所著,作者因为将强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任何人都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建议而国际知名。尼文的《快乐者的100个简单秘密》曾被翻译成30种文字在全球传播。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感受到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其思维之缜密。观念一变天地新,国人都知道一句话: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遇到苦难,感到思维受阻时,不要一味的想要“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要转变思维方式。《人生总会有办法》是一本典型革新思维方式的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开创性视角。当面临难题时,大多数人会把注意力聚焦到问题本身而不能自拔。而作者告诉我们,关注问题本身是完全错误的问题解决方式。过度关注问题会扼杀创造力,陷入一种思考方式惯性,靠经验和逻辑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有时候甚至会被经验主义所累。

其次是其案例之丰富。说理并不难,但是能三言两语说到人的心坎上是一种能力。这点本书已经做到了。那么问题来了。说理再漂亮,如果没有具体例子的支撑,也会使论述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有时候读者面对市面上大量的“心灵鸡汤”式的读物感到厌烦,因为那也许是一些处世未深的年轻人用“剪刀+浆糊”拼凑起来的。这本书则是截然不同,作者通过数十个精彩的案例,里面不仅有斯皮尔伯格克服重重障碍完成电影《大白鲨》的拍摄,爱因斯坦如何面对困境实现的科研高峰,同时里面也有若干小人物通过转变思维,敢于尝试完成“逆袭”的具体事例。另外,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一些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摆脱问题优先思维、不要盲从群体偏好、适时转移注意力等。

当我读完这本书合上最后一页时,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的涌出一个念头:掌握这本书里的方式方法,说“不”其实也很难!([email protected])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二):越努力,越糟糕

如果你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那么通过这本书你会听到许多令你耳目一新的故事。本书一共讲了10个主题,每个主题有5个故事。全书都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别人的故事让你看看不同的人是如何处理事情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解决问题本身就像一本书中的批注,拥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读完整本书,最喜欢每章结尾的教你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一筹莫展的时候,需要把问题放在一边,试着找一件能让你从问题中抽身、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从而解放你的大脑。你可以去看一场无聊的电影,也许在一场“无聊”的电影里,你可以彻底解放你的思维,让你天马行空畅想。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恐惧的时候,尝试一些你从未做过的事。也许此刻你正站在路的中央,继续前行会让你感到枯燥乏味,向着沟渠进发会有未知的艰辛与失败,也许这种时候你就是需要做一件你完全不熟悉的事情。当你想要战胜一群人的时候,你不仅需要与自己比赛,更为重要的是你需要给你那位染紫色头发的朋友打电话。虽然,我们向他人寻求意见时,更倾向于听从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的意见,但是这意味着我们听从的人往往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同我们一致,而他们最不可能提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多元化的朋友圈,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需要顺从的得到同一个回声,你应试着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的人进行一场交流。

除此之外,书中有3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第一个是关于爱因斯坦,他认为与同龄人保持距离需要力量,有时甚至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在谈到保持这个距离要付出的代价时,他说:“我得到了回报,我不再依赖他人的习惯、观念和偏见。同时,我也不用冒险将自己内心的平静建立在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之上。”这句话写给此刻的我正合适,我刻意疏远同事,联系的朋友也逐渐变少。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此刻自己需要一个人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去进步,我真的不是那种体力旺盛的人,很多事情没有精力应对。可每当消极情绪袭来,回头看看自己仿佛孤军奋战,跟朋友诉说后,也许负面情绪有所释放,但是与此同时,也是把负面情绪在你脑海里再加深一遍,事后并没有真正释放。相反,如果自己沉静下来思考,自我总结,或者在书中找到应对的方法,内心得到真正的释放。在控制情绪方面,我更是做得不好,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他们的情绪都会严重影响到我的情绪。尤其是妈妈跟我说一些我不愿意听的话的时候,虽然明知道她是无处可说,但是每当她把负面情绪转嫁到我身上的时候,我的情绪都会失控,自我暗示第一遍跟自己说忍忍,第二遍还强忍着,到了第三遍我真的会爆炸。大倩说到她这种情况的时候,她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妈妈只是想跟你倾诉,你只要好好安抚她就好。每次发完脾气,我都会自责,但是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我也很难控制好自己。只有不断跟自己说你好好倾听,发火了以后你还是更恼你自己,还不如做件自己欣赏自己的事。

