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疼痛吧指头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疼痛吧指头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疼痛吧指头》是一本由普玄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一):疼痛与关切

一.疼痛

《疼痛吧指头》定义为纪实小说,实则更像日本的私小说,讲述的多是个人经历与情感。 私 字,日语是 我 之意,不过,未必一定要用第一人称 我 为主人公不可。日本有评论家说过,私小说描写本人最直接的经验。咸出于己而无取乎人,写本人及其周围那些事,坦白从宽似的从实招来。它故意不拉开小说人物与作家的距离,典型地表现了一个艺术特征,那就是生活与文学或艺术处于未分化状态。

关于孤独症,很久以前耳闻过,只是从没有像看《疼痛吧指头》这本书这般深刻体味到它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影响与负荷,以及由它折射出的人性的百转千回。一般性的家庭里,孩子呱呱坠地,父亲满心期待他茁壮成长,引导他学会走路、说话、识字、念书。孩子再大一点,父亲稍微退后,静守一隅,做孩子生命的旁观者,观望他走入职场、婚恋、育儿等各个人生阶段。孤独症却把父亲的这一期望生生剥夺。他意识到的那一刻,是不能够接受的。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承受他失踪的打击,处理他无知无畏时捅下的娄子。吃尽无数的苦楚。

一次求医无果,父亲失去支撑。“他把汽车停下来,停在高速路边上。他趴在方向盘上,突然放声大哭……他慢慢哭累了,声音由小到大,后来他居然在高速公路上睡着了……过了很久之后,警察来了……你不要命了吗?警察说。”

历经种种,父亲无可能对孤独症孩子心存期待,他还要终年负担孩子的吃穿住行。他是内敛又沉静的男子,不甘愿指责命运的不公。他理性分析孩子患病的来由,觉得自己当初难辞其咎。他接受不幸,陪孩子继续往前走。

不被铜墙铁壁般的命运束手就擒,这股强大精神力自始至终贯穿字里行间。换言之,家族的业力,人是逃不掉的。与它和平相处,齐驱并进,才能够带来超越的力量。

孤独症孩子学会倒开水,父亲感动得流出眼泪。父亲与孩子的相处中,是一颗坦诚的赤子之心。孩子的一点进步,使他高兴不已。那也许是儿子对他表达爱的方式,他切切感受到了,心满意足。

二.关切

大江健三郎的《定义集》中,有一段他与智障儿子大江光的共处场景。大江带光外出进行步行训练。大江被散漫思绪占据头脑时,光突然被石头绊住脚,摔倒在地。他自咎的同时,抱住远比自己身体沉重的光的上半身,靠在人行道旁的栅栏上,检查是否伤及头部。有个少女骑车经过,离他们一段距离的地方停下车,从口袋里露出手机,好似在说,我在这里守护你们,如果需要联系急救车或是亲属,就用这手机帮助你们。见无事后,她颔首致意,轻灵离开。

少女关切且适度的行为,使大江倍感温暖。他说,在对不幸之人抱有好奇心的社会里,少女关切的眼神,净化着这种好奇心。他无法忘却少女那微笑着的颔首致意。

后来,自己去日本旅行。回大阪的电车里,我漫不经心地观察周围。两个男子吸引我的注意。一人目光涣散,动一下这个,摸一下那个,嘴巴咧开笑。也许是长年患有精神疾病,行为举止异常。另一人像是他的监护人,守在一旁,自始至终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车厢内其他日本人,有的看书,有的沉思,有的看手机。即使注意到眼前这个略显智障的男子,不过是把他当作与自己无异的同类。空气里,充溢一股克制、沉默、平和的力量。我被深深臣服,震撼不已。这也许就是合理的方式。

不持偏见,平等看待残疾的人。不论他患有何种类型的疾患:天生的,后天的,精神性的,身体性的……保持不变的平等心,给予基本尊重与理解。必要的时候,深切关怀,伸手帮助。疾患带来的耗损与痛苦,因此会弱小许多。

终究,我们将感同身受,心领神会:假若灾难与不幸降临自己头上,不是十分可怕的事,不是难以承受的事。社会的平等性,他人的关切心,会给自己一针强心剂,带来安慰与温暖。不可小觑它的力量。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二):一名银行退休职员读《疼痛吧,指头》有感

一名银行退休职员读《疼痛吧,指头》有感

作者:舒 涵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想,作家普玄长篇非虚构文学《疼痛吧,指头》就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它能帮助遭遇困境的人们,在废墟里,在破败、不堪的坚硬的现实生活里,找到一股强大的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一股带着人性的温暖与爱的力量,一股能让人站立起来的力量。

