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线装珍藏版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一):喝口茶,读佳作,品生活

“随遇而安”既可以用来概括汪曾祺的作品,也写尽了他的人生。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然而这些都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汪曾祺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但在汪朗看来,“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写的总是比实际上的要好”。这个回答多少让那些对汪曾祺充满“随遇而安”想象的人感到失落:“老头儿有一种固执的观念,总是把生活中他认为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而把那些不好的东西自己藏起来。”

春雨既足,风和日暖,圆通公园樱花盛开。花开时,游人很多,蜜蜂也很多。圆通公园多假山,樱花就开在假山的上上下下。樱花无姿态,花形也平常,不耐细看,但是当得一个盛字。那么多的花,如同明霞绛雪,真是热闹!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满耳是嗡嗡的蜜蜂声音,使人觉得有点晕晕乎乎的。此时人与樱花已经融为一体。风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为人为花。

康乃馨,昆明人谓之洋牡丹,菖兰即剑兰,夜来香在有的地方叫做晚香玉。这都是插瓶的花。康乃馨有红的、粉的、白的。菖兰的颜色更多,粉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紫得发黑的。夜来香洁白如玉。昆明近日楼有一个很大的花市,卖花的把水灵灵的鲜花摊在一片芭蕉叶上卖。鲜花皆烂贱。买一大把鲜花和称二斤青菜的价钱差不多。

叶子花别处好像是叫做三角梅,昆明人就老是不客气地叫它叶子花,因为它的花瓣和叶子完全一样,只是长条的顶端的十几撮花的颜色是紫红的,而下边的叶子是深绿的。青莲街拐角有一家很大的公馆,围墙的墙头上种的都是叶子花。墙头上种花,少有。

汪老写的是花花草草,却让我感觉到了整片自然。

写东西的人很多,有才华的也多,但有才华还要爱惜自己的才华,即使对文字有着超拔的敏感性,但仍然懂得克制,收着写,不自矜,不夸饰,不搔首弄姿、施铅粉、强盼笑,这是汪曾祺的可贵处。他写乡土,写风物人情,写瓜果菜蔬,写田园乡间,都很熟络,细节丰盈,并不泛泛而谈,用的劳动人民的语言,很平实,像熟人聊天,在口语化的经营上逼近极限,俚词野语是不避讳的。

中国的文字很美,因为在情节之外还有足够丰富的意象和韵律令人驻足流连,忽视了这一点,锦衣夜行去讲故事,未免可惜。汪曾祺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可以去窥探,也可以进去走得更远,又或者终其一生只是门外的徘徊,但这扇门永远是敞开着的,向每一个有野心的人——吸引人们去寻求一点永恒。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二):惬意生活

对于汪曾祺可以说是久仰大名,坦白讲我之前却并没有接触过他的文字,这是第一次看老先生的作品。真心感觉文字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打动人心。

汪曾祺的作品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形式在你耳边缓缓讲述,老先生的作品从不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格律和结构,而是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本真。用日常琐碎的主题反射出生活的本来之美,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在语言上特别强调中国味语言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本《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是一部汪先生作品的合集,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生活中柴米油盐在先生笔下返璞归真,虽然就是在写我们的生活日常,却又透着淡淡的幽香,散发着人间烟火的质朴。先生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善于发现日常平凡中的不平凡。从北京的秋花到云南茶花,从北京人的遛鸟到香港的鸟,从北京的胡同到泰山片石,从沈从文到赵树理。言语间的随遇而安、恬淡安闲,让人越发爱上这个美好的世界,这可能和他的恩师沈从文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生活给与每个人的境遇都是公平的,苦闷抑郁、世态炎凉在所难免,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让人在走投无路时燃起一丝温暖的亮光。其实生活也并没有眷顾汪曾祺,他的一生也历经坎坷,少年时因落魄而苦闷和彷徨,后又经历无数政治运动,甚至直面死亡的暴力场景,也经历过“右派”下放改造,然而汪曾祺不曾放弃,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他就这样淡泊从容、宠辱不惊。他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现给大家,把苦难的东西留在自己心里,因为他觉得,哪怕是再绝望的时候,他也一定要给一丝绝不会断绝的希望。就是这样的信念让老先生的文字饱含热度,温暖着每一位读者。即使身处痛楚之中,仍能将这份痛楚幻化成作品的灵感源泉,苦闷、忧郁和惶惑都化于无形,只有“让人舒服的温情和安静”。

