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锌皮娃娃兵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锌皮娃娃兵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锌皮娃娃兵》是一本由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一):阿富汗,苏联的催命鬼

读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本书后,才有了再读《锌皮娃娃兵》与《我还是想你,妈妈》。苏联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在历史课本书上只是轻描淡写了下。因此对这场战争的最直观认识,竟来自这本采访口述文学作品。

从这本书里,我终于看到,苏联1989年的解体是必然的,不仅仅因为这场战争的非正义,而是这个苏联这个强大的猛兽已外强中干,官僚体制腐败透顶,人民物质生活贫乏,真不知还给人类文明有何贡献。也只有勃列日涅夫这个疯子,动辄拿核武器要挟世界,甚至一度要外科手术式对待我中华民族。

亮点之一,就是书中被采访的人物,不再如《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仅仅限于女人,角色丰富,有身体带着残肢回国的十八九娃娃兵,有自告奋勇的心灵重创的护士,有日夜祈祷,书信不短焦虑的妻子,有失去独生子女后崩溃了自杀的父母,有高高在上不知人心是肉长的老爷,有对娃娃兵虐待殴打习以为常老爷兵,有为了换取更好福利被上司威胁加引诱陪睡的女兵……

人世间的悲痛有百种反映,但都不一样。从小洗脑教育就是,国家是心中唯一的神,苏联的人是世界上最最优秀,最最正义,最最诚挚,不允许用事实质疑报道,宣传。在阿富汗没拖鞋,没病号服,标语口号,招贴画下站着的是骨瘦如柴,愁眉苦脸的娃娃兵。履行的国际和平义务掩盖了现实里的靠仇恨生存,靠仇恨活下去,杀人可以成为嗜好,可以变为乐趣,恐惧,惊慌把人变成了牲畜。与长官争辩马克思是德国人是犯罪,要被关禁闭。

死是唯一平等归途,但在那里,死也是不平等的,那些在国内的人,对战死疆场的人就多一些怜悯,对死在军医院里的人就少一些怜悯,战争在进行,但国内的审判已经开始了。在阿富汗,让他们变得相同的,是都可以杀人,也杀过人。好人在这儿更好,坏人在这儿更坏。一辈子就这么被教育活着,红军和白军,界限很清晰,不是敌人就是朋友,没有中间道路。

妈妈哭哭滴滴说:“我生你们,不是为了到头来分别埋葬你们的胳膊和大腿”。炸伤最可怕,一条腿从膝盖处炸掉了,骨头支在外面,另一条腿炸掉了脚后跟……生殖器也别削掉了……一只眼睛炸没了,一只耳朵也炸掉了……尤其“意大利地雷”,人被炸了后,只能提桶收尸,一堆肉,每个胳膊,没有腿,还在喘气,就连病态虐待狂电影也看不到这种惨状。闭上眼睛想象,山峦,猿猴,晒太阳,吃香蕉……实际情况是这样:做坦克上,一身军大衣,一架机枪朝右,一架机枪朝左。后面一辆坦克上机枪朝后,所有炮眼开着……心爱的孙子却了一条胳膊,姥姥哭个没完,姥爷对她喊了一声:你不懂党的政策。不能讲阵亡的人,因为苏联军队既庞大又强大。十万正规大军,用9年时间,打不过小股的“匪帮”。

许多军官以为在阿富汗和在苏联国内一样,可以随便大骂士兵,可以随便侮辱他们……干这种事的军官在那边会被打死……战斗中会有人从背后开枪……到时你自己想办法查出来这人是谁吧!两个老兵逼迫一个新兵娃娃深夜挖坑,挖好后被命令站在坑里,他就站坑里,接着他们就填土,直到没过他脖子,他扭动着脑袋,他们折磨了他一个晚上,早晨他被挖出来后,开枪打死了两个老兵。在那边,以为会和睦相处,人人都是兄弟,新兵娃娃不过是一件物品,夜里可以把他叫醒,用椅子,用棍棒、用拳头打他,用脚踢他。白天在厕所可以凑他,把他打个半死不活,抢走他的旅行包,猪肉罐头,饼干,给长官舔袜子,当着其他人面。从火线能带回来的一些阿币,谁官大,谁就可以从战士手里抢走。没收的东西根本不登记,这是捞外快的方式。他们诅咒说自己是最廉价的士兵,也最耐用,1941年如此,50年后还仍然如此,为什么?他问道。用锌皮棺材装满皮毛,牛仔裤,女人裤衩,中国茶叶……在这里,发财致富是正常现象。

