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纵情一曲》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纵情一曲》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纵情一曲》观后感10篇

《纵情一曲》是一部由阿伦·雷乃执导,萨宾·阿泽玛 /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 卡罗利娜·西奥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纵情一曲》观后感(一):《纵情一曲》:死亡即是你醒来的瞬间

(芷宁写于2015年5月5日)

作为法国著名导演阿伦·雷乃在这个世间的谢幕之作,影片《纵情一曲(Aimer, boire et chanter)》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仿佛一个内心世界丰盈的老人对生死以及情感的随性思考,幽默中透着冷静,诙谐中又饱含哲思,看似轻松惬意,骨子却无言无奈,到最后还有那么一点酷中带冷的希冀。

一直以来,阿伦·雷乃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有着不断的探寻和追求,这部《纵情一曲》的摄影华美,场景设置匠心独具,有戏剧舞台的舞美效果,却又不仅仅是戏剧舞台,在整体的表现形式上,每处场景的设置和人物的形象都有着内里上的有机架构,并通过这些架构,不断向观众传输着主创想要表达的哲学思想。

不错,雷乃的影片擅长从哲学的高度看问题,在这部影片里,每个出场或不出场的人物都代表着典型的符号和意义,在观看的时候,观众可以不断揣摩,自行定义,并乐在其中,如果这中间存在一些过度解读,似乎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毕竟任何解读也替代不了雷乃彼时的创作理念和思路。

影片的叙事基调和雷乃以往的一些作品一样,带着些神秘的色彩和莫测的调子,在这部影片中有几个角色虽然总出现在剧情和对白中,却始终都没有露面,比如引起朋友间摩擦和议论的乔治,再比如朋友们排练业余话剧时的导演,就连年轻的蒂利也只在最后一场戏中露了一面。这其间饱含着一些深思,如16岁的蒂利最终独自出现在葬礼上的画面,仿佛体现着生命的轮换,一种如常的自然规律。

片中的每个人都在谈论乔治的绝症和死亡,仿佛死亡是个明日将至的事,而在整个排练戏剧的过程中,乔治都以对白的形式始终贯穿其中,又仿佛暗示着死亡其实也是一件漫长难耐的事。片尾,雷乃让青春直面了死亡,年轻人的表情是肃穆的,心情是沉重的。较之蒂利的态度,片中三对年老的夫妻或情人,在死亡和青春这两个命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是心向青春的,当然,这也是年老者的秉性,他们排演戏剧,在剧中扮演着明显小于自己实际年纪很多的年轻人,像年轻人一样恋爱,并且健康着。

在患病将死的乔治面前,女人们仿佛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刺激,她们争相照顾他,仿佛他是个能让她们回到青春年少时感受的“万人迷”,她们甚至计划着和他私奔。相对于乔治的大限将至,男人们则有活着的指望,于是观众可以理解为什么当男人们得知他们的爱人想陪乔治单独去旅行时,惊讶过,不解过,探讨过,生气过,却没有绝对的暴跳如雷,做出决绝的事,这里微妙的情感和心态的变化,体现着部分的人性。

路易斯·塞尔努达说:“有些人在生命中匆匆感知体会,他们是即兴者;也有些人需要与生命拉开距离,想看得更多更清晰,他们是注视者。”雷乃用戏剧舞美的表现形式纯化了故事发生的背板,拉开了观众与片中人的距离,却也让他自己和观众看得更多更清晰,仿佛心态平和的注视者,而乔治的朋友们则像即兴者,在这出梦一般的戏中,匆匆感知体会,并将这种体会积极发散出来。

如今在导演雷乃逝去一年之后,看这部影片,不少观众会发现它的确值得期许。或许在创作乔治之死的时候,雷乃也有部分的代入感,他像一个经历丰富看过沧桑的人那样,安静地说出自己对人生的些许看法,至于受众作何反应,已不再是重点,而新一代和他作品是否对接,似乎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事。

伊恩·麦克尤恩说过:“如果生命是场梦,那死亡即是你醒来的瞬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乔治没死,雷乃也没死,他们从那个瞬间醒来,去了别的地方。

(杂志约稿)