《疼痛吧,指头》,是作家普玄继《培养快乐》、《别在城市看雪》、《普通话陷阱》、《晒太阳的灰鼠》、《一片暴雨中下坠的羽毛》及合著的《五十四种孤单》等优秀作品之后,又一部划时代力作。

去年10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作家普玄的作品,先后读了《资源》、《安扣儿安扣儿》、《天命椅子》、《追赶太阳的自行车》、《一片暴雨中下坠的羽毛》等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力量,别具感染力。感觉作家普玄的写作是那种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的作家,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正如贾平凹所说:“有的作家是消遣性作家,而有的作家是创造性的,甚至是灵魂性的作家。普玄是具有创造性和灵魂性的作家。”

我读《疼痛吧,指头》,由先头强忍着憋住含在眼里的泪水,到后来泪如雨下一发不可收,揪心着人物的命运而手不释卷,一气读完。但是,通篇读完以后,在作者的百计千方为儿子求医之中、父子情深深过切骨之痛中、总个家族与命运抗争亲人相守的真情实感之中、作者的自我反省和精神救赎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我被一种力量所震撼、所感染。我重新认识到,作家普玄不仅是一位同样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家,而且还是一位能够赢得社会公众普遍尊重并与之共情的孤独症患者的父亲。

在我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偶而读过一些散文,几乎不接触小说及其它的文学作品。我的主要读物是执业资格类考试书籍、学历类考试书籍,与我所从事的银行会计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为了节省下时间研读专业类书籍我甚至不怎么看电视,也很少看电影。这么说吧,除了对所从事的专业保留着浓烈的学习兴趣外,我差不多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也因此,我对孤独症这一疾病的认知,没有丝毫概念。但是,在《疼痛吧,指头》这部长篇非虚构小说里,我对孤独症这一疾患有了初步地较为系统地了解。

“孤独症,它的原名叫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它是一个外国传到中国的名字,它的病名,有一个复杂的体系,大体可以分为社会交流障碍、言语或者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三种。根据我的孩子的基本情况,他应该属于言语或者非言语交流障碍类型。根据全世界2015年的最新监测,目前全世界共有孤独症患者6700万个,占总人口的9.4‰。2016年,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3至17岁儿童孤独症发生率估计达到了1/45。我国以1% 保守估计,13亿人口中,至少有超过1000万的孤独症人群、200万的孤独症儿童,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医学如此发达,孩子得病那就趁早去医治啊!——然而,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对于有些希奇古怪的病,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作者从患孤独症儿子喜欢咬自己的手指头这个细节入手,诩诩如生地再现了十六年来救治孤独症患儿的艰难而辛酸的历程。这十六年的救治路,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可谓层出不穷。

首先遇到的,是就诊与确诊难的问题。

就诊难,难在大家都不知道这是病。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不会说话,我们还不在意,到两岁还不会说话,就奇怪了。”一个高额头大眼睛的孩子,会笑会哭,一听到电视里的广告声就会冲过来看,这样一个看起来正常不过的孩子,竟然可能会不说话吗?

“后来我们才明白,正是这些假象蒙骗着我们,让我们陷进生活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一直到孩子三岁的时候,他的病情才最终被确诊——“孤独症。终身疾患”。

显然,这对作者及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终身疾患,一辈子都不能根治,这又是怎样的一个病征呢?

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十几年来一直和他的指头过不去,他的指头上全是他自己撕咬的疤痕,他一着急一发怒就开始咬指头。他内心有一股火。这股火就是语言,就是声音,就是说话。这个对普通孩子来说极其自然、极其本能、极其简单的事,在他这里却成了天大的难题,成了深埋在地壳里面的黑色矿石。”

不只是咬自己,更严重时,孤独症患者还会攻击别人。有一次,作者去拦自己的孩子咬手,没想到,自己的指头却被孩子给死死地咬住了。“他松口的时候,我疼得蹲在地上,很久很久起不来。”

“他不明白他咬的是谁的指头。”“他知不知道他咬的是指头?”又或者说:“他知道指头和一块木头一块铁的区别吗?”

不仅如此,他“不知道电话,不知道地址,不知道公交线路……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他在这个世界上奔跑,上车下车,走路看人,好像是看一个奇怪的星球。”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他像是一位来自“星星的孩子。”他在这个俗世之中,却遵守不了文明之约。

作者及其家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这辈子别奢望他上大学,做生意,当官发财。也别奢望他开口说话,生活自理,成家有女人……”

这种没有尽途的彻底的绝望与疼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又将受到怎样的挑战呢?

