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种生命里》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一):轮回里的爱情
我是个朝三暮四的人,常常刚发现这个作家好厉害,转眼又觉得另一位比他更优秀更出彩,如果不是昨晚偶然提起,我可能要忘记他一段时间了。事实上,我总是记不住外国人名,我曾翻开过著名的《红与黑》,可是实在是记不住主人公的名字,所以它依然躺在我的床头;我大概读了三遍《简爱》,但我至今记不住男主人公的名字。但我记得马克.李维,还记得他的阿德里安,凯拉,沃尔特,很神奇的,对吧?
这位脑洞奇大,想法也稀奇古怪的作家,总是不断地给我惊喜。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感情关于轮回的故事,在中国日益商业化的出版业,它可能会叫《相爱穿越百年》,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一个谈谈恋爱撩撩妹的爱情小说,似乎也不对。
波士顿鉴画专家乔纳森,在小时候被父亲带领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被19世纪画家拉德斯金的自画像深深吸引,从而自己的整个人生轨道也围着拉德斯金转了,他成为了拉德斯金最权威的鉴画专家,他不止一次的感叹,究竟是父亲把他带到这条路上,还是命运指引他去研究拉德斯金。 如果让读者来总结这部小说,其实是很困难的,虽然框架不如《第一日》宏伟,但是这本书感情方面的描写更复杂一点,书的开篇乔纳森与画家安娜准备结婚,但是好朋友告知将有一场拉德斯金的画展把乔纳森从波士顿带到了伦敦,并邂逅了女收藏家克拉拉,他们之间有奇怪的感应,拉德斯金没有署名红裙子女孩,研究“似曾相识”的神秘老妇人,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冷漠的安娜,让故事的走向有些扑朔迷离,完全不会出现看到开始就猜到结局的囧况。何况结局本身还有点扑朔迷离,我理解的是乔那森和克拉拉是在医院去世了,然后在来生相遇相爱,开篇的信件也似乎在传达这一信息。 “两个灵魂的相遇,为的是最后融为一体。一旦相融,他们互相依靠,不再分离。不论来世今生,都能重新找回彼此。”(引自文中号称研究似曾相识综合征的神秘老妇人) 对于作者描述的前世今生,其实我还蛮感兴趣的,我们总会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脑袋里一晃而过,作者或许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我不知道作者的灵感来源,但是如果真如我所猜测,我想我和作者可能在某方面会有一点共鸣,虽然我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但我也被会不会有来世今生这个问题所吸引,比如我常常看到战争记录片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想哭,而我本身不是个泪点低的人,还有种亲身经历过的感觉,我也曾和朋友开玩笑,我可能是二战时期战死沙场的士兵,但朋友们更相信是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后遗症。
似乎是受马克·李维的影响,我也好玄幻,在说什么啊。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二):穿越时空的爱情
从办公室的小妹妹那里借来了这本书,第一眼看到作者的名字,就觉得好熟悉,感觉自己应该之前读过他的作品,果不其然《偷影子的人》,可是我现在完全不记得关于这本书的任何情节。
第二眼看到的是书的封面,九个穿着裙子戴着帽子没有面孔的女人像,很不喜欢,觉得很不好看且有点怪异,我甚至没有看出来是人像。如果没有看到推荐,事先也没有听闻作者大名,那么凭封面,我肯定是不会在书店买的。
然后翻开扉页,看到简介,才知道这是一本爱情疗愈小说,且是围绕一幅《红裙女子》的画而展开的,男女主角因画而结缘,顿时有点理解封面的设计了,深度契合啊。
一口气读了两章,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然后完全没有感觉是翻译过来的,很流畅,太符合我平时的阅读风格了,不知道是作者写得太好,还是译者翻译得太好。比起之前我花大价钱买的精装版的《基督山伯爵》,实在是读起来畅快多了,看推介《基督山伯爵》故事内容也是很精彩很经典的,但译本根本读不下去,我原谅自己的浅薄,果断地放弃了阅读。之前听说人跟书也是有缘分的,大概我跟它没有缘分吧。应该跟很多东西都讲究缘分,不然就不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你却没有任何欲望,而你心心念念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却一文不值。
可是读了两章,我都没有发觉这会是爱情疗愈小说,丝毫没看到有恋爱的痕迹啊,男主角一开始就有一个未婚妻,根据我看肥皂剧的经验,他们两的爱情肯定不是故事的主线。
