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文明是副产品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文明是副产品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文明是副产品》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一):文明哪是副产品了?

罗胖推荐这种书给我们看也是醉了!

大篇大篇的考据啊,我又不是专业搞学问的,谁有耐心逐句逐段的理解啊,好吧,这也就算了,我也算硬着头皮啃完了,关键是,哪里是副产品了呀,没有啊,真的没有啊!

外婚制,我看,一夫一妻制是制作武器抵御野兽的副产品,这个没问题,但是,若说外婚制也是副产品,就不见得了吧。

首先说,什么叫副产品?我养鸡,卖鸡蛋和鸡肉是主产品,但是顺带的,收集到的鸡粪可以用来给我的田地施肥,这个鸡粪就是副产品。我喜欢看美剧,沉醉于他们的剧情,结果顺带提高了英语水平,这个叫副产品。也就是说,要有副产品,肯定是先去追求主产品的,在追求到主产品的同时,注意哦是同时,收获了副产品。

外婚制是一夫一妻之后,因为集体内部结构,因为对陌生异性偏好,而产生了,这哪里是副产品了呀,主产品是啥呀?依我看,这不叫副产品,这叫演生物,即由前一个逻辑演变生成的下一个产物,没有主产品,也不是同时。

农业的起源在于佳田出现之后的人口压力,这也不是副产品啊,主产品是什么呢?这依然是演生物,是佳田和定居之后的演生物。

文字就更不用我来说了,因为作者整个在长篇大论文字起源之后,压根提都没提什么副产品的概念。

纸和文字一样。

然后该看雕版印刷了,不想看了,弃。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二):文明皆偶然

《文明是副产品》是罗胖子推荐以后读的,再一次被这个戴眼镜的勤劳胖子忽悠。此书从婚姻关系、农业、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等人类文明重大发明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文明只是一种副产品。

恩格斯说过:“母系婚姻制度的推翻,是一种失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降低,从此成为生育的工具”,真的如此?首先,母系社会是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阶段有待论证,可能在采集社会中存在大部分母系社会。其次,采集社会中,种群的第一要务是生存,在当时生产资料条件下,母系社会有助于抚育后代,这是单系抚育。但随着认知革命和进入农业社会,面对种群生存的压力,母系社会的武力保障需要男性的支撑,所以男性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而单系抚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经过摸索发现双系抚育最适合种群发展并且效率最高。由此可以得到推断:婚姻制度的核心是种群生存的需求,婚姻制度的目的是抚育或者是亲子关系,而婚姻制度的基础则是两性之间的写作。

本书的开篇就是群婚与一夫一妻制的争论,我国自古就有三妻四妾之制:一位正妻、二位平妻、男主人与妻子的陪嫁丫鬟为四妾。从法律角度看,古代中国实行的确实是一夫一妻制,从社会角度看实则为一夫一妻多妾制。无论学界怎么争辩,群婚与一夫一妻制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化分工越加明细之后,人的个体化越加被重视。个体化被重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两性之间的社会性界限逐渐被模糊,对个体化的不断追求会弱化抚育后代的需求,抚育后代不再是所有人认同的共性标准,尤其是近几年同性婚姻的革命将会改变两性抚育协作。也许未来中,抚育并不需要婚姻制的约束,两性合作抚育的现象将会被打破并逐渐被大众接受,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甚至会出现生育不仅仅限于女性,导致单系与双系抚育共存,而婚姻制不再是抚育的必需条件,但生殖需求仍旧是种群生存的必然需求,生育制度仍旧会对人类社会进行自然调节,改变的是抚育方式,除非有意外,否则人口锐减的现象不会发生。

人类为什么有眼睛?自然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眼睛所以人就有了视力,这就是形式决定功能;目的论的卢克莱修认为人因为需要视觉所以人有了眼睛,这是功能决定形式。无论自然轮还是目的论都认可: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必然的、合乎规律发展的结果。但偶然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偶然而没有规律可循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本质而是建立在文化范畴上的意义,人生本无意义,存在先于本质;人生无目的更无意义,而你却有选择的绝对自由,这就是自由;文明的转折与发展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发生,非目的性行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为什么成为了人并统治地球?是因为存在、社会组织和关系、思想意识和大范围协作。人类崛起于动物但高于动物,可以傲视一切,其实则不然。

