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遗脉》是一本由萧三匝 / 陈曦著作,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遗脉》读后感(一):从“精神上的贵族”说开去
我很欣赏冯国璋玄孙女把家族这代人称为“精神上的贵族”。她说:“虽然家业都在‘文革’时被抄了,但我觉得我们一家人还是精神上的贵族。大家庭的品德与特质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谨慎、低调、自持,还有透在骨子里的骄傲,这些品质都不折不扣地展现在她说的话里。苦难的一百年以后,健忘的现代人很少再过问曾经璀璨一世的民国风云人物后来哪里去了,后代子孙是否承其遗志或遗其风骨?台湾,香港,甚或海外,他们流落在何方?章诒和那本《最后的贵族》(又名《往事并不如烟》)虽文笔欠佳,却别开生面地还原了康同璧母女等不少民国遗脉的生活真相。何谓“最后的贵族”,充其量只是对犹存古老文化传统的家族后人的一种另类褒词罢了,现世敢问中国哪里还找得到什么真正的“贵族”。倒是把家族后人称之为“精神上的贵族”还说得过去,算是一种现世对旧时代风云家族遗风的敬仰和钦慕。
由“精神上的贵族”说开去,到底还有哪些家族能让读者牵挂其后代?熟知民国历史的人,对数届民国总统、总理、革命烈士等等这些人物可以如数家珍般述说其英雄事迹。但能否给于这些人公正的历史评价还是个问题。正好《民国遗脉》是一本关于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蔡锷、宋教仁、陈其美等15位民国风云人物遗脉报道文章的结集。虽然该文集多由对其后人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写得过于浮浅,欠深入(敢情也不敢深入挖掘),但至少大体勾勒出了这15位民国人物遗脉的现世境况,可以让普通读者得以一窥。
关于此书,我想有两点必须特别说明一下,因为这两点本书都写得不甚完备。
第一,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这些民国风云人物?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真实地还原事实真相,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比如大奸大恶的袁世凯,教科书对他唯一的着墨点便是复辟称帝,其他一概不提。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不必要刻意扭曲、歪曲事实,单是独独提某一个事实而隐没其他,用现今网络语言来说,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差评”。或红火白,抑或黑,一目了然。自然,这也只是一面之词,至少袁世凯的后人“希望将来历史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果没有称帝那些事,他应该是一个改革先驱”。
还有争议颇多的杨度,他从宪政先驱到“帝制祸首”,从中山特使到中共秘密党员,其一生身份变化之多、思想跨度之大真是令人不解。很多人认为杨度是攀龙附凤的“变色龙”,过不了没有“主公”的日子,但其后代并不这么认为。“在杨度所处的时代,知识分子都想救国,但书生靠写文章救不了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有实力的人,去做别人的参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前一种评论杨度的方式,是把历史人物完全从具体历史场景中抽离出来的做法。关于这点,我更为同意历史学家钱穆的观点: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提到切莫非黑即白地评价“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些制度确实适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只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被淘汰、改进,放在今天的一些有成效的制度也会不断被淘汰、改善。同理,最重要的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其历史场景中去评价。对历史要抱有同情的态度,采取“平视”的角度来评价历史,既不丑化也不美化,要设身处地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考虑评价人物。
第二,遗脉中谁才称得上“精神上的贵族”?这里说的“精神上的贵族”,是一种现世对旧时代风云家族遗风的敬仰和钦慕。如果你问我,哪一脉的后人是最令我敬佩的?当然是陈其美遗脉。其嫡孙陈泽祯开篇便说:“我是个愤青。”想想后不合适,又改口成:“算是个愤怒的老头儿吧。”你会联想到“愤怒的小鸟”那个爆红的手机游戏,在此瞬间这个六十多岁老头儿的率真、可爱劲儿活灵活现。
试想,这个呆过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担任过《联合日报》驻日特派员,录制凤凰卫视节目还就抵制日货问题言论过激结果部分节目内容被删,现在却定居北京开了11年面包店的老头儿,腋下夹着最近正在看的《大秦帝国》,讲起面包来却眉飞色舞。这个倔强的小老头形象岂不活活地站在你面前?有人私下提醒陈泽祯,不要老提面包,他们都在偷偷笑你,陈英士的嫡孙沦落到这把年纪还在卖面包。他却说:“陈家的子孙到了这个岁数还要靠手艺生活,这才是值得骄傲的。”真是应了又穷又硬这个传自先辈的家风遗训。
且不表何谓“精神上的贵族”、何谓先辈的家风遗训,反观唐绍仪、段祺瑞的后人,庸庸碌碌倒也罢了,某些人能否自食其力也是问题。想起先辈慷慨救国,对其后人蝇头小利求生不免产生恍若隔世之感。在近代史中留名的那些风云人物,留下一世英名的,抑或遗臭万年的,又当如何?璀璨光华皆已逝去,世人对其追忆成觞的同时,多数后代却淹没在喧嚣的市声中。
前后不过百年间,世间变化宛若沧海桑田,历史淹没在无声无息的岁月中,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只待写下这些遗迹存在乐意去翻阅历史旧纸堆的读者那里。
《民国遗脉》读后感(二):国运家运
中华民国开始于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建立。而在民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历史上面动乱迭起,军阀割据,外国侵略不断,是一个典型的战乱年代。三国演义开篇曾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混乱割据想要统一,不免有着各种人物的登场。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动乱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迭起的时代。可是纵观历史,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名人们,他们的后代生活又如何呢?
