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穿着高跟鞋奔跑》是一本由曹樱乔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一):干货很多的职场进阶秘籍,不论在不在PR圈都值得一看

如果说7年前“赵老工人”的《一年时间,从公关菜鸟到总监》,讲的是游击战式的公关战术,曹樱乔老师的这本《穿着高跟鞋奔跑》就是PR正规军的生存宝典。相比来讲,赵老师的经验更偏公关实战领域;而这本书,在实战之外,讲了更多PR圈乃至其他领域职场人员都适用的生存法则,干货非常充足,让人感触颇多。

因为平时在工作中也会有些思考,这里想借着看这本书的澎湃思绪,分享一些自己从不怎么成功的职场经历中总结的一些感受。

1、先说说自己的经历

毕业四年多,第一年因为对自己的兴趣和定位不是非常清楚,在事业单位待了半年。后来在网络上瞎逛,偶遇了广告门、17PR几个行业网站,被那些看起来好玩有趣的案例吸引,从此便一门心思想进入传播这个圈,并立志要做出些像样的案例来。随后便来到曾经实习过并且有好感的广州,开始重新求职。

从一开始,我就直觉外资公关公司专业水平更高,于是一门心思想进入外资。可是广州传播圈外资一直就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开放的职位太少,加上当时自己已过求职最佳时期,身份尴尬,很难获得机会。好不容易获得一个凯旋先驱的面试机会,可是由于自己莫名的怯场,放弃了面试,如今想来后悔莫及。

后面几经辗转,去了一个4A出身的老板开的本土公关公司。刚进公司时,我便跟老板说,我想做一个全能型的公关人。老板对这一志向非常赞赏,可惜受本土公司风格和公司单一业务限制,发现根本没有成为“全能”的机会,便去了国内排名前几的传播集团控股的公司。

可第二家公司虽然体量大,业务却仍然比较单一,我依然还是一个码字的机器,虽有项目可带,对行业还是难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观察。加上管理体制、项目组领导脾气和性格有问题,整个团队氛围过于压抑,以一年30多人的辞职频率运转(整个团队最多的时候也就20个人而已)。在忍耐了一年之后,尽管客户总监以升职加薪挽留,还是离开了,来到现在这家在国内也算叫得出名字的二流互联网公司。

2、甲方、乙方,本土PR公司和外资PR公司之别:

初来甲方,有很多不适应:由可以掌控和推进一个项目进程的人,变成流水线上的一颗钉子;同事和领导不是做内容出身,出街的东西经常词句不通甚至逻辑、语言呈现三级跳状态;项目档期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排得满满,其间的失落和差距,花了许久才调整过来。

就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公关公司那总奔跑的状态,只要这种奔跑不要让自己摔倒乃至窒息就好了。

我在入行前所向往的工作状态,其实就是本书中Carrie那般。

在我看来,Carrie所拥有的公关生涯,简直就是所有有上进心的圈内人都渴望拥有的完美典范:选对了一家适合自己的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年纪轻轻就成为业界专家,成为公司骨干。虽然遭遇骗稿、回扣等黑幕,但老板nice关心员工,会为了员工要挟客户,会因为员工未受尊重甘于放弃到嘴的肥肉,和基层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还非常有理想和专业追求,敢于向造假和回扣现象说不。公司员工同事也都追求专业,媒介、撰稿、客户一项不落,个个都是全能超人,而且还从不刷数据;更关键的是,上司还会用自己的资源去帮下属提升个人品牌!!

可在大一点的本土公司,有多少大老板还会和一线员工深入交流?知道AM级别的名字就应该不错了!

又有多少大老板敢于为了员工的尊严,对客户的无理要求说不,甚至舍弃一个大盘子?(为了业绩哪会管你干得开不开心,赚到钱就是,你不干了,这行有大批流动人员会候补进来。)

又有多少公司的上司真的会在工作之外,还会给你其他指导?

又有多少本土公司能够用公司资源去推员工所写的白皮书?

又有多少公司会拒绝以负面新闻要挟的个别媒体?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还没有碰到这样的好公司、好领导,还是因为小说高于生活,抑或是外资公关公司确实如书中描写得那般专业,Carrie才会遇见如此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如果是最后一个原因,即使跳出甲方这个安乐窝,我想我也是愿意的,只要有机会。

好了,说多了点带情绪的题外话,下面说说从书中收获的干货,以及自己的一些职场思考。

3、客户关系管理的几招:

A、对客户做了适当让步之后,要记得不露痕迹地“扳”回来,展现出自己让其刮目相看的一面。不然以为你好欺负,柿子会专检软的捏,或者以此为借口,认为你不够专业,对以后的工作开展增加难度,这对公关人而言是最致命的。

本书中,Carrie在报价的时候,被对接客户无端以各种借口要求降低媒介费用,为了打点好关系,她最终做了让步。可在随后的品牌活动中,因为客户大老板提出了一项很难办到的照片需求,在对接客户人员两难的时候,是Carrie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找记者要到了符合要求的照片,给客户卖了一个人情,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专业和周到。

、活动或项目(无论是品牌发布会还是记者招待会抑或线上传播)临启动前,客户提出几个意见让参考的时候,不可照搬,但可选择一些执行难度低但不影响全局效果的点子适当添加,既给了客户面子,又不影响执行;在客户质疑己方专业度,质问为何没有提前想到他提出的比较新颖的点子时,要有理有据,从执行成本和效果产出比来说服对方。

