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湖畔的陌生人》的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湖畔的陌生人》的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湖畔的陌生人》的观后感10篇

《湖畔的陌生人》是一部由阿兰·吉罗迪执导,皮埃尔·德隆尚 / 克里斯多夫·帕欧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情色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一):小心点,不是非得用生命来约炮!

《湖畔的陌生人》是法国导演阿兰·吉罗迪的一部作品,讲的是在同志约炮圣地的某湖畔,男主角Frank之痴迷于炮友Michel,由此被卷入一桩凶杀案的故事。这部片子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和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扮演Frank的演员皮埃尔·德隆尚荣获最佳新人男演员殊荣。

男主获奖,帅的发光!

整部片子走的是极简主义路线,全片无配乐、无特效、无摄影技巧,自然情景非常优美,湛蓝的湖水、静谧的沙滩、葱郁的树林、原始的男性裸体等,而这些宁静的镜头之下,确是杀戮的惊悚、悬疑的暗生、心照不宣的猜忌和随处可嗅的男性荷尔蒙。

导演将故事架空在一个不知名的湖畔,这个湖畔是男同性恋们的约炮圣地,男同性恋在这里裸晒裸泳,以“钓鱼”的方式寻找各自的猎物,遇到彼此满意的目标,双方以眼神作交流后,便去沙滩边的小树林里放纵原始的生理欲望。

男主角Frank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这里先认识了孤独静默的中年胖子Henri,多次交谈后称为了可以交心的朋友。随后又遇到了自己理想型完美炮友Michel。但那个时候Michel已经有男友。一次偶然的机会,Frank亲眼目睹了Michel将自己的男友沉溺于湖中。Frank终于和恢复单身的Michel成了新一轮的炮友,并在过程中对Michel动了感情。警方开始调查湖中沉溺的死者案件,Frank痴迷于Michel给他带来的肉体上的快感,私下帮助Michel伪造口供,但又陷于恐惧中,担心自己称为Michel下一个谋杀的对象。而Michel似乎也猜到了Frank知道事情的真相,遂对其动起杀念。

左边是男主Frank,右边是Henri

左边就是约炮男神Michel

被Michel杀死的第一个炮友,嗯确实很帅!

Michel在无人的夜晚,将上面的帅哥沉溺于湖中

关于这部同志片的主题,不同观众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但是李澈看来,这部片子,就是完完全全在讨论性。再进一步讲,讨论的就是性的危险性。

整部片子里,导演将粗糙的原始环境(打炮的小树林)和男性原始的赤裸身体结合,让性的气味贯穿每一帧图景。

片子尺度之大,堪比GV,沙滩上随处可见的“溜鸟”镜头,小树林里的全裸性交,口射,甚至有特写的ejaculation镜头。但是在看这些镜头的时候,李澈总是提心掉胆的,似乎每一个关于性的动作下都可能隐藏着杀机。

做爱越是接近高潮,杀戮的气氛越是浓郁,生命似乎会在下一个镜头就结束。

而这,正是导演想传达的:危险的情欲。

看到Michel邀请男主下湖游泳的时候,真是将心提到了嗓子眼,以为男主会和第一个炮友一样被炮神沉溺湖中。

湖畔区里有约炮的同类死去,但死亡并不会吓退前赴后继来此寻找快感的男同性恋。所有人心照不宣地沉默,选择性地回避,也许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寻欢作乐的风险越大,自我的感官快感也会越强烈。

“谁会想泡过尸体的湖中游泳”,这是Henri的发问。但是他不解的是,即使这样提醒,同志们还是若无其事地在这里打炮,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自我安全意识。以至于后来警方认为这是一起恐同连环凶杀案。

正如Frank在面对危险炮友Michel那般,他对死亡有恐惧。但恐惧也是一种刺激,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快感,这种刺激与生理快感结合,让他欲罢不能。

性欲与死亡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越贴近死亡越容易刺激出情欲的快感。

这种以性作为主题的悬疑题材的片子,只有将故事的主角定义成男同性恋,片子的力度才会更饱满。

因为在男同性恋圈子里,性成了这个圈子最强大的话语权。这样的话语权在以小软件为代表的线上,它可以碾压你在现实世界里的学识、地位和经济能力。即使对方的学识强于你,地位高于你,经济优于你,但只有你的脸庞或身材让你拥有自主选择性的交配权,对方就会臣服于你。

当然,这种臣服多数情况和现实生活脱节,并不具有社会性。就如同影片中和外界社会几乎脱节的约炮海滩。

感谢导演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男同性恋群体,原来这个群体并不总是其他作品中呈现的那般积极、美貌和文艺;原来这个群体也有一部分人是如此冷漠和肮脏,如此以性至上。

“男主角Frank的角色则像是每个沉迷于极限性快感的人的缩影,正是他身上存在的这种普遍性使他成了本片的每个观者的耳目与灵魂容器,成了带领观众走进欲望森林的导游,而我们与他的区别,也仅仅是能在这座森林中走到多远的区别而已。”

关于herin死亡的原因?

