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10篇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是一本由李轶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一):开始舍不得谈论自己的孤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不断“美化”起孤独来。似乎,只有那些高度自省的人,拥有精神自留地的人才配拥有它。而那些喧嚣的闹者拥有的只是寂寞罢了。

于是乎,朋友圈常看到的心情是这样的:

一个人也挺好的,学会享受那份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修行,谁也安慰不了谁。

配图多是书房、咖啡馆和旅行途中的一角,或直接是一本书配一杯茶饮,加之美图秀秀功不可没,一切看上起都是刚刚好的孤独。

我也曾看到纪伯伦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我承认,它并没有打动我,它也不需要打动我。直到在某个不安的夜里,我听电台里放了一首歌,里面唱: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让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我被李志的《梵高先生》惊住了。

关于孤独的解释有很多种,我唯独偏爱李志的这一种。不管他如何的张狂,如何的装逼、抽烟、暴躁,但他对孤独的体会,让我们很多人找到了答案。

某天,朋友说想送我一本书,于是我收到了李轶男的《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这是在知道了孤独的真相后,不至于那么悲观的活法,或者可以说是在悲观里想要活下去的自我安慰。李轶男的文字,留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冷峻。

我曾经在某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过她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关于她家楼下保安的故事,标题很温情,温柔相待什么的。可在那篇文章里,我第一感觉到原来读一个人的文字可以那么冷。或许是性格不同,我是那种把生活的小庆幸写在脸上的人,而她给我的感觉是把克制写在脸上的人。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善于自我表现的保安,或许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但李轶男并不买账。他做黑板报,写打油诗、画画,写得画得都还不错,可她喜欢的是不羁的感觉,而不是黑板报那种不伦不类的东西,觉得煞风景。他出于善意,帮她把那些汇款单细心收好,可细心的有些夸张,让她开始有了反感。一次晒被子事件,一次帮忙料理家务事件,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疏远,仅限于点头之交。即便在故事里,我们也能感觉到保安的圆滑、世故,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但李轶男的那种冷峻还是让我有些吃惊,特别是那句“多险啊,差一点儿就成了他这样的人,回头,我在电脑前,会写得更卖命些”。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里的故事,并没有淡化这种冷峻。只是当我们到了一定年龄,经历诸多事情之后,不管性格如何刚烈,如何倔强,如何放荡不羁爱自由,都会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因为接受不了的人都傻了,疯了,死了。

李志妥协了。自2009年在义乌隔壁酒吧唱完了《梵高先生》,后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再唱了。那是一首悲伤至极的歌,也是一首属于过去的歌,哪怕是演唱会上,和声歌手带着全场一起高声唱起这首歌,他也硬是没有开口唱出来。这首据说在当时把整个酒吧都唱哭了的歌,李志太过珍惜,不唱,是因为不想糟蹋她而乱唱。

李轶男妥协了。为了生活,不谈孤独。不是放弃,不是绝望,只是学会了珍惜自己的孤独。毕竟孤独这东西,不是你讲别人就能明白的。索性,让它安放在自己的心里。他们谈论他们的孤独感,你抚慰你自己的孤独。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二):慢悠悠地和光阴握手言和

2015年年末,最后放置床头的一本书是轶男的《为了生活,不谈孤独》。

她现在的书,真的很适合放在床头,睡前,翻一两个故事,会心地或者略带新奇地兀自笑笑,就可以睡了。

而这么多年后,我觉得适合放在床头的书,才是好的。

这么多年后,也还清晰记得轶男曾经的样子:瘦高、冷峭,不服气,又认真、倔强,眼里不揉沙子,居住的小屋里,一张宽阔的床铺便是整个世界,上面放置书籍、笔记本电脑、零食、纯净水、烟和烟灰缸……还有贯穿她整个青春期的慵懒和不合群。

西安的冬天有一种不同于北方的孤峭的寒,她在那种寒冷里一意孤行地和冷水作伴,喝冰水,用冷水洗漱……

那年冬天,我客居西安一些时日,在她的小屋里住了几日,我们没日没夜地聊天,看碟片,出去吃了几次大盘鸡……都是简单极了的一根筋的姑娘,写字,谈恋爱,对其他不屑一顾。

那时候,她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模一样,冷冷的,有些华丽,也有些和世俗格格不入,对世事不屑一顾。 现在,都不一样了。

她终于胖了一些,在经历了所谓的GP爱情和现实的种种之后,她从冷冽的青春中脱离出来,开始慢悠悠地和光阴握手言和。 文字也妥协了,一头扎进烟火男女的红尘俗世里,带着惯有的刁钻、挑剔、一针见血,却又以和气、暧昧甚至调侃的表情,写写他,写写她,写写他和她。