奖章很廉价,也是一纸空文。和营长睡上一夜就可以得到。妇女当中,生活最优越的死跟准尉睡觉的,她们寻欢作乐时,墙上挂着妻子的照片,孩子的照片……为了一箱子猪肉罐头,甚至不是一箱,仅仅是两筒,就愿意出卖自己的身体。有人主动引诱你找私娼,女人太少了,在这里,女人都是宝,他们都是战争的创伤者,需要抚慰,他们天黑后,就央求进女人的屋子,哪怕只聊天,什么话都谈,就是不谈未来,没人愿意谈未来。阿富汗人鼓励你吸毒,紧张的情绪也需要麻醉,遍地罂粟花,非常艳丽,非常漂亮。

来阿富汗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却被铁蒺藜给圈起来了。有先见之明的父母,拿钱贿赂长官,让子女逃避去阿富汗服役的军令。天真的父母,却不知这个国家已腐败透顶,权钱交易盛行,还以为去执行国际义务。就是一个父母说的:他是我唯一的亲人,甚至沙皇时代征兵也不征独生子的,可是现在拍他去打仗。“如果是祖国,我会去保卫。阿富汗——我不去”。对他采取的第一个处治办法就是召开军官荣誉审判会,因“胆怯”被除名,他不觉得羞耻,反而引以为荣。救活了一个阿富汗老大娘,不仅没感恩,相反她一醒来,就想给我唾一口。我们用大炮炸平了他们的村长,他们找不到了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的任何东西,没办法,只好加入反对苏联的队伍,走投无路了。他们恨死了苏联红军,切除了红军身上的器官,留个纸条说:“你们的女人跟你们永远生不出儿子来……”

是啊,将军没有亲手杀过妇女儿童,可是他们下达过命令。凡是有一双天蓝色眼睛,到这边想表现一下英雄气概的人,会率先送命。他说我会成为英雄,结果没走几步就被打死了。后来都说这是一场错误战争,但我们成了政治错误的牺牲品,替罪羊,我们是杀人犯,罪人。不要说什么政治错误,不愿意听!如果是错误,请把我的腿,我的两条腿,都还给我……在那边,人就是奴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给活者授予勋章,死者编成传说,这样对大家都好。

制度本身在愚弄人的意识,人家可以随意捉弄你,你没有能力抗拒。自出生在这个伟大国度,处处有人替他们做决定,强调集体,反对单枪匹马,不然一事无成。在学院里由系集体决定,在工厂由全体职工做决定。他们好多人是多么不愿意为别人的祖国去送命啊,采取自残,各种手段逃避。

在这场非正义战争中,学会了仇恨,却没学会思考,就是一个寡居妻子说的,但她在电视上听说阿富汗是耻辱时,她恨不得把屏幕砸碎了。最好的控诉,就是区委许诺给一个独生子母亲一套新住宅,让她任意选择,当她选择的地址是“党中央的住宅”别人认为她疯了时,她却说:“难道我儿子的血就不值钱?”

苏联解体是必然的,与戈尔巴乔夫过失无关,他不仅为人类消除了苏联这头横冲直撞猛兽,而且俄罗斯命终于获得了救赎。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二):读一半 的痛

一直读一直读,读到我怕自己也因为他们的故事麻木在战争里,赶紧还走。

无法想象人们是怎么描绘出那些血腥的场面,那些永远不为世人所知的场面,没有人会相信吗?没有人为此负责吗?我甚至开始怀疑存在这样的世界吗?