首先,herin的死亡应该是在他自己的预料或者说期望之内,带有自杀性质。作为沙滩上不裸体、不打炮的旁观者,他是亲眼见证了男主角Frank 是如何一步步深陷对Michel的执念。片中没有明确展现herin目睹Michel的杀人场景,但不说确信,herin至少严重怀疑Michel是杀人的凶手,并且多次提醒Frank要多加提防,不要以生命来约炮。

后来herin有意地去接近Michel,刻意激怒对方,将其引入森林,自己被Michel杀害,但是在死亡前,他见到了Frank,并对Frank说:“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从herin一出场就是满面愁容的神态,并且这副愁容占据着他在电影中90%的镜头,属于对生活无念的一类人,以至于他对Frank说自己没有性需求。在多次提点Frank无果的情况下,herin 选择这样一种形式,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再一次警醒Frank。

我想herin是喜欢Frank的,他也对Frank说过:“你可能没发现,我喜欢和你呆在一起”;“现在如果一天见不到你,我就会心烦意乱”等话语。他所想要的,就是通过结束自己生命提醒Frank的同时,证明Frank也是在乎他的。

男主的结局是生是死?

影片最后是开放式的结局,Frank独身在漆黑的丛林中躲避herin的追寻。我想Frank最后也是死亡,在整部片子的结尾处,一直是一个偷窥的镜头处在Frank的背后,而且这个镜头还伴随着呼吸的声音。

最后一个经典的镜头留着你们自己去看。

《湖畔的陌生人》下载地址:

thunder://QUFmdHA6Ly9tOm1AZDMuZGwxMjM0LmNvbTo4MDA2L1u159OwzOzMw3d3dy5keTIwMTguY29tXbr+xc+1xMSwyfrIy0JE1tDTosur19Yucm12Ylpa

不方便下载的给李澈留自己的邮箱地址,李澈发给你们!

预告:下一篇讨论同志剧《寻》 ,包括两季剧和一部完结篇电影。

一个专注同志电影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二):爱,无需理由

这是一部极其深刻而自然的法国电影。

看过影片三天了,我却久久不能释怀那个没有结局的收尾。Pierre Deladonchamps(Franc)在多伦多影展回答观众提问时,说出了导演原本设定的结局:Franc最后和Mic相遇,两人一起离开了森林。如果我之前看到了这样一个结尾,恐怕那一夜会忍不住流泪。在最后的那一刻看到Franc孤独一掷地喊着Michelle,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样心里压抑又遗憾,虽然没有暹罗之恋那么虐心,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身为一个G,我很确定自己的喜好和方向,如果认准了一个喜欢的人,相处愉快,交谈甚欢,若对方再颇具风度,英俊风流,还有点Mic那种邪邪的气质,我想我自己也会倾心付出的,别说抛弃是非,就是舍掉性命也心甘情愿。如果生活没有一点激荡的波澜,没有一些刺激的引诱,没有对爱的奋不顾身,剩下的全是理智的踌躇,冷静的思考,充满凛然正气的选择,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我而言,此等生活就如同未老先衰,再也没有什么情趣和心动可言了,还不如被心爱的人淹死,至少也爽过了,体验了一把性爱。

至于Michelle,Franc对他的死心塌地喜欢,慢慢的让他接受,习惯,并且打动,如果他真的动了杀心,为什么没有在两人独处的平静的湖中淹死他,也没有在第二次夜深人静的林子里下手,刚刚听完警探的令人不安的警告之后的Franc,内心脆弱又动摇,他抱着Mic的那一会,没有说一句话,更没有说Jet‘ aime(我爱你),但那却是最真实的表达:混蛋,我知道你是杀人犯,我就是不出卖你,因为我特么爱你,你舍得我么...我不理解为什么导演换成了开放式的结局,而不是在最后的那一刹那让观众看到Michelle的内心世界,一个更完整的他,原来在他充满杀意和阴暗的心里,还有一片湛蓝的晴空,留给他爱的男孩,闪耀在属于他们俩的阳光灿烂的湖边。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无需理由!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三):湖畔的困境