C、建立与客户高层的关系非常重要。

Carrie失去了N电脑客户,就是因为直接对接客户Linda对自己够关照、够信任,这让她失去了危机意识,忽略了和高层建立关系,所以才在Linda离职,新总监上任关照关系户排挤自己公司的时候,无处申诉。

而在上文提及的给W公司客户找大老板要求的照片时,Carrie是直接回复大老板群发的邮件,而没有转给对接客户由她转交,这点就做得非常到位,给了自己一个在大老板面前露脸的机会,为将来更多业务可能提供了空间。

D、碰到流程混乱、没有系统概念、brief常常下达不清楚的客户,要用委婉的语言、专业的流程去引导。当然,引导一定要注意技巧,不然极有可能得罪客户。

如果客户前后brief不一样,不要直接指出来,可以像书中的nichole一样,将客户的不一致的brief,说成自己对对方意思的两种理解,请对方确认是哪一种,而且,一定要记住用邮件!!!这样方便随时查看,也有据可依,出了问题时,客户要怪到自己头上也不会那么理直气壮。

以前在工作中,就曾碰到经常喜欢用微信语音传达意见的客户,信息碎片化、难以捕捉不说,还经常颠三倒四、随意变换意见,给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做了很多无用功。

E、和客户保持一定的私交,但不能忘了分寸、过了头。

在工作之外对客户表达适当的关心(比如年节给个问候,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祝福,偶尔出来吃吃饭),这样有助于维持和客户的良性关系,让对方能对你的工作更有同理心;也有助于培养双方的默契,这种默契延伸到工作中,那会省很多事。但切忌在私交中透露出公司的秘密,又或者昏了头,将对方完全当做朋友,什么话都荤腥不忌一股脑说出来(比如公司团队对客户私下的议论)。

F、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碰到职业操守不太好的客户,不可举报只能感化。

即使知道客户某个人员拿回扣,造成客户的数据好看但没有实效,也绝对不可以说出来,通过专业、正当做法让这个拿回扣的客户尝到专业操作的甜头,从而引导这个拿回扣的客户走向正轨。当然,最重要的别忘了卖个人情,委婉向其透露,你一直都知道这事,只不过没说出来而已。

4、公关业务能力提升大法:

A、公关是沟通的艺术,对产品和行业的深入了解是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把艰深晦涩的技术语言翻译成消费者听得懂、易上口、记得住的语言。沟通的角度、立场也非常重要,企业的关注点常常是强调自身的技术如何尖端、产品如何卓越、市场地位如何领先,但忽视了消费者想知道的是“你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

公关公司的职责就是帮助企业这个当局者跳出来看,并在消费者和企业中搭建沟通的桥梁,将企业想说的话,用消费者喜欢的方式“翻译”给消费者。

、文档管理非常重要。

无论是做线上传播,还是线下活动,无论是在公关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的职场,一个清晰有条理的文件夹,分类细致、面面俱到的文件包,对于梳理清楚项目、了解项目进度非常有帮助,也能帮助你以更高的效率hold住一个项目。

在公关线下活动中,由于线下流程的繁杂及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没有足够清晰的文档支撑,很容易就乱了套。来看看曹老师提及一场活动需要多少文档:活动总体方案及创意、活动流程详细说明、活动预算总表及分类细表、活动准备进度表、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任务清单及截止时间、物料及展品库存清单、新闻资料及背景资料清单、设计清单及VI、活动现场管理表。其实这里还并未列完整,一份员工通联录,可以确保现场能够及时找到相应人员;如果现场有客户领导以及媒体出席,还得准备详尽的QA……

所以,不仅“活动管理就是文件管理”,工作管理也是文件管理。如果时间允许,下班后或者周日晚上最好能抽空定期整理文档,做过这一额外作业,也许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甩同龄人一条街了。

C、方法论能力非常重要。

没有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就缺乏系统性,效果也不甚明显,对下属也就难形成说服力和威慑力,难以赢得下属尊重。我自己就是一个方法论能力相对比较弱的人,就吃过一点亏。教人的时候,跟人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一句“场景化”写作,或者是具体指出每项工作内容语病、逻辑上的问题,基本没给下属开过什么培训,总结出系统的打法来(当然也是时间不允许)。

D、如何管理客户期望值、如何处理客户抱怨、如何听懂客户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如何平衡客户方不同部门之间的角色及矛盾、如何有高度地撰写方案和报告、如何授权监督团队工作、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甚至活动管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曹老师在书中还提出了这些业务提升需要注意事项,不过具体如何做,就需要我们自己去书中及在工作中慢慢总结探索了。

5、 带团队注意事项:

书中大老板Ben说的那段话真的很在理:无论技术创新还是商业创新,都会很快被别人抄袭。也就是说,你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你与员工的关系。如果他们信任你,相信你制定的目标,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取悦你的客户。你与下属的关系,以及下属与客户的关系,任何竞争对手都永远无法从你这里偷走,只有这一样东西是你唯一拥有的

所以,不管是中层还是高层抑或管理层,加强团队凝聚力都非常重要。

A、 以人为本。

不要只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要适当关心人;一定要注意时不时夸赞团队成员,而不是一味抨击;不要将下属做得好当做理所当然,在做得不好时就各种难听的话;和下属保持良性的沟通和互动,时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尤其要注意信任下属,不要总是持怀疑的眼光看待。不然,等到员工离职都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工作的确不只是为了人的表扬,但马斯洛说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非常看重的一种需求,被人认可非常重要。好比教育小孩,经常骂小孩笨,小孩真的可能会变笨的。我们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态度是没错,但如果为了工作进度和结果破口大骂,忽视了下属或同事的感受,那这个团队就会渐渐离心离德。