然后爱情故事的女主终于姗姗来迟。男女主角一有身体接触就会天旋地转,看到好多过去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玄幻,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了,穿越剧看多了,有点小反感。但让我继续下去的是,一个个疑窦,我也想知道主人公耗费大量心血想要破解的谜团以及主人公自身的秘密。
沃尔顿太太一出场,就觉得这个人不简单,说的话似乎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哲理,我读了几遍都似懂非懂,似乎赞同又似乎反对。不过对于她说的, 凭借强烈的情感,爱恨皆可,就可以回到下一个轮回,而且在下一个轮回中,可以带着前生模糊的记忆 ,倒是很有兴趣。男女主角一见面就似曾相识,那是因为他们的爱恋穿越了时空。我丝毫不记得前生,是不是意味着情感不够强烈。
作者很精心很巧妙地设下了一个一个悬念,带你进入书中的故事,有一个地方是作者留下的悬念,一开始我却以为会不会是作者或译者的笔误,为自己的浅陋汗颜啊。
除了用穿越时空,乔纳森,克拉拉,沃尔顿太太,安娜这些人的事,总觉得没法解释,尤其是在那副用血染红的《红裙女子》画中,检出的DNA与克拉拉有直系亲属关系,可是那副画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啊,克拉拉能活那么久吗?如果是投胎再转世,不也是换了父母换了DNA吗?我很难得看一本小说还回看,总想理清思路,但是感觉好混乱啊。作者的思维太跳跃,非我这个小文盲能理解的。
不纠结那些了,小说就看个大概情节吧,反正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爱丽丝因为怨恨,使用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使乔纳森和克拉拉相遇相爱又最终分离。幸运的是安娜最后醒悟了,在她的帮助下成全下,乔纳森得以有机会在克拉拉弥留之际去到她身边,得以跟她一起死亡。有的人只能在死亡中寻找到美丽,乔纳森毅然决然地跟克拉拉一起走向了下一次的轮回中。死亡不过是新一轮的轮回,是美好的开始,所以并没有让我感动。
但突然很羡慕克拉拉,尽管困难重重,乔纳森坚定地一路披荆斩棘地向他过来了,不惜牺牲生命。很羡慕乔纳森和彼得,身体与心灵都住得很近,一个人有麻烦,对方几分钟就来到身边,那种感觉光想象都觉得很美好。那么,我到底是羡慕克拉拉多一点还是羡慕彼得多一点呢?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三):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对马克?李维的认识,从《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偷影子的人》到现在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作者把一些微妙的奇幻用情感串联起来。爱是永恒,似乎只要够强烈,相互够坚定,就算是死亡阻隔,时空交替,都依然会在相视的一瞬认出对方。似曾相识,便是那种解释不清的情愫。
经过一个世纪,老画家把对女儿的爱藏在画里,围绕这幅神秘失踪的最后遗作牵引着关系人几世纠缠,有爱有恨,其中的阴谋,疑团,压抑不住的痴迷都在作者稳稳的讲诉里一点一点铺开。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试想生命的轮回转换,人在死亡后离开躯体,失去生命迹象,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存在。我不知道那将会是怎样一种体验,但我珍惜每一次的‘似曾相识’,让我们say hi,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时间那么玄妙,我一直没有想通这个概念,它标注了生命的长短甚至宇宙的存在。
书中执念最深的人是那个戴钻戒的老人,处心积虑的要男女主人公相聚又分离,她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时间其实是个充满了能量粒子的维度空间。每种类别、每个个体、每颗原子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穿越这个空间。是时间容纳了宇宙,而非宇宙包含了时间。” “我们也曾经相信地球是平的,是太阳在绕着我们转。大多数人仅仅满足于他们所看到的。有一天,我们终将理解时间和地球一样,是在不停地转动和扩大的。”“我们总是很害怕,因为我们还未做好准备。我们其实和先祖一样无知,认为所有超过和妨碍我们知识框架的事物都是超自然或艰涩的。我们热衷于研究却害怕发现。我们依靠信念来回应恐惧,这种做法有点像以前的海员。他们拒绝环游世界,因为他们确信:一旦远离他们熟悉的环境,世界将深陷于一个无尽的黑洞。”
虽然老人是个反面角色,但这些概念依然引起我的思考,在时间的维度里,生命是否存在另一个轮回重演?
而安娜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让我有些困惑,这个被母亲利用来报复的女人,最后选择放手,其间有隐约讲到安娜在工作室的画作十分出色,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画作者。但在协助母亲的事件中究竟知情多少呢?