在没有规则的世界里,人该怎么生存?那些娃娃兵,扭曲了的童年,主动请缨的他们会有失望吗?他们会怀疑自己的祖国吗?怀疑那些命令?甚至在战争中,我不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他们做过的事,在那样的生活里,我怕自己误导了他们。

他们也不想这样的吧?检查自己的四肢是否健全好似已经成为习惯,那个“失去双腿的人满街都是”的场面我不敢想象。

我们该谴责谁?我开始害怕,害怕人性。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我害怕它正在悄无声息的降临。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三):我还记得,我曾自命不凡

书中战争亲历者所说的,没有经过粉饰的事实,打破了当局者一些美好的捏造,给了观众一个褪去光环和幻象的战场,那个战场是布满残肢和鲜血的,是浸泡过无数娃娃兵眼泪的地方,更是所有放在锌皮棺材里混杂着阿富汗泥土的肉块,他们的主人,生前最后的踏足之地。和常人一样,所有的亲历者都会被放在棺材里,只不过我们埋葬的只是自己,他们埋葬的是自己一生的噩梦,与自己早就失去的青春美好葬在了一起——这对他们来说,是种解脱。

所以说战争残酷,谁都不是真的赢家。一位母亲嘴里所说的“我当即决定把一个儿子交给他们,以便挽救另一个”的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想法,其实正是战争中民众最无助的表现。而那些所谓的曙光,也不过是那些亲历战争的士兵被黑暗淹没的呐喊。

“你想成为英雄吗?英雄需要杀很多人,或是死的很伟大。”

“我还记得,我曾自命不凡。”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四):论士兵- 勿做棋子

1. 士兵是用来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军队应该是人民的军队,而非政治的军队。用来防御,而非侵略。

2. 战场是残酷的,是和平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和平世界的秩序和法律在战场是不适用的。在战场上为的是生存,在战场上,士兵是武器,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服从。

3. 为了保卫祖国走向战场可以理解,为了和平主义支援他国道德上也不是问题。但若是被欺骗了呢,只是打着国际主义的招牌,行侵略之实。在战斗中的人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本以为用一场战争验证生命的伟大,却经历了生命的污浊。

4. 回去后,被国内人民看作第三种人类,阿富汗人、杀人犯。是的,是杀人犯,但武器是政府给的,命令也是政府下的。当他们回国,国人甚至不知道那里存在战争。知道后却认为他们是杀人犯,是凶手。可那是他们企图证明自我,企图生存,最后迷失的地方,是改变他们的地方,是他们成为另一个他们的地方。而这一切他们都是被动的,最后,别人指着他们说你们是杀人犯、侵略者。多么的悲哀。

5. 也许这也是很多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士兵参加切尔若贝利救援的原因,既然不被这个世界所接受,那就去能接受他们的地方。

6. 战争永远是残酷与邪恶的,士兵永远是被动与伟大的。棋子永远是悲哀的。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要让你绞尽脑汁,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亦是一本好书。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五):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前言作者写到:“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我想我是根本不想遇见战争了。不仅仅是身体的伤痛,更重要的是心灵情感的不堪。我这次真的有点慌了。以前看战争电影,喜欢各种炫酷的爆炸场面,各种枪,坦克,飞机。现在的我反而更加关注导演想告诉我的东西了。

战争阴影下,没有参与,更无法去体会了。二十岁的左右的娃娃兵,青春都来不及光顾,却已泪如雨下了。光是看着一个个小标题,我都有些心惊胆寒。我从此对战争有了无法忘却的感受。那些哭到无泪的母亲,终身残疾的男人和女人,无法生活在现代的娃娃兵,不敢相信任何人的少年,只能抱着杀人才能回家的念头,便不堪负重,做下这一系列的残忍事件。仿佛另一个人在沉重的死去,久久不愿醒来。至此,别再讨论战争了吧。

现在的青年总想煽动战争,其实是在走向死亡。想想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想想你心疼的姑娘,想想陪你整个童年的小狗,想想那个温馨又美好的家。你终究不会去靠近那个字眼了,战争。

我总是在想,作者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写出了本书。靠着无数人的回忆,叙述,不愿去添加任何作者自己的话语,便写出了让人痛心疾首的文字。

战争太残酷,残酷到你会赶紧出去拥抱一切,珍惜一切。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六):《锌皮娃娃兵》

