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安魂三部曲》是一本由[英] 安德鲁·泰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10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安魂三部曲》读后感(一):人性的究极恶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孟子曾经被认为是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最有力的支持者,毕竟教科书中最喜欢的就是把他和荀子对立起来,在孟子性善论的光辉下荀子就如同大魔头一样维护着性恶论。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孟子的观点其实是向善论,即人心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孟子还活着可能就要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否认三连了。
单纯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数量有限,反倒是坚持人性本恶的比较多。
奥古斯丁就是人性本恶的支持者之一。相信本善论的人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婴儿在没有形成自主意识的情况下是一张洁白的纸。但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反驳了这个观点“虽然婴儿不能说话,但我自己曾亲眼目睹并知道他是善妒的,他的脸变得苍白,向自己的同胞兄弟投以愤愤不平的眼光。”
中世纪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在评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时撰写《论恶》,提出七宗罪,他给出的排列顺序是:虚荣、嫉妒、倦怠、暴怒、贪婪、饕餮以及色欲。
嫉妒排在第二。
恶在人类的本能里,我们无法扼杀本能。
无论是趋利避害还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利益是一切恶的开端,伏尔泰非常硬核的直接提出“利益是我们的唯一动力”。如果人类真的能做到无欲无求,那么估计我们在猴子时期就被大自然淘汰走向灭亡了。
因为本能中趋利性的存在,人们就会产生欲望,从而催生动机,动机一旦实施就会显出表层的恶,是一环扣一环的死结。也有人认为恶应当归结于社会,坚持环境决定人,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基本问题:
1.社会是由什么组成的?
2.社会上的恶是谁做出来的?
社会只是人类群体的代称,你也能把它叫做部落、族群、联盟等等随你高兴,它本身不带有任何的属性,它的属性是由组成它的人类赋予的。如果相信环境决定人的观点,那么不能回避的先有恶人还是先有险恶社会问题,就基本等同于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无解的。
所以恶,还是在人本身。
在斯洛夫提出的需求层次中,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超越。 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恶。
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超越的高层次需要催化下会出现伪善,它是我们在寻求他人认可时做出的亲社会行为。而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被统归于生存需要,它们一旦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最坏结果则是究极的恶。
即自杀或者杀人。
安德鲁·泰勒在《天使安魂三部曲》就讨论了这样的问题:在各种需要的催化下,人性的堕落究竟可以到什么地步?