第二个是关于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的体会,就像书里厄本?迈耶的经历一样,我也有切身体会。小学时期我一直是班上比较优秀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明显感到学习吃力,但是我还是戴着优秀学生的帽子念完小学。上初中以后,我一开始是班上的课代表,学习成绩也是佼佼者,但是随着学习难度增加,我跟不上节奏,考试从班上第4名落到班上20名后,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低着头一直难以把成绩单递给爸爸,最终不得不递上去的时候,都不敢抬头,只听见他拿着成绩单抖了抖,只说了句,心都凉了。我回到房间,自己难受极了,从小爸爸妈妈就没有惩罚我,那天我第一次罚自己跪了几个小时。但是从此以后,我更加努力学习,但是结果是我越努力,情况越糟。别人只参加周末英语上午的补习,我是全天都参加,但是英语成绩一直不好。最后数学成绩也变差了,物理化学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的学习动力完全来自父母施压,为了一直保住父母在其他父母面前我是成绩优秀孩子的形象。而我的情况一直在恶性循环中持续,没有得到改善。有些东西直到自己长大成人后才体会到。如果将来我教育自己的子女,大概不会一直给他那么大压力,孩子不是你向外炫耀的资本,不要在外人面前夸大其词表扬子女,当有一天他觉得他成为不了你说的那样的好孩子的时候,你给他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个是关于最初的并不是最好的体会。一直以来读书成绩里语文成绩是比较好的,这应该要感谢初中的语文老师徐老师,从某些方面的师德来说,他可能并不能算得上好老师,至今记得班上有个成绩很好的女同学,因为长期不交作业,有次居然把白卷交上去,上课的时候,老师就火了,气的头发前面仅有的几根头发都乱了,当场把她的卷子撕得粉碎,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她破口大骂,都是不堪入耳的难听话,还请她父母来学校。要是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大概是我一辈子的阴影吧。但是这位闷不做声的女同学,到是心宽,像没事人一样,完全没有在意,成绩一直也是很好。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却是我见过最尊重知识的老师,教会我们真实的对待学习,教会我们如何学习,这是以前,甚至于以后再也没遇到的老师。每天早自习除了背课本上的经典文章,更多是要背诵古诗词、名人名言、优美语段等等,每个星期必须用一堂课的时间来写提纲,对,你没有听错,是提纲,不是作文。他会写一个主题在黑板上,然后让我们所有人闭上眼睛,思考这个主题,在心里列提纲,然后把提纲写在纸上,最重要的是他要求我们必须写3个以上的提纲,有3种不同的思路。而且不停在课堂上逼迫我们要放弃最先浮现在你脑海的东西。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非要逼着我们放弃我们最先想到的东西,后来当我写作文总是会出现很多东西在脑海里的时候,才渐渐明白大概是初中老师已经在那个时候就逼着我们大脑形成了发散思维。

看完整本书,有如下2点拙见想提出。一是整本书以讲故事为主,但是大多数故事写得冗长、生硬。既然是讲故事那么最大的卖点应该是将故事讲得精彩,语言应该精炼,内容应该紧凑,读完应该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而不是读来觉得一个简单的故事被讲得复杂,而且还没有道出故事最出彩的地方。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哈佛凌晨四点半》这本书,这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书,但是他却能一语道中你最大的弱点,挖掘你潜意识里最薄弱的地方,让你正视你自己都不曾了解的灵魂深处。我觉得此书译者到是值得借鉴这本书。二是本书的标注可否写在每章节的后面呢?读完整本书我才发现标注在最后,但是已经没有耐心再往前去翻看了。

写完了我的第一篇约评读后感,就像书名所说It's not about the shark,拍摄电影《大白鲨》时,原本以为大白鲨是最大的障碍,后来发现那条故障不断的鲨鱼才是上天的恩赐。而我,现在的状态可以用越努力越糟糕来形容,至于这努力和糟糕会不会变成上天的恩赐,大概只有等时间慢慢告诉我。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三):那个困扰你很久的问题解决了吗?

