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的读后感10篇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是一本由[法]托克维尔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1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读后感(一):历史也可以很生动

读托克维尔的《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最大的感受是:当我们能够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回顾一段历史的时候,便不会像阅读历史课本那样感到枯燥、乏味与刻板。因为我们“看到的”、“经历的”都是“正在发生的”。

作为一个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人,埃里克斯?德?托克维尔恐怕比任何人都有资格去记录和评说这段历史。从1848年革命之前的概况、宴会运动、2月22日的骚乱,到大臣们的抵抗计划、国民议会第一次会议,六月起义的始末,等等。托克维尔一方面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发生前后的法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社会状况以及革命形势。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他自己对政治形势的判断,对社会发展、执政者的观察,以及与统治者、社会名流的交往的经历细节。

如果只是把托克维尔的画像摆在面前,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文学家或者诗人。他清澈、坚定的目光,他忧郁、沉稳的气质,都令他和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的身份相距甚远。而他写作这本回忆录的初衷也是为了寻求一种内心的整饬与平和。但是,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去充当历史的记录者,而这将为后世留下极为珍贵的参考与研究资料。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既没有被修订,也没有被托克维尔做任何修改。整本书的语言风格都极为亲切、自然、生动。如果不是以历史和政治为主题,我们几乎可以将其想象为一部小说作品。期间,托克维尔多次提及法国人对戏剧的热爱,就连革命也带有某种“表演”性质。而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文学性与生动性。书中还配有大量人物肖像、照片,建筑物、社会历史场景绘画作品,辅助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虽说《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的首要价值在于对法国历史乃至整个欧洲革命历史的参考与研究方面,但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更加关注的是回忆录中那个天资聪颖、为人正直、尽自己所能为人民的自由与尊严争取与奔走的托克维尔。在这样一位伟大政治学家的叙述和回忆之中,历史和政治这两种最为枯燥的学科居然也变得生动和形象起来,开始有了令人咀嚼不尽的营养与滋味。

托克维尔的热情、理想与信念,他对民主的深刻认识,他作为一个亲历者的坦诚与从容,都将令阅读过《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的读者对这段历史产生更加客观、生动、深刻的新认识。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读后感(二):托克维尔回忆的法国革命

法国从来没有缺席过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甚至它要自己创造出属于法兰西自己的历史,那是血雨风腥的时代,也是觉醒与疯狂的时代,那些冲锋在前,踩踏着尸体与理论,高举法制与民主旗帜的人们,呐喊着未来的名字,幻想着过去的撕裂与未来的建立。生活在当下的较为和平的环境,有点难以想象那些充斥暴力的画面,也难以看得出他们究竟为何要此般地作为。

关于托克维尔,多少人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推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后才知道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对于法国的革命或许更多的知道是一个法国大革命,而二月革命之类的怕是知之甚少。作为贵族后裔的托克维尔,他是一位贵族政治家(担任过法官、外交部长),又是一位革命者,是一位思想家,又是历史学家,多重身份让他面对革命的时候感到有些不自然。他能够看到贵族本身的缺陷,同时又能看到社会的风起云涌表象背后的预言。他预示到了革命的爆发,他看到革命,他反复思考当时那些他亲自参与或者亲眼见证的事情。他的身份与其他人的不一样,其他一些“文人”,或者并未参与到革命,却写下了历史的很多事情,当然,有一些政治家只是负责闹事,而不是看穿事情,或者是书写记录事情。

他撰写下的《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就是他面对历经革命之后的法国的再一次革命的思考。他似乎有些焦虑,作为一名旧贵族,他拥护王朝统治,而法国的公民却没有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似乎一直都在做着一件相同的事情,建立一个政权,推翻一个政权,而二月革命到六月起义,不过如此的恶性循环。托克维尔看穿一切人民行为背后的预言,却又不能够改变什么。

前文说当下的环境和平,难以看到革命的血腥,无法切身体会期间的事情。然而,我们似乎可以从另一种方式来考虑,就是所有的压迫下都会有着最强有力的反抗,激情总能够驱动一群人做缺乏理性的事情,不管这件事情是否被认为正确。革命的激情经过多年的政权更迭早已经在巴黎的人民内心扎根。他们似乎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一般地将革命推进。而作为经历者和焦虑者,托克维尔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国民议会议员,挽救临时政府。他说他不想看到革命的发生。但是他明白地看到暴躁的平民要求取消财产权、废除所有权、实行无差别的平等,这一切又让革命成为了可能,也成为托克维尔的有一次的焦虑。