人类在驯化动植物的同时也被动植物驯化,这是一种双向驯化的结果(关于这个观点,强烈建议读一读《枪炮、钢铁和病菌》)。婚姻制的选择是为了种族的延续和稳定以及物种对异性的喜好,而乱伦禁忌和一夫一妻制是计划外产品;农业也是一次意外发现,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粮食收入来保证人口增长,农业革命是意外的选择或者是上天的恩赐;文字的诞生是为了权利的的维护、造纸术是在树皮研究中的意外发现、印刷术是制作印章时的意外收获;总之,影响人类文明的6个重大发明都是意外之物,同样,在近代史上也有很多伟大大发明都是非目的的,意外的产品。所以作者认为文明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而是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变异,意外获得反而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文明不是人类有目的的选择,而是不知不觉中在各种意外出现下、各种相相关系影响下,无意识无目的选择而已。

同理,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提到:一个文明社会的崩溃与消失也是无意识选择的结果。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文明崩溃,往往是面对各种意外的出现,基于物种趋利避害的天性进行选择,然后莫名其、不知不觉中就崩溃消失。人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很伟大,文明不是按照人类的选择和意愿发展,文明更不是掌控在人类自己的手中,人类不是万物之主,而是万物的仆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与其穷尽一切办法去尝试掌控文明的发展之路,不如放下执念理清思路,用包容一切的心态去迎接下一个意外的降临。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三):文明:人性博弈的副产品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针对的不是他们的人性,而是他们的利己主义 ;我们也从来不对他们谈起我们的需要,而只是谈到他们的利益。除了乞丐,没有人愿意以他人的恩赐为生。”亚当?斯密数个世纪前在《国富论》中的名言,至今读来让人感喟不已。而让人惊讶的是,郑也夫先生的《文明是副产品》中从社会学的角度也阐述论证了类似观点。

“农业产生的诱因是大面积野生稻麦,即上天的给予,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圣米”。这一给予太过丰厚,堪称不能承受之重,乃至彻底改变了获取者的行为。首先是令他们改流动为定居。定居带来了始料不及的生育提高和人口增长,这便导致了对更多粮食的需求,乃至最终锁定于农业,不可能返回采集。继而农业带来了阶级的产生。这一连串的改变中,微观的层面中似乎都包含当事者的意愿和目的。但宏观地看,却受到丰厚给予的驱动和控制。日后的“好好种地”其实是宏观被动下的主动选择。”

“历史上军备竞赛的负面效益历历在目,其未来的续存更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但是这种互动也给了人类文明发展以特异和超强的促进。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技术,获得转化为民用技术乃势所必然。而没有军事对峙和军备竞赛,就没有最新技术频繁地、不计成本地更新换代,其中自然孕育着发明乃至突破。”

…………

诸如此类举例,郑也夫先生书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尽管学科不同,人类社会的诸多现状和结果却都能从人本身找到答案,而这答案本身,也许也正恰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机。

《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自私的基因》、《文明的进程》、《社会行动的结构》、《心灵、自我与社会》、《文明是副产品》……他们作者或都不同,却都在用各自的观点理论述说着同样永恒且值得深究的问题: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也只有把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真实的人性。

人性中的利己与利他博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生物界的一个根本特征。只有人类才真正懂得利己与利他博弈及利用其的价值,利己与利他博弈也是人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换言之,文明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利用利己与利他博弈产生和发展来的。当然,博弈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而是古已有之,可以说,自有人类就有博弈,而博弈本身也是从幼儿生活中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

正如恩格斯那句名言“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久不可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差异程度。”在相对稳定且发展的社会中,当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资源仍处于稀缺时,利已与利他的冲突会开始缓解,而且利己的表象开始隐蔽,利他开始出现强劲的势头,文明始得舒展空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000余年以来,文明发展的本质轨迹未变。