若说民国遗脉中,最让人在意的莫过于袁世凯。袁世凯是民国的大总统,后来也当上了皇帝,虽然皇帝也就当了八十三天,却因为称帝的这件事情造到了天下人民的唾弃。袁静,是袁世凯的曾孙女,从小就在“袁世凯卖国贼”的人人喊骂中敏感、忐忑的生活。她没有收到过祖上的庇荫,却在文革之中饱受祖上带来名声带来的痛苦。而袁家的第三代很多也都在1949年历次的政治运动中辗转沉浮,有的甚至改姓埋名。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东西在这个家族里面流淌。袁家人有一种自强的基因,虽然几经磨难,但都能站的起来。袁静的姑姑做房地产生意,是深圳第一批的创业者。她自己现在是处级干部,弟弟袁勇是麦德龙超市华北区对外事务总经理。他们在历史的潮流中没有黯然消色,反而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袁静也说,如果抛弃称帝的那些事,袁世凯应该是一个改革的先驱。可是跟着袁世凯同一时代的其他名人,他们的后代确实大不相同。段祺瑞、陈其美、宋教仁、冯国璋、徐世昌等等,他们都是当时名震一时的人物,是领导或者领导最为亲近的心腹。可是这些风云人物书写了历史却掌控不了历史,甚至掌控不了自己家族的命运。段祺瑞是孙中山先生护法运动主要的讨伐对象。可是他却一生清廉,是浊世中的“稀有动物”。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虽然官职国务总理、临时执政,但一生不置房产。袁世凯死后甚至房子都被人收走了。他一生清正,后辈却多平凡,有的就是普通工人。陈其美后人也开启了面包店,宋教仁后人成了三轮车车夫和杂货店店主......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迎来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旧用着两面性,不是黑的就是白的,不是进步的就是反动的。可是当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参访了那些历史人物,听他们的讲诉,看到他们家族命运的变迁,会感受到历史脚步留下了众多的思索。他们是时代的人物,有着能和时代能产生关联的特征,甚至他们有的思想至今还有启示意义。思考家族和时代,国运和家运的联系,都会在回顾历史的返程之旅后得到更多的省思,能启示未来。
《民国遗脉》读后感(三):终将远去的民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以此为己任,前赴后继,虽千万人而吾往矣。今读罢此书,当年民国风云人物个个生灵活现起来。他们的遗脉散落于世界各处,有的继承先辈风骨,活跃于大时代,有的谨遵家风教诲,安稳度日,还有的靠着上辈那点盛名聊以维生,算是提醒我们,民国,贵族,已经在离我们逐渐远去。
历史从来任人评说,因此如何更好的活着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作为这些民国遗脉,他们毫无疑问必然会承受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压力,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要求他们就算不能光宗耀祖也必不能辱先辈英名。全书我对民国首任上海都督陈其美嫡孙印象最为深刻,当然他被请去我男神节目做嘉宾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老先生一把年纪,放弃了律师,记者,特派员种种光鲜职位,现居帝都守着家面包店,有人提醒他,陈先生的孙子都沦落到这把年纪还在卖面包。他不以为意,说,陈家的子孙到这个岁数还要靠手艺生活,这才是值得骄傲的。
可能多半因为自己从来不是那种可以无视外界眼光自在过活的人,所以读到老先生这段话觉得特别燃。我们常说民国之后,再无贵族,也许我们现世所需要的就只是这种精神上的贵族呢?