上家公司的团队就是这么渐渐散掉的。直属上司项目总监是个脾气十分暴躁的人,每次申请加班,都要再三强调“要做得让我满意哦”,充满对团队的不信任感,好像大家加班就是为了蹭调休,让团队成员心里非常不舒服;而在对团队成员方案不满意时,她往往都是大吼“页面这么丑,逻辑这么乱,真花了八九个小时做出来的吗?”又或者“页面还能再丑点吗?逻辑还能再乱点吗?”丝毫不给人情面。所以当看到Carrie团队成员“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时候,心里真的非常有共鸣。

只是简单用一顿大餐犒劳,是挽不回失去的情分的,但一句认可和赞美的话,却可以拯救很多。当一个团队成员已经到了没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时候,是多么可悲。

我当时申请离职的时候,权力最大的客户总监不肯放人,项目总监也苦口婆心,但她们都丝毫没察觉全体团队成员对项目总监的不好看法,没有察觉大家提出辞职的真正原因。在我以回家发展的理由提出辞职后,客户总监竟然一味抨击我这种安逸思想的不现实性,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 考虑工作效率时,一定也要顾及团队成员的发展和成长,不要将团队成员作为劳动机器无条件压榨。

看到上面一点,你也许会觉得要讲情面是弱者的借口,真正做得好了,别人想骂你也没理由了。可是你要知道,对业绩指标有要求的公关公司平时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每天工作到十一二点,为应付客户各种突发奇想疲于奔命;有时候周末去逛个街或去周边玩一下 ,场子还没热,客户一个电话过来,就得往回赶处理需求,甚至你在公交地铁的时候都不得不开始办公,这样一种情况,有Carrie那样的上司有的放矢指导还能快点,如果没有,那就是瞎子摸象。

以前的项目总监——也就是直属领导,因为住得远,自己下了班就去赶地铁,很少跟我以及下属其他成员交流沟通成长的东西,最多只是在QQ上吧啦吧啦指出“哎呀,你这PPT哪里丑爆了”之类的反馈,从没有交心和实在的业务指导。但在到点要东西方面却毫不含糊,到点不交或交出的东西不让人满意,就要火山爆发。

在要求我们做内部分享时,她“分分钟帮你定一个选题”的承诺也没兑现,都是大家在野蛮生长,然后出来的分享内容达不到她心中预想但却没说出来的效果,又是一顿猛批。

C、 要以同理心对待周围的人。

无论是客户、同事,还是供应商乃至一个快递员、活动现场搭建工人,尽量以一种友好的态度,而不是凶巴巴一副颐指气使的角度。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把压力和不良情绪转嫁到其他人身上。

试想,如果你的客户对你颐指气使,先入为主地觉得你不行,自己感受会怎样?

Carrie尚未成熟时,就有这种心理,总觉得自己为了项目全力以赴,犯了错就是情有可原;当供应商搭建工地出了岔子时,便觉得人家是态度问题。

我想,之前我的项目总监经常凶巴巴,甚至对团队成员怀有不信任感,就是这种心理作祟吧。当然,公关公司压力确实大(其他很多公司也是),可要是每个人都因为压力大而这样凶巴巴地把压力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岂不是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那这班到底要不要上了?

D、制度管理:要适当放权,对中层员工,不要只给做事的义务,而不给考核人的权力。

(这条可能总监需要注意,现在虽然没到那个位置,但先给自己提个醒)

Carrie所在的公司在制度设计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不仅最高层和中基层保持互动,基层和直属领导的相互考核关系也能执行到位。相信这种上司和下属相互考核评分的制度在许多公司都有,但能否到位执行却不一定了。

上家公司就是采用这种制度,在我刚进去两个月的时候,就曾参加了项目总监(当时还只是个AM)的年中考评,当时对她业务能力挺认可,给了好评。可到了年终考评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见到任何一张考评表,也没有见到任何面谈,然后有一天,我们突然收到了群总监发出来的晋升通知:我们组刚毕业的四个MM全部升一级,其他有工作经验、最中流砥柱的中层仍然原地不动。

另一个有两年多工作经验、但在和HR谈 title和工资没谈得特别好的媒介妹子此时就不淡定了,因为她手底下带的一个妹子现在跟她平级了(能力绝对没有超过她)!要是是个懂事的还好办,不懂事的话啊,若从此尾巴翘上天还怎么工作?

不过,媒介妹子没有遇到不懂事的下属,她们仍然相安无事。倒是我手下一个title还在自己之下妹子先炸了。见没有经过我的考核就可以晋升,大概觉得我无足轻重吧,从此就敢公然把自己工作没做好的责任,当着领导的面推给我,说我没有把好关之类的。想来这种待遇,也是因为自己人格魅力不够,方法论不够酷炫,收服不了她吧。

E、项目组不要多头掺和,不要层级太多,不要和基层员工走得太远。

(这条还是提前写出来给自己提个醒)

曹老师在随书附赠的小册子里提到,比稿时若存在多头政治,往往会导致最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话事人,使项目陷入一团混乱。对此我也感同身受。

其实不止比稿,如果在日常项目中如此,那更是一个头两个大。当初的项目组,除了项目总监,还有个客户总监和策略总监。项目总监直接管我们的具体工作,客户总监不管具体工作,但权力最大,总要掺和日常工作的审核,有时甚至拉上策略总监一起。如此一来,日常工作出品内容,光在内部就得经历70、80、85三个年代人不同画风的指手画脚,如果加上客户的内部流程,你可以想象下面的人工作量得翻多少倍。