书中反复提及《末日审判》这幅油画,它被涂在教堂的穹顶上,笼罩着两个家族的所有人。《末日审判》绘制的是世界终结前上帝对人的审判,凡信仰上帝且行善的人可进入天堂,不得救赎者则被丢入火湖中灭亡。一遍遍压抑的暗示,同时又一次次的披露人性的丑恶,书中存在的宗教背景甚至让人对信仰产生怀疑,当我们看到了谋杀与绑架的源头,也许就会认同罪恶是无法避免的。
每个人都有着欲望,也有渴望生存的本能,然后就引发了恶。这种恶是完全失控的,它就像病毒一样蛰伏在血液里疯狂的分裂再增生等待爆发的时机,少年时期的经历被复制到青年再被复制到老年“罪恶是平庸的,罪恶无法孕育想象力,所以才一再重复。”
堕落如同一跃而下的自由落体,眨眼间就从善到恶。
而行善如同攀登高山拾级而上,漫长而囿于坚持。
我们无法对人的本性抱有期待,但应当对自己怀抱期望。
《天使安魂三部曲》读后感(二):差强人意的书
推理成分不是特别强,犯罪悬疑和惊悚都掺在一起。作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特别是字里行间不时提及的悬念,但是这个故事本身不精彩就是致命弱点了……我甚至对谁做了这些事,为什么要做不感兴趣。 所以作者想表达什么?宗教背后隐藏的罪恶?一定要注重对小孩子的教育,给他们良好的童年(可能作者还真是这么想的)?更别说那群变态了……
对于不属于那个宗教传统的人来说,很难get到这套书的意义。只当消遣读物来读的话,由于阴沉的基调和谜团的直白,又缺乏必要的乐趣。
关于这套书的编辑也只能说不合格,各种错误频频见到,包括缺字,断章,挨在一起的两句话同一人的译名都不同,罗星顿的译名也没能统一。
总的来说,不推荐。
《天使安魂三部曲》读后感(三):天使安魂三部曲
今年1月刚引进出版的新书,包括《最后四件事》、《陌生人的审判》、《死亡工作室》三本书,其实三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互不影响阅读理解,只不过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有所延续,所以可以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看。
《最后四件事》:
讲述了一桩儿童绑架案,比起悬疑推理类,我更倾向于将它归类至社会伦理的犯罪小说。一个不被老派教众接受的牧师妈妈,一个工作繁忙的警察爸爸,尽管两人在婚前达成了都无法放弃各自的工作的共识,然而在女儿出生后,他们依然面临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导致相互指责并关系渐冷;另一边是两个心理扭曲的绑匪,一个良心未泯,一个却早已沉沦地狱。两个视角交错讲述,穿插着众生百态,真实得令人绝望。
“人心是魔鬼的居身之所。我有时觉得自己的内心有座地狱,撒旦在我的胸膛里安营扎寨,古罗马军团在我的体内复活。”作者对人心的把控十分老辣且切中要害,没经历过的人会顿起惊恐,经历过的人会更加心有戚戚。作者简介里的各种奖项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印刷有严重失误,43页最后估计少印了不少内容,也不知道是怎么检查的。另外尽管作者已经写得十分隐晦,但仍然掩盖不住浓烈的暗黑气息,有相关忌讳的读者谨慎阅读。
《陌生人的审判》
这本勉强算连续杀人案件,但案件成份依然稀薄,主要还是描述角色挣扎的心路历程。
全书充斥着一个软弱的已婚中年牧师的自我麻醉与自我欺骗,自以为是的轻易坠入爱河,其实仅仅只是被可怜的性欲支配了而已;玩火的刺激令他欲罢不能,并且毫无悔意。
“我知道我所面临的危险——有关人际的,以及比之更重要的精神方面。我的玩火可能会伤害到我所爱的人。凡妮莎(太太)和露丝玛丽(女儿)的幸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乔安娜(姘头)和我都感觉毫无未来可言,我们几乎没有共同点。同时我还知道,即使我有本事去重写历史,并阻止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我也不会那么做的。”“我从来没有体会过这种愉悦,这种刺激、这种幸福。在道德方面,我知道,之前的逃避不过是诡辩——我早已不受愧疚感的约束。但我还是得依附这种诡辩,似乎真有这么一回事,就像在潮水中紧拉救生绳的男人。”
瞧,多么讽刺啊。作者一如既往地如刀锋般尖锐地写实,刺痛着每一个也许有着共同心路的读者。堕落于爱与欲的泥沼,忽略了眼前的一切,其结果便是失去一切。最终情人另择良偶,牧师孤独终老,他大概万万没想到自己并不是那个口口声声说“我爱你”的女人唯一的选择,自大、悲哀又可怜的男人。
