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尽梨花月又西》是一本由纳兰性德 / 亦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一):多情公子纳兰
文:薇薇爱阅读
幼时不识词牌名, 以为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么女性化的名字,内容却很大气磅礴, 当时很疑惑。 后来年龄大了对词和词牌也有了一点点认识。 才了解了当时的浅薄, 同时觉得词人的不易, 既要词好,还要和着词牌的规律。 词牌的曲调已经失传,但是词却流传了下来, 从同词牌的词里面还是能依稀看到曲调的不同,想着如果有曲子配着这些词, 应该是特别美的吧。
《纳兰词》是一本由纳兰性德所写的词的总称。 这些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朝著名词人。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考中举人;十九岁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赐进士出身。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被誉为清代三大词人之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纳兰容若“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他的词多保留了那份真切。
我们找一首作者词为例:
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这首词是描写对心爱的人的感怀的, 具体是哪位在词中没有提及, 相关的文献也没有查找到。 作者的词的风格不知道归为婉约派是否合适? 从句首的“雨歇梧桐”,关于梧桐之前也有词人用过, “梧桐更兼细雨” 原产中国和日本。华北至华南、西南广泛枝培,尤以长江流域为多。梧桐的叶子比较大, 树干高度可达15~20米,它生长的区域在雨季是细雨绵绵, 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有写伤感。 也许是天气原因, 当梧桐和细雨配在一起的时候,多半给人伤感的感觉。
其他与梧桐有关的词句还有: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这首词词人的这首词透露着丝丝的伤感,帘影碧桃人已去,痕苍藓径空留。 碧桃和苔藓上的鞋印还都在, 人却不在这里了。 不但眼前的景象变成了空, 连心里也有了空缺。心里所想的那个人如今在哪里呢?
相对宋代众多词人, 清代的词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纳兰性德。 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纳兰的粉丝, 对于每一首词的分析都很通透到位。了解一个词人, 仿如这个人的心思,内心的情绪都体现在纸上, 古有人写字入木三分, 墨汁渗透到了木中, 词人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情感都渗透到了每一个词,每一首词里面。 透过方方正正的字, 看过去的是一个人在那里的情感、表情。 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看得清。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二):何人与我同唱将进酒,何人与我共销万古愁
三百年光阴,就如同深山古寺似有似无的鼎钟声,遥远的足以使沧海化作桑田,却又如同眼前那刚刚泯灭的烟火般触手可及。曾经显赫的大清王朝,也成为了青史上的一个个字符。多少的帝王将相,挟着那稍纵即逝的璀璨,瞬间便灰飞烟灭。曾经富丽堂皇的紫禁城,早已成为了一座寂寞的城池。白天有摩肩擦踵的游人,夜晚却只有凄清明月相伴。可是如果你侧耳倾听,便会发觉在禁宮深处,总会有一曲凄婉悠扬的笛声飘出,这笛声仿佛在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位叫做纳兰容若的才子,他有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还有秋风悲画扇的结局。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我们的故事从一位少女开始。暮春清晨,辘轳金井旁,有一位婷婷少女,身后落英缤纷。在这如花景色中,有一位少年意乱情迷,对少女一见钟情。柔肠百转,却不知少女是否也对自己钟情。正是此时。这位公子有了最初的喜悦,也开始有了最初的烦恼。
故事中的少年便是纳兰容若,他与青梅竹马的表妹相恋并有了婚约,他的表妹清丽绝伦,可是后来却被选入宫。这段少年情事也似乎预示着纳兰性德一生要为情所困。“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一握香荑,写尽两人的情意,不需言语,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惜嫁入皇宫的爱人再难重见,从此音信两茫茫。“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三):倚楼谁与话春闲?