以书信开头,读信结尾,圆满的一个轮回,我们回到另一个生命里,继续我们的爱情友情。记得给孤岛寄去汇票。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四):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命中注定
每次读马克.李维的书就像看了部法国电影,这里面的法式浪漫一点也不少,甚至还带着点迷幻色彩。在这本新书《在另一种生命里》依然不失悬疑的情调。
你相信轮回吗?近年来诸如穿越、时间胶囊、三体的话题很热门,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小说。这些作品中,大部分都用了时空运行的角度加以描述,时而平行时而交叉。这本书里的故事,却是从生命出发。作者认为,生命之源是:情感!
现实的生活让我选择相信日久生情而非一见钟情,但若要跟我聊缘分,我是期待不期而遇的爱情的。即将与安娜成婚的乔纳森在伦敦的一家小咖啡馆遇见克拉拉,情不自禁的他为嘴角沾了奶泡的她递上一张纸巾,这个动作的缘由来源于:似曾相识!当他们两指尖相触,眼前的环境发生天旋地转的变化,仿佛回到另一个世纪的风貌。这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触电的感觉,而是灵魂的叠加,是另一个生命住进了他们的身体里。这种强烈的情感足以促使一向理智的乔纳森选择放弃未婚妻安娜,打算摊牌。而当他回到波士顿的家中,却看到了从未认识的最真实的安娜,也是谜底即将揭开的序幕。
不得不说这本书里最成功的一段文字,是遇到克拉拉的当天晚上,乔纳森发给安娜的一封传真。因为信的开头,称呼是克拉拉,内容却是和安娜切合。初读这一页的时候,我曾怀疑是这本书的印刷有误,读到一半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人物关系和角色名称。于是我又回头翻了前面一个章节,我的逻辑应该没错啊。这下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悬念的开始。正如我所想,接下来的内容,便是一个接一个的悬疑,马克.李维并没有马上说明乔纳森写错了称呼,是隔了一章之后才借另一个人物彼得之口说出实情:一面之缘,乔纳森便对克拉拉魂牵梦萦。
重新说说作者马克.李维,我看待他的作品就像香港女作家亦舒之作,每一本都是必读。其实他们的风格一点都不像,之所以这么比较是因为,他们的文笔都很鲜活。他们的小说故事离现实生活都很远,亦舒的作品很多老少恋、霸道总裁这一路的浮夸,马克.李维写的故事倾向于艺术家的幻想。但他们的优势都在于把人物描写得很生动,很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一直追逐他作品的原因。
正如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好奇事情的真相是怎样,我反而更想知道克拉拉这个人物的结局会怎样。我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不会存在,但像克拉拉这种性格和命运的人是绝对存在的,并且极具魅力。
我还是不相信一见钟情,因为,我开始相信,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命中注定。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五):前世今生脑洞还是比不上中国作家
这真是我看到过最平静朴素的前世今生矢志不渝爱情文了
讲述的是为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正名的故事 乔纳森从小不知为何被这名神秘作家所吸引 一直从事着与之相关的艺术鉴赏工作 偶然的机会得知了最后五幅画的存在 不惜告别未婚妻前往伦敦 在画廊里遇见了今生挚爱克拉拉 不仅因为美貌 学识 谈吐 还有两人相触的那一刹那惊起的回忆 好似相逢已多年 因为画作而在一起工作的两人 慢慢沉入爱河
另一边的未婚妻 其实与母亲沃尔顿夫人一直关注着乔纳森 让他与克拉拉相爱后强行让他们分开 理由甚是可笑:在过去的每一世中 乔纳森和克拉拉都相爱 而处于报复和嫉妒 沃尔顿夫人都从中作梗拆散两人 像一个没有休止的轮回
故事的结尾当然是happy ending 未婚妻在最后倒戈 帮乔纳森等人告了沃尔顿夫人 新的轮回展开 和画家的画作一起
阿看后没太多感觉 只是惊讶于外国人不算太熟练的前世今生脑洞和强行打开的画家画作和努力拼凑的故事剧情 不算太无聊但也真的没多少内涵 本来还期待着一些更有深度的深层次的内容 但也无望
还是有点失望吧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六):生命中的另一种印记
关于正经的文学,不仅想到俄国和匈牙利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比如马洛伊·山多尔,其实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来讨论。那些文学大咖自不必说,大、小仲马,巴尔扎克、可以列举无数的让人耳熟闻详的名字,其实法国文学有个特点,那就是儿童文学、思想体系、打诨插科的文学都有,对于情爱小说,可算有一套完整的套路。
