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由[美] 布伦达·加里森 / [美] 凯蒂·加里森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一):你是哪一种家长?你如何看待孩子正在疏远你?

你是哪一种家长?你如何看待孩子正在疏远你?

1、自以为是型家长:认为事情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认可的,也就是对的,另外一种就是错误的。唯我独尊的心态导致了父母完全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从而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孩子慢慢长大,从开始的不会自己思考,到学会要求自主,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当然要负全部的责任,不过,渐渐,孩子长大了,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终究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所以要学会负责,要学习判断,学习独立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家长要把心态放低,放轻松,允许孩子幼稚和不成熟,更要和孩子商量和讨论,不要包办代替,替孩子拿主意。)

2、服务型家长,这种家长最擅长的就是讨好孩子,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甚至不等孩子提出,就通过猜测来判断孩子需要什么,主动提供给孩子。这种家长有一种假设,只要对孩子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亲近自己。其实,却暗示了孩子,不需要付出,就轻松通过这样不合理的亲子关系,不断获得,这样使得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获得变得理所当然,从而影响了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类家长是善良的,也是自我的,更是天真的。他们的一个逻辑就是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这样的一个观点其实是一厢情愿,到后来培养的是孩子对于亲情,对于关爱的理所当然,麻木不仁。这类家长不能说,心里没有孩子,不过,似乎过于天真了。还是要善于和孩子切割,渐渐让孩子懂得自己所要做的,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同时,不要猜测孩子,而要和孩子多交流,培养一种良好的沟通倾听的模式。使得孩子知道,感恩您的关爱。)

3、甩手型家长,这一种家长,往往以已经说过,发现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疏远自己,不好相处作为借口,就扔下孩子。他们的口头禅就是,“他不听我的,有什么办法?”表面来看,和孩子一起,其实,心不和孩子在一起。

(这类家长在生活中很多。低估教育的复杂性,孩子成长的曲折等等,或许是这类家长容易出现不耐烦的行为的主要原因吧。当然,不能完全责备这样的家长,很多情况下,适当甩手也是需要的。)

4、揪辫子型家长,“哪壶不开提哪壶”,这种家长就像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炸弹。无论什么话题展开亲子对话,他们总是能够拐到有争议的话题上面。爱唠叨,喜欢责骂,从而关闭了孩子的信息交流通道,使得父母对孩子越来越不了解,从而步入一种恶性循环。

(或许是为了孩子更好成长,防止孩子的骄傲,所以父母往往喜欢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或者揪住孩子的缺点。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教育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教育的本质是成长,是发展孩子的特长和自信。这是根本的。善于鼓励孩子,善于和孩子协商,讨论,给孩子切实的建议,这样的家长或许能够比较受欢迎吧。)

5、担忧型家长,这类家长总是一副沮丧的样子,面对孩子作出的每一个决定总是设想无数个糟糕的结果,从而失去了勇气直接与孩子沟通,更不敢去处理亲子之间的问题,他们担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导致孩子的彻底叛逆。

(为什么沮丧和担心呢?或许是因为家长自己的原因,当然,也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如人意,还有就是错误的教育观点,追求完美的错误观点,片面追求成绩的原因等等,所以导致了孩子考试的屡战屡败,家长的灰头土脸等等。所以,还是要淡定,家长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幸福的本源,真正的幸福,就是孩子内心的淡定,他能够应对生活,有一技之长,有健康的人格,就是合理的为人处世,有健康阳光的心态。这就足够了。当然,多多交流,和其他的家长、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等,建立一个援助系统,这也是一种必须和智慧吧。)

6、对比绝望型,简单粗暴地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屡屡受挫。把孩子的不足暴露无遗。

(建议这样的家长多对比自己和其他家长,反思自己的不足。对比,用做研究,或许比较好,用作心理分析,自我分析,也是比较有效果的。佐藤学、杜威等等学者都指出,人是通过和他人建立关系,而不是直接发现自我的。不过,发现自我,这是每一个人毕生要为之探索的事业,不能够包办代替。粗暴对比,只能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当然,你也会失去孩子的亲密。)

7、控制型家长,全面渗透孩子的各个生活领域,从大到小,都要在家长的掌控之中。

(学会适当逐步放手,懂得孩子终究要远离父母。所以,要建立一些原则和底线。当然,也要让孩子承担突破底线的后果。)