那些他和她再也没有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他们每一个人,都让我觉得好熟悉。连名字都是,王勇、沈伊宁、小美、高峰……还有什么A小姐、J先生……哪一个我们都不陌生,都在人生中曾经和他们擦肩而过或者纠缠不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情,他们藏在的心底蠢蠢欲动,都被她看得一清二楚,剖析得入木三分。

有时候,觉得时光是个好东西,把一个那么二的姑娘,修炼成了一个游刃有余的生活高手,什么化骨绵掌、凌波微步的高端招数,可以统统不显山不露水,一招一式,润物细无声,化腐朽为神奇。

想了想,和轶男未见,一晃也十多年了。曾经,我是她的作者。现在,她是我的。一般我不太主动找她约稿,需要文章,翻翻她的博客,直接就用了。很喜欢她现在文字的味道,一股子成熟女子的从容、自然、温和、小幽默和随心所欲,怎样都好。

————————————————————————

注:代一个女性朋友发的。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三):不谈孤独的最后,就会享受孤独

很抱歉的是,这本书我没有看完。

原因有二:一、我不喜欢在屏幕上看书,喜欢纸质的书到近乎变态。二、我正为了生活不谈孤独,所以答应了两周,还没把这篇书评写完。 既然没有看,就不能叫做书评。那么,就只来说说我为什么要给轶男姐写这篇书评吧。

嗯,我叫她男姐,没有理由,完全出于在我心里,不管是做人做事,她都是一位有始有终有努力有成功的姐姐榜样。

她叫我她婶儿。呃,这没什么好说的,自从我升格做人妈妈后,我就以婶儿自称了,自称得多了,她就叫顺口了。

其实我俩关系不好。八百年不联系一样,也绝对不闲聊天,没有一起加入的群。唯一的联系,大概是我在微博关注她,在微信关注她,在当当关注她,在京东买书时关注她吧。而男姐对我,大概就是偶尔看到我在微博或者微信里嚷嚷两句有的没的了。

很偶尔她会问我一两句,有时候是工作,有时候是什么事都没有,我不热情回应,她也决不会热情追问。

但是,在她要出新书的时候,会甩过来一句说她婶儿给我写个书评。然后我说好,但要等下周。她说我申请了一点稿费,然后我不要脸地哇哇乱叫说哇还有稿费。她就很鄙视地说,我知道你没稿费也会写。

会呀。当然会。因为要我写的不是别人,而是她。因为要评的书不是别人的,而是她的。

书里第一章第一个故事有一句:生活很残忍,没有什么奇迹发生。

是的,生活很残忍,我舍不得花时间去找她聊天,因为我要拼命拼命地努力工作,才能抚养儿子供房养车。有时候悲愤得看到她在朋友圈晒吃的晒玩的就恨得银牙咬断想要去踹她一脚吼她一声:同样是写字你妈你活得这么滋润你让我情何以堪情何以堪?然后在看到她一大早说今天要写八千一万甚至两万字的时候,暗地里也会爽一把:小样儿,写不死你。

但是我知道,这个女子,只要写不死,她就会一直写下去。 我猜你们如果不是她的死忠粉,决不会知道她在写这样的畅销励志书之前,她在做编辑。她做着编辑的时候,还写着透着一股李轶男味儿的好美文。

说真的,我不是太喜欢她的励志书,虽然每次都读得我觉得自己必须努力再努力努力再努力地过好我的人生

我喜欢她的那些写物质,写情事,写心绪的小短文,几百字,细腻,美,还带着骨子里的利。我和她提过一次,她说,等我什么时候把这些小文整理好出一本合集,就送你一本。我等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不过我不急,我有耐心继续等,说不定,她还在写更好的呢?

是的。我一直对她有期待。而她一直都没有辜负。有一种女子,完美的状态是这样的,她做饭买菜,穿女神一样的裙子,喜欢在咖啡馆里写字,像水一样柔软而悠长的生命状态。

但她的骨子里却有一种劲儿,她总是坚韧的向上的会失落但从不失望的在路上,你看到她,就会觉得有力量。会这样问自己:喂,你偶像都还在坚持你哭什么哭?

