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积存时间的生活》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积存时间的生活》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积存时间的生活》是一本由津端修一 / 津端英子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积存时间的生活》读后感(一):可以慢慢看~

看过纪录片《人生果实》后对津端夫妇的生活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终于找到了相似且美好的榜样,内心有一些小激动。终于买齐了三本他们现售的书,细细地品味着,慢慢看。

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与纪录片一致,只是扩展开来,更为详实且有趣。书是录音整理的随笔,内容相对松散,靠编辑的选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侧写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有些地方很有意思,比如表面上看起来英子的很多思想都较为传统,但实际上并没有所谓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的性别差异,英子和修一更像是一个共同体里面两块紧紧咬合在一起的齿轮,各自转动,却又完美的契合对方的步调,缺一不可。

最近兴起了精致生活的风潮,很多海外这类的书、慕客被引进,有些杂乱,而且很多日本的这类书籍道理和鸡汤比重过多,看起来很无趣。这本书倒不是,即便你不认同他们的做法,也可以当做生活小智慧或者食谱来看,内容很充实。

书的头尾,编者在不断传达着,书是面对养老群体的,这点看法我倒是不太认同,上年纪的人大多是很顽固的,坚守着自己数十年的生活方式,听不得其他声音,反而是年轻人,更适合看看这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书,体会一下脱离现在常识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虽然我们没有钱、没有菜园和树林,但每个人都有时间,都可以积存自己的时间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果实。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可以慢慢看,慢慢改变~

《积存时间的生活》读后感(二):为什么《人生果实》里的晚年生活如此优雅?

十年前,我参加书友会时,被地方电视台记者采访。当时,场地里摆了几张沙发和两张长方形木桌,十二三位书友,有的坐在沙发上交谈,有的站在桌旁翻阅,显得很是零散。记者高举双手,拍了几下说:”请大家配合采访,围站在一张桌旁。“于是书友会的全景,变成书友会的一角,展现在镜头下,显得异常热闹完满。

自那之后,我每每看到媒体报道,都会自问“是那样吗?”。就像《人生果实》的弹幕中,有人说好想有位修一爷爷时,我留意到修一坐在饭桌前,说自己不用金属勺用木勺,英子立马把木勺放在修一的碗里,修一说要吃海苔时,英子赶紧去烤,并切成一口吃下的大小。当时,我就想:这老头真是大男子主义。在英子和修一聊未来时,英子想的更多是给后代留下什么,比如肥沃的土壤,而修一想的是:别想太多,想了也白想,未来是什么样,现在怎么可能知道。那一刻,我觉得英子比修一更有爱心。

英子和修一真的像纪录片展现的那样,两个慈祥万能的人,有大把钱,过着悠哉的田间生活吗?我带着自己看片时的小小敏感,掀开了《积存时间的生活》。

修一到死也不能没有玩具。这个人完全不能去考虑钱的问题。玩具一样又一样的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奔放。我从一结婚就知道了,男人需要玩具,那是绝对必要的,只要他还活着。帆船虽然是昂贵的玩具,但并不算乱花钱,因为他会在船上思考很多事情。 外人看起来,也许会以为我们种田的生活好像很悠哉,应该拥有大量的资产和存款,可是我们家是多亏了这块田地才能勉强过活。“女儿又没有给你们钱,竟然可以这么不在乎。”知道内情的人都很惊讶。——《男人需要玩具》英子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境。初次去当铺的前一晚,我紧张得睡不着觉。修一把心力都投注在工作上了,感觉很难亲近,跟他谈钱好像是很要不得的,所以我总是自己一个人在烦恼。 我们家到现在仍旧是以“没钱就绝对不会生病!”的观念在过日子。哈哈哈,有人保护,我就会很不中用,整颗心都放下来了。我现在觉得,以前每天过得很紧张,其实也没什么不好。——《钱用完了就换个脑袋思考》英子

两位老人一直过着没有存款、没有股票、没有保险的日子,这在常人看来一点也不风光。但却拥有帆船,吃着有机菜和有机水果,穿订制的衣服和鞋子,婚后十年才凑齐全屋家具,但每件都是可以传承给后代的优质木家具。修一有一件羊毛毛衣穿了50年,依旧保暖。虽然破了好多洞,但英子用刺子绣修补后,友人见了都说时髦。

另外,我也想了很多种方法,让我们不必说话就可以沟通。有一种是在菜园工作时用的,我请英子在需要我在翻土时,在那个区块插上“修一,拜托!”的旗子。我看到旗子,就知道药去那里翻地。结束时,就插上“英子,OK!”的旗子。如果早晨一起床就听到她说“那么弄一下”,火气一定会上来,觉得:“真啰嗦!”明明知道对方没有恶意,还是会心烦。但如果依着自己的步调,在有空的时候走在菜园,看到“修一,拜托!“的旗子,就会老实地接受:”啊,那边需要我去翻土。“马上就下去做。——《夫妻之间要留有空隙》修一