8、指责型家长,利用孩子的善良和对父母的爱,让孩子背负负疚的包袱,以为自己是父母一切问题的根源。孩子的问题应由孩子自己承担,而父母的问题也应该由父母自己的承担。

(要善于和孩子切割,要有自己的生活。建设共同生活的时候,既又照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照顾对方的感受。记住,有容乃大。)

9消极攻击型家长,因为自身的不足,或者错误的观念,这类家长往往不会坦诚、直接和孩子交流。而且还使用迁怒的方式,比如明明孩子乱丢垃圾,却迁怒于孩子的父亲。这样导致了孩子的模仿。

(不迁怒,这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能力。善于自我调节,这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技术。所以,消极攻击型的家长需要做的学习自我调节。)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二):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作为一个4岁宝贝的妈妈,现在读这本书似乎有点早,这本书里分享的多是那些10几岁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事。10几岁,叛逆、执拗。布伦达列举了13个家庭的13个“问题”孩子的故事,从孩子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夫妻关系角度去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

1、勇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

2、当孩子做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时,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有多重要?两三年以后还会如此重要吗?”

3、你是什么型的父母?服务型?甩手型?揪辫子型?担忧型?对比绝望型?控制型?指责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好几种的特征,在我们认为孩子有问题时,可不可以先停下十秒,不要发泄情绪?

4、做最好的自己和忘我:离开孩子时,不要过分地焦虑、愧疚或者后悔;与孩子相处时,把自己变成孩子。不要评论孩子,要引导和帮助,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5、交给时间: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交给时间。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靠逻辑而是靠时间解决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阳光、雨露和时间给予了它成长的空间。

6、爱你的家庭、孩子和伴侣,人生既结伴前行,就不要相爱相杀啊!想不开,想不通时找个相同经历和可以接受你观点的人去倾诉,或者找专业人士帮助。不要一个人死抗哦~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三):适度的亲密关系

适度的亲密关系

读《因为爱,所以节制》/by烟波浩渺1980

本书是讲“大”孩子(初中、高中阶段的)的出现问题该如何来回应和修复亲子关系。

以前读过的书都是说教育从很小的娃娃抓起,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可能已经错过或者忽视幼龄孩子的教育问题,等到孩子长大各种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该怎么办,家长该如何做好当下的孩子教育问题和修正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战国策》里有个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全句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相信很多人不用白话解释也懂得这句古文的含义。只要肯补救从来也不会晚,可以防止日后继续受损失。

这个故事放在我们亲子关系上一样适用。孩子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和补救,不然后果真的是自负,后悔药也没得吃。作者布伦达?加里森在开篇就遇到一个难题:她的女儿凯蒂?加里森高中时就要搬出家自己租房子住,这让作者夫妇两人真是伤透了脑筋,然而各种劝说无力,最后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作者会有“我们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感慨和疑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向家长和孩子亲密关系来寻求答案!相信这种感慨不只是作者自己一个人感受,也是很多人的感受。深爱孩子但是孩子不肯听大人意见。叛逆、抗争在大龄的孩子身上已经开始凸显,家长又摸不着头脑,到底怎么更好沟通才能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这本《因为爱,所以节制》就是一个启发,作者布伦达?加里森用亲身研究和众多家长案例分析如果把握好与孩子亲密关系,给有此疑问的读者一个很好的启发和建议。作者的女儿凯蒂在每篇文章后发表作为孩子观点,当读过这本书后,会发现孩子想法真是与大人不同,往往大人还不自知。虽然她是孩子但是她的想法代表一部分孩子的想法,有目的、有思考,孩子那么大的年纪强制性管教已经无效,不然稳定心神,从善如流的关注孩子,还不能过度关注,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有度、有节制关爱孩子成长,才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书中用很多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现,一些大人看来很有问题的孩子表现。作者在研究亲密关系的时候也与家长交谈,追溯问题根源,思考解决方案,这是所有想改变自己的父母愿意看到的内容,然而没有什么天赐神药,只能用家长坚持和愿意修复亲子关系的决心,才能“长治久安”。

在一本童话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描写:人们给“喊狼来了的孩子”建立雕像,上面写着“虽然他犯错可是有人爱他”。

这就是本书另一种解释,不是吗?