这就是救治路途上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患儿的父母,在这场无涯无际的厄运之中,能否承受住这种特殊的心理考验?

“接受自己的孩子患有重症,患有终身疾患,接受自己的孩子一生会是一个残疾,是一个很痛苦很漫长的过程。特别是精神疾患。如果一个孩子肌体残缺,那很明显,但是精神疾患特别是近些年才大量出现的这种精神疾患,接受起来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我和孩子的妈妈多次彻夜不眠。每次我们都在否定医生的诊断中自欺欺人地恢复了生活的勇气。”

然而,现实却不接受自欺欺人式的自我麻痹。“孩子三岁半左右,也就是他确诊为孤独症半年左右,我和他的妈妈离婚了。”

“孤独症,它带给一个家庭伤害到底有多大?它深入到一个家庭的肌肤里有多深?只有亲历者才明白。”

“再往后,他妈妈又再婚,又生了一个会说话口齿伶俐的女儿;再往后,他爸爸我也再婚,也生了一个会说话口齿伶俐的女儿。这样,我儿子有了两个妹妹,两个家。”

那么,有了两个妹妹,两个家的孤独症患儿,从此是不是就多了一份人间关爱,多了一份家庭温情呢?——这便是孩子救治途中的第三个问题。

接下来,作者一层层地剥去现实中华丽而虚晃的外衣,一次次做自我解剖,刀刀见血。

“他现在十七岁,我和他妈妈离婚后的十四个年头里,他和他妈妈在一起过了两个年,剩下的十二个年,全是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他没有在我现在的家里过过一个年。十几年里,他一直在外面,要么寄养在别人家里,要么上培训班和中医治疗……”

“儿子的话题是我后来这个家庭矛盾的起点和敏感话题。我在冲动的时候指责过我女儿的妈妈,说她不管我儿子。”

“她说,他亲妈为什么不管?”

“她说,如果他亲妈死了,你也死了,我这个后妈一定会管。

她是对的。”

“但是孩子的亲妈管不了,爸爸管不了,后妈也管不了,每个人各有各的理由,却形成了我儿子有家无可归的格局。这个格局让我明白了命运,明白了爱和家庭。条分缕析的时候,就是爱消失的时候。四处没有落点的时候,命运便飘在空中。落点在哪里,命运就在哪里,爱最终会在哪里。”

“我儿子现在的落点在爷爷奶奶那里。”

最终,“他成了一个没有家的孩子。”

一个没有家的孩子,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作者与患儿从未停歇的求医之路呢?作者用他的神来之笔,别具一格的文字驾驭才华,向我们展现了这股力量的源泉。

上世纪六十年代,奶奶常五姐自己主动选择一位残疾人,“这个残疾人是她的老师。是她主动追求这个残疾人的。”然后,“她和这个残疾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五十八年,生育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他们的六个孩子中,有五个考上了大学,名震全县。他们的六个孩子中,有一个在全世界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当教授,有一个在省城当教授,还有一个是作家。”

奶奶常五姐六个孩子中,竟然也有一位是残疾:“这个大儿子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因为出麻疹打链霉素,变得半聋半哑,现在已经有五十六七岁,终身没有结婚。”

两代人中相继出了两个残疾人不说,到了第三代这里,竟然又出现了一位孤独症患者,一位精神残疾人。

作者在这部分上溯回顾家族历史的叙述里,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的残疾爷爷,坚韧、干练、聪慧的奶奶,因小儿麻痹症医治不当而落得终生半聋半哑的大伯以及作者自己的命运一波三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个大家族不屈于命运的不公,勇敢地追求人生美好梦想以及在困厄中相守的美好。——这是力量源泉之一。

奶奶的一席独特而朴素的人生哲学、禅悟之语,如提壶灌顶,点拨了作者在切肤之疼的困境中沉迷与纠结。——这是力量源泉之二。

“凭什么是你养他一辈子?奶奶说。”

“不是我养他吗?儿子站在门外,他开始算账,医疗费、生活费、培训费……”

“这些钱是你的吗?奶奶问。”

“凭什么不是我的呢?都是辛苦挣的,合法合规的,儿子说。”

“你的书白读了,奶奶说。”

“儿子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这么说。”

“凭什么是你养他一辈子?凭什么不是他养你一辈子?”