我也曾在厕所的门上,贴上“记得随手关灯”的字条,可每次问:“为什么又没关灯?不是有字条提醒吗?”对方总会说:“没看见啊~”可见修一,是位很有自知的爷爷,有自知,才有改变。

我这个男人向来只顾自己,不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一直让英子操心,也曾经跟英子说:“让你给我买了好几次比年收入还贵的帆船,真的给你添麻烦了。”她却回答:“一点也不。同样的事情做了十年,也把快乐的回忆传给女儿了,其实还不错。”我听到时真的松了口气。——《要帆船不要车》修一我总觉得女人不应该在旁边啰哩啰嗦的。不管他,他就会自己做。说起来,女人帮夫的能力是比较大的。要是能够多考虑到这方面的均衡,在一旁守护,男人应该会发挥更多的力量。现在优先考虑到自己的女人实在很多,这么一来,男人就会显得性格软弱、神经质、容易失败。能力再强的人,也会消极退缩。——《相互合作,互不干涉》英子

读到这些时,我的好友正天天和我抱怨:”孩子都是我在照顾,我还为他着想,做了很多。可他却说我给他太大压力,想换种相处模式。要是一般人肯定会感谢我,他怎么这样没有良心,明摆着要和我分手。“我只能感概:若是女的有了英子的奉献和宽容,男的有修一的自知和感恩,就不会闹了。

以上的这些,都是节选自书里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重要的法则》。在我看来,这部分揭示了优雅生活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部分:相处之道,包含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土壤、蔬菜、昆虫)——谦逊,接受,顺应,空间。

书的前三部分:《耕土》、《简单最好》、《所有生活来自于厨房》同样精彩,只是同样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热爱耕作和厨房的人,对这三部分,有的更多是共鸣,而第四部分是受教。

节选个人最有共鸣的两段:

《修一的自言自语》搬来这里之前,英子就说要用堆肥的方式处理厨余。由于市政府提供奖励金,我们就高高兴兴地买来堆肥桶开始做。搬到这里以后,桶子增加了不少,现在已经有七个堆肥桶,摆在一起做肥料。——《利用身边的东西》英子

当英子乐呵呵的拿着奖励金做着厨余堆肥时,我在用老爸老妈留下的柚子皮和苹果皮堆肥,并用种出的有水果味的菜,作为父母垃圾分类的奖励。虽然没人给我奖励金,可是当老妈看到老爸乱丢蔬菜渣时说:“你怎么可以乱丢,这样花盆里的菜就没肥料了。”我就美滋滋的(?????????)

堆过柚子皮的土,也有柚子味听说上次三一一大地震发生后,商店的水和米等粮食很快就卖光光了。那时刚好有客人从东京来,她说买不到米,我就把家里的米分一些给她。为了在灾难时也能够煮食,像锅炉、煤炭等基本配备,我们都准备妥当。田里面有蔬菜,又有保存的食物,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就算想要仰赖国家和行政系统,也是会觉得不安。那次地震发生时,政府各方面的因应措施不是都过于缓慢吗?那些人总是以情况超出预想为理由,根本不能指望。现在好像不是付了税金就可以得到援助的时代了,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存活能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才可以相信。”我和英子都有这种观念。——《每一个人都要具备“存活的能力”》修一钱这种东西极为脆弱,不过是纸片罢了。政府其实应该拨出土地,免费送给人民。比如扣押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这在现实中大概是不可能的,大家只能自行思考,如何取回自己的庭院。——《遇见欧洲菜园》修一

我在家人得病,住进风湿免疫科时,接触了不少红斑狼疮、硬皮症和肌无力患者,这些病在当下都是无法治愈的,也查了不少国外的资料,得知这些病和化工用品(化妆品、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有关,参见《后毒物时代》),因此开启了我取回自家庭院的有机菜种植之路。虽然我身处广东,没有生活在地震带上,可是我英子、修一一样有着危机感,也在向两位老人学习,如何思考眼前的未来,积极的生活。

抱怨、批评在我们家是禁忌,所以我是以思考眼前的未来和做快乐的事情活到现在的。“——《思考眼前的未来,积极的生活》英子

《积存时间的生活》读后感(三):这就是我想要的晚年生活

虽然还只是中年,但也常常考虑晚年的生活。

家族谈不上有长寿基因,除了曾外祖母活到了93岁,其他的长辈不过是70-80岁之间。父亲去年故去时是71周岁。做个减法算术题,才意识到,如果我只有父亲的生命时限,距离我离开这个世界也只剩下28年了。