《死亡工作室》
这本我觉得是三本里最难看的一部了,没有前两部剖析人性带给读者的恐慌感,所以浸入式体验差了很多。
但是很心疼珍妮特,她比第一部的女主莎莉更加传统和自我牺牲。莎莉无论如何都是一位坚强的新时代女性,她自尊自强自爱,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压到她崩溃,她也一边在内心世界咆哮着一边奋力与现实生活抗争;而珍妮特是个格外温柔传统的女性,她的人生完全围绕着丈夫孩子家人转悠,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从旁人看来这个选择是如此愚蠢,但无法否认这其中的母爱和勇气。珍妮特身上映射了太多太多中国母亲、妻子的身影,真的很心疼她。
至于大卫这个人,他在第二部里就已经令人厌恶到无所遁形,尽管第三部戏份不多,却依然散发着恶臭,他的两任妻子都被他的疏忽逼入生活或生存的绝境,女儿虽然无法否认天生是反社会人格,但和他的缺乏陪伴、教育与关爱肯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一点也不同意第二部的结尾说他“已经承受了太多苦难,不是他的错”,这完完全全就是他该承受的痛苦,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总的来说这一套书值得一阅,作者的观察力非常厉害:尖锐、切入要点,写得也十分细致入微,代入感很强。至少我个人还蛮喜欢的。
《天使安魂三部曲》读后感(四):没有人是完美的
“天使安魂三部曲”逐层深入地讲述了阿普尔亚德家与拜菲尔德家相互关联的家族史。三部曲中每本小说均自成体系,同时又浑然一体,阅读顺序并无先后之分。
串场人物:
大卫·拜菲尔德:罗星墩牧师,后搬家至罗斯。
迈克尔·阿普尔亚德:大卫的教子(类似义子),警察。
首先大致理一下时间线。
第一部《最后四件事》:迈克尔4岁的女儿露西被绑架事件。巧的是,绑架者艾迪与安琪儿,就住在罗星墩。以迈克尔妻子莎莉及艾迪的心理描写为视角展开叙事。
第二部《陌生人的审判》讲述了1970年前后,发生于伦敦远郊罗斯村及其附近地区,大卫40岁,迈克尔11岁。可以说,故事围绕着诗人弗朗西斯·尤尔戈雷夫及其家族秘密展开。
第三部《死亡工作室》时间是《陌生人的审判》的十多年前,大约1958年前后,场景设于座堂城市罗星顿,大卫·拜菲尔德夫妇、亨利·阿普尔亚德夫妇新婚几年后的生活。
虽然事件相互独立。但我个人觉得,推荐的阅读顺序,应该是231或321,把《最后四件事》放在最后。倒不是对故事有多大影响,但不同的阅读顺序,你对人物性格的观感会完全不同,人物有其性格发展线,完整读下来之后,我对大卫的印象才慢慢从一开始的模糊的影子慢慢建立起了一个立体形象。有一些隐含的“真相”,才慢慢明晰。
下面是我的阅读顺序,以及粗陋的个人感想。
《天使安魂三部曲Ⅰ·最后四件事》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很特别。它不直接给你一个结论。
比如最开头,艾迪和露西见面了,两个人聊天。
你在思考,艾迪是什么人?露西是什么人?男人女人?多大年纪?好人坏人?
他们两人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对话?
艾迪想做什么?即将发生什么事?
这些,作者并不直接告诉你。他只是把正在发生的事,从人物的视角描述出来,一步一步地,让你边读边拼凑,自己导出结论来。所以,不看到最后,你总是在猜,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或者,即将发生的是什么事?你想出很多个答案却不能确定是哪一个。或者,你想出一个答案了,却不愿意相信自己猜对了,直到一切拼凑完整,证据确凿。
即便到最后,它也仍然留给你一个悬念,安琪儿和大卫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故事中含有大量宗教元素。比如莎莉是个女神职人员,大卫是个神父,安琪儿即“天使”,《一个医生的宗教观》不止出现在每章的开头,还时不时在剧情里出现,成为对人物的侧写。