“归根结底,你是害怕养他一辈子,奶奶说。”

到底是作者在养自己的孤独症孩子,还是孤独症孩子,在以某种特别的方式超度深陷生存泥淖中的作者,奶奶的话句句机锋。

一个大年三十的夜里,作者独自驾车在大雾中穿行,带着孩子去奶奶家过年。“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越来越密集。汽车继续朝深山腹地扎,一点一点往深处扎,地势越来越高,弯道越来越多。两朵三朵雾在高速上飞动,一团两团雾在前面舞动。我看见农村里大堆大堆的棉垛,我看见了飞机上才能看见的大垛大垛的云彩。”

“我感觉到了恐惧。我不知道继续往前开还是停下来。往前开我有些害怕,停下来更害怕。我只有减缓车速。”

然而,就在作者行车遭遇困难的时候,他那位孤独症孩子也因为恐惧而发作起来,甚至一度要去袭击控制至关重要的方向盘。就这样,在这个除夕的夜里,在高速公路上,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我感觉到了绝望。绝望就是静止的,凝固不动的。绝望不是紧张的,运动的。”然而,行车的绝望,终归是暂时的。那位孤独症孩子的存在,才令作者感到万分绝望:“在我们这个国家,目前对这类病人的福利制度远不如香港和欧洲一些国家,还没有进入到对这类病人的终生救助,大部分还要靠病人的家人。”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作为孤独症孩子的父亲,必须死在孩子后面。否则,孩子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涉及的坚硬话题,但是它如同一道黑色门槛一样,我们这些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每天都从上面来来回回跨过。”

“绝望是干燥的,绝望是绷紧的。”

作者差不多都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不无神奇的警察出现了。正是在警察的帮助下,作者再一次带着孤独症孩子带着依稀可辨的希望,重新上路了。

从孤独症的角度来说,也正是在这次除夕行车的过程中,作者从自己的指头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人生启悟:“我把自己的指头举起来。”“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东西,在我们最没有办法的时候替我们承担。它是世界的末端,也是世界的开始。它既是疼痛的源点,也是消除疼痛的源点。”“我看着指头。”“我忽然明白,这根让我疼痛让我无奈绝望的指头,它一定会救我,带我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么多年来,就是它,我的指头,我的孩子,它总是在我绝望的时候,在我无路可走的时候搭救我。”

也许,我们无法像佛一样除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涅槃,但是我们在厄运突如其来之后,能在绝望之中保留着一份对爱和美好人生的向往,让生命向着人性中的善良和阳光……这就是这部催人泪下的非虚构文学所讲述的一个十指连心的故事,讲述的一场父子情深、切肤之疼的人间真情。

正如王春林教授所说,《疼痛吧,指头》“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真切的个人体验相结合,有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

我想,这就是作家普玄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赢得读者高度评价之处。

2018年4月12日于北京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三):在绝望里,寻找生机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之一 好多年没看文学书藉了!至从我养了一个孤獨症的儿子。 感謝“疼痛吧,指头”这本书引领我走进我們的人生,再次体味命运,苦难,纠结,冲突;爱与痛!并在此中激发出奋进与向上之能,生命因此而蜕变,重生。 文字,无声的语言,隽永的表白。平铺直叙,起落交替,扣人心弦,牵引我读完全篇。 走进奶奶的生命主题章节中,我许多年以来沉聚与心的情结自然而然被洗冲开来,止不住的泪水涌流,像个受委屈的孩子似的畦啦哇啦哭了许久,很畅快!旁边的儿子盯着我,关注多久,难得! 奶奶,是我们的妈呀!是您,让我感知到,“怎樣在绝望里面,寻找生机” 。 作为一名13岁孤獨症患儿的母亲,一路走来接触过很多各龄段的家长和孩子,感受到爱的重,痛的沉,与成长的艰难。总有太多压抑的情感无法倾诉,无法向外界传递,呼吁,交流,但!普老师做到了!并从苦难中激发了内在的力量,将生命中的苦难得到升华!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与精神力量。 最可贵的是,本篇文字开启一扇窗,让更多不一样的生命在此中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碰撞与沟通,引发同感,共鸣,共情。心灵可通…… 苦难是什么?是个人的,家庭的家族的,民族的,世界的,,,苦难也是生命不可逃避的,是常态的,痛苦与绝望,需要直面,在生命的揉与碾中,成长为生命不可或缺之部分,自我得完善,内心因此而强大。在这样的自我成长过程中,首先需要有直面苦难的勇气吧,一路走下去,心有善爱,走出不一样的自己和人生…… 看完“疼痛吧,指头”我陪着我们的书好好哭了一场,感覺到难得的轻松;路,很长,路,再长,我知道,我会好好的,在生命带来的痛与爱的力量中,轻装上阵,阔步向前!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四):生命来来往往,爱是人生唯一的羁绊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退休大叔,他不会用豆瓣,委托我将书评发布在这里。借此机会也说明一下:这本书的很多读者平时不用豆瓣,但是第一次注册了豆瓣并发表评论。他们有的是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有的是文学爱好者,但无疑都是被唤醒疼痛的人们,他们认真读过作品,文字是朴实而真挚的。