历史会说谎,我敬佩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勇气,披露的真实让人战栗。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的《镜子与面具》,真实的东西,即使千疮百孔,但却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切刻意回避现实的东西都是没有灵魂的空壳。《锌皮娃娃兵》就像是一把利刃,剖开了虚伪的表皮,让血淋淋的事实暴露在空气中,围观者屏息凝视。

曾经看过:“战争的定义有很多种,可以是残忍的杀戮,也可以是浴火的重生,因为一个人的生存,同时就代表着另一个人的死去,它可以是反抗的真理,也可以是神圣的借口,因为生命既看不起破坏的卑劣,同时又向往着破坏的崇高。”那么,那些迷失在战争中的人们到底是追求战争的哪一面呢?

那些同我们一般大的娃娃兵被派去阿富汗,满心以为会实现伟大的卫国报负,实际上,他们却是去杀人。他们是杀人犯吗?这一切的罪责都在他们身上吗?“制度本身在愚弄人的意识,人家可以随便捉弄你,你没有能力抗拒。”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爱国教育,他们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国家,可是国家似乎对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不在乎,电视上还在播报着无关痛痒的新闻,报纸上对于他们的战争只字不提,对外宣称是去阿富汗建设。

锌皮棺材装着娃娃兵的躯体被运送给家属,“你是我的小太阳,你是我的小太阳啊……”“你们不要叫我儿子的名字,他现在只能是我们的,我不会把他交给任何人……连他的名字也不会交给任何人……”这哪是娃娃兵们的战争啊,这更是母亲的战争啊,他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战争没有幸存者,活着回国的人,内心受到极大创伤。那些说“我们没有派你们到阿富汗去”的人,那些不关心他们的人,那些觉得他们的过去不值一提的人,那些说他们是政治错误的牺牲品的人,难道就比他们要干净?那些人既杀了自己的孩子,又杀了其他国家的孩子。而那些娃娃兵们,他们都是英雄,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行军,脸朝向地扑在异国的沙地上,白白送了性命。他们不是因错误在那边作战,他们之所以作战,是因为相信了那些人,那些人应当在他们面前跪下忏悔。

“我不愿听别人讲什么政治错误!我不愿意听!如果是错误,那么请把我的腿,我的两条腿,都还给我。”“我们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战争所造成的一种是完全的解脱,另一种是完全的痛苦。

强权者很难意识到战争的毁灭性,他们沉浸在过度的优越感里无法自拔,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战争却未完全消迹,我在这里祈祷,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枪声,没有杀戮,没有悲鸣,到处欢声笑语。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七):我不想杀人

不太喜欢写战争的书,但是看的书又大多都是在写战争。问自己矛盾吗?好像不是。在描写战争的书中,仿佛只有一群野蛮的人,杀戮攻占了他们的大脑。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人,忘记了他们杀戮的是同类,他们只记得,站在对面的是敌人,是需要毫不留情杀掉的敌人。当还没看清杀掉的人的脸时,对面就又已经站上了人。但是这怪他们吗?难道是他们不愿意做一个善良的人?难道是他们喜欢杀人?我不知道这些问题要怎么回答。 有时在想,如果我不幸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或者一个战乱的国家。我做的会有他们好吗?当同类的枪指着我的脑袋时,我会怎么做,我要怎么做。我是否也要像我口中的野蛮人一样,抬起我的枪对准他的胸口,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位获得诺奖的伟大女性。《锌皮娃娃兵》是她把别人的不堪的回忆,用他们的嘴,用她的笔,记下来。不知道,当她在揭别人伤疤时,是怎么样被辱骂,被攻击,但她还是把这本书写了下来。

看这本书的书名,是否会觉得是穿着锌皮做成的衣服的士兵呢?看过之后我才知道这书名…… 20岁的年龄,本该在校园里学习玩耍,而不是被放在锌皮做成的“箱子”里被运回国。整本书被阴霾笼罩,让你逃不出她给你创造的空间,让你不管多喜悦的心情都变得十分沉重,让你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有战争?