很多很多的细节描写,让你觉得,作者在这些地方一定赋予了某种隐喻。比如,“安琪儿”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很直白的反讽,又或者说,是对人物灵魂深处之渴望的反映,她对这个名字那么执着,即使到了结尾,作者也借着牧师的话强调,“她仍然不用自己的名字。她执意让大家叫她安琪儿。每个人。”
人物心理描写最多的,一个是莎莉,另一个是艾迪。可以说,艾迪就是主角之一。他很特别,有时候让你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有充分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有时候觉得,他是个软弱、废柴,脑子也不太好使的男人。但大多数时候,你又觉得他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他有一颗很敏感的心,所以他十分地脆弱胆小,他的孤独满溢出来弥漫了周身,只要有人给他一点点关心,他就把你放在心里很重要的位置。他也比大部分的大人们都更理解孩子,他虽然有成人的大脑和肉体,却有着一颗孩子的心。
所以尽管他扮演者“绑架者”的角色,却并不叫人讨厌,甚至是让人心疼。
是的,我发现我同情坏人了。我站在绑架者的一边。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我站在这个敏感而怯懦的人一边,他的每一个行为,总是有因可循的。他那么小心翼翼地,只是想获取一点点温暖。
《天使安魂三部曲Ⅱ·陌生人的审判》
时间定位于《最后四件事》的几十年前,以迈克尔的教父——大卫为视角。《最后四件事》开头客串出演的奥黛丽,在这一部是一个比较主要的配角,故事由她打算写一部《罗斯的历史》展开。
串起全文的线,是那个叫尤尔格雷夫的诗人,和他的家族。
尤尔格雷夫,已故牧师,诗人,饱受争议,有人说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他传播一些先进思想,却又传闻做过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
家族里仅存的尤尔格雷夫老太太,是男主角大卫作为牧师的任命者,最后一个知道尤尔格雷夫家族不可告人的秘密的人。
大卫,罗斯的牧师,诗人的纪念碑和墓穴,就在那个教堂。
大卫再婚的妻子,凡妮莎,尤尔格雷夫的狂热粉丝,积极搜集和这个诗人有关的资料,准备写一本诗人传记,并探寻真相。
托比和乔安娜,大卫的新邻居,他们的新居即尤尔格雷夫的旧居。
线索多而杂乱,让人理不出头绪来,可能是因为我们拥有和主角一样的视角吧。但你多少总能直觉出来那些看起来互相独立的事件可能是有联系的,那些热心关注的人可能是有问题的,一切并不这么简单。只是又猜不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即将发生什么事情。
《Ⅲ死亡工作室》
故事背景定位在罗星墩,迈克尔出生前。母亲温迪和父亲亨利正在闹离婚,这时温迪借住在大卫家中,见证了发生的一切。
故事可以分成两条线,一条是温迪一直在追查的,尤尔格雷夫死前的秘密,这个男人,在世人面前的口碑两极分化,有评价说他是个思想超前、乐善好施的绅士,也有评价说他是个残忍的疯子。
另一条线,围绕大卫一家日益困窘的生活。以及接踵而来的血腥事件。
故事令人唏嘘。
在《死亡工作室》的最后,小姑娘罗西说了一句话:“除了天使,没有人是完美的。”
这大概为弗朗西斯尤尔格雷夫扑朔迷离的性格做出了解释吧。绅士是他,疯子也是他。人性有时很难用单一的词汇去形容。
另一方面,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对总有好看的皮囊的人产生好感。
但皮囊之下,很难说隐藏着怎样的一个灵魂。
我想作者想说的,不止是弗朗西斯尤尔格雷夫。
他也许试图构建一个人的性格养成过程。当一个人性格有了走偏的端倪时,他们是有很多机会伸出援手,帮助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但很多时候人们已经为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心思去关心别人,难以从那些线头中抽丝剥茧,找到那些端倪之下隐含的危险信号。
到最后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她已经在那条偏激的路上走得太远了。
看完故事以后,可以回想一下那些场景,你会发现就在罗西人生的岔路,在世界观建立的档口,大人们对事物的解释令人心惊。
——死是什么?