2016年1月4日星期一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email protected]。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四):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公式能保证最终结果

做父母是这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可是我们都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因为爱,所以节制》在书里写了我们都只能作为新手上岗的原因: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公式能保证最终结果。

我数学特别不好,从小就不好,一年级入学考试,从一说到一百,五个孩子一起背!我蒙混过关才得以入学!我特别努力希望能赶上其他孩子的成绩!但是还是没有及格!老师很生气,让我拿着试卷回家让我妈签字!

我妈给我讲了个故事:小鼹鼠在地底下流浪,对于流浪的人来说,好象拥有着全世界,又好象什么也不属于他。

他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挖掘着道路来前进。

他倒不只是一个人,心里放着自己所爱的姑娘。然而,只是放在心里,谁会愿意跟随他过这样的生活。

有时鼹鼠想起她对自己说的一句话,“让我爱你什么呢?”

鼹鼠认真地想了一想,就放弃了追求。

他只在地下漫无目的地长期挖掘,偶尔也会碰见其他的鼹鼠,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谈话也永远是千篇一律;“怎么样?”“就这样,很累呢!”

茫然得太久就成了盲目。

所以我们的小鼹鼠只是前进啊前进。铲子不停地击碎着泥土和石块“啪嗒!啪嗒!”

“哎哟!差一点!”他突然猛地停下来。眼前有一颗小小的土豆,黄绿色拳头一般大小,小鼹鼠把它握在手里,就仿佛能感觉它的颤动。奇妙啊!土豆在他手中像是一颗满怀希望的小小心脏。

“也许,我该结束流浪的生活。做一个农夫,拥有自己的土豆,我在这世界不再是一无所获了。”小鼹鼠告诉自己说。

于是,小鼹鼠从此真的在土豆旁的地下住了下来。“这可是我自己的土豆啊!这是我的事业。”

他真的热爱自己的土豆,每天都用水浇好几遍,细心地为它松土。

甚至到了晚上,也忍不住关了灯,又打开,再关,再打开,为的是可以多看几眼自己的小土豆,多抚摸一下。

然后就在黑夜中傻傻的笑起来。“是的!这是我的小土豆啊!我可以告诉她,她可以爱我,我有一份事业了。”

想到两个人可以一起守着自己的土豆,她一定会很快乐。小鼹鼠真的很满足,一切的辛苦也完全值得,小土豆就是他理想的全部。

小鼹鼠每天都在盼望土豆可以快点成长,到时候就可以请她来看,爱情可以变得很实在,因为我有自己的土豆了!

然而美好的事,也难保没有意外。小鼹鼠一天正在帮土豆擦身子,突然听到一阵轰隆隆的脚步声——这是一大堆甲壳虫冲了过来。

甲壳虫是能在片刻之间啃光一根老树根,而且它们见什么就吃什么。

“走开!这是我的土豆!”小鼹鼠大叫起来。然而甲壳虫一点也不听,它们好象一群没有脑子的咬噬机器,一个劲地冲过来。

小鼹鼠拿起铁铲战斗,像个保护自己田地的农夫一样勇敢。当!当!当!虽然没有脑子,可是它们的脑壳还真是硬呢!铁铲都弯起了小口,小鼹鼠仍是拼命地打。

一场恶斗,甲壳虫们终于放弃了,灰溜溜地逃跑了。

小鼹鼠还是不放心,他决心要造一个大围墙来保护他的土豆。小朋友,如果要在地面上用大石头搭一个围墙,你们想是多么吃力啊!何况是地底下呢!

不过小鼹鼠不怕辛苦,这是他自己的小土豆呀!

小土豆终于安全地长大了,小鼹鼠高兴极了。他大声说:“好了!现在可以请我的姑娘来看了!”

鼹鼠姑娘的家里来了许多的追求者。有的挖到了钻石矿,就带来了钻石。有的是金矿,或者石油。

他们真的很幸运,生活有时的确要看运气,谁也不知道会挖到些什么。

正在大家吵吵嚷嚷争执谁的东西更有价值一些时,突然,“咚隆!”墙壁轰然出现一个大洞。

“抢劫啊!救命啊!”里面的鼹鼠吓得一片惊叫。他们的确格外的非常非常地恐慌,因为——他们都很富有。

洞里出来的只是一只小鼹鼠。

“吓死人了!当心点!这里的财宝少了你可赔不起!”鼹鼠们纷纷叫嚷着。

“嘘!”小鼹鼠管不了那么多,他对鼹鼠姑娘轻声说,“你等着,我拿给你看!”