多次革命的法国,多少让人感觉到唏嘘,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认为作为旧贵族的托克维尔不过是旧制度的维护者。然而,他希望看到稳定而和谐的法国。或许,有些人他看清楚一切,记录下一切,未能改变一切,却提醒着后辈。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读后感(三):贵族视角下的大革命

贵族视角下的大革命

——评《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

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克维尔,出身于贵族(文官型的“穿袍贵族”),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的家族在大革命中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他内心深处最珍视的还是“自由”的价值,他终其一生都饱含对民主政治、平等的重视,以及其又有可能导致对自由的侵害,有一种深深的隐忧——以无数个人头落地为代价的法国大革命,却没有给法国带来应有的民主成果,反而让各种专制者趁机称帝、复辟、建立王朝,这是为什么?托克维尔首先从自身的角度反思这个问题。他在《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中坦言,“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在最严酷的民主和最完美的霍布斯主义之间,我看不到任何可以接受的中间方案:因为人和法律的冲突一旦给国家带来持续的内乱,那就是所有政治体制中最糟糕的体制。”一如卢梭所言,在托克维尔的心中,法国大革命走入歧途,法国上层统治阶级难辞其咎。“国内最有势力最有知识和最有道德的阶级,根本没去寻求驾驭革命的方法,任凭民主由其狂野的本能去支配,使民主就像失去父母照顾、流浪于街头、只知社会的弊端和悲惨、靠自己成长起来的孩子那样,独立壮大起来。”托克维尔认为,那些名人们不仅不去想创造民主的方法,还在立法上阻碍法国民主的健康成长,甚至为了手中的权力、职位施展各种阴谋诡计,把法国引向了越来越专制、腐败的深渊。在《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中,托克维尔尽情地把那些名人的伪善、懦弱、卑鄙、愚蠢揭露了个底朝天。托克维尔对革命的反思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他看来,大革命本来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保障个人自由的平等社会的,这也是“民主政治”的真谛,但是不少人却甘当独裁者拿破仑统治下的“平等的奴隶”。

“记忆之描述仅为我自己。”托克维尔强调,《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绝不是我为公众创作的一幅画。对此,即便我的密友也将一无所知,因为我要自由地描绘自我和他们……”“我乐意在镜子中注视与我同时代的人和我自己。”但是,托克维尔的低调却反衬出思想家的敏锐与深邃,不仅是因为波拿巴政变印证了他的预感,而是因为他对大革命的独特的感受。尽管他对“宴会运动”寄予厚望,但却清醒地意识到:“宴会运动在政治上是拙劣导向,政客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产生了这种独特的感觉。”“在这个如此组成、如此运作的政治世界中,最为缺乏的就是政治生活本身。在后期尤其如此……由于一切事务均根据唯一一个阶级的利益……在它的内部成员之间,人们无法找到各大党派可以相互论战的战场。立场、利益等的异常一致……剥夺了议会辩论的全部的独创性和全部的现世性,从而失去了全部真实的激情。”

托克维尔不但开辟了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一条新的思路,我们也可以从托克维尔的生平与时代出发,去靠近他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一种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革命前的“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但是,托克维尔无奈始终对民众的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和权利意识心存疑虑:“他们不久前所做的一切足以证明他们不可能也不配自由的生活”,因为“他们依然如故,依然浮躁,依然不动脑筋,依然如他们的父辈一样,面对儆戒无动于衷,在危险面前鲁莽轻率。时代非但丝毫没有改变他们……”作为一个热爱自由与独立高于一切的人,托克维尔感到很悲凉,觉得所有的人,“不管是社会党人、山岳党人、共和党人还是自由党人,全部陷入威信扫地的境地,直至对一八四八年革命的独特记忆远去、淡忘,直至时代的普遍精神重新树立起来为止。”