这么一算,晚年生活需要提前安排了。毕竟,年纪越大、反应越慢。用40岁的思想来安排70岁的生活,应该算是很爱惜自己吧。

也许是在城市住太久,又也许城市对于丁克中年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总之,我很想离开城市,到一个有泉水潺潺的地方生活。

这本书完全符合我对晚年生活的设想。老了,就不需要被人知道、也不希望被人知道。和伴侣一起“积存时间的生活”。

《积存时间的生活》读后感(四):怯懦、顺应、接受

我是先看了纪录片《人生果实》后,找书来看的。个人感觉,书中的两位老人更真实,也更深刻。

怎么才能活得像个人?

纪录片《人生果实》给出的答案是:积累时间,不紧不慢。一点一滴,孜孜不倦。

看完《积存时间的生活》,答案不同了。

“她在旁边跟空气一样,不会让人不自在,感觉很不错。” ——修一

虽然没有空气人无法生存,可如果听到自己的另一半如此没有存在感的比喻我想不少女性并不会觉得开心。英子女士确实在婚后的家庭生活中像空气一样,修一先生没有为她做任何改变。

修一先生的月薪只有四万日元,却买了七十万日元的帆船,因为帆船一直是他的兴趣。他会毫无缘由的一周不去上班,会突然辞掉工作,会在六十多岁选择当自由职业者。而这一切,英子女士都默默接受。

“结婚以后,只要把丈夫放在第一位去想,情况就会慢慢好转。”——英子

买帆船花钱,养帆船更花钱。为了维持修一先生的兴趣,英子女士会把从娘家带来的衣服首饰送到当铺。还不够,她当掉了娘家给她买的多份保险。这些,修一先生都不知情。为了帮修一先生调养身体,手头再不宽裕,她都会到当地高档百货商店购买食材。

从田间小墅的布局设计就能看出夫妻二人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在木屋外面,有桅杆,到了重要节日,桅杆会升起一面面旗帜,就像在帆船上一样。木屋内外,都挂着舵。而屋里的厨房小得可怜,从没有过热水。换气扇太小,每次做饭都得把窗打开。每到冬天,英子女士做饭洗碗都有些煎熬。

“那段搭船出游的日子总是刮着强劲的冷风,现在就没有那种烦恼了,每天都是小阳春,过得安安稳稳的。”——英子

修一先生非常大男子主义,英子女士非常传统,两人的行事作风拿到当下估计都会被喷得体无完肤。在纪录片中,大男子主义被削弱成了随性而为,一辈子为家庭劳作的英子女士被塑造成了贤惠、善解人意的完美妻子,却忽略了两人形成这一相处模式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积存时间的生活》补完了这一点。

我没办法赞同英子女士一心一意奉献的做法,但同样没办法苛责英子女士没有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先不论她的成长年代。英子女士从小性格非常内性,上课从不敢回答问题,总会受到老师的体罚。在学校,她会因为精神紧张躲进厕所。厕所太脏,她又受不了。能逃回家看佣人种地,对她来说是最好的一天。英子女士曾做过几份工作,当过美国军官家的佣人、做过打字员。都没干下去。她发现自己除了结婚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与其出去工作,不如找一个人养活自己,她只要做好家里的工作就行了。

然后,英子女士遇到了修一先生。

她选择了让自己最舒服的活法。

如果英子女士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做career woman,她会幸福吗?

“我总觉得就是因为对别人有用处,我才会活在这个世间。”——英子

修一先生更是如此。他一向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从不用金属勺;早饭没有海苔,不动筷子。坐着等英子女士把海苔热好、切好,洒在饭上,才开始吃饭。如果这种事不是发生在两位老人身上,估计都是掀桌吵架的导火索。

修一先生常年记日记。日记本上只记录开心的事情,不开心的事情一律删掉。在遍地都是成功学、媒体以煽动焦虑为己任的当下,不从失败中吸引经验、不踏出自己的舒适区,简直是大逆不道。只会用快乐麻痹自己,怎么可能会成长?