有战争不是“百姓”的错,是“朝廷”的错,阿列克谢耶维奇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苏联的政府,苏联的人民不想要战争。我想,不仅苏联不需要,全世界都不需要,所以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吧。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八):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相遇

文/穿裤子的云 在遇见S?A?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前我的生活是平淡的,宛如一弯未经风雨的死水,感觉周身的一切都是慢慢地进行着,像是某种难以明说地暗中注定。遇见S?A?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后,看似依旧保持原状的我的世界变了模样,这个来自白俄罗斯的女人连同她笔下的所有与我发生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惊魂动魄地碰撞,此后,万事皆变。 第一次遇见阿列克谢耶维斯是在去年,坐在偌大的国家图书馆中,四周寂静的几乎让人感受到神圣,竟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了。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刺眼的阳光经过一层层通透的玻璃,温柔地投射在我的桌角上。伴着这般的明媚,我翻开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它艳红色的外皮在阳光下似血一般,无意中也暗示了书中那些活生生的人们终将面对的惨死的结局。 作者笔下的切尔诺贝利是静谧安详的,那里曾阳光普照、鲜花盛开,那里曾有成群的奶牛、欢跳的小狗,那里曾有和善的老夫人会冲着过往的人们露出温暖的笑容……那里曾是有天堂般的胜景,但一场震惊世界的核电站爆炸事故为这里的美好生活画上了句号。你以为一切都结束了,核电站被毁了,放射性物质被释放了,人们被撤离了,切尔诺贝利就回复平静了?并不会。在那些辐射超标的极危险地区仍然住着成群的人们,在核电站的废墟上仍然有年轻的小伙子们在昼夜不停得清扫着。他们不知道那些被释放出来的物质将致人于死亡,政府封锁着各路消息为“防止”人群恐慌,一切还在继续,平静的背后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冒险,当地的人们连同被派来做清扫工作的小伙子们相继开始死亡,死相及其惨烈,已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即便是这样,苏联政府也没有向人们公布事实。 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一位位被采访者的口述录音以文字的形式还原了这场事故,采访中有痛哭、有悔恨、有咒骂、有哽塞,一幕幕真实、残酷的场景挤入眼帘,逼得人毫无喘息的机会。随着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的死亡,我似乎觉得自己成为了那些讲述者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在怒吼、在咆哮、在谩骂、在诅咒,深深地陷入这种悲痛之中,甚至情愿相信这是一个恶意的谎言,因为残酷、因为前所未闻、因为束手无策,所以痛苦中又生无尽绝望。 再次遇见是在几天前,又是坐在国家图书馆中,但窗外不再明媚,冬天特有的雾蒙蒙的感觉笼罩着整个北京。我翻开了外皮同样鲜红的《锌皮娃娃兵》,也陷入了同样痛苦的深渊。 《锌皮娃娃兵》的背景是从1979年开始苏联对阿富汗进行的长达十年的侵略战争,苏联为了保证自己能控制阿富汗政府而派出军队推翻他们原有的政府,但苏联对那些二十来岁的年轻的孩子们灌输的理念是去阿富汗帮助他们建立国家,是一场国际救援。天真的孩子们变成了战场上的娃娃兵,“无知”的家长们在家里收到一个个锌皮棺材,那里面躺着他们的孩子。人们说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人们说这是二战以后苏联最失败的决策,人们用一串串伤亡数字权衡战争的胜败,多么可笑,我们是否想过这场战争对于那些作为个体而非苏联军人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在战场上拼了命的,他们见过活生生的人被炸成肉泥,只能用铁桶收尸,他们见过上一秒还在和自己说话的朋友下一秒就变成尸体,他们见过失去双腿、双臂的 人,小小的躺在病床上……你让见过这般战争场景的人如何回归正常生活? 躺在墓地里的孩子静悄悄,守在墓地旁的母亲肝肠寸断。我看过不少关于战争的电影、文献、书籍,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锌皮娃娃兵》令人绝望,她让人恍然明白战争的背后是一个个的人,每一次的牺牲在换来集体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人生命的结束,一个家庭的破碎。没有人可以靠着奖章和回忆生存,死去的便不再存在。 面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出的授奖词是:“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为了了解这个时代难为人知的痛苦、伤痕,为了避免更多“无谓”的牺牲,为了安抚逝去者悲痛的灵魂,我期待着再次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相遇。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