茶余饭后,一杯香茶,一把藤椅,捧这样一本书,在孩子的嬉闹声中,细细品读,和爱的人交流感悟,想来都是让人向往不已,暂时忘掉都市的快节奏吧,就在这样的傍晚喝喝茶,聊聊天,看看书。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三):放松自己,回归自然

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真的是很喜欢。因为我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写的飘逸而又洒脱,粗犷中带着温润,看他的散文就像是品一壶好酒,一杯好茶。不仅口齿留香而且回味无穷。 今天读这本《不如闲聊喝茶聊天去》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清凉的,有亲情,友情,也有一些田园风光,在看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很惬意。 原来汪曾祺先生的老师是沈从文先生,怪不得他们两个人的书我都喜欢,而他们家的写作风格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许是一个意外之喜,也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到今天才知道。不管怎样,这本书我是打心里面喜欢。 说到这里我就要去夸一夸这本书的封皮了,瓦楞纸板做的封皮一点也不俗气,不但没有给人很反感的感觉,还多了一种古朴的感觉而在纸板本色的封皮上飘着一条蓝色的标签,更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样的搭配,既有复古的典雅又有年轻人喜欢的小清新,特别是这种线装的典藏版,真的是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书中所有的散文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的,就是放松。现在的人,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每天都把自己的神经绷的紧紧的。就像是一张满弓一样,如果哪一天这张弓弦被绷断了,人的精神就会垮掉。到时候真的是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汪先生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让自己轻松一些,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正如书中的这篇散文,遛鸟的老头,其实不定时的去溜溜鸟,逗逗鱼,也是一种放松,写田园的散文,不但写出了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对田园风光描述的淋漓尽致,回归大自然也是一种放松,没事的时候去了旅旅游,到田间地头走走,也不失为中乐趣。

而写花。写草的文章也是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对于鱼虫等等的动物的描写也是巧妙的,仿佛能够感觉得到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感觉虫儿在寂静的夏夜欢乐的歌唱!到处都是一片安静祥和的感觉,我是很喜欢的,小时候我住在农村的姥姥家,春天去山上采野花,夏天去溪水里捉小鱼,秋天夜晚去瓦砾底下逮蛐蛐儿,冬天在雪地里让出一块空地,撒上玉米,倒扣一个笼子,把笼子支起一条缝来扣麻雀,那个时候充满了欢乐,而看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后,让我有了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纯真,青涩,又透着儒雅,婉约。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渴了很久的人,一口气喝饱了水,就像是烈日炎炎的天气突然下起了一阵小雨,那样清凉,畅快!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四):盏茶入喉,文品沁心,清凉自来