我们恐惧犯错,恐惧变化,恐惧别人的评价。如果说原始的恐惧来源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那现实中对各种问题的恐惧就是自我的禁锢。——《人生总会有方法》,作者戴维·尼文博士著。

相对于高深莫测的专业理论,这本书的作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截维·尼文博士,更擅长于将优秀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正因为此,他的作品销售量大,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球传播。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 。逆向思维,虽然这个词常常被人们提起,但事实上想扭转大脑惯有的正向思维模式,并非易事。怎么办呢?

一、别让问题指挥你

1、假如你是一个新晋设计师,需要你设计出一款新型自行车,前辈们拿出之前不合格的样版给你看,告诉你要避免出现之前那样的问题,而你此刻像中了魔一般,画来画去还是逃不脱那个问题的魔咒。没错,这就是问题优先思维模式。问题优先思维模式会限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做好一件事;问题优先思维模式会使我们做一件事失败的可能性增加17倍。

2、在校读书时我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强到什么程度呢?上课15分钟后我就开始隔3、5分钟看一次手表,计算着距离下课的时间(一不小心暴露了学渣的本质)。刚参加工作时,我每周最幸福的时间是周五下午和周六,到周日坏情绪就会跑出来,想到明天又要上班了,从周日早上我就开始郁郁寡欢(第一份工作总是不尽人意,你懂地)。现在才知道,当你讨厌一件事时,这个问题会占满你的脑海。

3、作为我这个没有毅力减肥的人,并不理解真正要减肥的痛苦。但我家人中有患糖尿病的人,大概和减肥中人在对待吃的问题上大同小异。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都知道她不能吃甜食,阻止她吃甜食,但往往事与愿违,她宁愿冒着生命的高风险也要想方设法找点甜食吃。

如今才明白,当人们整天思考着自己需要避免做何种事情时,大脑的潜意识中反而会无时无刻思考着那件事。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免犯错的问题上,潜意识中会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犯错机会加倍,努力避免犯错只会犯更多错。

二、从恐惧中解放自我

1、据跟踪调查,那些彩票中奖者拥有财富后多数人比拥有财富前更糟糕,因为他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满意度比普通人低十个百分点。这个似乎完全说不通,起初我也质疑。但这就是人们的天性,美好的感觉会逐渐衰减消散。

正如你买了一套豪宅,刚入住时欣喜不已,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它显得不那么宽敞华丽了,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的家。再如你买了一辆奔驰或宝马,刚驾驶时激动万分,优越感暴棚,新鲜期过后你会感叹,也就是一个代步工具。当人们习惯了好事之后,他们的预期会变的更高。

2、假如你是一位心理学家,让你研究快乐和幸福或是痛苦和悲伤的课题,你会选择哪个呢?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必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研究幸福和快乐。然而,研究数据显示:心理学家们对不幸和问题的研究比对幸福和方法的研究多出125%。

尼文博士说:人类对问题优先的意识及对坏消息的偏爱由来已久,远可追溯到40万年前的穴居人,近到上学期心理学教授做的研究。这种将坏事看得比好事更重要的原始恐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存本能。

事实上,对问题的恐惧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正是对问题的恐惧使得彩票中奖者对于日常生活的满意度比普通人低十个百分点。正是对问题的恐惧使得心理学家对人消极心理行为的研究是对积极心理行为的研究的两倍。

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也没有绝对负面的事物,人们对问题研究的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环境。所以不畏惧犯错,不畏惧变化,不畏惧外界的评价,才是解决问题解放自我的第一步。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四):不受拘束的思想才有力量

文/友竹

不受拘束的思想才具有力量,它是你走向答案的的通行证。这句话在我读完《人生总会有办法》之后,不断回响在耳边。也许是因为书里的某些观点、事例与之前在脑海中固有的东西反差太大。总之,你会发现本书对人触动很大,尤其对那些受传统教育和思想影响较深的人来说。