可是,为什么要长大呢?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大人,只有长皱了的小孩。

修一先生和英子女士都没有长皱。两人的价值观从不曾因外界的冲击而发生变化。

看英子女士谈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总把小时候娘家怎么样、娘家怎么教育我的挂在嘴边,她确实完全按照父母的期待处事。比如,父亲曾告诉她“钱会扰乱人的心情,手上没钱最好。”英子女士就一直觉得钱是脏东西,就算婚后再穷困,也能熬过来。再比如,娘家教育她““给男人穿一流的衣服,吃一流的东西,品格就会出来”,英子女士会为修一先生定做手工西服,买高档皮鞋和手表,而自己从不擦保养品。

“每个人都夸英子‘可爱’什么的,上了年纪还能得到这样的赞美,真是幸福。这大概是因为她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活得很快乐的关系。”——修一

看到不少人说夫妻两人的故事是老年版真实版的《小森林》,但我个人认为和《小森林》有点差别。《小森林》毕竟讲的还是年轻人的故事,就算再平和还是体现了年轻人的不服输、不接受。主角市子认为,人生是螺旋。每次尝试,螺旋都在不断扩大,所以,还要再努力一把。种地带给市子的感受是土地会惩罚懒惰的人。不能有一丝懈怠,才会有收获。

而津端夫妇,对于一切,全然接受。到九十多岁了,二人没有保险,没有股票,没有存款。如果生了病,会非常吃紧。一般老人住的家,都是搞成平稳的无障碍通道。可修一先生却刻意保留了家里上上下下的台阶,为的是在生活中保持紧张,多多锻炼身体,不生病。

细细体会,其实有怕的成分在。

“我们虽然跟杂草一样强韧,内心却非常怯懦。在我们的资质中,可以这样存活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这份怯懦吧。怯懦会让人更加敏锐,也会去接受各式各样的事物。要是变得强悍,就不行了。感性一麻痹,就会变得连感觉得到的事情都没有感觉。”——修一

这种坦然接受束缚的心态,在看到英子女士的冷冻食谱后,我才突然明白。《积存时间的生活》这本书我看得有些别扭,因为展现出来的生活形态和纪录片中有出入,让我在不断调整脑海中两位老人的形象。

人生果实》的核心观点

直到看到《英子式蔬菜冷冻活用法》那一篇,才明白这种不适感来自何处。两人食量都不大,吃不完的食材只能先冷冻起来待日后再用。因此,津端家有四个冰箱。马铃薯要切成丝后油炸,才能冷冻。甘薯切成片油炸,苹果切成圆片在太阳下暴晒,西葫芦切成薄片在太阳下暴晒再冷冻。

“对象是大自然,你只能顺应它。”——英子

怯懦、顺应、接受,颇有点尽人事听天命的味道。

纪录片为了保持乐观平和的氛围,删掉了许多内容,刻意营造出一种禅意。

但两位老人,都是真实的活在世间。他们的怯和怕,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看纪录片制作人和导演的访谈,因为拍了太多关于孤独死的新闻,他们想给世人展示老年生活阳光的一面。

我认为,与其效仿两位老人的生活方式,不如追寻类似类似两位老人的内心状态。如果能不媚世,按自己的心意活着,坦然接受选择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哪里都可以是桃源。

英子女士从小就向往田园生活,修一先生的建筑主张以人为主、尊重自然。两人不谋而合。

只为别人而活的英子女士,遇到了只为自己而活的修一先生。对两人来说,都是完美的邂逅。

人生活虽然拮据,修一先生曾在六十六岁、六十八岁和八十八岁开帆船去大溪地。修一先生务农时带的帽子是从大溪地带回来的纪念品。

“我的大溪地朋友说,他们那边的人都会先决定好,死掉以后要去哪一颗星球。大家都喜欢浪漫的地方,像南十字星就很热门,一定挤得水泄不通,所以我打算去的是南十字星旁边的小星星。烧成炭的遗骨就请人撒到南太平洋的海里。英子好像也会随后跟来,真好。”——修一

(个人微信号 光影与文字的交错 抽风式更新 欢迎来玩~)

《积存时间的生活》读后感(五):思考怎样去度过一个“越老越美丽的人生

怀着满满的感激之心,读完了这本关于美好生活的书,因为纪录片《人生的果实》与这本书结缘,而得以和津端老爷爷老奶奶更加亲近,心灵仿佛得到了洗礼、净化,愈加纯净。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理想的生活的样子,感受到自己有时的操之过急而忽略了很多生活的美好。稍微慢下来,慢下来~~嗯,生活就是要找到自己可以好好享受的节奏去做你喜欢的事呢!重要的是心,心是在受着焦虑与煎熬呢,还是拥有着丰盛与安宁呢?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心境上常阴晴不定的人,有时消沉到犹如世界末日,有时又飘飘然觉得自己能拯救地球。这种精神上的不稳定实在是...(叹气)。

但是,现在似乎知道要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怎样掌控自己的生活了!唯有用心去体会并动手创造的人生才会是属于我的美丽人生吧!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