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博弈,一如真理的两个极端,人类现有的经验告诉我们,文明虽为副产品,但从来都不在两个极端的端点上产生,而是在两极之间的黄金中点。于是,人类的问题就来了:怎样找到两极之间的黄金中点?毕竟,寻找利己和利他之间的黄金中点,既是个人面临的问题,也是各类组织和国家面临的问题。当然,这又是另一个社会学著作需要去讲述的问题了,至于当下我们能确信的:

社会学发展的历程漫长而艰辛,是一个各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过程,它的每一步的向前拓展,都在于研究它的学者们提出一些以前没有被提出过的问题,消除以前先人累计的困惑,或融汇进一些未被观察到的事实,同样的,社会学家们也致力于揭示那些隐藏在背后或人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比如:文明,其实是人性博弈的副产品。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四):文明走向何方

文明,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定义,“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作,就构成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 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五):文明不期而来

初读郑也夫是他2008年的《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当时对他反对国内社科论文必强戴理论大帽的言论极为赞赏,暗想如此特立独行之人,学术研究也必有新意。当时未曾注意,在书中谈到文明时,他曾说“我如果精力和创造力还行的话,日后会努力写一本专著,叫作《副产品》。”他没有食言,七年后,《文明是副产品》瓜熟蒂落,果不其然,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社会学家的郑也夫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早在2004年就出版过《阅读生物学札记》(再版时改为《神似祖先》)。在书中他曾论及有性繁殖与婚配制度,所以《文明是副产品》的第一章《外婚制的起源》他写得驾轻就熟。郑也夫认为人类婚姻制度的变化符合进化论的性选择理论,人类之所以采取外婚制,一则人类有喜欢陌生人超过熟人的倾向,二来内婚制会对群体内部关系带来挑战,不利于族群稳定。所以,乱伦禁忌和一夫一妻并非人类出于避免物种退化、建立交换网络等文明目的,这些只是计划外的副产品。

农业也不是人类为解决饥饿而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郑也夫从古代文献中的“圣米”(野生稻)获得启示。他认为,人类只是无意中在丰饶之地发现“圣米”,在此定居后人口激增,才不得已走向农耕。初期的动植物驯化也是无意识的自然过程,良种培育都是晚近的事情。郑也夫说,“很少人反省到,驯化是互动的,人类驯化了作物,作物也驯化了人。”可惜他的参考书目中没有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此书认为农业让人类更辛劳,产生疾病和一群养尊处优的精英份子。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德瓦尔愤愤地说:“农业革命为史上最大骗局”,他比郑也夫更激进。

《文明是副产品》采用简单的归纳总结法,前六章列举六种从“副产品”中产生的文明,最后一章阐释“文明是副产品”的结论,作者思想一目了然。除了前面所说外婚制是为了维护氏族内部秩序,农业来自上天的偶然恩赐,还有文字是为了维护国家权力,造纸术是制作树皮布时的无意发现,雕版印刷是制作印章与拓片的副产品,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是商人、资本、欧洲通行的文字符号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奇迹.。郑也夫因此总结出文化的进化论,即文明不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而是一种文化变异,从这些过程中可概括出五种变异孵化温床:给与(“圣米”)、借用(文字)、杂交(活字印刷)、发明(武器、农业)、互动(军备竞赛、驯化)。

若从逻辑上认真追究,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显然不只六种“产品”,何况农业、文字、造纸术等早期文明由过于久远,产生它们的历史过程有些只是猜测推论。作者在书中有部分辩护,他有朋友以长城、苏伊士运河、登月计划这些目的性行为对“副产品”说进行反驳。郑也夫却认为,这些晚近文明不能算是文明起源,对文明进程也没有很大改变。今天诸多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依然是副产品,小部分目的性产物也不能对“文明是副产品”的判定构成致命挑战。他的主张其实很简单,目的性行为的结果必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成果的开创性有限,难以成为文明的发轫和转折点。不管郑也夫的辩护是否有效,我们不可能、也不必把重大文明产品一一列出,追本溯源确定其是目的性产品还是副产品,但我们却可以由此对历史文明的目的论打上一个问号。