思想不受拘束,意味着你首先要摆脱人类某些固有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这个词在本书中的出现频率极高,因为它涵盖了很多能够引发人们制造自我障碍的内容。比如问题优先、对危险和恐惧的侧重、对群体力量的屈服、对最初想法的执念以及过度自信等等,事实上,正是这些不恰当的思维模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限制了我们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努力”二字意味着什么。当我们小的时候,在学习上遇到问题,老师和家长会教育我们努力一点儿、再努力一点儿,高分数、好成绩就在前方;当我们工作后遇到了困难,依然会有人鼓励我们多读专业书、多向优秀同行取取经,尽力提高业务能力……但是努力的结果如何?很多都是徒劳无功的。作者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其中,菲利普和迈克尔的情况令人颇为震惊。

美国诗人菲利普曾获2008年普利策奖,在其小时候因为阅读能力的缺失过得痛苦不已。因为同学的捉弄和老师的冷落,他在内心深处也认为自己是愚蠢的。但是他从未放弃在脑海中幻想自己的未来——他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假想了另一个能够成为作家的自己,并试着为作家梦努力,他将单词与母亲大声朗读给自己的发音相联系配对,一点点地进步,最终真实世界里的菲利普学会了阅读。

迈克尔作为一位社区大学的代数老师,工作上勤勤恳恳,却完全不受学生待见。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在他课上睡觉、期末考试成绩一向在16个班中垫底、并且对他的教学评价极低,有学生甚至表示他的课可以成为一直审讯手段。迈克尔在为提高工作能力做过各类努力之后,无奈地表示自己就像一只追逐着自己尾巴的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教师这一职业对他来说,真是一种令人心酸的体验和煎熬。

所幸他及时扭转了错误的方向,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做老师。他想做一名急救员。于是,他真的成为了罕见的拥有高等数学学位的急救员。如今的他做急救员已经五年了,据说,每当进入救护车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迈克尔仍然能感受到肾上腺素的欢呼声。而这也印证了曾被吉尼斯官方认定“史上出演相同剧目次数最多的人”的凯瑟琳的那句话:热爱你的工作是一种不能被低估的胜利。

关于为什么必须放下“问题优先”的意识,书里还有许多精彩的论证,无论是经典名人案例还是科学家设计的心理学、行为学实验,结果都会让人大吃一惊。总之,问题已经存在了,无论你再怎么盯着不放,它都不会自动消失,你需要放松大脑、转换思路,转移注意力、打开另一条可能找到答案的路。

但是要记住,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不能被周围人的你一言我一语打断思路、不能盲目自信已经做出的决定、也不可以盲从群体的选择。所谓“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忘初心”等等都是有语境设定的,一切都需要你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正如作者所说,有些常识容易让人走入误区,坚持它们,就像让我们在行动之前给自己带上了镣铐一样——笨重且效率低下。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快训练自己走出思维误区,抛开限制,自由行动,从而主宰自己的幸福人生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五):反常规思维方式才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

你有想到过吗?有时候我们越是盯着问题不放,我们越是没有办法解决它。而有时候当我们对问题放松了警惕、对它不理不睬反到在一次不经意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书中讲了一个又一个例子以证明这个观点。

你的问题很难解决吗?那就暂且先放下吧。因为有可能你越努力越可能使问题变得更糟。要是你总盯着一壶水看会怎样呢?它会煮沸吗?当然会,但这句话里暗藏生活的智慧。你在关注、焦虑和等待的时候,并不会对这壶水有任何哪怕是最细微的积极作用。你的努力完全是无用功。然而紧盯着水壶不放的确让等待水开的时间变得好似更加漫长,并且使你无法做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涉及水和壶的问题时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当对象换成其他事物后,我们就很容易将简单的道理抛在脑后。书中有讲述很多和心理学有关的实验,是一本很好转换思维的书,这个时代的快节奏让我们一刻不停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但是当你怎么也解决不掉某些问题时,可以看看这本书,是不是也像书中所写的走入了一个心理的误区呢。

书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让我特别印象深刻。就是那个“最初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实验。有1、2、3扇门后面都有不同的礼物,其中一扇门有一辆轿车,让你选择打开一扇门。你选择了1号门。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刺激感,主持人打开了3号门不是轿车,这个时候问你,你是愿意改变主意选择2号门,还是坚持你最开始1号门的选择呢?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坚持最初的选择。我们认为最初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转而选择2号门回事你赢得轿车的概率加倍。你难以置信对吗?想知道为什么会加倍就拿起这本书吧。像挑战下自己的思维不妨来看一看,很多内容都有涉及到心理学。我们队最初的选择有一种偏爱,但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如何将问题从思维的中心移开?第一步就是摒弃我们最初的想法。