“所有的社会工程,不管它如何以它的现实主义和科学性质自豪,注定是一种乌托邦的梦想。”波普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就是芸芸众生欢乐与痛苦的历史,历史并没有那些神圣的目的。在《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一书中,托克维尔试图在事实与思想、历史与历史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以独特视角研究和反思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世界潮流。在他的潜意识里,法国大革命还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他认为,王公贵族的独占统治再也难以为继,民主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潮,法国大革命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必然要发生的一个事件,具有不容否认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但是,托克维尔却在自觉不自觉中总要诉诸大革命以专制的、专横的暴力手段,这可能是托克维尔“贵族本能”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原载12月17日《虹口报》第03:副刊

http://hongkouweekly.xinmin.cn/html/2015-12/17/content_3_9.htm

-----------------------------------------------------------------------------------------------------------------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qq:472176745)。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读后感(四):看当事人写的历史

1848年是历史课本上必不可少的一段,当年上学时背得很是痛苦。因为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较多,各国革命内战不断,除了英国荷兰几个进行有效改革,避免事态激化的国家以外,几乎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意大利,法国,德意志,丹麦,奥地利,瑞士,比利时等等。

跟法国相关的就有七月王朝(忘了的想想奥尔良鸡翅),二月革命(三个2那天),六月起义(两个2那天),短命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这些主要事件在此书中都有涉及。

可以说1848是多事之秋,这本书就是亲历这次大动荡的托克维尔所写,跟普通讲史的书不一样的是,这本书里面多了当时人们的状态描写,还有作者自己的内心戏。看一个政治家在革命前中后期的煎熬,以及反思,角度独到,配上插图,看当事人写当年事,很有代入感,给读者一个机会回到那一年,认识这个品格高尚的人。

如作者所说,这本回忆录是他写给自己的,一本自我消遣娱乐的书,揭露了很多人当时行为的动机,不会因为有顾忌而曲笔,所以读着难免有点儿零散的感觉,但也正是如此,才觉得跟作者很接近,就像听邻居老王给你讲张家长李家短,赵家丢只狗一样轻松。只不过书里的张家李家换成了查理一世,威廉四世,路易拿破仑,丢只狗其实是亡了国。

这书不用拿太严肃的态度来读,看随笔一样的了解那段历史就好。整个读下来,觉得再动荡的时局,走马灯一样更迭的政府也不过是历史上短短的几年,教科书上的几段文字而已;再精明的人行为动机也不过是阶级利益加私欲,图片中的人也都生动起来。一个一个活灵活现的来耍宝,当时的伟人也会有婚姻的烦恼,一样会吐槽他国的国王有多挫。

当然书中除了碎碎念,也有作者对革命的看法以及时局的分析。

托克维尔经历了五个王朝,又参与政治,见过一堆国王的起起落落,也经历了几次革命,退出政坛后,隐居生活,由当局者变成旁观者,开始回忆反思,制度,革命,民主这些问题。他对革命的看法是阶级矛盾的必然产物。用马克思的话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伟大战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有道理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要流血要有牺牲是必然的,尤其是政权的更替,政治制度的改革,即使你个人不愿见到,但也不能阻止历史的进程。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读后感(五):一部研究1848年法国革命的必读书

前两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一次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随后这本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家争相阅读这本书,这位出生于1805年的法国思想家重新步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就是享誉中外的《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曾经出版过董果良的译本,泽惠很多后生。《旧制度与大革命》和《论美国的民主》这两部大作都是被列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的。在我看来,托克维尔的这部《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虽然不如前两者名声大,但绝对值得一读。作为1848年法国革命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这本部著作是研究当时法国革命的必读书。

这本回忆录分成三个部分,相当细致地描述了1848年法国革命的整个历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光光是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件的细节,还具体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和看法。换句话说,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事件背后当时人的一些观念和想法。这样的描述对我们后来来更有参考价值。在事件中揉进了思想,把历史哲学融入了历史本身中,这样的著作当然是上乘之作。

1848年法国革命,不是仅仅发生的1848年的革命,它其实是一个历史延续发展的过程。在1848年前后两年间,发生了很多事件,粗粗罗列一下,有君主立宪、复辟王朝、七月王朝到七月王朝的崩溃、二月革命、六月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到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的种种争斗、共和国的诞生与失败等等,这个历史过程,在书中都有所叙述。