嗯。就是这样。 不谈孤独的最后,就会享受孤独。如她一般。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四):不要慌,每个灵魂都是孤独的

多年前我看过一个短篇小说,随后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李轶男。

小说写的是女孩无恙的青春往事,但又不像是青春小说,笔墨流转间,写了十年社会变迁,一个普通女孩执拗的爱情。

我已记不清小说的内容,只记得当时受到的强烈撞击。李轶男写的固然是小说,却像是纪录片一样,真实得像有块小石头硌着人心,总归有那么一些不舒服。

多年后,我读到了李轶男的《为了生活,不谈孤独》,那种受到撞击、感慨、不舒服的感觉又来了。

她写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普通。留意看,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熟识的那一位。但她的笔触特别奇妙,淡淡的,不着痕迹一般,却有一种特别的力道,你看不到笔锋,就是能感觉到。

比如,李轶男写道:“光阴这东西啊,它想隐藏某种处境真是太容易了。”——《即使世界是冷的》。

比如,“她杀不进他的世界,如果爱真的有归宿,这个归宿也许是,他不介意你以任何幼稚的方式,在他的世界存在。

这场以灵魂相通为起点的爱情,也最终败在了灵魂的千差万别里。正像朝阳永远无法触摸夕阳,虽然在参照物不多的照片里,都没人分辨得出他们的差别。”——《当你看到大叔的痛》

“是这种感觉,使她自降身价,退而求其次地找到了此时的同盟——我。”“她要知道这种友谊是存在的,是真实到坚不可摧的。只是这一夜,她需要用友情取暖,才能开始一条更艰辛的路,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选择。”——《致每一个平凡纠结的人生

……

于是我知道了不舒服的原因。李轶男不着一字,却写尽了孤独的力量。

孤独,是与寂寞近似的东西。寂寞会使人发慌,孤独也会。但寂寞是软的,孤独,却有一种力量。

这是一个聪慧的人写的书,她太了解人性的弱点,她知道一个人的言行之外有着怎样的心机;这是一个慈悲的人写的书,她知道得太多,却总能设身处地替对方设想,体谅他人的难处;这也是一个憨实的人写的书,她不懂得矫饰,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这样的人,很难真正意义上随俗从众。事实上,我相信每个灵魂都是孤独的。但李轶男没有表态,她似乎更愿意读者们懂得孤独的力量,却能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好各自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本书得名的原因,为了生活,不谈孤独。

文/徐逢

《为了生活,不谈孤独》读后感(五):总有一款孤独适合你

我要举报,这本“不谈孤独”的书,满纸皆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款孤独适合你,没人能逃脱这道魔咒。孤独有时是心理上的,身边无比喧嚣盛大,内心却静默寒凉。孤独有时又是外在的,因为特立独行的个性,而被孤立在所有圈子之外。

有时你被动的成为孤独者,无法改变,有时,你又主动选择孤独,索群离居……而李轶男正是用作家独特的视角,全新解构了有关孤独的各个层面。以生活中的细微末节,诠释着一个女人,如何与孤独厮杀,如何与孤独和平共处。

其实李轶男这个名字对我来说,远不如“烟视媚行”来得更熟悉,更亲切。那是她做编辑时工作Q号的名字。细算下来,我们相识快有十年。未见她之前,我觉得她该个瘦而眼波迷离的女子。事实上,她的确瘦,但目光却如男人般清朗独立。

那时候,我们一起讨论稿子。我问她要什么样的故事,曲折,戏剧化一点的?她打着惊叹号跳出来,说,我不要戏剧化,我要真实!

10年前,在大部分女性作者偏向风花雪月,小资浪漫之时,李轶男就表现出对文字独特的审美情趣。这让她之后大部分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紧接地气的现实感。她不依靠故事的曲折取胜,而是靠故事本身的真实,来直击人心。

在《为了生活,不谈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在这世上,坚持什么都不容易,坚持一种着装风格,坚持出位,坚持爱一个穷人哪怕被抛弃,坚持一份不赚钱的理想,不是坚守有多难,而是坚守就意味着更多的放弃。”

李轶男就是这样,10年如一日的坚守着自己文字与故事的风格,放弃了繁复华丽,凄美哀艳的词藻,把简单修入化境。

没错,李轶男的故事都极简,清淡随性的描写,有条不紊地铺陈开来,寥寥数语便能讲完一段人生。然而,在这些简单里,却埋藏着她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她在《即便世界是冷的》这一篇中写道:“但这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我们都不是幸运的姑娘,没有遇到更成熟的男人。他们一旦转过头去,马上成为另一番面孔。”

不想问,是要有过怎样的经历,才会对男人有这样透彻的感悟。她给予读者的震撼,从不是生离死别的电影化桥段,而是以真实的细节,展现人性的多样。她擅于描绘人性中的纯良与美好,也敢于直面人性中的阴暗与自私。有时,你分不清她是在写随笔,还是在写故事,因为一切都来得如此自然。

合上《为了生活,不谈孤独》,已是清晨4点,心绪起伏,不思困倦。

你以为她在和你谈爱情,其实她在和你谈人生。李轶男只是巧借了爱情的框架,传递着女性生存价值的内核。书中那些有关孤独的故事本身不乏苍凉之感,但故事里每一个女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都透出无比温暖的光。

最爱那一句“也许我也不是很爱他,否则为什么一碗面,就能令我快乐起来?”

吃货可爱的智慧,点透了女人在孤独中的自我救赎。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