《纵情一曲》观后感(二):关于鼹鼠

1 是alain一直想放在电影里的动物,一直没有成功,其他很多电影里都有其他的动物。

2 剧本改编完毕之后alain就想要放一只鼹鼠到片子里,在拍到快结束的时候和制片商量,问其是否还是同意放鼹鼠进片子,制片同意之后,开始做鼹鼠,拍。

3 隐喻:鼹鼠没有眼睛,常年生活在地下,并会打四通八达的洞,现实里alain怕光。电影里的鼹鼠有很大的眼睛,从某种程度象征着导演观察的眼睛,并且鼹鼠在田里的出现连接几家的花园,一出一现,开始和结束,最后结束的scene是集体创作,alain同意的。另外鼹鼠的视角是其高度的视角,是alain特别要求的。

以上是转译,所有原内容均来自电影的两位制片人在巴黎首映时所说。

《纵情一曲》观后感(三):Waiting For Riley

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8/life-of-riley-2014.html

法國著名導演阿倫雷奈(Alain Resnais)於今年初逝世,終年九十一歲。包括短片,彵共執導過五十部作品,臨終之作《愛吧醉吧唱吧》在逝世前三週於柏林影展公映,獲得銀熊獎 Silver Bear Alfred Bauer Prize,為阿倫雷奈的導演生涯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事隔半年,《愛》在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上映,一來給阿倫雷奈的粉絲作最後憑弔,二來亦為下半年阿倫雷奈的小型回顧展作頭炮。先不要深究那不倫不類有形無神的中文譯名,《愛》是改編自 Alan Ayckbourn 的同名舞台劇《Life of Riley》,阿倫雷奈2006年的電影《喧譁的寂寞》(Private Fears in Public Places)亦是改編自此人的作品,看來是情有獨鐘呢。

《愛》是小眾向的實驗電影,阿倫雷奈大玩舞台與電影的虛實:場地極之舞台化,布幕搭建的背景,當中一個簡單的開口,就成了演員/角色進場、出場的地方;用道具堆砌出「室外」景,甚至土撥鼠亦是人偶公仔。過場除了幾幕是取移動中的車外郊區實景外,都是以數幅場景的畫作,配以輕快的音樂,作轉換場景以用。基本上舞台上的限制,包括攝影機的移動,那份疏離及人工化,阿倫雷奈依然刻意保留於電影版中。連人物的獨白近鏡,都配上白底加黑色網狀的背景,令電影感減至最少。無獨有偶,另一著名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近年亦屢屢嘗試把舞台劇電影化,如《玩謝大導演》(Venus in Fur),縱使只有一個場景,但拍得非常有電影味,與《愛》是走完全的相反路線。老實說,比較起來《玩》才是我杯茶。

單說劇情,《愛》自然令人聯想起 Samuel Beckett 一部著名舞台劇《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Life of Riley 中的 Riley,一如果陀,雖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但全程沒有出現過,人物的塑造完全是透過角色的對白而來。故事由兩對夫妻兼 Riley 的好友,得知他患有絕症,只餘下數個月命開始。當醫生的 Colin(Hippolyte Girardot 飾)與妻子 Kathryn(Sabine Azéma 飾);與 Riley 最要好的朋友 Jack(Michel Vuillermoz 飾)及妻子 Tamara(Caroline Silhol 飾),四人各自對這噩耗有不同反應不同的接受程度。最終決定邀請 Riley 參與他們正在綵排的舞台劇,能陪伴他之飾,亦當是他的另一寄托。加上 Riley 已分居的妻子 Monica(Sandrine Kiberlain 飾)及她當農夫的現任男友 Simeon(André Dussollier 飾),總共六人構成整個關於 Riley 的故事。續後三位女仕開始與 Riley 糾纏不清,Jack 懷疑 Tamara 與 Riley 因劇場對戲而日久生情;Kathryn 原來年輕時曾與 Riley 發生關係兼懷孕,Jack 被蒙在鼓裡;Monica 顧念舊情回去照顧 Riley,令男友 Simeon 非常不爽;甚至連Jack 與 Tamara 的女兒 Tilly(Alba Ga?a Kraghede Bellugi 飾),亦扯上了關係。口是心非的對白,最後到底誰人會與 Riley 到外國歡度一個長假,成了後半段的一個懸念。

我們對 Riley 的認識,只僅限於他的好友對他的見解,是透過別人的眼睛看 Riley,到底這是否真實的他?到最後我們依然不得而知。就如透過電影,透過戲劇,我們嘗試觸摸作者的用意一樣。Riley 最後「選擇」因玩樂而死,阿倫雷奈則選擇在終點前一刻,仍然把生命燃燒在電影藝術上,致敬後是時候重溫大師的傑作了。