这不是第一个问号。一个如今几乎被遗忘的思想家波普尔写过一本《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他认为,历史无法算物理实验那样进行预测,历史决定论是错误的。郑也夫在书中也引波普尔为据。历史不可预测,文明依赖可遇不可求的启示和变异,人类今天面临的风险与不可预料之事,一点不少于昨天和远古。想想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那些消失的文明社会,他们当然也没有主动选择崩溃,而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尽头。文明的起源和消失,原本都不在人类的掌控之中。

人类不能自大,把自己当世界的主宰,却也不必妄自菲薄,既然未来不可预测,不如踏实做好当下之事,包容一切也许是明日文明之种的思想,期待未来文明惊喜降临。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 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六):文明不可期

对比地球36亿年的生命史,我们的文明史只有短短一百万年。我以为,我们的祖先一定在漫长岁月中努力进步,在一个个岔路口前权衡利害,也许,还需要领袖和智者适时振臂一呼,我们才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文明。直到,我读了郑也夫的《文明是副产品》。他说,文明是适应的副产品。

换一个角度来说,“物竞天选,适者生存”,我们并没有选择,我们只是适应。我们文化的里程碑,大多是适应生活的副产品。外婚制的产生是由于陌生人天然的吸引力和族群秩序的需要;农业的产生是由于大自然“圣米”的馈赠,而我们在驯化动植物的过程中也被驯化着;文字的产生是为了国家权力顺利执行;造纸术只是制作树皮布时的偶然发现;印刷,由最早的封印一脉延伸。文明,并不源于少数精英目的明确的倡导,恰恰相反,源于普罗大众的日常偶得。

不管论述是否百分百准确,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发现。在未来的百万年间,虽然不可期,文明的面目也将有着我们今天的影子,想想真是心安。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七):悬而未决的仍然是文明的未来

转发

朱近野/文

阅读郑也夫教授新作《文明是副产品》,感受竟与鲍曼相仿佛。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文明其来有自,总有一个坚固的起点可供我们回溯,厘清脉络,在面对现实纠结时,正本清源,重获清明。知识产权概念普及以来,我们还容易不假思索地更进一步:文明不但有渊源,且有明确的触发点,且作为触发点的“物”或“事”总有固定的“发明者”。也许是偶然的机缘,也许是艰苦的努力,总之发明是发明者的作品,文明是发明推广流长的结果。整个文明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技术史,也是人类如何克服各种障碍、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光荣史。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不假思索甚至有更久远的思想历史。“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简言之,民有需求,而有圣人创“新”以满足需求。“创”因此在古人看来,是一种惊天动地的行为,夺天机而从无中生有,所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剖析此种观念,不难发现背后的逻辑:民众的需求导致圣人的创造,造福民众,历史进入新的文明阶段。中国此种古典“圣人”假设,暗合现代西方舶来之“天才”传统:市场催生天才的创意,创新诞生,满足市场,“新因子”进入人类生活,推陈而出新。

两种传统合流之下,今天我们对创新已有基本共识:创新世纪,洞悉需求、有创意的人才最难得。圣人与人才,就此串联起一部坚固的文明史:向上可追溯文明的目标,向下可规划文明的未来。

郑也夫教授却反转圣人传统和现代共识——新竟不是“创”的:人类历史上影响文明发展最大的几项“新”发明,全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对准需求创造的是产品,而文明却偏偏都是出乎意料的副产品。

这一论断的解构意义不啻于鲍曼的预言。既然文明是副产品,今天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便再无本可正,那么源流又该如何清理?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重新进入文明的历史,追问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世界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它又会步入怎样的未来?