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在托克维尔看来,是两大阶层争斗的结果。在作者看来,当时的社会已经被划分为上层与下层,上层就应该包容全国的政治生活,通过它们来体现下层的政治诉求和对这种诉求进行有效地限制。社会最可怕的就是分成两个集团。一无所有的人因欲望而结成一体;略有资财的人则因恐惧而结为一体,这样争斗就不是发生在议会中,而是发生在社会上,革命就可能爆发了。

《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读后感(六):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托克维尔的焦虑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中国的“人人争读”(凤凰网评论),让托克维尔在遥远的东方又火了一把。有价值的思想,历经思想实验和历史现实的双重淘洗后,超越国别,超越时间,仍旧放射出不朽光辉。

托克维尔既是一名思想家,亦是一位革命者,同时又是一个贵族政治家(担任过法官、外交部长),并最终定格在历史学家、政治社会学家……这些多重身份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扞格,但在法国传统中,却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文人从事政治,政治家搞文学创作,贵族带头闹革命……早在托克维尔出生前的大革命时代便已成为常态。

托克维尔的出众和独到之处在于,他同时拥有这些身份,却雅不欲以任何一种身份自处,更不愿自始至终抱持某一种身份。律师罗伯斯庇尔成为理性僭妄的“最高主宰”而难以自拔,传教士富歇成为政坛上翻云覆雨的变色龙……法国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几乎都无一例外将自己的原初世俗身份全盘抛弃,义无反顾地拥抱了政治,成为纯粹的政治人物。托克维尔却说:“我偶然会遇到一些文人,他们从未参与公共事务却书写历史,还有一些政客,他们只热衷于制造事件而从不想去描述事件。”(《1848年法国革命反思录》页码,下同——第85页)

时代在变。已经经历了大革命、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反复阵痛的法国,多少留下了政治之外的一些空间,让人们有机会从政治怒涛中金蝉脱壳。被推翻的拿破仑、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均得以善终,托克维尔也得以卸脱政治身份,在隐退之后“反复思考当时那些我亲自参与或者亲眼见证的事情”。(第5页)

博能返约,杂能归粹。一个时代的智者,自然有着比同时代人看得更早、想得更远的见识。他有着分析革命的学识,也有预言革命的能力,更在革命爆发后,身处其中。“在议会里工作的十年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革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848年革命爆发时,托克维尔正在议会工作。(第109页)这本《1848年法国革命回忆录》,更集中展现了托克维尔的这种见识,或者说是——焦虑。

是的,焦虑。托克维尔的焦虑来源于,在法国数十年来接二连三、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中,他看到的历史进程既非跳跃攀升,也非螺旋上升,而是拉锯前进着——法国经过数十年的革命——无政府状态——专制复辟——继续革命,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1848年革命,从二月推翻国王,到六月起义,

他能够洞悉、预言这一切。

在革命爆发不到一个月之前(1848年1月29日),托克维尔在议会演说时提到:

……人们告诉我没有暴乱,也就无所谓危险的存在;因为在社会表面不存在明显的秩序混乱,也就没有即将到来的革命。先生们,请允许我告诉你们,你们都被表象蒙蔽了。的确,现在并不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但革命早已深入人心。(第17页)

革命的激情挣脱制度的羁绊,民主的泛滥冲破自由的藩篱。2月24日革命爆发,目睹民众武装侵入议会,在场的托克维尔却抱持着独特的冷静:“我一直在座位上坐着,虽然全神贯注,但并不十分激动。……这些场景毫无庄严可言,因为它们根本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原因何在?

答案是——“我们法国人,特别是巴黎人,总喜欢将对文学和戏剧的回忆与最严肃的示威活动搅合在一起。”(第73页)

革命,对于法国人而言,并不困难。革命,并非是手无寸铁的人民大众,对抗全副武装的国家机器。相反,自大革命之后,特别是拿破仑帝国之后,法国政府愈来愈软弱,又根本欠缺“旧制度”所长期积累的荣崇、正统和神圣性,这都让法国人的革命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仪式化,以至于革命者刻意用文学和戏剧来塑造革命。托克维尔冷静地观察出,“七月王朝是我见到过的最腐败的政府,而且也是最不残暴的政府。”(第51页)“七月王朝在面对胜利者的时候,它没有做任何抗争就倒下了。”(第83页)