《纵情一曲》观后感(四):最后一曲

回春

所有老女人都爱乔治“不老的容颜”,她们把陪乔治度过最后时光的资格看做自己风韵犹存的标志,她们为乔治争风吃醋却根本不爱乔治,只是借乔治回春。最后乔治的葬礼,她们也不是在纪念乔治的死,只是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唯有少女看到死亡。

死神

回到影片开始,一群老友筹备一场戏剧,并在剧中扮演一群年轻人,现实中她们都准备与乔治私奔,戏剧与现实的互文,几个老年人在荒腔走板的激情中又体验了一把青春的幻影。可是死亡终究会到来、、阿伦雷乃的畅饮爱情带点自嘲,带点童真,最后接受了死亡。

雷内之心

小鼹鼠是雷内的灵魂,就像心之归属中的水母,我的美国舅舅中的小白鼠,敏感好奇的情感体验者,没有攻击性。不设防、只会逃。没有任何剧本比一个睿智的儿童却要接受死亡更残酷了,至少雷内在临死前畅饮了爱情与美酒,并留下一个电影之神的传奇。

《纵情一曲》观后感(五):我就知道这个电影得打起精神看

上大学时候被《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虐了。

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年轻。

但领教了雷乃电影烧脑的厉害了。。。

今天承蒙小伙伴看得起,请我去北京国际电影节看了这个《纵情一曲》。看的时候依然很烧脑,但至少能看得懂了。

看完之后的感觉,跟看完《一步之遥》有点像,那就是要理解那些场面调度,还真是要再仔细看上几遍才行。

看懂了的:

1.这是雷乃对人生的一个看法,一个总结,作为谢幕之作,我很受感动。真是一位前辈,看过世事留下精彩的前辈。

2.片中两个从未出现的人物,排戏的导演佩吉(似乎是这个名字),与众人口中的乔治,是有重大意义的象征符号。一个是超我,一个是本我。

3.片中出现的人物(三对夫妻),是自我。是自我意识里的多种类型的人格。

4.片中人物(自我)为了排戏聚在一起,听从导演(超我)的安排,其实就是自我服从象征秩序,服从外在的权力,其实他们私人跟导演并无关系。

5.影片都安排的是室外。是自我意识中的人格不断地互动、妥协、控制、反控制……总之是互相影响的过程。但三对夫妻最后复合的场景都是在室内。人格的完整在意识的更深层次上得以维系不坠。

6.科林:理性人格。家里的钟表象征的就是时间,而时间的概念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类依照时间来管理生活。科林在片中频繁看表、提起确切时间就是这个意思。但钟表老是不准,说明理性并不能一直保持不出错,或者说,理性其实是靠不住的。每次科林要与妻子卡琳有更多深入交流时,总是被钟声打断。钟声是理性在情感面前的失常失控,引发的紧张焦虑的隐喻。他在最后演出中表现得最好——当然了,理性在秩序内是最有作用的嘛。

7.卡琳:用剧中的话就是“年轻人的奔放”。她与乔治(本我)在青春期非常亲密。她描述他们的关系时说:乔治会魔法,跟他在一起仿佛时间停止了。这就是人类在青春期的不理性、快乐。她有酗酒的习惯。根据尼采《悲剧的诞生》,还有比酒神更能代表“不理性”的符号了吗?

8.杰克:人格中的抖S。其妻子塔xx(忘了)是抖M。也可以说,前者是主“控制”的强势(特别喜欢管人家的事情,指挥庭院装修,组织给女儿的生日宴会,等等),后者是“被控制”的软弱(她知道丈夫出轨后也没多大反应,亲眼见证其出轨电话也默默忍受,最大的报复就是泼水到他衬衫上,与乔治演对手戏就爱上对方)。但是他们构成黑格尔辩证法式的主奴关系。最后杰克跪下来求妻子不要走的时候明明头上还戴着王冠,但他不能失去他的奴隶,导致自己反而成为了奴隶。