法国小说《情人》,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让人看过以后不仅是欣赏其中的暧昧和香艳,更是些许的惆怅和烙印。
法国人的浪漫是有名的,就连二次世界大战的焰火也无法磨灭,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让自己快乐,就是一种美好,那么如果能够再接再励,让他人觉得浪漫则更好。
有时候,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起一处场景,似乎在记忆中非常熟悉,但是确实想不起来在哪里,或者何时去过那个地方。
有人认为,这是前世的记忆,也许是一种让人无法辩驳的回答,但是这些记忆留存着其实是一种无奈,不如扔了就好。
唐代崔护写的著名的诗词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也是作者对记忆中的美好的一种无奈诠释。
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写了一个男女主角在脑海中似曾熟悉的记忆,继而发生穿越时空的爱恋,笔者曾经写过一部以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为背景的小说,原名叫做《穿越时空爱上你》,后改名《父为媒》,主要是男主角是在主的关怀下穿越时空的,所以比较贴切主题,希望喜欢的豆油可以抽空到起点中文网看看。
生命中的似曾相识的那些,是生命中的另一种印记,无法忘记,我们要做的是学会珍惜。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七):生命便是爱恨情仇的交织
在所有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之中,感动人的并非爱情本身,而是苦难对人的考验,爱情于此的作用就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以突破束缚。
马克?李维的《在另一种生命里》讲述了一个在时光中流转的爱情故事,古画鉴定专家乔纳森与画廊主克拉拉的宿世情缘,李维的这个故事有着有着很大的时空跨越,他将爱情的经纬延伸至过去、现在、未来,在经历了生死轮回之后,爱情带来的眩目感并未随着生命消亡而流逝,而是藏在心中静静的等待着,直到遇上前世的爱人再次唤醒心中的情感。
在这个故事之中,李维继续保持着用美好而温馨的角度去书写单纯而深刻的事物, 李维曾经说过他父亲如是教导他:“因为我们在伤痛过后还有能力继续去爱别人,我们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相信爱是代代相传的信仰。” 法兰西人天性中的浪漫令李维的创作一直回绕着爱情,就如他父亲的教导,“爱”已经成为了他小说之中的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的不亚于宗教带给人的力量,在小说中乔纳森与克拉拉便是凭着心中的爱而找回前世的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感情的传递。”虽然李维的故事一直以拉德斯金的遗作《红裙女子》为线索,但这幅画作却被李维以隐喻的形式宣示情感的重要性,故事中乔纳森亦说:“艺术源于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它能超越时间,获得永生。”在人类的情感之中最为强烈的便是对立的爱与恨,而这正是构成这部小说的基本元素,也是故事中人物的源动力。
巴尔扎克说:“感情在无论什么东西上面都能留下痕迹,并且能穿越空间。”正是因为至深的感情,乔纳森与克拉拉由心中爱情所爆发出的力量超越了生死;而由恨所释放出的能量一样能将人从天堂拉进地狱,沃尔顿夫人便是凭借心中延绵不绝的恨意才得以不断地重生,在前世记忆的指引下从而实施着对克拉拉两人的报复。
李维在故事之中说:“生命之源:情感!”但在这个故事之中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极端,爱能让人超越对生死的恐惧,排除命运予人的苦难;同样恨也让人心生黑暗,自私的去伤害别人。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他们用坚韧的爱情突破了轮回之中生命的消亡,同样的仇恨也在心中生生不息永不磨灭。李维在小说中没有用理智去剖析情感,也不去思考爱与恨的本质,他只是很单纯的讲述着受困于情感之中的人们。或许正是李维坚定的相信着由爱构成的信仰,所以他的小说之中一直以爱为主题,小说的结局让这原本残酷的故事变得温暖。
这个故事让令人开始关注:我们面对的爱情是否坚固。异性相吸的原理让我们总是很受容易就被外境撩动了心弦,爱情似乎总是来得很忽然,一个偶遇,一个声音,一个眼神,便让我们不知所措,当爱情来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总是那么的热烈,但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爱情能延续多久,一年、两年,还是更长的时间,还是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便可将我们的爱情磨灭,我们怎样才能将爱情延续下去。