这本书确实有很多地方都颠覆了我们一贯的想法,不去说对与错,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海纳百川,多去用更多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我觉得作者的角度就很独特,是常人不曾看到的,尝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事,你就会明白很多时候反常规思维方式常常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转机,但也需要我们主动破除一些思维壁垒。方法得当,创造力将会呈井喷之势。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六):新颖与颠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看到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之后,这句话是我最大的感慨。生易,活易,生活却是很难。一生为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是每个人遇到难题的反应却各有不同。有的回辟,有的战斗,但不管如何,我们必须要渡过这些各式各样的难关。

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共计207页,大约18万字,算是个大块头了。乍看到书名,我本以为这是一部传教式的作品,里面给你讲述应该如何如何做,不能如何如何做,最多简单提一下为什么不能这么这么做,但是看完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我发现我自己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本书根本没有对你进行传教,它只是向你展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你自己通过这些例子来总结,来判断,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一个认知方式虽然算不上颠覆,但也绝对称得上新颖。我是个搞教育的,我知道填鸭式教学向来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这本书倒是给了我一个很不错的建议。如果以后教学也可以尽量多的采用活生生的例子,而不是更多的冷酷无情的讲述的话,学生们应该会更加喜欢。

除了认知方式比较新颖之外,我觉得这本《人生总会有办法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的内容也有很多颠覆之处。最为明显的是本书的第四章: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地方,相信绝对不会被大家认可的,但是这本书里却出现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真的认为这句话没有丝毫的道理,但是看过本作,我也彻底明白了作者的深意,的确,努力有的时候真的会让问题变得更糟。这就像我们中国的寓言南辕北辙一样。还有其他的一些章节,比如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头脑。这一点也很有意思,我们遇到难题,肯定是要根据问题想办法,问题就是我们的指挥棒,问题指到哪儿,我们就打到哪儿。但是作者偏偏不这样做,偏偏要让我们避开问题,不要总想着问题,这样才能减少问题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从而绕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不能不说作者这样的想法是很新颖的,而且也是很有作用的。像这样的地方本书还有多处,这里就不一一指出。

总之,这本书还是相当耐读的,因为里面的案例特别地丰富,你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觉得枯躁。当然,也许作者有些观点未必可以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作者的确为我们指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好方法。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七):把你的视线从问题移到办法上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问题让我们绞尽脑汁,问题让我们失去方向,问题让我们寸步难行。我们被问题,困住了。

其实,我们是被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困住了。就如书中所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拥有的冲动本能,以及寻求帮助的方式都让我们相信每当自己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应该花费时间、集中精力直面问题,我们应该要更加努力、更加深入、竭尽所能地与问题抗争。

而《人生总会有办法》这本书,让你跳出问题的束缚,告诉你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要找到方法,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解决办法上。

书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各种问题的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本关于探究解决方法的书。你将发现,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如果我们首先关注的是问题,以此决定自己之后的每一个行为,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会失败。

如果我们将问题放在一边并着手寻找解决方法,那么就可能打破一切限制,成功将其解决。

在解决问题上,作者认为,我们倾向于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通过精心挑选的一小群人才能得到非凡的想法,但你其实可以解决一切事情,只要你不将它看成一个问题——只要你不让问题来限制你的选择。

跳出问题,找到办法,才是面临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本书让我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使我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问题,而是向解决问题直接进发。

书的开头举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大白鲨》例子。遇到的问题如果紧盯着问题本身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解决的途径。可换个角度,他就想到了,你看到的越少,你想到的就越多。因为这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发挥他们集体的想象,正是他们的想象帮助这部电影获得成功。

也许决定我们成功与否的并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我们思维的角度和模式。

把自己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吧。试试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解决问题,也许你会发现,一切变得那么简单!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八):让大脑为自己而战 而不是与自己作对-浏览篇

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机遇?