片子从开头起,就在构建一种“湖畔”独有的境域与时间。第一幕俯视那片停车坪的固定全景镜头,在之后多次出现,标识某种段落的起始与结束。随之进入空间的是风声、树林、沙滩,舒服的柔光,似乎是午后四点多的初夏,悠闲安宁。光着身子的陌生人随意散落,湖水的声音很清澈。

时间在这样的空间中游动,如同初始的混沌一般。一种原始的、野生的,脱离历史与社会的封闭时空逐步成形。另外男体本就有原始欲望与狂野的审美象征,比如在古希腊男人们充分享受单性别组成的社交生活,把社会变成巨大的男厕所。于是在这里,男同性恋健硕的赤裸的情欲与粗糙的原生环境变得相当的契合,这样导演可以很自在地营造他想要的东西。

陌生意味着无社会关系与认知背景。片中所涉及到的角色社会背景很少,只提到Henri是伐木工,刚跟女朋友分手,有过放纵的生活。Frank以前是水果商贩,有辆八十年代的老车。除此之外,他们的状态都呈现的十分单调。最具社会性的角色必定是那警察,他甚至不敢相信这里的每个人都不算互相认识,即使是性伴侣。如果把所有固定在此寻欢的人都涂上蓝点表示,那么警察可能是橙色,Henri却必是红色。与警察相比,Henri则多一重不确定性,像是这地域体系的入侵者,神秘且不怀好意。

Michel这角色的设置基本上是导演所要阐释的命题。他是“湖畔”空间的人格化,如湖底的鲶鱼,树影上漂浮的云层,平静底下汹涌的激情与暗藏的险境。他杀死那些违背和侵犯他中心权力的人,即占有与独立的欲望。这里的情形很有趣,炽烈的情欲与隐秘的暧昧,什么才算得上爱情?相信Frank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

最后他在黑暗中的喊声让我心颤。想到 不羁的天空 里心碎的Phoenix,那样的怀旧和义无反顾。

其实根本不存在灵与肉相对立的问题。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拥有扑朔迷离的爱欲与邪恶,这是很模糊和无法言喻的事情。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和控制,谁会在何时何地击中自己。爱情,本就是这样游离和危险的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Warmerdam的 北方小镇奇谈 ,也是精妙的空间设置,关于人性与欲望的锁链。只是它走向荒诞的存在主义,而 湖畔的陌生人 走向黑色极简的写实。

至于尺度,只想说同样作为人类,我们有何惧怕在银幕上看到相似的自己。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四):《湖畔的陌生人》--被遗弃在草丛中的秘密

大胆的裸露和基情四射的身体语言在大自然赐予的湖光山色下格外清新,在湖边的基友们惬意的让平时大家都不敢暴露的部位在阳光下一展雄姿,男人们时不时还去挠上一把的动作总是让我想起了《金枝玉叶》里陈小春教袁咏仪的动作,屡屡忍不住笑场。裸体大概是回归自然的行动中最大胆的一种了吧,脱掉伦理、道德的束缚,扔掉小心翼翼的伪装,卸掉自以为是的品位,在一视同仁的日光下释放本能,“吃”的欲望:吃掉羞耻感,吃掉污浊,吃掉罪恶,吃掉鲜活美味的肉体,吃掉自己的秘密,吃掉世俗的偏见。

影片节奏就像不断被特写的湖面,大胆的平静下暗流涌动,一如吞噬了鲜活生命的湖依然美丽,一个长镜头交代了一名同性恋者的死亡,在波澜不惊之中将危机隐藏,也将真实情感隐藏。空灵的湖色既接纳真诚也容纳丑恶,像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即使他的话语情感爆发到了极致,语气却风淡云轻,仿佛世间已无任何事可以波动他的情绪。这份难得的平静也是痛苦,世界如此大,留给男同们的竟只有这小小的湖边,放纵享受之中还带有无奈的自嘲。本片最大的看点皆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没有展现的现实生活逼迫着他们在刚刚死去了一个同伴的湖边及时行乐。