当然,曹老师这本书的干货远不止于此,想仔细了解的,去看书吧,真的远超票价。

:开了个公众号“琅嬛福地(langhuan_fudi)”,里面会第一时间分享自己的职场及生活感悟,敬请关注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二):run in high heels

“穿着高跟鞋奔跑”是一种生活追求,亦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知晓有此本书之前,我曾用“高跟鞋”和“奔跑”认真回答过两个人关于我未来计划的问题。一位是我的知己,不常联系但一直心心相印;一位是我的长辈,未曾见面但一直是我心之所向。这类书一看标题,就该归类到“励志小说”,而我是从来不屑于买那些连标题都鸡汤无比的书,他们大多只是肤浅地写出易产生共鸣的道理和口号似的所谓人生建议,《后会无期》中苏米的话最适合不过,“从小到大听了那么多的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可它还是和《斯通纳》一起送到了我的手里。还好没有让我失望。

故事的真实程度,我不敢下定论,只是从我现有的知识以及这本书传递的信息,我觉得这本书很努力地去塑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成功人士,不仅在30岁之前连升至少8次,可谓平步青云,还拥有了完美的爱情。事实上主人公Carrie代表的是大多人的梦想而非他们自身,她也没有经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的起起落落,甚至是全盘重来,一路走过来她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伯乐和贵人,以及让她成长腾飞的J.P 公司文化,这些都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跳槽到的,她的成功很难单纯地定义为她个人的成功,上帝真得很宠她,当然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不是评论家,我的阅读也不对任何人负责,甚至写这篇感想也不曾要对谁交代,我永远是主角,所以我只关注最深入我心的部分,就像玛丽苏电视剧虽遭人诟病,但还是有市场,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玛丽苏正是他们的正能量。

“心灵鸡汤”之所以没有深刻性,持续影响力是因为它们没有帮助读者更进一步认识到最为真实的自己,真正有用的激励或者说一个人所需的力量永远来于一个人的内心,而这基于自我意识。就像你要解决一个问题,你首先得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心灵鸡汤更倾向于引起你的共鸣,就像把你所有的感性以及个人的感觉,用一种更为宏观或更为漂亮的话来总结。

“People first”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以及阅读结束后impress me most(实在想不出一个好的中文).这种影响的深刻性是以本学期在腾讯性格测试中铩羽而归为基础的,我便是败在communication. 申请的是HR 实习生,可大量的性格测试题目中,我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事实,没有特地想去强调自己哪方面能力。我一直自诩的“self”却也造成自己忽视了Team-working的重要性。似乎当一个人恍然大悟时,所有的相关点都会同时涌向你大脑,我曾记得大二的时候,一位校园主管面试我的时候也指出我这方面的缺陷,而那是我觉得他仅仅只是因为我爱骑自行车,爱看书就推测我的团队合作能力不行有点武断,没有任何借鉴性;上次面试课程考试,老师也同样说我没有意识到团队合作,当时也没有听进去因为我觉得她只是照着书练的老师,哪是专业的HR。当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强调重复时,我终于意识到it’s my problem而这本书就是那个打通我任督六脉的“葵花点穴手”.

这篇小说里最为充分体现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主要有几处。第一次是Carrier 提升为team leader的时候,她的强硬行事态度让组员对她愈发敬而远之,她同样自诩自己行事果断,成绩斐然,可公司的360评估的结果让她错愕不已。上级Richard 教导说“一家公司所拥有的,无论是新技术还是商业创新,都很快被人抄袭,而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你与员工的关系”。第二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Carrie被任执行总监替代患病的Ben。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J.P公司也走到了不得不两次裁员的地步,一边是和自己患难与共的难兄难弟,一面是公司的生存,Carrie备受煎熬,但现实是只有A和B可选。思考足够周全后,Carrie 独自承担裁员名单的选择,“低调的”进行,为使公司氛围影响最小,可现实更残酷的是,你勇敢地独自一人做出选择后,却要无奈的承担不被理解和孤独。在Carrie 见Ben之前,我在旁批注“选择也意味着拒绝”,可看完他们的交谈, 我发现我对人的理解又错了,我对选择也同样理解错了。也许现实是只有A或B, 但是C-A或D-A......也就是说执行选择的方式确实多样的。Carrie 自以为私下进行可以将这种消极氛围降至最小,可谁也不是谁的寄生虫,你没理由让别人想的和你一样,想当然得认为大家都这样,只有打开窗子说亮话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沟通。其实Putting People First 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更有很多时候,很多话我们真得无法开口,“欲言又止”不是逗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Carrie 也慢慢地将Putting people first 成为了她行事的style, 这也促成了她之后的更大的成功,唯有时间才能沉淀,道理知道,可学透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我们一生都在长大。

关于人, 我觉得不得不说“人脉”这个让人既嫌又涎的东西。当然小说的背景是公关行业,人脉的重要性自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放眼整个社会发展,何尝不重要呢?但是不能就简单地将人脉定义为你所认识的或可利用的资源,我觉得或许互帮互助更能体现它的本质。并且织你的人脉网不能简单地与暗箱操作,巧言令色,贪污腐败等消极词汇相联系,积极而深远的人脉网是长期不懈积极努力并有个可行有效的实施计划的结果。就拿Kate建立自己pool的方法来说,一个是,先锁定几个prospective,仔细评估他们的公关,然后每个月发给公关或市场经理关于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另一个是建立自己的thought leadership,自己撰写各种白皮书,举办高质量的小型沙龙,来获得潜在客户的好感和信任。这些都是中长期的方法,不是随机打猎的结果。另一个是Carrie化敌为友,考虑长远利益的实例, 本来ABC的直接对口人Leo刚开始对Carrie 团队步步紧逼,使得Carrie 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服务费来在有限的预算费用来产生高质量的方案来,但最后Carrie团队的成功并没有乘机打压Leo反而帮助他成功晋升,“我们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其实如此宽宏大量,尤其是在牺牲自己利益的情况下,真得很难。后来果然在Carrie有难时,Leo 果断伸出援助之手,使得Carrie渡过难关。