说完,又一头钻回洞里不见了。

大家看着那个黑黑的洞口,大气也不敢出,心里可都有些发慌。“怪了,他要拿什么给我们看呢?”

富有的人总是担心人家比他还富有。

等呀等。小鼹鼠终于又从洞里出现了。他满脸的快乐,两手撑开,似乎在比划着一个尺寸。可是手里什么也没有。

“是什么呀!”鼹鼠姑娘也好奇地问。

“该不是这么大一颗钻石吧?”有钻石的那位担心地问。

小鼹鼠还是一脸欢乐地摇摇头。

“难道,是珍贵的文物?”

“天哪!是这么厚一叠钞票!”一只鼹鼠脸色发白地猜。

还是摇头,小鼹鼠的笑容让每个人感到担忧。

“到底是什么呀,亲爱的小鼹鼠?”鼹鼠姑娘更好奇了。

“我没有把它带来。”小鼹鼠终于开口说。“因为它是有生命的。——一颗这么大的土豆!”

一片安静,鼹鼠们个个以为耳朵出了毛病,他说什么——土豆?土豆里藏了钻石?黄金做成的土豆?会喷出石油来的土豆?还是——只是土豆?

终于,所有人都怪笑起来,好象这是一个小丑来表演节目。

鼹鼠姑娘失望地走到小鼹鼠身边,轻声叹着气对他说:“唉!为什么你总是这样?你瞧,你不是想我将来也像今天一样让大家这样嘲笑吧!”

小鼹鼠终于明白了,他悄悄地在笑声中退回到洞里,悄悄地填上洞口的土,悄悄地消失在黑暗的地里。

黑暗里,他感到一切都丧失了,完全地没有目的,只想找个没有人见到的洞里,把自己静静隐藏。

不知不觉,他又回到了土豆身边。土豆不再让他感到喜悦,没有什么让他感到喜悦。他倒下了,在土豆旁的床上。

床啊!让走不动自己生活的人,可以在它上面永久地跌倒不起。

漫漫的沉睡,再也不想起来,也没有什么令我值得站起来。

像是进入了长久的冬眠,睡了多久?不用计算时间,时间有什么用?它只是用来失去的。

土豆是不管人希望还是失望,它只是生长,继续不断的生长。不管小鼹鼠如何的放弃,它越长越大,一点一点推动着小鼹鼠的床,把床一点一点逼到墙边。

终于“哗啦!”床经受不了土豆的挤压,一下子散架了,小鼹鼠被摔到了地上。

当他昏昏沉沉爬起来时,他看到了什么?土豆已在不知不觉中硕大无比,高过小鼹鼠两个头。浑身沾满了泥土和石子,可是骄傲自豪地呈现在面前,像个活力充沛的巨人。

可怜的小鼹鼠呆呆地望着它,这曾经是自己全部理想的土豆,他还在成长。

我们赖以生活凭得是理想,不是欲望。

望着自己的土豆,小鼹鼠长久沉寂的心脏又开始渐渐跳动起来。

他站起来,平静地为土豆擦去泥土,继续浇水。接下来,修理好自己的床。

这仍是我的事业,不管在别人眼里怎样,这仍是我的理想。

一切的勇气与欢乐又回到了身体中。

土豆在小鼹鼠的精心护理下,越来越大,它就像小鼹鼠的希望,也越来越坚强。

一天,他正在为土豆浇水,土豆摇晃起来,仿佛自己会动了,变活了!小鼹鼠正目瞪口呆的时候。

“扑”土豆一下子离开了地里,小鼹鼠忙跳上去拉住根须,他也一起被带

出了地面。

原来是一个农夫在拔土豆呢。

“这是我的土豆!放开!这是我的!”小鼹鼠大声叫道。

“不!这是我种的,你瞧,这片田地里的全是!”

真的,农夫脚下放着几个大筐,里面全是一模一样的土豆。

现在只剩下小鼹鼠孤零零的一个和地上一个个空空的坑。他觉得现在应该痛哭,然而没有。他生来第一次来到阳光底下,看着太阳照耀下的一切花朵,树木,草地,他,只是安静地望着,望着。

听完故事!我妈说:“这世界什么都可能不是你的,无论你曾经付出多少。”她没有打我,更没有骂我,只是平静的签了字。一个暑假过后,我也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能熟练的加减乘除。

《因为爱,所以节制》里强调“我们要努力向前,做孩子需要的父母,跟他们建立终身的亲密关系。”每个人在学校或多或少都遭遇过负面伤害,我很感谢我的妈妈教会了我远离负面伤害,远离不了就勇敢应对!这种能力让我至今受益!!!