说起现在最火的电视节目,莫不过于《中国诗词大会》,我们慨叹,在如今那么纷扰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职业。而古代诗词,就像是一抹闲暇时候的阳光,照亮着心灵角落的净土,涌上一丝丝的小欢喜。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诗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能让我们吟咏那些诗词,与朋友一同把酒言欢。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四):允我悲怜,许我宏愿,忧我心迁
对于纳兰性德来说,当初过于肤浅的我若不是更喜欢他纳兰容若的名字,恐怕就不会太过关注于此了。之后对他的深爱由来,不知是开始于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的评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还是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带来的惊才艳艳的感慨。恐怕,喜欢这种感觉向来如此,恰似春雨润无声,又总平地起惊雷,不知所起,不知所往,不知所踪。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作为解读诗词亦或是解读纳兰词的书,许是爱好原因也并未少读,只是每每看到依旧觉得喜欢。我想再也没有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像诗词这般简洁凝练又恰到好处的柔情万千,而纳兰词便是此类的代表。他不像苏轼那般大气磅礴连抒情起来都是不可比拟的潇洒,他爱以自身为中心写词,带着强烈个人感情的直白,写生活苦闷,又写相思难捱,可又不像柳永一样的风月劲,轻佻撩拨。若论起来,大概和那个南唐后主有些相似,不用典、不修饰、朴素自然、温柔婉转,可李煜后期又哀怨过甚,让人感慨之后难以欢喜起来。纳兰的点到为止,哀而不伤恐怕的确独树一帜,可人生自古难全,金庸老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中,在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的刻下的八个字“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也许就是纳兰短短一生最好的写照了吧。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出生满族贵族,父亲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纳兰性德,似乎自小便该带着高高在上的气质,只是性格这回事后天占一半,另一半冥冥中早已注定,京城二世祖或是功名累累他都没有选择,反而爱上了吟诗作画,研究佛理、音乐、历算的“下等事”,以敏感的心思作词,最为洞察人心,对我们后来人来说算是幸事,对他可能已经成为埋下了天妒英才祸根。直至其妻卢氏难产而死,《饮水词》横空出世,悼亡之音愈烈,而巅峰也便在此。
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若他人写一二首好词便能博能大才之名,可那时的纳兰仿佛文章天成,妙手偶得就让人赞不绝口,真真切切地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怜可叹,心中又充满感激。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如果只为押着韵脚让人读起来顺畅难免会落到打油诗的程度,可这种难得的浑然天成的美在纳兰词中总不少见。此处倒装,类比苏大《赤壁怀古》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笑我多情,笑我如今,笑我辜负春心,笑我独自闲行。可明月无情哪知人心悲苦,正如容若曾在一方闲章里刻有“自伤多情”四字,细腻温婉如斯,一片赤子之心几近透明,也难怪总被多情累,总被多情恼,总被多情伤。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五):此恨何时已
纳兰容若,一个拥有最美的名字的相国公子。他才高八斗,是“清词三大家”之一,又被称为“晏小山”。正如“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又见柳屯田”描述一般。
他是高贵的,天生富贵。父亲是康熙时的重臣,母族是皇室,而他又是御前侍卫。但高贵的血统与身世并未带给他快乐。他的心“常有山泽鸟鱼之思”,对门第身世并不注意,“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他是多情的,天生情感丰富。他有着一颗孤独而忧伤的心,但是深刻的孤独带给他的却是无情的痛苦和不被理解的愁闷。在他的词里找不到欢乐的句子,他的感伤和愁绪使众人不知:“为何他什么都有,却还是不快乐。”
这是一个秘密,或许只有他自己才清楚。纳兰只活了31个年头。31岁,永远年轻。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他那才情品行谜一样的完美了满汉文化融合之初的历史,才会留给世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的悬念。
自古才子皆多情,无论是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还是相识于烟花之地的沈宛,无论哪个女人都在纳兰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喜爱纳兰词的深情,但是我却不喜欢他的多情,多情自古伤离别,因为多情他才总是郁郁寡欢,想来是他爱上了沈宛然后又自觉对不起死去的妻子,对不起自己这“一生一代一双人”的诗句,所以纠结反复,得了抑郁症也未可知,当然了,这只是戏说,不可当真。