绵延子孙但具气骨,清华门楣何需望族。
罢,罢,终将远去的民国
《民国遗脉》读后感(四):历史上的“贵族”与“精神上的贵族”
历史上的“贵族”与“精神上的贵族”
——读《民国遗脉》随笔
历史是严峻的,“对历史保持同情的理解”,这是史学大师钱穆先生所倡导的治史态度。但是,或因观念的偏狭,或因史料有限,民国前后不少鲜活的历史人物及他们所生前身后事正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早年间,看过少许台版、港版的史学著作,“大相径庭”的史学记载让人很困惑,偶然捧读萧三匝、陈曦等人所著的《民国遗脉》,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一如塞万提斯所言:“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何振红也在《莫道风流终散尽》一文中强调,“同情地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意味着既不丑化,也不美化,说到底就是一种平视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是完美无缺的,民国政要也是如此。”
“一切问题形成的第一要素源于历史”,“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我们生活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在前人的双肩上打磨今天。道理直击现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历史与现实总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渊源。也只有面对历史,才能揭示事物本质和世界本源;才能从历史中为过去、今天、直至未来得出客观的结论。在《民国遗脉》一书中,萧三匝、陈曦等人不仅以白描的手法“茶叙”(对话)了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唐绍仪、杨度、段祺瑞、徐树铮、蔡锷、黄兴、宋教仁、陈其美、李烈钧、唐生智、张灵甫等家族的荣枯史,还综合运用大量全新的史料,讲述了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史事功过及对后代家族命运的深刻影响。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将是历史。因为背叛共和以及上演帝制复辟的丑剧,袁世凯背上了可耻的罪名,“袁对宪法的嘲弄,对议会非法的操纵,施用的贿赂、威胁、谋杀,以及监禁等手段,无可挽回地侮辱了公众的人格,也为此后十年的法律失调与社会无序,留下了隐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其实,最受“伤害”的是袁的后代。比如,在历史课上,袁的遗脉不是“无地自容”的“如坐针毡”,就是“回家暗自流泪”,或者被迫的“改名埋姓”。但是,尽管袁家诚抱怨过,“袁家轮到我们这一代背透了,袁氏家族的好处,我们一点没沾上,袁世凯之孙这个罪名我们背了半生。”然而,袁家人中有一种自强的基因,虽然几经磨难,但都能站起来,这是骨子里的东西,“当年曾祖父垂钓洹上,就是一种韬光养晦。(袁静语)”在《风流散尽还自强:袁世凯遗脉》一文中,陈曦用冼炼的文字讲述了袁家四代数十人或平凡或跌宕的百年沧桑,而这也恰是百年中国历程中一卷镜像。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黄钟毁弃,必然瓦釜雷鸣,北洋时期政无宁日是无法逃避的。冯国璋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无奈的。一如赵芃在《旧时总统堂前燕:冯国璋遗脉》中所言,“传统政治人物行事大多隐秘不宣,冯国璋也是如此,故其生活细节,大多湮没不传,因其如此,反倒促成了野史疯长……”但是,从冯国璋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到从依附袁世凯到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袁世凯称帝;再从与张勋结拜为兄弟到兴兵讨伐张勋复辟,这都体现了他顺应时代潮流、以共和体制为重的进步思想。所以,尽管因时代局限,冯国璋所言所行或有不妥乃至偏颇。但是,功是功过是过,不应简单地以“反动军阀”或封建阶级势力的代表而“盖棺定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已经不能改变。冯氏家族几代人,也从贪财慕势到安贫乐道,蜕变成书香门第,依然“还是精神上的贵族”。一如冯国璋的玄孙女冯博娟所言,“大家庭的品德和特质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中蕴藏着规律之力、真理之力。如何认识历史,意味着如何解释昨天、如何走向未来。家运折射国运,国运决定家运。在《百年沧桑外交梦:顾维钧遗脉》一文中,张东亚援引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继女杨雪兰的说,“原来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国家,很多人感兴趣但并不关心,现在中国发达了,很多人开始害怕中国了。如果人和人的关系不好,最后国家的关系也不会好。我们做文化交流是一种基础,未来的外交格局是靠未来的人对中国的态度决定的。”习近平同志强调,“历史是人类过去得失的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捧读《民国遗脉》,回望历史,观察和反思历史,正是为了沟通昨天、今天和明天,洞见历史、现实和未来。