现实中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之后热烈激昂的爱情便会悄然隐退,有的只是生活之中的习以为常,浪漫不复存在。爱情离我们有多远,能坚守多长时间。两个朝夕相处的人怎么样才能保持爱情的新鲜度,怎么样才能让爱情一直持续下去,难道只有苦难才能唤醒人们对情感的珍惜,难道只有分离才能激起人们对于爱情的热烈。
这就是李维想告诉我们的事实――坚定我们的情感,即使在无聊的生活之中也不要让苦难来考验我们的爱情。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八):穿越时空只为等到你
《在另一种生命里》是关于一副画《红裙女子》讲述乔纳森和克拉拉俩人的爱情经过了好几个世纪轮回,依然那么光鲜明媚,如一缕春风一样吹拂心田。无论经过多少光阴,依然能够在相逢的时候擦出爱情的火花来。
书中大反派沃尔顿太太她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节奏来创造或摧毁自己的生命。年华的流逝并不能让我们变老,其实,让人类老去的是我们不断消耗和更换的能量。这种能量是生命之源:情感。
爱和恨是我们感情的两个极端。
强烈的爱可以让我们在冥冥之中找到彼此,强烈的恨也可以让人一直活着只为了摧毁别人的爱。沃尔顿太太看着他们相爱,再亲手毁灭他们的爱,这得需要多大的恨啊。最无辜的应该是安娜,她本可以找一个爱人,相爱,携手一生。但是因为母亲的恨,让她牵涉其中,一轮又一轮的循环着复仇的故事。
不可否认,作者通过沃尔顿太太说出的关于时间的话,确实让人深思。她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时间其实是个充满了能量粒子的维度空间。每种类别、每个个体、每颗原子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穿越这个空间。我今后也许能够证明是时间容纳了宇宙,而宇宙包含了时间。
什么是永恒的?时间吗?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来和它比较的话,如何来说时间是永恒的呢?时间在不断的流逝,如同伸手去抓盆里的水,水会顺着手指缝全部流逝掉,一点儿都不剩。
爱牵引着乔纳森探寻《红裙女子》上颜料秘密的过程中,发现了安娜和沃尔顿太太的秘密——不断轮回的沃尔顿太太丝带着无法消逝的恨意,一次又一次地让乔纳森和克拉拉相遇相爱,并且使用一切手段让两人分离。然后这次终于让爱丽丝事与愿违了,乔纳森毅然决然地跟克拉拉一起走向了下一次的轮回中。他们因为爱,在一起,也是因为爱而分开。
好在最后,他们在俄国相遇了。爱终究是战胜了仇恨。
作者马克.李维是“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他的第一本小说也正是写给他的儿子的。他37岁完成处女作《假如这是真的》If Only it Were True。他的写作动机十分单纯:让儿子三十岁时能遇见三十岁的老爸,了解他的心情。受编剧姐姐的鼓励投稿,没想到大获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看过他的另外一本小说《伊斯坦布尔假期》,里面男女主人公的爱也好像冥冥之中注定的,总是带有一丝神秘的色彩。但是爱却是存在的,正是因为爱的存在,他们才能遇见彼此。
他的小说让人看了,最后总能感受到温暖。过程中带有探险的味道,身边从不缺少一位挚友,无论是情节还是对话都让人看了不想放手。这就是他小说的魅力之处。
仇恨是一种能让人生生不息的情感,安娜的妈妈沃尔顿太太就是因为时时保持这份情感,才得以不断地重生。每次找到他们,破坏他们的生活。
爱和恨都是构成生命的实体,而不只是生命的看客。感情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每次乔纳森和克拉拉重新相会都是因为感情。《在另一种生命里》,俄国画家把对妻子和女儿的爱倾注在这一幅画中。
人经历生死轮回,而画似乎打破了所有油画变质的规律。画家弗拉基米尔到底做了些什么使他的作品随着岁月的流逝非但没有走样,反而变得更加美丽?
唯一的解释就是强烈的爱!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九):这一碗爱情鸡汤,这酸爽不敢置信
看完这本书,我其实还蛮感动的,惊叹于笔者的想象力,也赞叹译者的文学功底,都是极具浪漫情怀的人啊,对于爱情崇高论极其迷恋,不过,最为读者,我必须极其诚恳
的道出我的心声和观点:对于书中的爱情,不可否认,有一丝向往,但摩羯座的现实天性告诉我,不要盲目迷恋。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的写作手法:从一封书信开始,最后也结尾于此封书信,收尾呼应就像是一种暗示,如同本文中奇妙的缘分。
给大家讲一个网诺段子“看过神雕就知道年龄不是问题,看了断背山就明白性别不是问题,看了金刚就发现物种也不是问题,看了人鬼情未了才懂得死活都不是问题,现在看了穿红裙的女人知道,TMD连时空都不是问题了。”我很想问,对於爱情的拔高,还能有再进一步探索么?