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去图书馆,在书架上随意选书。 一本书随便一翻,读到这样一段:“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忍不住噗嗤一笑。合上书页,去确认哪位作者这么有趣,于是记住了汪曾祺的名字。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散文里都是凡人小事,文笔朴实淡雅又透着有趣。记得小时候看《上海滩》,冯程程身边有个戴着眼镜的闺蜜叫汪月琪,所以当时无知地想当然,把汪曾祺想成是一位温婉随性又有趣的才女了。后来才知汪先生大名,实在尴尬得很,毕竟在中国近代文坛,小说和散文都写得那么好的人也并不太多,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也足见汪先生在文坛地位之高了。只希望当年的汪老爷子不会怪罪曾经愚钝无知的我。 这次拿到汪老先生的《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这本书,里面的文章让我不由追忆起了当年读《人间草木》时的我的年轻时代。在这本书里,化学工业出版社将汪老的散文作品重新归了类,分作《人间草木》、《鸟兽虫鱼》、《时令节气》、《行者无疆》和《趣闻轶事》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选取了七八篇散文,大结构脉络上也更清晰了。重温汪老的文章,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不管写物还是写人,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市井烟火气,夹在清雅恬淡的文字气质里,完全没有突兀之感,字里行间只有汪老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味儿”的眷念,在市井喧嚣中独得一份清心的旷达淡然。 读汪老的散文,要慢慢品。 如同喝茶聊天和乘凉,一杯茶要细酌慢品,才能嗅到尝到茶香妙处,囫囵饮下只能解渴,不能见其风致;而聊天如果是吴侬软语,就能感到温馨情谊在彼此间流动,倘若大呼小叫不拘小节,旁人或误以为吵架也不一定;乘凉也一样,静静坐着,缓缓摇扇,心静自然凉。这其实也是一种境界。比如,汪老说琥珀,说祖母的琥珀扇坠很美,虽然不值钱,但是松脂滴落包住了黄蜂自然形成的,所以很美。而人造琥珀里放入了整状的昆虫,细致却看着僵硬,不让人喜欢。 对于这样的对比,汪老说:“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如果像喝茶乘凉一样,细细慢慢地品过汪老的文章,那么简短的一篇小散文,那么一句看似随意的点睛之笔,其实传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追求自然平实,反对矫揉造作。不虚浮,也不嗔怒,只点拨,不纠偏。四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 对于化工出版社出版的《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这本书,重新编集了汪老的散文,哪怕里面收录的文章不少都跟其他书里重复了,我也还是喜欢的。因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下了功夫,返璞归真,与汪老的文字气质非常契合。采用锁线露脊工艺的装订,每一页可以平摊阅读不说,就连封面的矫饰也大胆抛除,只用压出波纹瓦楞质感的牛皮纸做了封面和封底,书脊和锁线就那样裸露着,朴素至极,坦诚至极。 汪老写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果真如是,坐下来,盏茶入喉,文品沁心,迎来满心清凉。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五):经典常读常新

在我的记忆里,对汪曾祺老先生的记忆是: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他的很多作品被编入中小学课本,如《金岳霖先生》《受戒》《故乡人》《葡萄月令》等诸篇,是学习的经典。

汪先生的文章清新淡雅,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之意趣,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本《不如喝茶聊天去》精选了汪曾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人在疲惫困惑之余,能读一读他的文字,放松心情,放空情绪,回归生活的本真。正如汪先生所说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信手拈来。他的文字有烟火气,书中所描述的人间草木,看得人平静欢喜,又生出些淡淡的惆怅来。生活中柴米油盐之类的琐事暂且放置在一边,不如喝茶乘凉聊天去!

的确,本书开篇第一章《人间草木》,作者用简洁又充满感情的文字讲述着自然界那些寻常又美好的花花草草,让人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比如《樱花》一篇,不过百十来字,却将圆通公园李胜开的樱花美景展现无遗,人与花,花与蜂,融为一体,风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辩为人为花。再比如《叶子花》,寥寥数语,将叶子花的习性讲的一清二楚,虽然没见过,却从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可见一斑。

能勾起作者回忆的的花,比如云南茶花,作者也不吝惜笔墨,将市花、典故、西山茶花、江西井冈山习俗、茶花分类等等一一道来,简而不啰嗦。

由花草而到鸟兽虫鱼,作者带我们领略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动物们的习性。如《狗蝇》,,作者只一句话,就将此昆虫的害处说尽,并显出厌恶之情。讲《北京人的遛鸟》,这可有的一说了。北京人遛鸟,那是一种文化,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活乐趣。这不,汪曾祺先生上来就用了一句“遛鸟的人是北京人里头起得最早的一拨”,因为喜欢,所以才起早床赶早啊。什么叫“遛鸟”?他们手里提着鸟笼,笼外罩着布罩,慢慢地散步,随时轻轻地把鸟笼前后摇晃着,这就是“遛鸟”。想必,汪先生也是“遛鸟”的高手,他将如何驯化的过程讲述的清清楚楚,没有这样的经验,是说不出这么专业的话来的。