——死者能进天堂,天堂非常美好。
小孩子只知道天堂很美好,却不知道,大人们对这个美好的所在充满恐惧。
《天使安魂三部曲》可能只是为我们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毕竟整个故事笼罩在尤尔格雷夫的阴影中。但是在故事的最后,我想啰嗦一句,不要敷衍孩子。尽你一切能力,认真对待她们的每一个问题。
《天使安魂三部曲》读后感(五):令人疯狂的堕落
令人疯狂的堕落
我看书向来是很挑剔的,用来消遣时间的书多数是选择一些轻松话题类型的,没想到这套侦探小说里那些沉重的话题会打动我阅读的欲望。英国作家安德鲁?泰勒确实是很擅长写关于历史推理类的小说,他曾经三次获得埃利斯?彼得斯匕首奖,天使安魂三部曲《最后四件事》《陌生人的审判》《死亡工作室》这套书可以证明,安德鲁?泰勒是一位很擅长于写侦探小说的作家。
作者的文笔是非常细腻的,他简洁而又深刻的描写着两个家族的发展史,尽管三本书没有阅读顺序,我还是按照作者的提示先读了《最后四件事》。圣诞老人对幼童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阴雨绵绵的冬季,忙碌的母亲致力于自己认为很伟大的事业中,她是一名女执事,是被许多人反对的,这样的执着于事业的挑战,每天都把时间安排的很满,开不完的会议,需要经常去的疗养院,医院里临终的病人需要祷告,她在自己的事业中不断的挑战着自己,虽然作为一个女牧师被人抗拒着,被人辱骂为女恶魔、亵渎基督、不敬上帝的婊子、巴比伦的娼妇等等恶毒的字眼,这位母亲是在这样忙碌的时候,在度过那样糟糕的早晨的那天,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可爱的女儿为了圣诞老人的礼物被诱拐了,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她很可爱,想要一件属于自己的圣诞礼物,一点小小的心愿会成为不幸的开始,真是很令人悲伤是不是?在这件悲伤的事情发生前,这家人的生活里充满的是忙碌与争吵,每天如同复制粘贴一样的生活,繁复残酷或者还有婚姻生活里的各种不如意,做母亲的感觉很疲惫,认为生活已经沦为了一件苦差事,丢失女儿的父亲或者也很忙碌,他的生活也会有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他会向自己的教父诉说,对于这位处于困境的父亲来说,无论是同事还是妻子都不能让他敞开心扉,他的教父是一位已经退休的牧师,是这三部曲中贯穿始终的男主人公大卫?拜菲尔德。在这样的城市中,这样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怪物,看着很温柔,事实上是人与兽的混合体,当一个故事终结,意味着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也是具有基督精神的备忘录,这些让我们记住了最后四件事,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死亡、审批、天堂和地狱。《最后四件事》读完后,按照顺序我读了《陌生人的审判》,在这本书中,作为男主人公的大卫?拜菲尔德在参加晚宴前可不知道,特斯拉科家的晚宴参加后会有两个人死亡,第三个人进了监狱,第四个人因为精神错乱被关进了医院。人们总是说,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才会幸福,显然我们的故事里,有人在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晚宴中,没有遇到对的人,或者说所遇非人,我很反感男主人公这样类型的人,出于不为人知的原因求娶的第二任妻子是撬了朋友的墙角,然而他认为自己是那样优秀那样的高高在上,这墙角撬的简直是理直气壮,他时刻表现出对妻子的宠爱,也没放弃自己的欲望去出轨,这是什么人渣呢,我真是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人。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总是有这种看似温柔其实很冷酷的人,他们活跃在人群中,人们总是会被这样的人所吸引着,看起来那么完美的人呢,在众人无法看到的角落里,这样的人才会卸下斯文有礼的面具,他们一边是犹如教科书般的彬彬有礼,一边是为了欲望疯狂的堕落,这样的堕落使得罪恶降临,他们无法消除也无法避免这些罪恶。如同我们的男主人公大卫?