现代学术,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针对这一问题有着各自的研究范式与预设。我们研究制度的形成与崩解,研究族群的认知、分合与迁徙,研究冶金工艺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来自基因的行动机制……对于这些研究,我们不免有所期待: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向,日复一日地发掘着文明的“实迹”。对细节知晓越多,则越可能接近“洞见”,得以对文明的来由与前途有一个更近整体的认知。

但是乐观之下,仍隐藏着两个陷阱。第一种陷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如曼海姆所说,“当历史被当做主语使用时,它就成了一个神秘不可思议的实体,占据了造物主上帝腾出来的空位。”第二种陷阱,是基于进化论的自满——用进化优势和进化策略,仿佛能够解释一切人类个体与社群的特性。

无论是“历史”这位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上帝,还是“自然选择”这位冷酷无情、以万物为刍狗的上帝,已经显示给我们的,归根结底,仍然还只是How,而不是我们就想获知的Why。

不自觉的目的论阴影对现代学术研究的笼罩,甚至比我们能想象的更阴深:某些方向的研究甚至变得极为难以下笔,技术史与文化史都是如此。杰出的剑桥版七卷本《技术史》,汇聚无数大师之力,但在叙述纵向的时间线索时,却常常是如履薄冰,很容易落入窠臼——仿佛一切技术成就都是谱系明确的祖父子孙,发明者们在万神殿中位次明确,连成了明确的师承。

因此,从理论上解构目的论是简单的,而走出目的论的控制来解读文明的发展,是极为困难的。《文明是副产品》令人惊叹地选择了一种多角度共同正面出击的方式,试图以人类文明的六座里程碑——外婚制、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为例,重新阐释文明得以产生变异的种种机缘和机制。进而再次思考——“我们的世界,究竟是怎样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对于深深迷醉于创新与未来的我们而言,本书也是一本共鸣之书——与我们一样,作者回顾文明历程时,所怀想的,正是未知的未来。“悬而未决的仍然是文明的未来。人类今后的历史难道不是我们意愿的实现吗?人类未来的文明难道不是我们意志的产物吗?不错,文化的力量已经帮助人类逃离自然选择的剪刀,但文化进化的轨迹与它今天呈现的问题和危机都远未透露这样的迹象:文化选择和其后果已经完全地听凭人类目的和计划的支配。”

既然文明的发展并不遵循任何蓝图,一切坚固的计划面对文化变异的实践逻辑只能烟消云散,本书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化解现代人类面对未来的狂妄:“宽容每个古怪、异端的思想,为人际、代际、族际、学科间、行业间、国家民族间的交流,疏通渠道,搭建平台;静候文化的新因子,未来文明的候选者,飘然而至。”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八):暂态过程的思考