再到时令节气,进而行者无疆,再到趣闻轶事,汪先生的才情得以尽情舒展,将所见所闻所感,用信手拈来的功力,说尽了人世间的那些美好回忆和故事,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正如汪先生所说的“人有闲情逸致,说明国运昌盛”。的确,生活在一个美丽富饶的中国,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品味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六):《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

汪曾祺的《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别俱一格的封面设计,古朴又文艺的淡雅。第一眼看到书名,以为只是一本闲聊关于喝茶之类的事情。翻开一看,才发现别有洞天。

书中内容足见作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见识渊博。翻开书本,跟着作者的脚步,领略了祖国各地的人文趣事,在书中,来了一次中国游。喝茶吃菜,看到了各地的风俗趣事。

本书一共有五章,第一章:人间草木;第二章:鸟兽虫鱼;第三章:时令节气;第四章:行者无疆;第五章:趣闻轶事。

第一章:人间草木。此篇介绍各种花卉,从引经据典来看,足见作者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字版的写生,在介绍花朵习性的同时加上了人文趣事,让清新的植物介绍有了故事的温度。对于植物的描写,简直就是一本文艺版的百科全书。

第二章:鸟兽虫鱼。透过纸张上的文字,你仿佛能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画面,且随着文字的描述,你能感受到的是动画版的画面。如此灵动的描述,只有在汪曾祺的《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第一次发现,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作者观察入微的视角,朴实的感悟,惊叹作者观察力。

文艺的描写会显得比较虚拟,百科的介绍会得单调无趣,这部《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综合了两者的优点。

第三章:时令节气。讲述的是时节气候的一些变化,当作者骑着一匹神骏的黑马在一望无际的坝上任意驰马,真是痛快。你似乎能感受到一个天大地大的广阔草原就在你眼前……

第四章:行者无疆。这是我最喜欢的篇章,这与个人的喜好有关,比较喜欢旅游的世界,跟着作者的笔触走南闯北,领略大好河山。再从中感受到各地的人文风情,民间趣事。

第五章:趣闻轶事。写的是沈从文,闻一多等前辈的趣闻轶事。其中有一段话触动了我:“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我觉得这句“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视角很独特,这个总结给了我一些感悟,确实,如果一个想从事创作的人,他只有融入到现实生活的社会中,才能够写出有大众基础的文章。如果光有写作技巧,却无法贴近生活,或许写不出有温度的作品。

无论是单纯出于读者的角度来看书,还是兼顾研究书中文笔文风的创作者的角度,对于这本书,你都无法做到囫囵吞枣。好书一般都有这个特点,你无法快速地翻阅。因为快速的阅读,让你无法很好地消化书中精华的内容。

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文章,见多识广才不会让自己局限于一方小天地。特别向往书中那种可以在一个地方长住个三五年的任性,这种居住方式可以深入感受领悟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趣事。这种比较深层度的旅游,可望而不可及。

不如,我们就喝茶,聊天,乘凉去吧!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七):我们的生活,美从来不曾缺席

文/ 冰火麦子

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极妙的,它时刻提醒每一个身处喧嚣尘世,为生活而疲于奔命的生命个体,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这双慧眼,能够于繁琐、忙乱、令人厌倦的生活当中发现美。以前,我更多地将这种美拘泥于生活中的感动,发现世界上的美就是要能够体察、感悟到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动。

近日,有幸读到一本散文集子,作者乃大作家汪曾祺老先生,书名《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对于作家汪曾祺,我想只要是读过几天书,识过几颗字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眼下,我宁肯为其增加一个称谓,那便是美学家,这里的美学家绝不是如朱光潜老先生那样的美学家,这里的美学家,吾更侧重着眼于其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与眼光。于是乎,本文开头处罗丹那句话中的美便有了更加宽泛的外延,美,不必仅仅局限于生活中的感动。