我初中的时候在一个特别糟糕的班主任的班上。糟糕到什么程度,她的弟弟也在我们班,她弟弟喜欢一个漂亮的女孩,要让这个女孩当女朋友,这个女孩不愿意,他弟弟让全班都不许跟那个女孩说话,班主任就默许这种行为。

这还不算什么,班主任也不喜欢我,不记得是因为什么了。她劝我和另外几个她不喜欢的女孩,不要好好学习,及格就行了,不及格也没关系,她有关系,可以办弱智的证明,有证明也可以毕业,以后学个美容美发过的比上大学好!

解释一下她为什么这么做啊!因为当时北京地区的教学改革,初中班主任奖金从原来的毕业率,改为升学率。她把班级里大多数学生忽悠退学、提前招生、不参加中考了。剩下十多人参加中考,这些人参加中考之后,要么考上了,要么她给联系上私立高中了。她的升学率就是百分之百了,就能当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拿奖金了。

我回家跟我妈说这事,我妈说“那她干嘛上大学当老师,她怎么不给自己办弱智证明,学美容美发。”我当时就被我妈的话说明白了!

现在想想真是感谢我妈,当初一起被讨厌的女同学,除了我,大多放弃学业,真是被班主任毁了一生呀!

初三那年,学校请了一位外校的老师给讲考试的重点,会议室不够大,每个班前10名去听。我在班里排第6。她公开把我刷下来,用她喜欢的一个男生替换了。

到家我就把这事跟我妈说了,我妈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不是她做主,是物理老师的意思。我妈马上给物理老师打电话,物理老师根本不知道这事,物理老师人很好,告诉我明天去问教导主任。我妈问我自己去行不行。我说可以。我妈说她会一直在家,如果有事就给家里打电话。

第二天周六,虽然我被刷下来了,但是我还是去了学校,班主任看到我去了,开始很不屑的说“名单里没有你!你来干什么?!”我说“我想听,一会儿问问教导主任能不能听。”她赶紧说“那我跟老师说一下得了,教导主任今天不来!”我去传达室给家里打电话,告诉我妈已经解决了。虽然进去的时候,同班同学诧异的眼神,让我有点别扭,后来看到物理老师在窗口出现,冲我笑了笑,我鼓起勇气,认真听完课。

那天放学回家,我骑着车觉得自己充满力量,有能力解决问题了!

看完《因为爱,所以节制》才知道当年我打破爸爸用了一辈子的心爱的紫砂壶,他有多大的自制力才没有发火!而这种节制,包含了多大的爱,对我有多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五):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修行课程

喜欢小孩,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宝宝的到来能带给你许多欢乐、让你体会父母的不易,宝宝可爱无比,给人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等等。拥有一名宝宝,实在是人生中一件美好的事情。

害怕养育一个孩子,因为养育一名生命的责任太重大了。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不被人左右。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生活,婴儿时期还比较好,因为父母可以看住他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大进入青春期,他们会叛逆会和你对着干,伤父母的心令父母提心吊胆,你还不能抛弃他们不管。孕育一个生命,就要对他负责,但这个生命多数不在父母的“控制”范围内,令人担忧无奈。

所以,为人父母是一场维持一生的学习。婴儿期要学习育儿,从小塑造宝宝的性格打好基础;青春期要学会与叛逆的孩子沟通相处,帮助她们顺利安全成长;成年期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帮助他们处理工作人际等难题。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小孩,但你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吗?《因为爱,所以节制》是一本讲述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的书籍,我们爱孩子,但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生活。因为爱孩子,所以父母要对自己的爱有所节制,要尊重谅解孩子。有节制的爱,才是最好的爱。