前段时间有部电视剧挺火的叫《花千骨》,电视里,作为大千世界里最后一位神,千骨对师傅有一种诅咒: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这个梗被很多人用来祈求青春永驻,芳华永存。巴特,爱不死,是指爱的精神永存,而不仅是肉体不糜吧。
轮回的爱情,我们中国人也是很喜欢的,相爱的人总是感慨时间的短促,一辈子的缘分开始的太晚,结束的又太仓促,所以我们有往生路,奈何桥和孟婆汤,为那些痴男怨女们的遗憾准备了更多一重版本,只因为一生太短,遗憾太多,遇到真爱之后,时间又总是过得太快,所以我们需要三生三世,永生永世来记住这一份爱或这一段恨?????
我们人们对于爱情真的存有太多太过于美好的幻想了,我总是不经意在思考,如果,真有一种爱情,能抵过时间,空间,性别,年龄,物种,生死,在爱情至上的文学,电影等诸多艺术作品,这些物理上,医学科研上的种种世界级难解疑难杂症都可以成功抵御,为什么这世上还有那么多不能在一起的怨偶,为什么爱情里还有那么多遗憾。这种命题虽然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幻想,貌似并不科学。真的,谁能告诉我,爱情怕什么,哪道坎是不能被跨过的?
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对爱情曾经有过失望的人,尤其是还沉浸在爱情伤痛里的那些人,也推荐给那些永怀爱情美梦的少男少女,尤其推荐给在爱情里挣扎的痴男怨女,最后,推荐给单身狗,想告诉你们,爱,迟早会来,最晚也会在下一个轮回,你一定要等到它,然后开始生生世世的纠缠吧,这是对于单身狗最好的爱情诅咒·····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我几乎要相信这种永恒
在看到书里的神秘老妇人出现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啊啊,果然是马克?李维的风格啊。”
看到网上一篇书评上说马克?李维是个很会写畅销书的作者。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马克?李维无疑是个很聪明的作者,很容易成为畅销书的几个因素,在他的书里几乎全有,比如情感、悬疑、穿越、超能力等。
在我看的马克?李维的作品里,无一例外都有一些奇幻的东西。《偷影子的人》里是偷影子的超能力,《伊斯坦布尔假期》里是算命师的预言,在到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是灵魂的轮回。这些特别的设定总能在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实在“狡猾”。
来具体说说这本书吧。故事围绕一位19世纪的名叫弗拉基米尔?拉德斯金的画家的神秘消失的最后一幅画而展开。他算是隐藏男主了。(笑)
波士顿的著名绘画鉴定专家乔纳森为了追寻弗拉基米尔的最后一幅画来到伦敦,与伦敦的一名年轻的画廊主克拉拉美丽邂逅。
故事开篇不久,乔纳森与一位老妇人的深奥对话揭示了全书的主题——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不会消失,那就是情感。强烈的情感会伴随灵魂再次轮回,生生世世。
另外,艺术源于情感,这就是那些经典能打动世世代代人们的原因。
这个主题让我想起《仙剑奇侠传三》里面的徐长卿和紫萱,尽管徐长卿已经不是顾留芳(徐长卿前前世),但是当他看到紫萱的第一眼,似曾相识的感觉出现,爱意无法阻挡地复苏了。强烈的情感不会因为死亡而消失,它穿越时空在另一个生命体里延续下去。
乔纳森和克拉拉就是这样的。自从在咖啡馆相遇的那一刻起,乔纳森的目光就再也无法从克拉拉身上移开。而克拉拉同样觉得乔纳森似曾相识。随着弗拉基米尔的最后一幅画《红裙女子》的谜底一点点揭开,我们终于发现,原来乔纳森和克拉拉在前世、前前世就是相爱的恋人。(具体的我就不剧透啦)
也许只有在小说里才有这种永恒的爱吧,我几乎都要相信,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不同外形的躯壳,内里的灵魂一直没变过,,怀着前世的记忆,带着唯一的思念,来寻找在这一世的那个唯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