作者白落梅,其散文在CCTV3《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播出三十余篇。作品常见于《读者》等杂志。已出版作品《恍若梦中一相逢》、《烟月不知人事改》、《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等书。有读者称其文 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确实,她解读的纳兰词很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古板的分析,满篇皆是对纳兰词的喜爱,也算对得起封皮上“一生最爱纳兰词”这个“爱”字确实体现的淋漓尽致。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六):言情之妙品,人生之空幻
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的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作家。纳兰性德虽身为满人,却一生痴迷于汉文化,是个极富诗人气质的性情中人。他秉性多情,总能用心去体察周围的一切,再以缠绵细腻的笔触将其勾勒出来,浓郁的情感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天成,哀婉深沉,其词无不情真意切,深得“真切自然”之致。
纳兰性德的词以凄婉、幽怨的美构筑了他充满情韵的诗歌世界。他的词虽承婉约风格,但摆脱了浮艳颓靡的词风,以纯真自然、清新超逸、犹如清水芙蓉的风格,赢得了“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赞誉,确立了他在清初词坛上的巨擘的地位。
《落尽梨花月又西》是一部关于纳兰诗词分析鉴赏的作品。书中收集了百余首纳兰词,通过哪些令人忧伤感慨的文艺作品,感受这短暂的充满悲剧的纳兰一生中刹那的美丽,同时也从中看到人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从而有一种别样的悲剧审美愉悦。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七):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是我读的第一首纳兰词。 初读纳兰词,是在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安意如讲解纳兰词。当时只道:何方神圣能写出如此隽永难忘的词,也许年少读不懂纳兰词。安意如告诉我们,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仙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灵魂。纳兰的词和他的人一样,不倦不悔地倾诉着对感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坚定。 纳兰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词紧密相连,出生富贵世家的他无忧无虑,却向往平凡的生活。有人评价: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最有名的一首《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有后人解释说:与意中人初见时,是那么的甜蜜,难分难舍,你我本应相亲相爱,为何你却变了心,还说人心本就是多变的。我和你就像唐明皇和杨玉环,有过誓言,死不相弃。可你又怎能比得上唐明皇呢?他和杨玉环还有过愿结连理枝的誓言!纳兰用女性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见解。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后世的人争相模仿纳兰词,争相解读纳兰词。可谁又真正的进入到纳兰的内心世界呢?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一落地,就享尽荣华富贵。身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人们羡慕的少年郎...可纳兰性德追求的,不过是平淡无奇的生活,像个平凡的百姓一样。 纳兰的词婉约,清丽,哀怨,惆怅,深沉,伤感。词中诸多情感,我们无法体验。也许那是纳兰一个人所经历的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纳兰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的是一种融到骨子里的淡雅。 ... 自古诗人多情感,也许纳兰追求的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罢了。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八):《半是寻常半人心》