迈克尔杀了三个人,动机和结局成为本片最大的悬案。他的肉体毫无疑问是整个沙滩上最显眼的存在,神秘是吸引两个陌生人最关键的因素,而迈克尔将这份难得的品质保留到了自己消失,使得弗兰克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从迈克尔娴熟的杀人手法以及冷静的处理态度来看,他很可能不是第一次杀人,这样他的神秘和潇洒也就得以解释。渴望却不敢、不愿、不能负责的恋情是他的致命伤,他希望像他以为的自己那样将爱和性玩弄于鼓掌之中,用极端的杀戮结束任何变成包袱的情感。而他却放过了弗拉克,也许,是对简单纯粹的弗兰克动了真心,如果他痛苦懦弱的心中还有可以被称之为真的地方。迈克尔只敢享受性,却不敢享受性之后的温存,更加洞悉激情后的殒灭是不变的定律。活得太明白却不愿认命,是他流浪的开始。

弗兰克的气质就像这座给予众多同性恋者慰藉的湖泊,不管你快乐悲伤,他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不管你来与不来,他都在那里静静等待。有他在身边,即使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而他不在的时候,就好像刚刚入夏时脱下了身上的毛衣,蓦然还感到了一丝令人不快的凉意。所以迈克尔即使再狠心也无法杀了他,有个场景很有意思,弗兰克在和迈克尔成为情人后,弗兰克依然和亨利保持着朋友关系,而迈克尔因此而吃醋,说出了已故前情人相同的台词,在那一刻,敏锐如他应该已经发现,命运指明了继续交往下去的后果是死者将不会是弗兰克,而是他自己。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弗兰克大声的叫着迈克尔的名字,比起死,一想到要失去迈克尔的痛苦更加令他恐惧,然而黑夜来临,罪恶和血腥皆被静静掩盖,他同时失去了友情和爱情,在这孤独的湖边,在这寂寞的人间,他又是独自一人。

亨利是比较清醒的人,他早就明白外形臃肿性情冷僻的他既不愿在异性世界里伪装,也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同性世界,为了保护弗兰克,他试图与迈克尔摊牌或约炮来让弗兰克死心,没想到却断送性命。他最后说,“我得到了我想得到的”,让人倍感安慰。他想要归宿、想要弗兰克清醒、想要用鲜血叫醒沙滩上贪图一时欢悦的人们,都实现了,死去即是救赎。

影片许多细节值得探讨,位置不变的汽车和姿势不变的人们重复着期待与失望的旋律,不算隐蔽却胜似天堂的草丛是淫靡的伊甸园,人人口口相传的鲇鱼即是欲望的化身。每个陌生人都代表着一次危险之旅,吸引着或是脆弱等待毁灭、或是疯狂等待熄灭的飞蛾,人们用被点燃的身体和行走在云端的激情讲话,炮声结束后,久久归于平静。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五):万年不变的选择题,爱你的和你爱的。

其实影片的主旨很简单,欲望,危险,还有那个万年不变的选择题 一个性感帅气但是充满刺激危险的年轻男人,一个其貌不扬但是简单善良极易相处过日子的中年男子,两个人在你眼前你选择哪个?是刺激的性感还是平静的生活??不过是把这个问题加以包装摆给了gay们,男主角最后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他明知道自己爱慕,约炮的对象是个不择手段的危险人物却还接近他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那个危险的他是gay眼中的极品,长得帅身材好古铜皮肤还很有气质很man......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有两类,一是山中有他极度想要的或者不得不去得到的,另一种是去送死的。而主角刚好就是前一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他越陷越深.....

从人格上看他是一个很nice的人,从他对待人的态度就能看出,他几乎跟每个人都打招呼,并且不是出于欲望,比如亨利——

这个用生命去保护了自己真心爱慕自己向往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仅仅想上床打炮的中年男人,因为他知道从外表上看他配不上男主角,他已到中年身材臃肿其貌不扬。。。他是双性恋且有过异性恋爱和更多地其他经历,他看透了性和欲望的很多东西,所以他对待性更加成熟,不只是满足身体,像他自己说的,他看到主角就心跳加速,幻想他们一起生活,有个心灵上的伴侣。或许他一开始来的的目的就很单纯,或许只是想来坐坐,直到他认识了那个主动来搭讪(他知道来搭讪他的肯定不是出于想跟他sex的目的,因为他其貌不扬,,很邋遢的感觉,,)的男主是个很棒的人生伴侣。他或许从一开始就被男主角吸引了,他们对话他总是很紧张,东张西望经常冷场,只有一个人很心动才会这样。他后来每天都来也像他所说只是想看到男主想跟他说会话,他应该从警察找过他就能确定凶手是米歇尔了,他不拆穿他是因为他也是爱男主的,他也曾提醒男主不要越陷越深,直到那一天男主跟米歇尔在一起看到了他却没有再去跟他打招呼,他知道男主已经完全沦陷了!!他决定用生命去冒险,用生命去拯救男主,他做到了也满足了,死的时候他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他真正让男主看清了米歇尔的真面目,男主终于醒悟了。。。。。