最后,我想说Carrie个人,虽然她的成功借助很多外力,但是“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幸运不是个变数,其实是个定数。Carrie当然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这不能归为贬义词,这关乎于个人选择罢了,她的热爱,虽然在书中更多的体现在工作上,但我相信能在工作上找到内心平衡感,或者这么说,真正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也会同样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虽然伯乐贵人众多,但是一个人若朽木不可雕也,也无济于事,再说,你若不是条宝马,伯乐也不把你放眼里啊。

这本书和杜拉拉系列都是很成功的职场女性励志小说,但是我更喜欢于后者,也许是因为杜拉拉的形象更为殷实(有4本呢),又或者说对杜拉拉的虐更多,也就意味着这会使得我更相信杜拉拉是可以触碰到的人。总而言之,这个社会,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女生或你是97还是95而对你温柔,你只有不断奔跑,带着高跟鞋的自信和从容,才能自信从容地穿着高跟鞋。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三):奔跑吧,少女

第一印象是被书名吸引的,穿着高跟鞋奔跑不就是我目标的其中之一吗?

怎么说呢,对公关的了解,除了知道他的英语单词PR(public relationsh), 仅剩下的知道危机公关,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一忙起来就是暗无天日累成狗。其它一无所知了。看了此书,对公关的业务认知有一个延伸的认识,原来公关工作还需要熟知各大媒体(相关行业的杂志报刊,微博、微信),还要承办好每一次发布会,为了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很多看似是市场部工作的,比如媒体的运营,活动的举办等。

小说中的Carrie除了自身的聪慧和努力外,工作环境无疑是所有职场人的梦想。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在一家行业top公司工作,公司理念和自己的不谋而合,有会赏识自己的老板,有一起工作的好朋友,在工作中认识了Mr.right, 最终事业爱情双丰收。说实在的,即使工作再操蛋,但以上那些都是满满的鸡汤,无时不刻可以打鸡血让自己可以继续。

这本职场小说透过一篇篇事件告诉我们这个行业主要做什么,怎么处理同事和客户的关系等。亮点在于点醒了我如何领导好一个团队。当Carrie 第一次升职时候,后面遇到了小组团员的集体反感。我们总是说用人要取其长,这也是管理中经常犯的错误,一直委任某一个人做他擅长的事情。殊不知,大多数人心中想要的是“这是我没遇到过的,但是我老娘把他完美完成了!”这样的满足感以及新鲜感,一直做同一样事,和流水线上无异!团队管理中,让我开眼界的是,外企对下属的培养。当Kate准备升副总裁时,Carrie 正好向她讨教挖掘客户的方法,她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漏斗理论”!用推倒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目标,逐一预计自己完成需要做的事情。期待自己工作后,把领导安排的相似任务高效且零错误完成,然后可以主动向上司提出自己可不可以尝试做其它的工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好命遇到这么会总结和反思的领导。

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和客户的关系。当Carrie在甲方负责人的包容下,忽略建立和甲方其它领导的关系,以致负责人跳槽后,丢了N公司的单据!职场就是如此,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背地里因为有利益的牵扯,不是会暗云云涌把。这些作为领经验的我来说,只能说吃一垫长一智。人在江湖走,哪有不挨刀!生气不如争气。

关于危机公关的处理,从梳理核心利益相关者开始,根据这些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沟通口径,最后演练了一遍媒体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最后还有进军社会新媒体,就是现在的微博和微信等渠道,学会如何就社会热门话题转化为流量。

总的来说,看小说时候有一部分体会,把感受写下来感觉又温习了一遍。对于一本小说而言,我不会欣赏背景或者情节设计,只期望从每本书中的某些话某些事给自己提个醒。期望自己周旋职场多年后,依然保留善良和理解如斯。奔跑吧,少女~~

Keep hungry,keep wise.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四):利用上厕所和上下班时间看的书才是好书

读完这本书的那天,老爸跟我来电话说家那边的企业效益很不好,很多员工轮岗降工资,越来越不好混了。我对这个消息不以为意也特意留意到老爸口中“混”这个词。在我看来,对于一个人员冗余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老国企,效益好是运气,效益差、甚至倒闭是必然。因为,在这个时代,有多少人开足了马力向前方奔跑,而那些混在人生路上的人,拿什么质疑“凭什么”这类的问题?