在汪老看来,世间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鸟一鱼、一禽一兽都无不美着。书本第一二章分别以“人间草木”、“鸟兽虫鱼”为题,道尽了世间万物的美之所在,这种美,绝不是玫瑰盛开时的那种艳丽与媚俗,也不是猛虎下山时的威武凶猛,这种美深深地蕴藏于平淡无奇之中。这种美不是钱塘江来潮时的惊涛骇浪,这种美是春雨入夜后的溶物无声。这种美也如汪老笔下的文字一般,虽然平淡无奇,但正是这种平淡之中所渗漏出的美感却格外地沁人心脾。

就汪老笔下的花来说,山丹丹、枸杞、槐花、樱花、兰花……,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花草而已,在其描述过程中汪老也并未刻意着眼其媚丽的外表形态,他只是用一些普通之极的字眼来平铺直叙这些花花草草,而就是这些如素描画般的段落之间,却涓涓流淌着一花一草的淡雅之美、自然之美。读者追随汪老的笔端,就宛如是在聆听他的唠嗑、拉家常一般,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视角,但是期间所渲染出的那种美就是那么的不可抵挡,那么的叫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如果说花鸟草木之美是需要用双眼去察觉的话,那么时令节气,趣闻轶事的美就无疑需要用心灵去触摸。本书第三、第五章分别被冠以“时令节气”“ 趣闻轶事”。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每一个季节都有其不能被取代的特色景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醉人春景色,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炙热夏天,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晚秋,都无不饱含着历代文人墨客的万千情愫,但汪老笔下的四时之景却与其迥乎不同,汪老记忆中的四季时令之美显然是与他自己所经历的诸多往事相生相伴的。那一幁幁朴素琐碎之至的生活画面,都无不诉说着其内在所潜藏的浓浓美意。

在“趣闻轶事”一章当中,我读到了几位响当当的中国文人:沈从文、闻一多、赵树理、金岳霖……,每每读到西南联大,读到西南联大的这几位中国文人,我心中的敬佩,崇拜便澎湃而出,一些多么响亮的名字啊!如果说,中国文人之众仿佛灿烂群星的话,那么这些名字无疑是那几颗最最闪亮的。汪老在追忆这些巨星时所流露出的也只是满满的敬佩与爱戴。作为沈从文的学生,他是自豪的,他也是值得自豪的。这种自豪感,这种荣耀不也正是生活所赐予每一个人生命个体所无可比拟的美吗?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一书,书面装帧可谓是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古香古色的线装本,厚实典雅的牛皮纸书皮上有刻意重压出的波浪形深痕,道道深痕一如祖国36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千沟万壑,而本书所想表达的也正如那道道沟壑,虽其貌不扬但却美不胜收。

惟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美的讯息。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八):疏香皓齿有余味

摄影师葛宏军在微博发了一组芍药的照片,配了两句话:

“文人:庭前芍药妖无格。

芍药:你有文化你有理。”

我立刻想起汪曾祺的名句:“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段话怼的痛快淋漓,让人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恰巧此时我收到汪老的经典散文集《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中间就收录了有这段文字的《夏天》。不得不说,有时候,冥冥之中一切都有注定,比如你想看的书,比如你走过的路。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散文,没有严谨刻版的结构,不追求玄妙奥深的主题,没有宏大叙事,以生活中的细小题材,写身边的日常。他的语言鲜活,如话家常,有情有趣。他自在随心,不慌不忙。他的文章有着个人鲜明的印记,看似简简单单,但细品之下,却隽永,余味悠长。

很多人都拥有不止一本汪老的书。一个逝者的文字,被反复集结出版,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淘洗,经得起读者的细读。化学工业出版社这本《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是一本精美的图书。封面和封底用了压纹工艺,侧面是露脊线装。书中系统全面地收录了汪老的众多散文,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人间草木,鸟兽鱼虫,时令天气,行者无疆和趣闻轶事。