可是为时已晚,米歇尔一不做二不休,已经杀了人就不怕接着杀,他干脆干掉了警探,试图找到男主,你觉得他会跟男主好好生活永远保存这个秘密么?不可能,一个连真实信息都不愿告诉他更不愿意跟你回家过夜人这不可能,而且现实也不允许,男主躲在树丛里,只有恐惧只有孤单只有绝望,所以听不到米歇尔的声音他崩溃了,他内心还是含有希望的,他希望米歇尔能就此罢手能美好的跟他生活在一起,就像天真的他想的一样,一起回家一起睡觉一起生活,所以他站了出来呼喊米歇尔的名字,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结果呢,只会和米歇尔的前任一样,因为米歇尔在乎的并不是感情并不是某一个人,他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玩腻了以后就抛弃,如果你死缠着他他只会用更残忍的手段将你“抛弃”,他在乎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个身体,某一个能满足他欲望的身体。。。。。这电影将这个选择的难题摆给同志,用极简的手法拍摄完成,欲望和黑暗的对比如此强烈,如火的欲望燃烧了男主的理智,明知对方是凶手却依然和对方依偎,现实不会总是美好的,男主角终究为自己美好的天真付出了带价,这个代价很可能是生命。。。。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六):在男男间,人机间这种限制级题材里,聊回归家庭才有意思。

某天夜里,连续看了《她Her》与《湖畔的陌生人Stranger By The Lake》,很凑巧,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通,说说无妨。

它们都花了很多篇幅去塑造一种“孤独感”。当生活突遭变故,孤独成为一种常态,精神上的感情才被重视。影片们探讨的一个方向是,没有肉体交集的爱或友情,是否得以长久。

喜欢有两种形式,有性行为与没有性行为。一部完全没有肉体接触的爱情电影是极少见的,有时喜欢仅仅就是为了喜欢,穿插在性行为或者性冲动的情节里去探讨无性情感,足够的细节展现,这份意味便更充沛,更能引起共鸣。

《湖畔的陌生人》里的胖男人亨利,以经验至上的过来人,平常心看待一切欲望的孤独者,但他逃不出彷徨与恐惧。与妻子分手后一个人吃,一个人睡,生活里总是一个人,却无可奈何。从抱着猎奇的心态找到这片天体海滩,到每天在坐在沙滩边缘看海,用他的话就是,以前当伐木工时忙碌到没时间动脑,现在只想安静的,一个人,懒懒地思考。

他臃肿肥胖,不游泳,也不太会游泳,不与人聊天,不与同性恋们接触,也不对男人间的树林野合心存幻想,仅仅是远远的目视,倾听。年轻的同性恋者弗朗克第一天来就碰到亨利,影片没有交待这是否也是亨利的第一天。两人胡乱地聊着湖里是否有五米长的鲶鱼,弗朗克说不可能,亨利斩钉截铁道,那是你没有在正确的时间与地点碰到。看似漫无目的,实则交待了重点。

亨利说很久没有休过三个月的假期,每天在这里看海,等着弗朗克来,和他打个招呼,聊一会,然后回家,很舒服。看得出他渴求弗朗克约上自己去喝一杯,或者要走自己的电话号码。亨利喜欢他坐在自己身边,喜欢他单纯的笑容,喜欢他问自己问题,喜欢拒绝弗朗克后他尴尬囧迫的样子,说话或者不说话都好,仅仅喜欢这种感觉,再无其他。亨利坦言两年前他是个生活里只有性的人,现在已丧失了这种能力。

当弗朗克习惯于每天要过来和亨利打个招呼,坐下来聊一会,说一些心事,放松地看一会海,在亨利面前游泳,然后再跑去树林打炮。弗朗克告诉亨利他恋爱了,亨利却说,人和人其实没有太多不同,我也迷恋魁梧帅气的肉体,就像你们年轻人要靠肉体维持的爱情,但你也愿意坐在我身边,看得出你不是为了睡我才和我聊天的,而我也喜欢你,这就足够了。