成年后,工作是将我们真正开始划分为三六九等。这些等级代表了你的价值观、眼界、人际等因素,进而影响到你的收入及生活质量等。工作第二年,我从一家很low的local公司跳槽到一家国际公关公司,我很庆幸这次变化为我人生带来的不同。做公关很忙,但是从不同的客户那里你可以了解不同的领域,丰富自己的智识;做公关很累,但是你有机会见识到各式各样的精英人士,从他们那里你会获得让自己坚持与进步的动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方向。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公司的小实习生们一边表情夸张的说做公关太苦逼一边却在为进入公关公司而扎实努力着。

对于我们PR行业的人来说,每个人的时间被扎扎实实的换算成价钱,所以在PR的眼里,时间就是实打实的人民币。检验好书的标准因此简单粗暴:“能让你抓紧上下班和上厕所的时间去认真阅读。”因为这说明,除了工作之外它成为你生活中的第二重要。《穿着高跟鞋奔跑》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它是PR人的《杜拉拉升职记》,更是《PR的自我修养》,书里有动心的感性让你沉浸于情节,更有理智客观的技能修养让你不时反思自身。

主人公Carrie的努力和励志其实在公关公司并不少见。因为这个行业容不下迟钝和懒惰。就像题目里写的,PR行业的女生不仅是在奔跑,而且是穿着高跟鞋。这必定会有更多疼痛,但是却也始终优雅,为的是脱颖而出为的更是成为梦想中的那个自己。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五):《穿着高跟鞋奔跑》碎碎念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看的第二本职场小说,第一本是《第二份工作》。下面的书评尽量针对这本书来说,并不想和《第二份工作》那本书来比,毕竟大家性质不太一样,那是本小说,这本在我眼中看来,更像是半教科书。

《穿着高跟鞋奔跑》这书我也是翻得很快,有时看看书中描写到的时间,不经惊叹主人公的时间 “过得快”。全书二十多万字,却涵盖了主人公12年的职场事,这样的时间跨度,也是少见的吧。

这书感觉也大众类文学的写法有区别,一般作者都会描述一下自己的主人公是怎么勤奋,能力慢慢上升,或者说主人公是怎么个牛逼法。但这些在书中都看不到,究竟主角Carrie最初来到新公司是怎样慢慢升上来的,作为读者的我并不清楚。当然,或许作者的侧重点并非在这儿,而是那些职场公关经验。

另外,这书给主角排除了不少“障碍”,常见的公司问题、上下级同级问题,也没怎么见到,而这都“归功”于主角Carrie进到一家文化极好的公司。有个好的老总,一家好的公司确实能避免很多情况发生,当Carrie和老总说自己碰到一家不太好的公司(与本公司的价值观相悖),老总也毅然对Carrie说不要那个项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就不举了,下面说说作者花了更多篇幅去讲的东西。

和很多读者一样,相信这书里面说到的一些事是源于真实的,因为在里面看到身边的影子。我就选书中三处说说吧。

“强硬一点儿能解决问题”的Carrie为求“速度”“质量”严格对待团队成员,然而这并非团队成员所喜。“如果你能让你的团队成员也感受到你由衷的信赖和欣赏,他们也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你的每一个认可,都会加深他们的成就感和想要保持它的强烈欲望。”

Carrie和团队辛辛苦苦为一个新品发布会项目竞标,方案写好早早发给客户,然而最终落选了。并且竞争对手的方案和自家的方案思路很像。其实关于这个常态问题,并不只是出现在公关行业,策划亦是。像这种竞标文案,AB公司同时竞X公司的标,如果X公司和B公司私下有**的,A公司竞标失败但idea不错,B公司中标后也是能用A公司的idea。前段时间,朋友圈在转着一条内容大意是述说者策划为投标写方案的各种心酸各种累各种黑幕各种苦,然后建议不要再做这些。可感提到的这个常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个好方法,也只能诚如书中说的,自己事先查清楚,这样来保护自己了。

合作中双方因相处时间不长但存在误会,Carrie组织了一场workshop(关于这个,《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这书里的方法会讲得更详细具体,毕竟人家一本书就是讲那个嘛)。但尽管短小,内容还是值得参考的。Workshop选择的地点在近郊,清净而又环境优美,这样的选址有三个原因:其一,双方团队成员工作很辛苦,借此机会能让大家换个换进好好放松一下;其二,离开办公室,创造一个封闭的讨论环境,能让成员们暂时抛开具体事务的干扰,专注地肉兔到workshop之中;其三由于时间和地点的缘故,能让双方成员在前一天的晚上入住酒店,能创造一段在工作之外的相处时间,培养私人感情。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心酸累与苦,要选择离去还是拼搏,都是自己决定的。看着主角Carrie在一家公司待了12年,不禁会想到自己。你要问我能在现在这家公司待多久,说真,我并不清楚,但这里面有一点是无论我在哪儿都会做的,那就是像Carrie那样,提升自己专业度。

1.无论遇到好事坏事,每一件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2.时代在变,无论何时,得用知识装备好自己。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六):职场的奔跑法则

职场的奔跑法则-评《穿着高跟鞋奔跑》

文/信实的精灵

在看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今年畅销中国的一本书《岛上书店》的时候,里面的男主人公A.J.费克里提到,他的书店几乎不进“鸡仔文学”,具体原因他没有说,这里面所提到的“鸡仔文学”指的就是由女性撰写的并且主要面对二三十岁的单身职场女性的文学作品。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穿着高跟鞋奔跑》就是属于这样的一类书籍。当然,不是说这一类书籍不好,而是说这这一类书籍算是畅销文学,并且它们仅仅有自己特定的一类阅读人群,它的受众人群过于狭隘。

这类书甚至于在一些已经成熟的读者眼里面看来有点过于“肤浅”,而且这本书关于一类特殊的行业人群——“公关公司”一位职员的奋斗历程。除却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甚至于关于感情有关的事情之外,这本书里面关于公关公司的内容可谓是干货满满的,所以说,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有点“狭隘”。