你是我最有才情的诗人,你是我最多情的情人。 我曾经活在你的诗里,沉迷,沉沦,放纵,成为一个让自己也羡慕更鲜明的自己。 纳兰,你出身富贵,正黄旗满族人,母亲是皇室,父亲明珠是宰相。你的朋友是天下之主,小皇帝。在那个封建的社会,你相对是更自由的,无论是你的身份地位,还是你父亲的滔天权势。作为一个真正的富二代,权二代,你没有变成一个纨绔子弟,没有过着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的理所应当的生活。你更喜欢钻研学习文化,未曾一刻放纵自己。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一品带刀侍卫,文武双全、备受宠爱。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传世的《纳兰词》在盛极一时,造成布衣界的轰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作为后来人,我们只能从你的诗里,感受你的喜怒哀乐。这一生你最在乎的是你的妻子,卢氏好女。“一生一世一双人”她死在她最美好的年纪,因为妊娠。你的诗便开始多了一分的思念,一分的惆怅。 我遇见你了以后,就见到了爱情的模样,我拨开历史的风尘,始终没有看透你这一生。多少人羡慕你的妻子,一生一世一双人,不羡黄金罍,不要白玉杯,只要有情郎,你给我们想要的美梦。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九):至情至性纳兰词
学生的时候喜欢苏辛词,后来喜欢过李清照,再后来爱上了纳兰词,但又怕读纳兰词,因为过于惆怅、哀怨,他的至情至性,他的专情,他的纤细都让人不忍读。 强极则辱,情深不寿。早年还不太明白,纳兰性德身为大学士明珠之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双全,又受帝王重用,为什么情路坎坷,天生情种,一生郁郁而英年早逝。后读过他的生平,辅以诗词才慢慢了解,这个人确是人间惆怅客:一段夭折的初恋,一段不被世人接纳的热恋,葬送一生。
手上这本《落尽梨花月又西》主要是作为诗词鉴赏,解读纳兰词。书名取自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落尽梨花月又西。一个“又”字,让人不堪承受其重,凄迷,又无可奈何。
书中收录了上百首纳兰词,从字句注释,到全篇句段赏析,以优美的语言生动解读还原了纳兰词的魅力。在赏析之中,也看得到作者的用心之处,品鉴原诗,延伸内涵,感概深情。这些解读已可独立成一篇篇美文。
这里也不妨说说关于纳兰词的其他本子,供大家参考:
《纳兰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张草纫导读)主要依纳兰辑的《侧帽集》以及纳兰友人顾贞观、张纯修编辑的《饮水词》为蓝本,收录纳兰词四卷,及其补遗。特点:开本小32开,注释简单,严谨。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纳兰容若词传》苏缨,毛晓雯,夏如意等人合著,侧重于解读纳兰生平事迹。
译林出版社的《一闪灯花堕》则是纳兰容若生平的亦真亦幻的演绎。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纳兰词典评》苏缨著,词评,资料较多,有延伸。
王臣的《谁念西风独自凉》点评了部分词作,侧重感性的疏解。
这本《落尽梨花月又西》有注释,有生平,有感性抒发,也有延伸。对喜欢纳兰词者可收入细品。
《落尽梨花月又西》读后感(十):《落尽梨花月又西》--那些揭不破、理不尽的纳兰心事
纳兰容若在现代依然不缺乏拥趸,而这个群体在“初尝”社会种种繁杂滋味、常因无由而来的冲击使感情产生分外陌生起伏的青年人间更是日渐扩大。若要问起缘由,此词足载幽情,辗转倾诉不尽;最厌烦的是论斤挑两的势利分剖--本知晓富贵兴亡生死往来间,又怎会任人肆意容留。正如那句穿越千年的叹惋:“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明珠位极人臣,与容若是血脉上无可置疑的父子,依然不懂得为何儿子几乎拥有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优越的先决条件,却依然“这么不快活”,正像那么多父母、亲朋不懂得,普遍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情感丰富、心思细敏的人儿们,为何仅仅只因怀才难抒、情根深种便黯然神伤得心力交瘁,也一样不懂得为何这些苦恼到他们面前都会成为不可言说。
当此之时,唯有一支纳兰容若的笔,能把这些感受,含蓄地代为倾吐。
--毕竟他才气纵横,满蕴性灵,既有着一份不必深谙穷苦、体切自然的天性,又有着文人儒士的学识清高、眼界化境。他融汇接触多重文化的精髓,加以自己的纯然真诚,妙笔题零,便成就了一本薄薄的纳兰词,和多少在其中蓦然寻得千年前“代言者”的人喜悦的心情。
诗,可言志;词,常被用来吟咏真情。在一个曾以皇权、封建道德为最高审判点的时代中,从纳兰容若被有意无意地掩藏起来的情感世界里,探寻他真情所寄的恋人,也成了多少他的粉丝纠结的块垒郁证。仅以题目取自其中的这首《采桑子》(落尽犁花月又西)而言,即便那个时代允许一个富贵天纵、文采风流的佳公子左右逢源,他仍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感情,坦然地说出“而今才道当时错”,为眼前的离别“心绪凄迷”,为眼前人“红泪偷垂”而心疼,为“满眼春风百事非”的无情比对怨愤,为“情知此后来无计”柔肠寸断、彷徨迷惘,不知这一段感情中带给自己还是对方的伤害更大,只得稚拙地“强说欢期”,试图为感情最后化不尽的黑色未来点出一点可能存在的亮色,那么想安慰对方、欺骗自己。只是一别之后,如斯光景似乎还在眼前,眼前却再也无法容纳其它美景,徒然终日是“落尽犁花月又西”般的哀凉—而这,正是整本书的倚靠的感情脊梁。
本书在解读的环节,除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细细地叙述、补充诗词本身具有的供人探究的“留白”,更是巧妙引用纳入许多其他作家的优美文字,以供对比欣赏、理解,情感真挚,行文博雅。同时,不强求揭破什么真相结局,不试图揣测什么幽闻秘事,仅是书写着一种对纳兰容若情感的理解和感知,分外把握得住能产生另一种美的“距离感”,是最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