拜菲尔德一样,他的种种表现都让人们认为,他对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是非常宠爱的,他在人群中是那样的高高在上,他看似忙碌的工作着,然而这位中年已婚的神父向太多的事物屈服过,他很遵从自己内心的欲望,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与其他的女性暧昧纠缠,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够出轨的机会,这可真算得上是斯文败类了吧,那些神学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吗。《死亡工作室》是这套三部曲的故事中,时间点最早的书,在大卫还是一个刚刚结婚的年前牧师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位被人羡慕的女主人公珍妮特,年轻的女孩爱上英俊的牧师,她们婚后的生活看似一切是那么美满,珍妮特的好友温迪带着婚姻生活的伤害投奔到这样一个看似美好的家庭中来,珍妮特的父亲,她和大卫的女儿,还有被温迪亲眼目睹的与富婆出轨的亨利,故事是人物纷纷登场,这样的美满并没有持续下来,男主人公的自大是很婚姻生活中对妻子的致命伤害,如同每个家庭一样,作为家庭成员的女主人公照顾家庭生活的同时,还要兼顾丈夫的人际交往,她的丈夫是那么的具有事业心,作为妻子的她每天都在帮助丈夫维护同事关系,忙碌的生活令她疲惫衰弱,这本书中对罪恶的描写是很深刻的,这样的罪恶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想,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几岁的孩子去认真的看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谋杀与罪恶的源头在那里,那些罪恶的产生是处于退无可退的悲剧,感谢作者那些冷静又直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意识到欲望与罪恶总是相伴而生的,这些事件会产生的原因是如此的冷酷、如此的无情、如此的无理取闹,简直让人不忍直视,罪恶的产生是如此的猝不及防着,一个很小的机会或者动机,一点不能被自己压抑的欲望会让人堕落,这种罪恶不是停止后就会消失,他会像病毒一样潜伏在某些人的思想里,只要有了合适的条件和机会,罪恶会继续蔓延和爆发,用来引起更加严重的结果,无论是对幼童的猥亵还是残忍的杀戮,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伴随一生的影响,成年后的青年对幼年时期的经历被压抑为朦胧的梦境,让人悲哀的是无法禁止的犯罪,幼年的经历被青年复制到其他的幼童身上,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原因来施加罪恶的人,罪恶就是罪恶,是屈从于自己内心欲望,给自己的软弱寻找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
《天使安魂三部曲》读后感(六):一切,从人类的私欲开始
世间一切罪恶,皆从人类的私欲开始。
天使如何安慰你我灵魂?
难道我们的灵魂深处,真的只能听到塞壬之歌?
如果,亚当与夏娃将要重返伊甸园,
潘多拉的魔盒,是否会被希望封印?
“罪恶是平庸的,罪恶无法孕育想象力,所以才一再重复。”在莎莉决定做一名女牧师开始,世界法则的天平开始摇摆不定。这样一个虔诚的女牧师,只不过想与世间所有的罪恶与不公讲和,却将自己置于自然规律的最底端,接受炼狱之火的洗礼,用卑微与努力拯救那些迷途的灵魂。
对莎莉来说,这是极具考验的一天。谁能想到,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罪恶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位痛恨同性的女人。她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面前这个以宽厚赦免她在尘世原罪苦海中挣扎的女牧师,就因为这个女牧师看起来那么与众不同。这份与众不同,源自她与生俱来的性别。
还记得西方哲人说过:当一只黑羊走进白羊群中,会引发白羊群的恐慌。于是,黑羊成为殉道者的比喻词。大自然界中的与众不同,是需要大自然给予的,否则所有的与众不同,都是殉道者诞生的开始。
莎莉从未想过,自己真心热爱的一份工作,自己赤诚的这份信仰,最终成为她走过炼狱的一扇门。
而莎莉在这炼狱之门前,确实丢失过自己的女儿露茜。