9.莫妮卡:她代表“对存在感的需要”。她开始抱怨与乔治分开是因为他不听她讲话,与他无法交流。与农夫在一起是因为“单纯地爱我”。但乔治在另一个女人(卡琳or塔xx,忘了)口中明明是一个特别善解人意又温柔体贴的人。其实莫妮卡就是喜欢别人重视她,喜欢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农夫对她的依恋、乔治死前需要被照顾)。本来她已经不喜欢乔治了,却由于另外两个女人的竞争,变得特别积极主动,还非要和乔治去旅行。这就是“刷存在感”。

10.不同人格之间本来就存在矛盾,而他们又拒绝沟通妥协,构建外在的象征秩序(排戏)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帮助。本我是维系他们的唯一关键了。因此三个女人被乔治吸引。如果不是隐喻的话,怎么解释丈夫虽然在意妻子的移情别恋却没有愤怒之情?因为乔治(本我)是他们的好朋友(唯一能维系他们的东西)啊,他们是无法割舍掉的。

11.其实本我也离不开自我。乔治独居的时候守在自己的小小堡垒里面,脏乱差得一塌糊涂。所以他积极参与了排戏,参与了生日宴,在与自我的联系中才能获得生命力。

12.乔治注定要死,但他想去特纳里夫岛那就是死亡冲动了——特纳里夫岛发生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难。

13.本我既有死亡冲动,也有生存本能。他带上蒂利(生命力与希望所在)就是证明。最后蒂利在他的棺材上放了一张长着天使翅膀的骷髅的照片也有此意。

14.象征秩序(排戏)是不可见的——拉康的“漂移的能指”……

15.蒂利最后在葬礼才出现,之前都不露面是因为她作为新的自我还未出现在意识层面。她只有体会到割裂(与乔治的分离)才能进入象征界。不好意思又拉康了。

没看懂:

1.为啥科林夫妇的庭院里的灯亮了之后,背景幕布上的不是影子而是灯形状的白色亮光?

2.鼹鼠作何解释?(豆瓣上好像已经有解释了)

3.卡琳与塔xx打起来时背景色变成红色了,只是在渲染冲突气氛吗?

4.莫妮卡偷偷抽烟是什么意思?

5.农夫代表啥?依恋?(呃我在上面好像有说到但是很不确定)

目前只想起了这么多。。。眼睛好累脑袋也疼。。。

《纵情一曲》观后感(六):最后让我们跳一支舞吧

心很开,既能享受世俗的占有,又能享受出轨的甜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自由的向往。好喜欢阿伦雷乃,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部,故事内容也是关于死亡的,但很乐果积极。

除了几个演员,导演选择戏剧性结构,一幕一幕的,低成本,但是真诚善良。有画,有抠像,但都很低成本,有点故意业余,故事内容也是一群业余的话剧演员,突然想到戈达尔:“以低成本拍摄电影而不求他人,就能让我在创作中获得完全的自由。”

“我抨击的目标是专业电影人士,在我看来,他们拍片的次数比业余玩家还少。假如某个业余玩家看过我的电影并感兴趣的话,我至少可以向他解释,并探讨一些实际的电影问题,但对专业电影人士,我无言以对。”

做的都不错,与我志同道合。

共产主义,不在乎资本,在乎出发点,其实一开始你就赢了,或者你一开始就输了,不要去看该死的误导评论,不忘初心,做自己就对了,你会找到一天明路。像没有污染的孩子那样生长。

阿伦雷乃,咱俩跳一曲圆舞曲吧,音乐就是传统的圆舞曲,但是很先锋,开心,开心。

年老的雷乃更生活,远离那些标准的政治,开始生活化的政治,处理好自己的七情六欲,处理好自己的死亡,聪明人,够了。

《纵情一曲》观后感(七):纵横一死

以这样一部轻松诙谐的作品作为人生的谢幕,那还真是雷乃。不过真要作为盖棺定论的作品,个人还是希望是那部《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我所喜爱的两位法国导演,都是在他们最终的电影中将之前的一切做了推翻,布列松用《金钱》狠狠地推翻了《扒手》,雷乃的这部《纵情一曲》也推翻了他之前的大部分作品中的内容。他看似将爱留下,其实最终他将爱带走,留下的只是活着的人。一个老少通吃的迷人的老家伙,最后他带走了所有女人的爱,并且一走了之,正如一辈子纠缠于展现爱恨情仇的雷乃,最终就这样轻飘飘地走了,看似不想给他人留下任何伤痛,却是贪婪地将那些最宝贵的“爱”们一并打包带走,连同他自己,将爱带入天堂。