周作人写:“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有意义。”读汪老的散文尤其有这样的感受。

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鱼虫。他写枸杞,“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写荷花,从“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笔锋一转,“荷叶枯了。下大雪,荷叶缸中落满了雪。”从食物的美味转换成错落有致的景。写绣球,“我始终没有分清绣球花的小花到底是几瓣,只觉得是分不清瓣的一个大花球。我偶尔画绣球,也是以意为之地画了很多簇在一起的花瓣,哪一瓣属于哪一朵小花,不管它!”像我们身边的顽童。写腊梅花,“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他老家的天竹,不知道为什么总也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去安徽黟县参观民居,“有一家有一颗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身边 一草一木,信手拈来,写过往,写现在,写将来。文字中有花,有画,也有味。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饿肚子的时候,尤其不能看他的文章,否则肚子饿的更厉害。他就是有功力,三言两语,将吃食写得色香味俱全,还有声音有画面感,让人馋虫大开,垂涎三尺。他爱吃,也会吃。“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用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锅里下一点油,把菜——山药(土豆)、西葫芦、疙瘩白(圆白菜)切成块,哗啦一声倒进油锅这叫下搭油。”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他对老师有深厚的感情,在沈先生的葬礼上,他向他告别。“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进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大段的抒情,寥寥数语,却止不住地悲伤。让我想起写老师木心去世的陈丹青的文章,同样的情深意长。

他写人物,从二三小事中,写出人物的性格,鲜活动人。《槐花》中,他看似写槐花,实则写勤劳善良的养蜂人夫妻。“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们有那么多考虑。”养蜂人的老婆给没有血缘的孙子买衣服买鞋,买零食,靠着被窝看着孩子玩,手里给他织大红的毛线帽子。爱在小事中流淌。《花和金鱼》中今雨茶庄的老夫妻,“我每次买茶叶,总爱跟掌柜的聊聊,看看他的花。花并不名贵,但养的很有精神。他说:我不瞧戏,不看电影,就是这点爱好。”

在他的笔下,闻一多授课水平高超。在西南联大的古代神话课堂上,他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讲唐诗更是旁征博引,神采飞扬,并世无第二人。听闻先生一堂课,值得穿过整整一个昆明城。让今天的读者心向往之,恨不能穿越到那个年代,做一回闻先生的学生。

写金岳霖是个很有趣的教授,有很多朋友。他十分欣赏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在她死后,金岳霖在北京饭店请客。客到了,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管中窥豹,从细微处见人心。

汪老爱玩,贪吃,是个极有趣的人。他对生活观察细微,脉脉含情。他写生活,不着急赶路,慢慢品生活之美。他的文字简单平常,一派天真,却韵味悠长,经久留香。他写世道人心,写人性中的暖和光。他写旅途,写自己的经历,写遇到的人。他写得自在欢乐,看得人平静欢喜。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九):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这本由《化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的散文集真的就像是题目说的那样,适合茶余饭后拿来作为消遣。

本书共五章,分别为人间草木、鸟兽虫鱼、时令节气、行者无疆、趣闻轶事。

同样是对人间草木的描写,汪曾祺先生会比别人想得更深远,除了观察到的一切,他还能探究出“这二位中年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若仅仅是对看到的一切进行记录,散文或许就成了流水账。正是由于这类观点类的评价所在,才使得散文“形散神不散”。

第一章中对于各类花的描写更是见识到了老先生的功底,很多连名字都没听过的花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显得极具生命力。

敬佩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态度。即使吃烧蝈蝈就馒头咸菜,老人家也自得其乐。“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像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引经据典:在描写紫薇花的时候,老先生引经据典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可见一斑。

见多识广:书中有一处关于江西井冈山风俗的描写让人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见多识广。