作者的大女儿凯蒂,与父母关系紧张、针锋相对,刚成年还在读高中,就要求搬出去自己住;交往的朋友也都是问题少年,还提议要和男友马克一起住!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一定头疼无比。要么严厉呵斥女儿坚决禁止这种行为,要么忍下愤怒与女儿谈心讲道理依从女儿。前者的后果是在本就不好的关系上雪上加霜,女儿十八岁有了独立权利自己搬出去,彻底断绝与父母的关系;后者是保持了与女儿的联系把担忧焦虑留给了自己。作者选择后一种处理方式,他们帮女儿寻找住处、赠送家具,凭着理智的爱与不懈沟通,与女儿的关系得到改善。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这是一个矛盾的难题。现在科技那么发达、知识那么完善,为什么就没有一本有万能作用的养儿育儿手册,一本书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因为人的个体是独特的、思考是多样的,面对孩子的叛逆不听话,父母要见招拆招,把自己的爱转成具体的特定的有效模式来表达和引导。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爱去爱孩子,而是站在孩子角度来表达爱。“如果我们把子女的生活当成我们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费精力应付我们”,“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决定,不管是游遍半个世界去传教还是去贩卖毒品,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隔离我们与他们的那堵墙上的一抔土,要么是连接我们与他们那座桥上的一块砖”,作者在书里再次肯定和强调这一点,父母不要自己认为对的、喜好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去禁锢控制孩子的一切,而是要尊重、引导他们的发展和成长。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的是亲密关系,而不是竖起一道冰冷拒绝沟通的墙。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成为孩子需要的父母,建立彼此亲密的关系,有效节制的表达爱。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六):如何与孩子间建一座沟通的桥

在我怀大宝的时候,有一天去楼下送朋友。当我套上外套开门要出去时,妈妈突然冲过来脱下她的外套说“你穿我这件吧,这件更暖和,不要着凉了。”当时我立即逃出门外,妈妈却还在背后不停的唠叨,你穿那件衣服不行的会冷的,要不换另外一件?

当时只觉得心情不好,但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情郁结。明明妈妈一直是个真诚关心我冷暖温饱的家人。看到《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即明白了,亲子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制”。做父母的必须懂得节制自己的感情。当我都已经三十岁,快有自己的孩子时,还有一个妈妈在旁边说,你该穿这件衣服才不会着凉。那时只会给我一种强烈的被干预感、甚至萌生出想要反抗的念头。

当孩子蹒跚学走路时,我们不可能阻拦说,“你还小,不会自己走路的,我抱你。”反而会在孩子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后,开心的为她鼓掌。当孩子学会自己拿筷勺自己吃饭,会自己穿衣时,我们都会欣喜他们又朝成长迈进了一步。可是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却开始苦恼了:“他为什么不听我的?”

《因为爱,所以节制》正是这样一本写给所有父母关于节制、关于理解与接纳的书。在对孩子的爱要有所节制,面对孩子自己的选择时需要理解懂得接纳。本书通过许多案例来说明怎么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这里面的案例,不是那些“成功学”上的案例,不是教你去做一个“成功的父母”,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母、平常生活中的父母我们都可能遇到的难题。毕竟我们也受够了那些疑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培养得如此优秀,而我的孩子总是不听话,问题不断麻烦不停?”

然而布伦达?加里森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关于父母责任有另外一个真相。只要我们做为更称职的父母,一切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只是一个谎言!而真相则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多的为自己做选择,他们的问题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为孩子言行负责任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我这个妈妈可以以一种平和(而不是充满内疚)的心态去努力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凯蒂去掌控自己的人生”。父母没有权力去掌控孩子的人生,但有必要提供帮助。

确切的说,本书是由母女俩完成的。差点走向“水火不容”的母女俩,最后亲密到可以合作写一本书,共同剖析他们成长路上所遇到问题时,分享彼此真实的想法。在面对与子女的冲突时,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一架桥,而不是一堵墙。我们的回应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己受伤的感情、愤怒和失望。” 毕竟当我们陷入自己的情绪时,总会容易决断失误。而面对自己的孩子,这种对情感的把控能力要求就更高。

为了更好的提供实际帮助,本书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附上了作者提出的一些思考(提问)。可以帮助回顾每一章节的重点,也正是给读者一个冷静思考与理性面对的提示。如果你正遭遇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阻碍,或许这一些思考能帮助你更准确的找出答案。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七):旷远的爱

女儿出生之后,我陆续读了一些育儿的书籍,既有育儿健康,也有心灵沟通,但我仍旧感觉一天天之中,有一些东西白白流失,我没有把握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或者说没有把握住每一次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我以前读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现在又读到《因为爱,所以节制》,这其中都是在对某一种距离的把握和双方的权衡。这样一种节制的爱,令人不得不想到相互取暖的刺猬。