自私的老头!!!也是离不开爱的老头。

(编剧里还有 Alan Ayckbourn,难怪对话里充斥着怪怪的英国幽默(黄暴)小段子)

《纵情一曲》观后感(八):总有人像灯光一样照亮你

今年上海电影节看的《纵情一曲》和《横道世之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但就是有能力照亮别人的,本片中的雷利就有这样的才能,解决关于爱的困惑和问题。

第一对医生夫妻,妻子是个大八卦,总是嫌丈夫不愿意倾听,不关心自己,其实这位丈夫只是有些内向罢了,你看,当老婆要跟雷利走的时候,要不要挽留,自己怎么挽留还犹豫了半天。

第二对商人夫妻,妻子怀疑丈夫出轨,丈夫对家人也不那么关心,甚至对女儿的事一无所知。怪不得女儿也爱上了雷利。

第三对农民夫妻,老夫少妻,雷利要是不死,其实也就太太平平过去了,正是雷利的出现,让他们的关系接受了考验,最终也渡过了考验。

我想这位雷利一定是魅力非凡的,朋友们非常喜欢他,要死了还有人拉他演话剧,女人们心甘情愿为他做家务,甚至为他大打出手。有魅力的小三真的是对夫妻关系巨大的考验,雷利这事儿告诉我们:女人有时候比男人更经不住诱惑;爱是要表现出来的,像雷利那样,要死了,还能获得女人的芳心!

《纵情一曲》观后感(九):爱,饮,唱

前几天去朋友家拿一个卡,她住的地方是在巴黎9区的一幢19世纪的公寓楼里。那幢楼呢,本身很有历史,具体是波旁王朝复辟后,某个王给自家女人修的一幢楼。

这幢楼在我眼里,优雅地如一个法国女人,低调,骄傲,但是不得不为她迷人的内在所倾倒。

暗色的大门,进去后,有个种了很多树的大院子,也不知道那院子的终点是神秘地通向哪儿。上了楼,最顶上是个漂亮的玻璃顶,X字型的楼体结构分布,属于老楼里,极其摩登的设计。

楼里住的人呢,也很有趣。有同性恋,双性恋,变性的,老的,少的,穷的,富有的。和睦相处,放佛大家生来就是这样处事不惊。

楼里的邻居时常在玻璃顶下喝酒聊天,谈着无边无际的话题,有爱情,有生活近况,有自己旅行的经历,有对门的八卦和楼下的趣闻。

放佛,这玻璃盖下,活脱脱罩着一群悲喜交加又淡阔如云的法国人们。

为什么提到这幢楼,不过是因为,那晚我坐在走廊里和朋友的邻居们喝酒,几轮话题聊开后,他们的反映让我觉得极其地像电影里面七个各自性格独特的主角们。

这之前从来没接触过法国老人们,甚至更没有跟法国老人们坐下来,聊天喝酒拉家常。这么一个晚上的相处,却总让我不停地想到雷乃这部电影,或许是因为看的近,或许是因为碰到的人,也如电影里的几位主角般有趣。

阿伦.雷乃的最后一部电影,故事是关于一个垂死的老人,与他6个有关联的,或是朋友,或是曾今恋人,或是一直未曾相识但总归脱不了关系的人。而看的观众也几乎以中老年群体为多数。

从来不喜欢看新浪潮电影的我,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雷乃的电影。看着预告片时,没想到,布景是如此简单,脑子里想着,这不是类似“狗镇”的布景么。当然后者的内核阴暗,而爱,饮,唱,说的还是法国人最爱聊的话题 - “爱”。

个人的臆测来说,作为导演最后一部电影,多少观者会认为这是一部对自己总结的作品。就正如它的名字,Aimer,Boire et Chanter, 爱,饮,唱,三个字简单直接地诠释了法国人的日常生活。

而即便电影出自一个八十多岁的导演之手,用的手法还是很具实验性。极简的布景,几乎可以说是把话剧搬到大荧幕上,而去年这么做的是另外一个八十多岁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波兰斯基的电影主题喜欢讨论男与女之间的关系,或者不同阶层间不可调和的关系如杀戮,几乎都是社会“热点话题”。

雷乃的最后一部电影,更多是呈现,呈现法国老年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垂暮之年,依然可以放纵,可以有性,可以有爱情,可以调皮,可以风趣,当然还有少不了的一群老友们。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