有情趣:把腊梅的骨朵剥下来,用铜丝将其穿成珠花,一个大男人做这些事情,光是想想这画面就蛮有趣的。

第二章里关于各种昆虫的描写

“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想起小时候拿着小碗和网满地找蛐蛐,玩得不亦乐乎。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肯定没有这种机会去体验了,即使有,家长出于保护也未必放心让孩子去玩,其实蛮可惜的。

天地间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新的探索。

永远保持好奇心,对世间万物,留心观察,想必这也是汪曾祺先生能够写出这么多优秀散文的一个保证。

四、行者无疆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细节刻画:在形容张家口风大的时候,汪曾祺先生是这么写的“有一天刮了一夜大风,山呼海啸。第二天一早我们到果园去劳动,在地下捡了二三十只石鸡子。这些使鸡子是在水泥电线杆上撞死的。”

“四川杂忆”这一小节更是好过了所有介绍四川的游记,有山有水,有吃的,有玩的。

五、趣闻轶事

这一章里写了很多与西南联大有关的人和事。如果对历史了解甚少,想必对西南联大的印象是通过电影《无问西东》获得的。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很容易回想起电影里的一幕幕场景。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写沈从文先生那一小节里提到的——教创作靠“讲”不成,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

这其实和今天的写作一样,铺天盖地的网络写作课哪哪都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己练习写,否则听再多课也不管用,有再多老师教也不管用。

第一次写散文类的书评,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它更好的结构化,先这么分吧选取了书中自己有想法的点,希望把汪曾祺老先生的智慧传递给大家。茶余饭后,可拿来一读。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读后感(十):停下脚步,品味生活的点滴精彩

人生不是来赶路,而是慢品生活之美。简单两句话,道出了汪曾祺老先生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常常忽略的生活点滴瞬间。因为生活在大都市,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我们都没有喘息的空间。停下脚步,品味生活的点滴精彩。或许你能得到一些启示,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瞬间,也许我们的压力也可以得到缓解。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来自汪曾祺的经典散文集,这次的版本很特别,线装珍藏版,感觉很雅致。瓦楞纸的封面加上淡蓝色的内页,感觉特别舒服,带我一份宁静和安逸。我很喜欢读散文,喜欢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人间草木: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每一样都很美好。只是我们忽略了它们的美,静下来来,细细品读。山丹丹、枸杞、槐花、樱花、兰花、康乃馨、菖兰、夜来香、美人蕉、波斯菊、叶子花、荷花、绣球等,每一种花卉都有它们独特的魅力。一草一木皆蕴含了,作者的美好记忆,感觉回味无穷。

鸟兽虫鱼:昆虫世界,热闹的非凡。复眼、独角牛、磕头虫、蝇虎、狗蝇、蝈蝈、蝉、蜻蜓、刀螂、雁、琥珀、瓢虫、螃蟹、豆芽等,它们的生活也很精彩。书中蕴含了动物的科普知识,感觉乐趣无穷。

时令节气:夏天、冬天、花园、葡萄月令、大地等,描写季节里的事物,朴实而美好。由此回想起自己儿时生活在农村的点滴岁月,回味着浓浓的思乡情。校园里淡淡的栀子花香、田野里的马齿笕、狗尾巴草、益母草;冬天院子里的腊梅花,淡黄色的小花,味道很清新,这些都会勾起我的童年回忆。

读了汪老先生的散文集,真的是感慨万千。感叹岁月如诗,人生如歌,停下脚步,品读经典文集,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放下所有杂念,不去想烦恼事,感觉一切都慢下来,这是我们最需要的感觉。走进他的世界,泡上一壶清茶,翻开书籍,读几段文字,特别轻松、愉悦,仿佛生活压力也烟消云散了。

我愿意品读这份宁静、祥和,给自己的心放一个假,回味人生的点滴美好。人生在世,逍遥自在,何乐而不为呢?何苦为难自己,请放下心结,慢慢回味过往点滴,释放压力也许就是这样的容易。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