亲密关系是一切教育问题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之前的必备功课。“因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这正是《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追问的话题。也许你会想着要搞定孩子,教育孩子就像一个伴随着孩子出生而来的工作任务,于是你上班要面对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下班回家要面对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工作任务,表面上看你是把孩子当成了你的仇人,实际上你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糟糕的生活一部分,就像一个人抱怨说,“孩子就知道玩,每天还得盯着他,他那么不听话呢”。是的,你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也当成了自己糟糕的生活。难道这就是上天给你的礼物吗?“实实在在地关爱孩子,而不要想着怎么搞定他们,更不能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

“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当作我们自己的生活来处理,那样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成了他们的一个问题,他们还要花时间应对我们”,你要从“自我”中走出来,孩子不是要处理的工作任务,也不是你的附属。这样一种距离你该如何把握呢?它不是你与办公桌之间的距离,也不是你的腰围,而是你与孩子牵起的手。当他把手放到你的手里时,当他终有一天抽出手要脱离开你的时候,你的每一次选择都决定了那爱变得更加旷远,还是隔阂在建立。

我一直都在这种亲密关系流失的诚惶诚恐之中,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这种亲密关系,就像把握自己生命中的一天。我有时会想起叔本华论述中的那两只战战兢兢的刺猬,有时我又会忘掉它,想起别的事情。比如说,想到两个柔软的水母,它们看到的不是距离,而是眼前共同的海水。我希望孩子怎样呢?她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有一天她会像我现在一样糟糕吗?还是过着另一种不同的糟糕生活呢?“如果只能对孩子做一件事,那就是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亲爱的孩子,我们都爱你。’”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八):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读《因为爱,所以节制:如何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

文/斯索以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 。”

这是冰心译纪伯伦诗集《先知》中的《论孩子》,讲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纪伯伦在诗中告诉我们,爱是有节制的,父母之于孩子的爱,不是包办,亦不是代替。任何人都不能以“养育”的名义将“爱”的盛筵一手操办,“如果把孩子的生活当作我们自己的生活来处理……只会拉大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正是布伦达?加里森、凯蒂?加里森母女俩在《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里所特别强调的。

全书以双重视角写成,母女双方无时无刻不在“对话”,在彼此的呼应中,亲子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又逐步得到解决,现实的难题和心理的困惑同呈现于一本书中,让读者能够以全知的视角来审视布伦达及其周边家庭所发生的一切。这一写法的最大好处,在于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情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具体场景,每一个问题在发生后都有所呼应,且很及时;它也让阅读此书的父母或子女有机会站在另一个角度——即在角色转换中实现“换位”——去体味父母或子女在“对话”中真实的内心活动。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都会不停地接受这种“转换”,让自己得以看清母女双方的出发点,和应该(选择)走的路径。

在子女的成长中,亲子关系的紧张不可避免,任何矛盾和对抗都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与孩子保持终身的亲密关系似乎很难,但过分担忧、全盘控制、消极攻击、无端指责,显然不是父母们应有的态度。布伦达十分看重亲子关系的和谐,并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促成这种关系的建立,认为“没有了与孩子的融洽关系,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了影响力,没有了帮助孩子的途径,也没有办法引领他们走向成长”。这是她在经历诸多“困境”后悟出的心得。她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处理得法,父母与子女的“芥蒂”完全可以消除,问题的深入解决反而有利于父母对子女甚至自我的了解,明智的父母应当尽量避免矛盾的升级和关系的恶化。

然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要让他们“放下”这份深厚的爱,极其艰难。可任何成长都需要空间,父母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同样是爱的表现,只是投射在心里带来的感受有所不同罢了。父母应超越这层感受的局限,斟酌自己的行为,把握好爱的尺度。孩子向你伸出双手是源于内心的信任,对爱的近乎深层的“依赖”,而非寻求一种禁锢,每个人都渴望在外面的世界走一趟,他们也不例外,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父母所要做的,是用爱为孩子铺一条通向远方的跑道,而非仅仅为躲避风雨建一座密不透风的小屋。