作者:武钢退休职工 尹新民

为父是作家靠语言吃饭,为子却孤独自闭失语。这是一个先后三代均有残疾人的家族故事,故事中的失语儿子、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亲友兄弟、医生保姆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相关事件,层层递进地展示了人性最本能的一面,自私的一面和伟大的一面。人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普玄在厚实的农村与飘忽的城市中,坚韧寻梦的执着过程令人敬佩,发人深思。

“你拥有一个孤独症儿子,你拥有了最大的绝望,它让你没有幻想,它让你明白,除了它之外,处处都是生机。”生活中处处都有阳光,只是有时我们刚好从背阴处启程。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在抗争绝望、拥抱绝望、超越绝望中升华,阳光永驻。

在这个故事中,普玄表达对生命的敬畏情绪催人泪下。在寻找孩子自闭症成因无果后,他写道:“孩子的出生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孩子出生的时候,惊天骇地,万神唱恭。孩子出生的时候,天真拱卫,九天司马布命章。在这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下,一个新的生命才得以诞生。……那么,我的儿子,他没有禀天地之气,他没有冠万物之首,他没有居最灵之地,他没有总五行之秀。”这是一段发自心灵深处的为人父之声。生命来来往往,爱是人生唯一的羁绊。

孤独症儿子失语,在这种日积月累的常人不可理解的深深的痛苦中,普玄认识到,正因为你来到了我的世界,我才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与绝望抗争中,普玄煎熬出了一种定力,这是犹如一股清泉绵长涌动不息的伟力。中医西医,高人偏方,风水命理,南北东西,似乎所有的办法都想完了,似乎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十指连心决不言弃。请看这段文字:“感谢我的儿子,他在一个一个夕阳下,头顶着一头银针,脑壳被扎成刺猬,还要承受这最长的穿越脑壳的一根银针。”儿子激发了普玄修定修戒修慧的强大心智。他要用毕生精力去寻求打开失语症这把魔锁的钥匙,他喜欢吃肉,但他自觉吃斋,他三十岁前脾气刚烈,但他自觉变得平静柔顺。普玄对绝望、死亡的认知有独到的理解。这个世界创造了儿子,儿子是爸爸心目中的英雄,这个世界要超级英雄,于是世界创造了爸爸。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对大自然的文字的表述有一种灵慧之气,值得玩味。比如写雾:“浓雾一朵一朵落。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漂亮的雾,浓雾像不是从空中飘过来的,而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在江汉平原,在大洪山的冬季,地里面除了长粮食长蔬菜长花朵,怎么还长出一朵一朵浓浓的雾。这不是雾,这是美丽的云朵,飘动的漫画,环绕的纱幔,轻柔的微风。这是另一个世界的迷人的香水。”

我读后感受是,这是一本好书。世界上真的有奇迹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答案,其实奇迹就是大爱的坚韧之力。在这个正在变得焦虑、浮躁、不安、疲惫的世界中,这本书值得静心一读。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五): 你们放弃了,我不会放弃