然而,法国人并未能在每一次革命中创发多少新的自由,也并未能够守护住多少已经取得的成果,历史只是在缓慢地拉锯着爬行。抛去革命、专制、民主的话语交锋和暴力更迭,法国的制度、民情、公民社会成就却收效甚微。托克维尔痛苦地写道:

旧制度之后是君主立宪制,君宪制之后是共和制,共和制之后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之后是王朝复辟时期,接下来就是七月王朝。每一次都会有人说革命结束了。……我们难道只能处于这种断断续续的无政府状态中吗?(第92页)

托克维尔还观察到,革命已经成为惯性,以至于无人愿意为革命负责,却纷纷愿意在革命后收割:

通过民众情绪的高涨来完成革命,通常情况下是大家事先期待很久的而不是预谋的。那些夸夸其谈说他们策划了革命的人只是想利用革命。(第47页)

他在革命山雨欲来之时写道:

一种不安和焦虑让这场运动的罪魁祸首感到十分沉重,他们的内心有一种不确定的焦虑感。(第27页)

与革命进程中各派力量一样,托克维尔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焦虑。不同的是,他在革命前、革命中、革命后都深深地为焦虑所困扰。他在思想实验和现实参与中交叉证实了这种焦虑。

他虽然是亲历者,却也无法阻止这一切。明知革命即将到来,却无法阻止革命;努力参与了革命,却难以让革命取得“建设”。

推翻七月王朝的革命结束后,他决定返乡,参选国民议会议员,挽救摇摇欲坠的临时政府。竞选中,面对质询他坦言:“我不想看到革命的发生。”(第126页)居然当选了。5月4日,国民议会也召开了。

托克维尔反对新的革命,并不代表他否定之前的革命,更不能说明他留恋旧制度。他坦言:“我对君主政体没有任何信仰,对王亲贵族也没有任何感情或遗憾;除了自由和人类的尊严,我没有什么需要维护的。”不过,当他看到旧贵族起来镇压暴动时,他发出了由衷赞叹:“旧贵族是多么的富有活力!”(第230页)

自由和人类的尊严!这就是一个自由派贵族托克维尔的价值寄托。不管是革命还是反动,无分民主或是“专制”,在托克维尔那里,评价他们正当与否,全系于此。旧贵族大肆反攻倒算,平民接连暴动,无疑都违反了这个标准。

托克维尔观察到,1848年2月推翻国王的革命发生后,法国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平民”两大派别,新的革命又一触即发。暴动的平民要求取消财产权、废除所有权,实行无差别的平等。这些人并不具备行使权力的经验和能力,“那些习惯在河里航行的舵手突然发现他们需要在海里航行”。(第112页)托克维尔的焦虑成为了现实。5月15日,国民议会被暴动的平民解散了。紧接着便是六月起义,又一场血腥的战斗。

战斗持续了四天,暴动被镇压了。他终于欣喜地看到暴动终结,秩序重建。他参与了新的立宪委员会,并在之后短暂担任外交部长。不过,1851年拿破仑三世政变再次颠覆了共和制,托克维尔被逮捕后又被驱逐,并永远退出了政坛。

从1789年大革命爆发,到1848年革命,再到1851年拿破仑三世政变,法国既没有构建稳定的宪政共和制度,也没有开拓出稳定的个人自由。中央集权伴随始终,地方自治难以成立,私有产权都还未曾得到公认和法律保障。“民主”让议会甚至无法建立起基本的议事程序,而在他亲自考察过的美国,“900名美国农民都能很好地再现政治团体”。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历史与未来的冲撞,理论与现实的抵牾,法国与英美“闪电与阳光”的差异,凡此种种,都构成了托克维尔的全部焦虑。

“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站立着的,是一个知其所以、清醒有为,却又进退失据、充满焦虑的托克维尔。

不幸的是,托克维尔于1859年英年早逝,没能看到1871年之后法国真正稳定共和制的到来,这种焦虑,伴随了他一生。

幸运的是,若托克维尔看到今天的法国,将不再那么焦虑。

谨以此文纪念托克维尔诞辰110周年。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