---------------------------------------------------------------------------------------------------------
原创稿件,反对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以及自媒体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不署名的转载,
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qq:472176745)索取修改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
《民国遗脉》读后感(五):把“名人”还原为“人”
最早,“民国遗脉”的系列文章是发表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的,“本书即是部分报道文章的结集”——《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何振红在为本书做的序《莫道风流终散尽》中这样告诉我们。
那么,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后代现在是什么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对于普通读者、乃至对于社会有什么意义呢?何振红在序中是这样总结的:一、家运折射国运,家风事关世风;二、对历史抱持同情的理解;三、重新定义历史人物。
我个人觉得何振红的这个总结是很到位的,而如果还要总结的话,就只能在何振红社长的总结之上再进行总结,那就是通过对“遗脉”的探访,把所谓“风云人物”、“名人”还原为“人”。
历史人物在历史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连自己后代的命运都左右不了,却又试图左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一切向前奔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是啊,无能为力,其实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因为,他们只不过都是凡人。
——————————————————
此文要发平媒,此处只保留原文一小部分,望谅解。
《民国遗脉》读后感(六):渔父词虽好,渐成空谷音
这本书,像我这样的人来读正合适。对于其中人物一半认识,一半不知。然而毕竟都是民国有名的人,和多少名将都能扯上关系,所以读来也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原来他这么厉害啊。所以这本书能让我这样对民国历史人物只停留在初高中历史课本的人简单的了解他们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则是他们的遗脉的现状,总的来说,令人唏嘘不已,用宋教仁的遗脉中作者的一句话概括恰当不过,“渔父词虽好,渐成空谷音”。
其实历史依然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也依然总是带着两面性。在历史课本里,这些民国名人有的是革命先驱,有的是卖国贼,有的是大军阀,然而那都是书本中写书人认为的样子,世人眼中的样子。在他们子孙后代的眼中,他们的先辈都是值得尊敬的,或不常提起,但是家风遗训长留心间,或挂在嘴边,对于先辈说起来就是满满的骄傲。历史课本里、民间书作里对先辈有所污蔑之词,他们还是义愤填膺,很是愤慨,急着辩护。在这么多年后,这些后背只要有这个能力,都想回到故乡或就义之地为先辈做些事,塑个雕像,建个纪念堂,或找些人写本书自费出版,对前来拜访的人都发一本,也不过是希望先辈能有所纪念。
其实这些名人也都不过是普通人,有的甚至因为国家大事而忽略了对子孙后代的教养护庇,或因为他们的事使后代收到牵连,以至于后代生活过得困苦,这样来说作为普通人倒不是成功的。让我最有感慨的还是宋教仁的后代,宋教仁年轻有为,那么早就逝去,幸得友人帮助妻儿生活尚可,然而儿子又英年早逝,再到后代便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一代先驱,渔父的辉煌就这么奄奄一息。
读完全书我发现有所作为的后代大多都是出国留学,或在外成为博士,工作生活安逸,或在国内担任重要角色,仕途坦荡。这些历史名人都是时代的先驱,不管他是从政还是带兵打仗,都是人群中的首领才能在这么多年后还不断有人提起,所以子孙出国的,生活安逸的都是平常事。倒是那些后人落寞、拮据的才让人婉叹。我想作者集合这本书,想表达的第一点是抛开党政国家,历史的刻画,让我们以平视的心态,看看他们到底是好是坏。再看看这么多年后,后代又是如何评价,又受到了先辈的什么影响。
还有让我感叹的事就是辛亥人物的后代至今依然联系着,举行着聚会。不容易。
然而不管后代过得好还是不好,就像书中写道,先辈的事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就让他过去吧。我看到书中落魄的后人时便忍不住想到,此书一出,这些后人看到,心中是什么滋味。宋教仁的曾孙宋克家在作者临上汽车时问作者,是不是觉得好惊奇,他先辈那样大的人,他怎么是这样子。一语便使我心酸。曾经有那么辉煌的先辈,谁又甘愿此生落落魄魄,不过也无能为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