含泪读完了普玄老师的《疼痛吧指头》一书,只因为他如实地记录了孤独症孩子的“疼痛”,孤独症家长的“疼痛”,我作为孤独症孩子的父亲深有同感。

孤独症孩子传说是“仙女偷换留下来的孩子”,故人们习惯地把他们称为“星儿们”。他们寡言语,甚至终身缄默不语;兴趣单一,较为刻板;喜尖叫,对声音异常敏感;许多孩子在无事可为时经常出现自残,打头、伤指等行为,自残时两眼直瞪,泪眼汪汪,嘴里发出“哎呦”的痛苦声。他们似乎“心里有一股火发不出来,这股火发不出来,在他胸膛里燃烧。”他们只有用自残的方式缓解他们的“疼痛”,普老师用素描的语言记录了他们的痛苦,若非亲历者,一般人是难以描述的。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们,更是“疼痛”的叠加者。当孩子确诊时,心里“一直暗自祈祷,不要碰上这种病”,一旦确诊为孤独症,“我像被电击了一样”疼痛,面对现实只能把“疼痛”揣在心里;为了孩子治病培训家长四处求医求教坚持着,“大部分家长就这样一直消耗到最后弹尽粮绝”,贫困的“疼痛”家长也只能捂在心里;“似乎所有的方法都用遍了。”“似乎所有的办法都想完了。”但家长还“必须要舍着性命才行,因为那是孩子,孤独症孩子,残疾孩子。”仍然不离不弃将“疼痛”忍在心中。但更为可怕的“疼痛”是“因为我死了,这个孤独症孩子怎么办?谁来管他?”现在还是未知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目前医疗部门将其定为“终身疾患”,说白了就是没用办法医治。然而现在身患这种可怕的疾病人士有多少呢?据1964年在英国米德尔塞克斯郡研究的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约有0.4-0.5‰,而“根据2015年的最新监测,目前全世界共有孤独症患者六千七百万,占总人口的9.4‰,2016年,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三至十七岁儿童孤独症发生率估计达到了1/45。我国以1﹪保守估计,十三亿人口中,至少有超过一千万的孤独症人群、二百万的孤独症儿童,并以每年近二十万的速度增长。”真是增长惊人,说不定哪一天还有许多人“我像被电击了一样”的遭遇,而成为人类之“疼痛”。面对可怕的疾患,许多家长都已身心疲惫而放弃,而作家普玄“是你们放弃了,我不会放弃”,其精神伟大!我也是普玄老师“不会放弃”的同路人,我们盼望医疗技术的突破,培训机构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以及孤独症家长的共同努力,在同孤独症作斗争的过程中,早日见到曙光,而克服孤独症给人类造成的“疼痛”,这就是普玄老师的初衷吧。

《疼痛吧指头》读后感(六):读《疼痛吧指头》有感

读《疼痛吧指头》有感

——此种孤独,与何人言说

我曾以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死。可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有种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可你却永远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做什么。我走不进你的内心,就像你走不进这个世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普玄老师的新书发布会。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对自闭症知之甚少。但当我听了一系列阐述,看了现场自闭症患者的举止神态,我觉得用“自闭”二字来描述这种病症显得太过温柔,“孤独”就更温柔了。

作者不止一次提到儿子的手指,就像十指连心,儿子就是父亲最敏感的一根手指,时时刻刻牵动着父亲的心。

没人能理解为什么,他会和自己的手指过不去。他看上去健康,活泼,与同龄的孩子无异,可他就是不会说话。对于其他孩子如此简单的事情却成了天大的难事。作者想不明白,同样的,作为读者我也想不明白。

在我第一次听到星孩这个说法时,我觉得也只能这样解释,能够安慰我残忍的疑问。这些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烦恼忧愁,悲欢离合的纯净之地。在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不幸,或许在他们的世界,只有纯粹的幸福,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纯净之地。

全文中,我几乎看不到“父爱”这种老生常谈的词汇,可我却深刻地感受到了那包容苦难,不昧因果,涤荡丑恶的人间大爱。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亲情,疾病,疼痛的纪实小说,我觉得这本书更像三代人酸甜苦辣的缩影,一副人情冷暖的风俗画,一个悲欢离合的浮世绘。变得是人物,故事,而不变的是人心,人性。

疼痛的从来不仅仅是指头而已,还有每一个故事里,故事外人们的心。当西医,中医,汤药,针灸等等方法没有奏效,或许我们该意识得到了,只有爱才是帮助星孩们的良药,也许不能治愈,但至少可以缓解。正如作者所说,“当你拥有一个孤独症儿子,你拥有了最大的绝望,它让你没有幻想,它让你明白,除了它以外,处处都是生机。”总有些事情人力不可及,我们没办法阻止苦难的发生,只能选择去接受它。

有人问,一本记述特殊人群苦难的书,对健康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我认为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没人能够保证这一生不遭遇苦难。问题不在于苦难本身,而在于对待苦难的态度。

把这句话应用在自闭症上也是如此,问题也许并不在自闭症本身,而是人们对自闭症的态度。无奈,痛苦,执着,坚忍,还有太多无法言状的种种情绪倾注在字里行间,两条线,一颗心,三代人,一种情。

合上书页,我说不出是震撼,感动,亦或是其他什么情绪。内心只回荡着一个声音:此种孤独,该与何人言说?

????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