“终其一生艾迪都相信圣诞老人。孩提时代的这个信仰自然而然地植入他心里,而且他坚守的时间长于同龄人,最终带着满心的遗憾将它放弃。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坚定的信仰,另一位圣诞老人:没有第一位那么清晰,从而也不会那么轻易遭到动摇。 这位圣诞老人是个人崇信的神祇,是小奇迹和意外之喜的根源。就是这位圣诞老人——此外还会有谁呢?——带来了露茜?阿普尔亚德。”有谁能想到,这样如孩子般内心的艾迪,这样终生相信圣诞老人的艾迪,这样与天使有着密切交往的艾迪,会和一个名叫安琪儿,却早已不是安琪儿(天使)的女人,绑架了露茜。他把露茜当成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可露茜只想找到妈妈莎莉。而他们在彼此纠结彼此的关系时,痛不欲生的莎莉,一直在想象着露茜的最终结局。她的想象并不美好,那里充斥着露茜的惊恐与眼泪,还有自己的无奈与痛苦。而且在那里最痛苦的,是没有丈夫迈克尔的真心安慰,他和他的教父大卫一样,是个恶心的懦夫(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陪伴莎莉的女警仿佛与丈夫迈克尔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出于一个女人的第六感,我相信莎莉早已对这世间压给她的庞大责任厌恶透顶。如果她真的可以选择,她会选择回归母体,并与她的亚当此生不复相见(突然有种甄嬛体的穿越感~嘎嘎嘎)。
这伊甸园的美好,早在我们呱呱坠地后,就被埋葬了。而我们,却要用一生找寻这过去十个月的纯净,此生不复。
为什么要这样平静却又有些残酷的剖析莎莉的内心世界?因为莎莉身边的人都在这样平静却又有些残酷的剖析她的内心世界。莎莉那带着一脸伪善笑意的上司德里克,总是期盼着莎莉出些问题,他在露茜被绑架之后呈现出来的样子,仿佛那条在伊甸园放送诱惑苹果的蛇,冰冷的内核用甜蜜来包裹。
在露茜还没有被绑架的时候,迈克尔的教父大卫·拜菲尔德就出现在莎莉的生活中,从那刻开始,变成了连锁事件的起因。
作者用笔墨描绘出一位长相英俊、风度翩翩的大卫·拜菲尔德,他对莎莉的态度,恰恰表现出老派教众对于莎莉的态度,这是事业野心极强的大卫所展示出来的隐性优越感,也是亚当对于失去的肋骨的隐性态度。
对事业和权力的追求让大卫来到罗星墩,一个位于伦敦郊区的安详小镇。这里的居民相处十分和睦,还出过一个名人:一位神父,也是一位诗人,最终却以诡异的方式结束生命。 大卫一心扑在未来的发展上,无暇顾及身边的事,将他拉回现实世界的,竟是家人的离奇死亡。大卫经过这样的巨大创痛之后,明白自己的生活无法再拼出原先的美好,但是他想追寻罪魁祸首的心却从未停歇。后来,半个世纪过去后,那位几十年前去世的、被世人评价两极分化的诗人,仍旧让大卫耿耿于怀,究竟真相如何呢?
看到这里,那个叫尤尔格雷夫的人和他的家族,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这个已故的牧师、诗人,在世时饱受争议,人们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就像白天与黑夜的关联,从未停息过。有人说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在他传播一些先进思想的同时,又仿佛先进思想的背面,镶嵌着暗夜的传说。
而尤尔格雷夫家族里仅存的尤尔格雷夫老太太,是大卫·拜菲尔德的牧师资格任命者,也是最后一个知道尤尔格雷夫家族不可告人的秘密的人。
随着不可告人秘密的推展,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我不想在这里多说,以免惊扰了上帝。因为,人性的暗夜已经降临,并且从未远离。无论经过多少个白昼的洗礼,暗夜裹挟着的罪恶从未远离。
米开朗琪罗《末日审判》就像在这套书的最后,露茜说的那句话一样:“除了天使,没有人是完美的。”
死亡带着人性的哲思而来,如果上帝允许,天使将为怎样的人性唱出挽歌。天使的眼睛总是最纯净的,可是天堂之上究竟有谁可以坦然面对这份纯净。
天使的安魂曲,终将唱响在人性的天堂。
写完这部《天使安魂三部曲》的书评,还想说说本书作者——英国作家安德鲁·泰勒。打开百度搜索,居然蹦出来的是英国球星安德鲁·泰勒,我想这也是一位作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度搜索词条显示——隐藏在作品背后,只以作品中的意义来引人深思,甚至教化众人。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套小说,更是天使在人间的意义。毕竟,天使的挽歌是这个残酷世界最后的希望。人人皆渴盼美好与幸福的天堂,殊不知,在孩子的眼中,天堂就在身边。而成人世界的天堂,那是多少人不敢走进去自行审判的所在,就像这部《天使安魂三部曲》中多次提到的世界名画——《末日的审判》,难道不是作者在告诫世人,末日审判将在你心中择日降临。
“世间一切罪恶,皆从人类的私欲开始。
天使如何安慰你我灵魂?
难道我们的灵魂深处,真的只能听到塞壬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