“因为爱,所以节制。”本书反复强调的,只有这一个普通的道理,所呈现的也是多数父母都曾遇到的问题,但它依然能够以生活的真实性打动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软肋,看到了大手拉小手前行的人生路上,一方主张温暖与保护、一方渴望赞许与鼓励的微妙关系。与夫妻之爱不同,父母与子女之爱下,任何一双手最终都要松开。远去并不代表离开,彼此的牵绊也始终都在,父母必须明白这一点。如果爱而没有节制,乃至发展为一种占有,便也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剥夺。

正如纪伯伦在诗中所言,父母与孩子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生命轨迹,并发展出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来。因此,爱不能仅仅局限于爱,“父母”这一角色需要在更为丰富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定位。“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决定,不管是游遍半个世界去传教还是贩卖毒品,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隔离我们与他们的那堵墙上的一抔土,要么是连接我们与他们的那座桥上的一块砖。”这是布伦达希望向父母们传递的一点。而无论做出什么选择,你所要向孩子展示的,是“无论发生什么,你永远都爱他们”,毕竟,爱意味着恰到好处的呵护,并非等于无处不在的捆绑。

2015.12.12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九):当你的乖宝已长大

备孕或怀孕间的父母最好学,看书读帖子找人请教,学习做新父母的新技能。

孩子降生以后种种忙碌填满了时间消耗了精力,愿意且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的父母就越来越少了。

待到孩子十几岁,父母也适应这个角色十几年,大多都会觉得自己已经娴熟此道,用不着学习了,但其实,每一个孩子,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其实你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为人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胎教幼教的书很多,关于孩子学习的书也不少,但帮助父母学习如何与青春期逆反期不断长大的孩子们相处的书,甚少,这是《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选题价值所在。

书中探讨的话题其实有一点窄,主要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青少年的家庭沟通方面,大致相当于高中高年级到二十大几基本成熟之间的阶段。

写作思路也跟国内习惯的小故事大道理或故事说理+实用技能的路数不一样,夹叙夹议,穿插了几个不同家庭的例子,读起来有点不太习惯,但通读下来,领会精神,比一条一条刻板扣着学更重要。书名其实是很好的概括,文案也准确,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对孩子的爱,是对一个完整灵魂的爱,要尊重,要敬畏,所以要节制自己,要不断学习。

人与书的相遇,需要一点机缘恰凑,也许没孩子或孩子很小的读者读这本书不是很有感触,但如果正在跟叛逆期的儿女作斗争的读者看到,会是一剂良药。

《因为爱,所以节制》读后感(十):放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喜欢帮孩子设定好未来,是因为害怕他们走歪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希望孩子能够在父母受控的范围内生活。我们往往把这种“设定”以为是爱的表现,可事实上,这是孩子需要的吗?

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中,女主人公说过这么一句话:“人,有的时候应该要走些弯路,如果不走弯路,你就无法知道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作为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态,父母一味的说教,并不能约束孩子,甚至有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人生的路有很多种选择,未必父母的选择就必然是适合自己孩子的,而当孩子所做的决定超出父母的预期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在震惊之余是压制他们,还是任其发展?

在《因为爱,所以节制》这本书的开头,作者讲了这么一句话:“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怀孕期间应该期待什么的书,很多父母们都会买来看,但是关于孩子上初中以后父母该如何与之相处的书却很少有人问津。”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忘记初心。就像小时候,孩子学走路,磕磕碰碰,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父母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跌倒后,受伤后,搀扶一下,关心一下,终于他还是自己学会了走路。人生就是这样,由这些种种磨练印刻出了一条成长的轨迹,而不是父母用笔为孩子划出的一条直线。

记得有一次看鲁豫有约,采访的是梁家辉,问及他女儿的事情,他如是说:“我不能强求她按照我设定的轨迹前进,她走着走着可能会走出一条又一条的分支,但是我会告诉她,无论怎样,我始终会在她身边牵着她的手。”

我很欣赏他的态度,因为他在给予孩子选择权,可又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只是告诉她,你可以去闯荡,可以去探索,可以去冒险,我,作为父亲,无论怎样都是你的指引者,避风港。

正如《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说写得那样:“在人生旅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满怀希望。我想再一次提醒各位家长们,生活的目的不是把孩子送到我们所期盼的生活面前,那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所期望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希望以此为孩子们走向真正的自我扫清道路,让他们听从自我的引导,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对孩子,我想每个家长都是充满了爱,而正因为充满了爱,我们才更应该尊重孩子。放手,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