然而,曾经看过作家余华的一段话,“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我说伟大的书也有缺陷,所以阅读应该发现书中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因为别人的缺点对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优点可以提醒自己还要努力。餐馆老板点头,说他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的美食来提高自身的厨艺,他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成了好厨师。”这就是关于读书的态度。诚然,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去读一本书的话,那还不如选择一些经典书籍。

所以,我每次看书,即使再不好,构思再老套的一本书,我都善于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去找到这本书背后的闪光点。即使再不济,看到的一本书的语言很华丽,起码说明作者曾经看过不少的书籍,积累了一大堆的文学词语和文学素材,这也是我们普通的读者无法比拟的。所以,有些读者在读到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籍的时候,总是会问我,“关于这本书我特别想骂,因为看的很闹心。”我当时对她的回复是,“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你的建议是:你想骂可以,但是你能保证你能写得比作者还好吗?或者你骂的话你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吗?如果没有,那还是按照正常的规矩来写书评,因为目前你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作者的水平,所以请静下心来虚心学习。”

关于这本曹樱乔的书籍,她作为资深公关人,易为攻关合伙人、北京总经理,还有她也是从一个普通的底层公关公司职员一步步做起来的,所以她有说话的权利和资格。这本书深入浅出,她将自己丰富的产品和品牌公关经验,涉及到IT、快速消费品、连锁经营、电脑、B2B等,关于市场战略规划、危机管理、新闻发言人培训等顾问服务,可以说,她远远比我们有经验得多。

所以,这本书不能说不好,而是说对于我个人的帮助,除了在这本书里面看到的关于公关公司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外,对于我自己的行业没有帮助。反倒是让我多了解了一个行业和一个行业的处事方式,万一哪一天自己换工作了,或许对自己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筹码。

对于一个女孩子,成长为女人的过程中,高跟鞋是必不可少的搭配,尤其是成为一个公司的中高级职员之后,面对很多场合,都是需要用高跟鞋去应酬的,所以,勇敢穿起高跟鞋,走出第一步。

在公关这个小众却被大众误解的行业里面,在一个女性比例高达70%的行业里面,只有女王和女汉子才能生存的战场,这是一个需要脑力、精力、心力、体力、美丽密集的行业,所以,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从现在开始!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email protected]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七):一只高跟鞋引发的联想杂文

是在网上发现的这本书,书封面的那只抽象高跟鞋吸引了我的注意。

20岁出头的年纪疯狂的迷恋上了高跟鞋,各种样子各种颜色的高跟鞋都恨不得拥有一双,然后朋友们买鞋子都会带上我,我总是能在琳琅满目的鞋群里帮她们找到一双最适合她们的高跟鞋。

却不想自己进了职场之后反倒是对高跟鞋望而却步了。除了面试时为了自己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可以完美些会穿高跟鞋外,上班时间总喜欢穿平底鞋或者厚底鞋,因为自己是个急脾气,走路时总是风风火火,恨不得长对翅膀的飞来飞去。

慢慢地发现自己距离高跟鞋越来越远。真不知道是件好事儿?还是种悲哀?

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本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然后对职场有了憧憬。因为《杜拉拉》系列,职场小说火了。

《穿着高跟鞋奔跑》也是一本职场小说,外企,公关,一个新颖的世界,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雷厉风行的干练,或许可以找到一点点自己当初拼搏的影子或者美好的愿景。

学的市场营销,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被称为“生命周期”的东西,从出生,到成长,到成熟,再到衰老,商品或品牌都将顺着这样的自然规律走下去。

不管是《穿着高跟鞋奔跑》还是《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着》等等职场类小说更加让我确认“生命周期”的存在,它不仅仅适用于商品,品牌,行业等,它更适用于万事万物,包括生命和爱情。

看来有必要把“生命周期”展开聊聊。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八):穿着高跟鞋玩“宫斗”

穿着高跟鞋玩“宫斗”

读《穿着高跟鞋奔跑》

文/方木鱼

每本书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我常常在每本书里揣测书背后的人和他的精彩人生,他的简介,他的文字,他讲故事,他说话的语气,他的前言序言和跋,等等。

《穿着高跟鞋奔跑》的作者是曹樱乔,我并不熟悉。但是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登时对她充满了敬意:本书全部版税收入将捐献用于资助癌症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单单凭这一句话,就足以令我心生敬佩之情,哪怕是她生活条件优渥,哪怕是她沽名钓誉又或者想以名换利,这都足以让人敬佩。这样真金白银的付出,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尤其是像我这样深知写字不易又生活寒酸的文人。

《穿着高跟鞋奔跑》的英译名叫《Running in the heels》,是直译的,很恰当。其实写的是办公室斗争,这让我想起那些在电视上看过的无数宫斗剧,比如《宫》、《步步惊心》、以及宫斗剧的巅峰之作《甄嬛传》,甚至最新的年代宫斗大戏《芈月传》。

当然,现代戏也不是没有,《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里,朱亚文和马伊琍这一对欢喜冤家不是从一开始就把办公室斗争的残酷揭露的淋漓尽致了吗?尽览无余。

女人之间的战争,其实一点也不比男人之间的战斗轻松地多,甚至还要残酷,还要无情。在本书中,主角是一个名叫carrie的职场小白领,我猜想,这大概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吧。作者从她作为一个被“主动辞职”的丑小鸭写起,大城市大公司的冷酷无情。一扇窗的关闭,也许预示着另一扇门的开启。熟知人们快节奏的作者并没有耽搁笔墨,而在第二节里就写到了《与新老板一起吃午餐》。公司、上司、同事、客户、媒体、竞争对手。作者都一一涉猎。很难想象,究竟要怎样的闪转腾挪才能把自己修炼得八面玲珑啊。

除了书之外,作者还很贴心地给出《奔向优雅职场的十一条途径》,这本类似秘笈宝典一样的小册子,让人不禁对作者的倾囊相授顿生好感,而它更大的贡献在于,它给了无数的职场小菜鸟们快速成长的一个参考。老鸟们当然觉得无所谓,但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但有可能是未来的公关精英们来说,不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吗?