鸡生蛋,蛋生鸡,不断循环,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鸡和蛋吃了。一个闭环的正反馈一旦形成,不需要太多个人的推动,系统就会自动调节,高速发展。但是稳态过程从来都是来自于暂态,从一个稳态系统经历暂态过渡到另一个更好的稳态系统,它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人类与日俱增的能力造就了一种自信,让我们误以为,这种动力来自于对自身发展的渴求,是一种自我有目的性的提高。作者据此反驳,让人大跌眼镜,却也心服口服—— 高中生物所学的近亲繁殖不利于后代健康,外婚制的好处就是后代健康,然后健康的后代发现了这样比内婚制更健康,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反馈到最后法律禁止近亲结婚。但从最开始的内婚制过渡到外婚制,这个暂态过程的初始动力,肯定不是知道后代更健康,因为都没结婚哪有后代。更可能的是其他的原因:避免结婚引起的系统不稳定(与一个不同辈分的结婚,导致一个家族内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对身边人的审美疲劳。这个最原始的动力,产生的后果是异常不到的,不仅后代更健康,人类还保持了统一性,地球上黄的,黑的,白的,尽管肤色有别,尺寸不同,但至少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外婚制来是副产品,一夫一妻也同样,作者提出人类从最原始的一夫多妻过渡到一夫一妻,动力也不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是由于狩猎,狩猎产生了武器,武器消除了男性成员之间的力量差距,从而瓦解了一夫多妻,一夫一妻一旦形成,人不再像其他动物那样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稀缺的性资源上面,所腾出的大量时间,就具备了产生文明的必要条件。 农业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最初从狩猎稳态过渡到农业稳态的动力呢?肯定也不是意识到了农业可以积累,可以不断滚雪球。因为农业需要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过着今天劳动今天消费,储蓄有个啥用的人,是不可能主动有意识去发展农业的。更可能的是,狩猎的人不断地迁徙去寻找生活用品,到了一个地方,富裕的不得了,觉得都能找到吃的,一动不如一静,就住下来了,住下来之后人口激增,维持不下去了,一部分人住惯了,不再想东奔西走,于是去到另一个地方定居,从而产生了农业。 农业涉及到的另外一个内容就是选种,同样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有目的性。用最原始的石刀收割,收割到手的就是不易掉的,作为种子栽种下去,不断循环就得到了不易掉的作物;收割得早,熟了的就是早熟品种,同样播种,没熟的发芽比例小,就筛选出了早熟品种。一切都无意识的完成了。 作者总结了文明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的不同之处:达尔文用性不可以遗传,而只有基因可以遗传的进化论,打败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但这只是在生物进化方面。文明的进化方面,更好的理论可能是用进废退。在学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对这个深有体会,一项技术可能一开始是很不成熟的,但一旦时机得当推出,用的人不断更新,形成正反馈最后无比成功,同时也常常看到历史某个昙花一现的技术,在当时就惊为天人,但也成为了历史。 除了它们之间的不同,它们相同的地方就是变异。一个稳定的系统固然可以不断正反馈前进,但一定会到一个正反馈与负反馈平衡的节点。而要从一个稳态过渡到另一个稳态,必须要有变异。作者举出了五种可能的变异来源: 给与:所有的给与都会一定程度改变对方的行为,不管是极端的受贿,还是简单的帮手,都会改变人的心理行为,从而出现不同; 借用:古代汉字最开始是象形字,由于字库与现实世界的不匹配,出现了声借,从此让汉字成为了形声字,脱胎换骨。 杂交:不同品种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杂交是最有可能结合各自优点形成新型品种的方法。 发明:一项文明创新,会在两个维度上面产生影响——发明不会终止于它本身的应用,还会引发一连串的新事物,更重要的维度是,新的发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发明的威力之巨大,技术史几乎完全验证了这个说法。 互动:所有的互动都不是单向的,强主导弱,但同时弱也会主导强。人类驯化了作物,作物失去了野性,人也失去了野性。农民可以稳定的从事农活,却再也离不开土地了,所以互动会产生新的格局,关系,心理,性情。 最初在《罗辑思维》听到这本书,很久之后机缘巧合买了,很快读完,挺有道理的。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九):读《文明是副产品》

主观能动性真的如我们想象的一样重要吗?

在有限的尺度范围内,事物可能按照人的意志和计划进行,但是一旦放大到更大的尺度,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往往发于偶然。

不要高估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然不是说我们任由事物发展,尤其是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一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还是可以通过自己去影响生活的轨迹。尤其对于个体来说,我认为价值是由自己赋予的,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产生了何种结果,也在于你为何种事物所努力和靠近。

对于外在的成就,运气比努力要重要。对于内在的成就,自身的修炼和打磨变得更重要一些,但是不可否认,运气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态和进程也会有所影响,他们不是独立的,二是互动,层层交替的。

作者还有个观点值得一提:生物的演化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也绝不是用长废退。但是对于文化来说,则可以说用进废退,并且在较大变化出现之前,还是按照从低到高进化。不过我个人对此点还是存疑,一来何为高级?这毕竟是人的主观臆断,二来把时间尺度拉长,百万年中,很可能文化由于某件偶然事情,就退化到原始状态。可能是无法控制的病毒杀死了绝大多数正常的人类,可能是人工智能控制了人类,对人类进行驯化,使整个文化倒退。

《文明是副产品》读后感(十):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文明不是可以计划的,不是人类的目的性行为所决定的。 本书讲述了人类文明的六大里程碑:外婚制、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通通不是人类计划和目的的产物。它们是副产品,比如武器的发明意外导致了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产生。因为掌握了武器就意味着,部落里的弱者终于有了打破强者“性”垄断的机会,一夫一妻制度得到了保护。还比如农业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密集丛生的野生谷物让人类放弃了狩猎采集生活,从此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有农业和人相互驯化,在人类驯化动植物时候,人类也被动植物所驯化的。。。。。。就如笛卡尔所说:“我所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的怀疑。” 我是一颗坏石子,破坏了平静的水面......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