经验丰富的老迈,喜欢着朝气单纯的机体,且互相吸引,可以叫忘年交,友情中间夹杂着喜欢,习惯于某种相伴,拥有刨除肉体外的一切向善的倾慕,这也是爱情。最亲近的陌生人,如此简单的喜欢,演变成最后亨利可以用终极自己生命做代价,来警告弗朗克,让他懂得并远离危险,抵御诱惑。

而亨利不曾料到,弗朗克早已目睹危险而无法自拔。电影用短短的六七段长镜头对话,勾勒出如此细腻的一位形象,让人很难分辨出友谊与爱情中爱的界限。

电影《她》的开场,有一个镜头很细致,未来的某年,主人公西奥多下班在电梯里,通过语音控制耳机系统放歌,想听首忧伤的,换了两首却都不是他要的风格,他有点沮丧,似曾相识的,我们也在早上收音机的推荐曲响起后流露出这种沮丧,没有默契的,不够幸运,不可自控的沮丧。

这也是导致西奥多离婚的原由,他很居家且享受于结婚的状态,但他不得不独自生活。习惯每天一个人吃,一个人睡,总是一个人,忽然有一天,科技带给他一款操作系统,一款有独立人格,远大于他脑容量的智能声音。出现任何问题都能从他的角度思考,并寻找正确的解决方式,同时具有性感的声线与匹配的幽默感。这么个好点子,促成影片在前一小时演绎出最兴趣盎然,令人神往的状态。

很快独自的习惯被“拥有她”的习惯替代了,当斯嘉丽约翰逊配音的萨曼莎展现她充沛的亲和力与应变能力后,男主人公的生活动力与效率被同时激发。

打电子游戏时,都设想过有一位“懂你的人”给你指引,而不是冷冰冰的金手指密码。这个“懂你的人”往往不需要是真实的人,因为有时你太笨了,死活过不去某关时,不想听到任何真实很自然的饥笑与嘲讽。

萨曼莎拥有极好的情商,顺从着他的状态,引导着他的需求。西奥多讲的笑话,她都发自内心在笑。她的所有调侃,都在西奥多预计内。西奥多想聊的话题,她都能应变并发散引申。西奥多没有发觉的才华,她都能及时发现。这种理想化,当只在虚拟的智能中得到满足,影片里重要的段落随即产生:如何做爱,以满足机体生理的需要。

电影中,语音自慰的点子在用过两次后,肉体交欢就变得迫在眉睫。编导整了一出“唱双簧”木偶性爱的形式实在不得已,虽是过于拔高萨曼莎智能化的嫌疑,也想讲,绕开“上床”的结果对女性的伤害远超过男性。

当萨曼莎扩大了她的网络人际关系,与600多个客户移情别恋,排解她的忧伤时,西奥多却为一天内,萨曼莎不能随叫随到的声音而惊慌,愤怒。

这份惊慌与愤怒,也可以变化成,富有激情的年轻情侣,设想未来有一天失去性能力后婚姻生活的感受。让那些一生里只谈一段恋情只有一段婚姻并终老的夫妇看这两部电影,会得到怎样的评价,大部分人不敢想也不去想。

把“人类情感”放到男男间,人机间两个突破伦理的题材里,讲的核仍旧是精神伴侣的存在必要性,并附送一个论证,“做爱”是否是“爱情”中的充要条件。

要注意的是,这两部电影所阐述的可信任,可交心的“人类情感”,一定不是横道世之介那一类,单纯到只能自说自话的状态,萌到毫无情商的态度。建立这份忠诚,培养这种信任的前提需要性情相投,无需多言的理解,坦诚脆弱后得到有效的回馈,经历过你所经过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至少符合其一,才能上升到互相吸引吧。

如果把目标群体锁定在正常的男女间,具有普遍性的,是熟悉感造成的伤害。性行为不过是恋爱或者婚姻里最开始的冲动,不等生理疲软,他们早已主动厌倦了对方的身体。私下里,对着不同的A片自慰,换来短暂的新鲜感便成了最快捷,行之有效的一种满足。社会上有过很多调查,针对结婚五年,七年,十年以上的夫妻,每周或者每月的性生活频率,恐怕永远也得不到客观真实的数据。