书的封面是一直黑色的高跟鞋子。人的一生都在奔跑,但办公室里的奔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很重要。因为,除了自己,还要注意你的亦师亦友亦对手的同跑者。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九):《穿着高跟鞋奔跑》 ——奔向职场的指南

一开始看到书名,以为只是普通的职场励志鸡汤,没想到打开确实满满的干货。

作者的文笔较为白话,没有多余的技巧,叙事方式也比较单一。但书里的内容不失为一本职场宝典,尤其适合我这样出入职场的小菜鸟。

Carrie在做第一份工作时,由于站错了队,被领导以“近期业绩不佳,需精简团队”而被“精简”了,直到来到J P,她才找到了自己认同的企业文化,并在这里服务了12年,成长了12年。这说明,找一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公司的重要性。

我做的工作是广告文案,公司服务于房地产,虽然做的不是书中说的公关行业,但是书里的一些干货还是值得分享的。例如:

在面试时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有此类特点的面试者,在回答问题时,不会人云亦云,或者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他们会告诉你自己的思考过程和逻辑。

他们善于“说”的同时也善于“听”。面试官提出问题后,很多人会立即回答问题,面试官提出质疑时,又急急开始辩解,其实他并没有理解提问背后的深意。面试不是单向的你问我答,有备而来的候选人会通过提问来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企业的了解和想加入的愿望。

包容的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些非常聪明有激情的候选人,确是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如果因为惜才招聘这样的人,结果往往不太好,他们对同事批评多过表扬,且不爱授权,不爱分享。优秀的团队,以高质量的个体作为基础,但不是很多优秀个体的简单集合。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工作中,很多人会像Carrie一样,对他人做得好的事情“视而不见”,认为是理所当然,当发现对方做错就会批评指责。有些管理者经常通过指出下属的错误来显示自己多么聪明和有经验。这种采用猫捉老鼠式管理法的人,往往把手下人撂在一边不管,直到他们做错事才跳出来,狂吼一气,冲每个人发火。在下属进步的时候,积极的给与他表扬,并且尽力去注意他做对的事,你越注意什么,什么情况就越容易发生,这是“鲸鱼哲学‘中提到的管理法。

成为客户的脑

企业在选择一家公司合作时,是基于对”团队资源和专业能力“”职业操守“”对客户的投入“三个主要因素的评估。但很多顾问只做到了客户的手和脚,而没有成为”脑“,当我们抱怨”客户只是把他们不想做的琐事扔给我们做“时,真该反思一下:我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对客户所在其行业是否有深刻的理解?是否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策略?

以下技巧可以更好的了解客户:

·认真阅读日常新闻监测报告;

·现场驻地办公;

·Get hands dirty;

·及时梳理总结企业高层采访;

·多和意见领袖及行业专家沟通。

合理的安排

有的公司年底前要做多达9个项目的竞标,结果输了8次赢了1次,团队成员感到沮丧,觉得时间和心血都白白浪费了。这样的情况在广告公司也不算少数,公司管理层迫于业务增长的压力,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竞标的机会,甚至觉得”即使赢不了,至少锻炼了团队“。但这样的心态实则有几大危害:

·挫伤团队士气

·浪费公司资源

·损坏公司声誉

谨慎选择战场和对手

·真实的机会:如果客户只是通过竞标收集方案,其实没有意愿继续合作,那在一开始就要调查清楚,不要参加此类竞标

·公平的机会:要查询客户竞标的原因,哪几个公司参加竞标?这几个公司的口碑如何?客户与现有公司关系如何?是否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

书籍还随之附送一本小册子《奔向优雅职场的11条途径》,里面是作者多年来在公关行业积累到的宝贵经验,可供读者参考。感谢大象图书馆的支持,很棒的一本职场心德记,不教你腹黑,也不会给你画大饼,不煲鸡汤,只啃骨头。

要相信,努力的人,运气也不会太差。

《穿着高跟鞋奔跑》读后感(十):《穿着高跟鞋奔跑〉

公关行业对我来说是个很新奇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如此庞大的知识、数据、人脉积累,用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奋力搏战换取。

正如,常说的“你只看到别人台上的几个小时开侃侃而谈,却没有关注他(她)台下做了多少的努力和尝试多少的失败换取的经验。

Carrie从菜鸟到team leader的自我成长,有来自上司的引导督促,有来自对自我的要求,有来自把握住当下的机遇。一路走来,跌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譬如赢了“战役”丢了“兵”,如何带领团队,如何有效地良性互动地完成目标项目,及时地反馈,适当的赞誉,长期的远景这些都需要考虑进去。团队的成员成长,对公司总体发展,对个人发展都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所以领上马,送一程!

每一次的危机,都有来自危中的机会。反思自己,思考革新,在大环境中创造机遇。如何把问题解决,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打造专业性,如何建立全新的客户资源……书中都有详细的讲解

另一方面,书中提倡的价值观,公平竞争,任何事,任何人,我都相信日久见真,无论当初如何天花乱坠,最终的结果都是事实来证明!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