学习新鲜事务,拥有好奇心有助于保持对处理问题的灵活性,避免深陷其中。在面对问题,会有恐惧、噩耗和负面的行为,接受当下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处于这种状态时,有勇气面对,吸气、微笑、直面问题;在视角上,退一步,尽可能的览全貌,转移对问题的注意力,逆向思考,也许会找到更优解,避免因解决一个问题而引发更严重的其他问题;在方法上,尝试从不同领导、不同参与者出发,批判的审视常规方法,正确的努力方向会避免问题更糟;无论在团队合作还是多项沟通时,有意识的识别群体性偏好,保持思考的独立性。

最近工作中遇到问题,面对冲突,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考虑以后如何避免类似冲突的方法,退一步,职场往往是结果导向的,看的是实力,所以工作本身是时间价值所在,沟通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一个冲突反思,时间和精力需要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当然,还有不要想太多,庸人总会自扰,好在有个自我提醒功能。

当决心去解决问题时,从理论到实践是比较自然的,稍难一些的是面对总结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去对照理论找到更优的解决办法,更难一些的是从自己的实践中归纳出结论,甚至是理论,用于解决其他同质性问题。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方法更来源于生活,慢慢修行。

摘抄:

第二章 从恐惧中解放自我

“人们常说:‘如果有时间去做任何事,那就尝试一些新的事务’。”

第四章 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

“写作的时候,越自然、越怀平常心,就越容易。这同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物是一样的。”

第八章 转移注意力收获更多

“一些耐心外加转移注意力的能力就能让他们跨越自己正在面对的问题,让他们的大脑为自己作战而不是与自己作对。”

”从今天开始学一些与你的工作、家庭生活完全无关的事情,它将教会你许多对你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

“封闭限制思想的拓展。”

举报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九):放开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就决定着他的所作所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既可以推动着人向前行进,也会试压着自己无力向前。人生的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与我们背道而驰,会遇到形形式式的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都习以为常直接面对问题。所谓,盯着太阳,就无法看清楚太阳周围的天空。直接盯着问题,就无法看清问题的真相。通过本书,让我学到了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

本书以各种实际案例来阐述作者所要表达的论述,浅而易懂。各种观点在实际事例的阐述下,更通俗可读,直接明了。整本书启发性极强,尤其是每章节后面的小贴士,更具有指导性作用。指导着读者跳出问题的本身,来看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论问题对于人的幸福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思想生活的重心。相当于金钱对于人的生活起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它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满脑子都是问题,哪有空间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知道,问题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所有要懂得,放开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把问题放在一边,想想你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当你苦索深思问题的的时候,它已经占满你的脑海。它会让你无从思考,更添不必要的难题,更难以寻找解决方法,最终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现实生活总会被不可逾越的问题笼罩。当你一筹莫展时,试着找一件能让你从问题本身抽身,分散你的注意力的事情,从而解放你的大脑。你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出新的想法,找出新的解决方法。总之,跳出问题本身的禁锢和牢笼,解放自我,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很多道理,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不懂得如何表达,无法把握前因后果而已。本书把个中道理通过实例的论述,生动形象地让读者明白道理不仅仅只是知道道理,而是真正懂得表达和明白所说的道理的前因后果。

懂得越多的规则和标准,就越容易被固定的思维所困。懂得越多的规则和标准,反而会局限了我们看问题,做事情的角度和深度,从而间接扼杀了无限的可能,最终错失了无限的可能性。面对问题时,我们要适时抛开所了解的规则和标准,走出固定的思维牢笼,利用逆向思维思考,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人生总会有办法》读后感(十):逆行者的力量

逆行者是在集体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人。

逆行者的法宝是阅读、写作和思考,高中不可救药的列侬,靠着法宝取得了人生最快乐的事物。逆行者不追求完美,因为逆向的风景是无法预料的,或者狂风暴雨,或者风景秀丽。面对别人的批评,逆行者会一笑而过,批评的猛烈,恰恰表明了事情超出了他们的局限。

逆行者的信条是“从众意味着平庸”。投资大师邓普顿的信条是:如果你想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行事就必须与众不同。投资人罗杰斯:被人嘲笑是成功的关键。逆行不是一意孤行,在陌生的环境和不熟悉的工作领域,必须先随大流,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选择来做。

逆行者明白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在学校的知识里,而是远离教育的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扫描批注过的笔记放在云端,把知识收进自己的知识库,随时检索和思考。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