当“在一起”变成漫长的婚约,熟悉对方到,自己再也硬不起来后。却仍然有一部分的关系,保持着情感上的高度依存,长久维持着稳定的关系,拥有类似齿轮咬合的默契。达到等同高度的情感联系,本质上,与《湖畔的陌生人》里亨利看弗朗克的状态,《她》的前一小时气氛,是一致的。

当两种相依的方式,看透一切与永不妥协仅存在于理想模型中,共同生活的秘诀便只能寄托于“习惯于”。 习惯于的前提是妥协的程度,以及你的经历,你的素养。当你确定要深层次地了解对方,容忍的底线有多深,才能体现所谓的真正的独立人格。好多文艺青年谈独立人格就像放屁一样挂在嘴边,每天骂体制骂社会像小便一样随便,仅从他们身边过眼云烟的伴儿,就能看出,他们一点也没理解独立。

习惯于对方的脾气与弱点,习惯于共同养成的习性,习惯于一起散步时诉说不快,习惯于遇到任何情况都牢牢抓住对方的手。约翰列侬也渴求初恋不散,我不太相信,有人会真的期盼老了就是一个人与丁克为伴。这种习惯于,从肉体的猎奇,又回到了精神沟通。这种习惯于,又回到了喜欢里的第二种,仅仅为了喜欢的喜欢,而已。

.S,最后,还想小赞一下《她》,在中国取景了很有代表性的上海与高铁G字头商务舱。把上海作为未来世界的模板,却保留深度雾霾污染的白光,白花花的让人欣喜,不引申现实问题的小清新电影不足以申奥,是一条硬道理。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七):《湖畔的陌生人》:你要的是性?还是爱?

4星

注:本文涉及大量剧透。介意,慎入。

抱着欣赏嘎纳大作的心情,花了一点时间,把这部法国电影看完。极具话题性的镜头描写和导演试图探讨的主题,就不难想象如此大尺度的电影为何获得了2013年的Cannes奖。当然,大胆的肉体描写挠拨起内心的欲望,也同样令人反思。

大尺寸性爱描写

这是一个发生在天体湖畔的故事,当然少不了性爱描写。导演毫不避讳地用镜头去表现同志之间的疯狂性爱、集体天体。的确,在同志电影频频献幕影屏的年代,看到如此大尺度的影片很令人震撼,或许这也是导演很超前地想要推进同志电影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迎合普罗大众而采用商业片的手法?

那么,为何导演会安排如此多的性爱镜头?我个人猜测,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另一方面或许是对同志之间混乱性行为的一种反思。故事就发生在天体湖畔,来这里的男人们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很自然,全片几乎充斥着全裸的肉体,横陈在沙滩、树林和湖面上。对于性爱的描写,导演也没有任何掩饰,赤裸裸地去展现同性之间的性。

性?还是爱?

影片围绕三个男人展开:主人公弗兰克、胖男人和神秘男子。

弗兰克为了寻找欢愉来到天体湖畔,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第一视角)去表现这个角色。他第一天来到天体湖畔的时候,就遇到了孤身一人的胖男人。几次交流之后,用他们俩的话来说,就是“聊得很开心”。尽管胖男人表示刚与女人分手,随着剧情的发展,似乎他们俩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情愫。但是弗兰克依然义无反顾地被健硕的神秘男子吸引,几乎是用飞蛾扑火的姿态追了上去。

神秘男子似乎是对于“性”最赤裸的图腾,当然弗兰克也难以抗拒。尽管弗兰克似乎并不想双方仅仅有性而已。当弗兰克要求有爱的时候,神秘男子却拒绝了。

回顾整部影片,大部分剧情在弗兰克与两个男人的性与爱之间盘旋。不断产生一种错觉:导演似乎在不断拷问着每一位酷儿:到底你和你的他之间是爱,还是性?

身为一个男人,“爱着”另一个男人;或者,身为一个女人,“爱着”另一个女人。同性之间到底是为了爱而互相追逐,抑或仅仅是为了性?

从更广泛意义上说,男人与女人之间,彼此为了对方追逐牵挂,是为了爱,还是为了性?人类是遵从最原始的欲望或者本能(延续后代),还是为了爱或者情感而彼此依恋?

最后,一个终极拷问:要的是性?还是爱?

当然这终究并非一个单项选择题,电影本身就是艺术化地呈现现实中的割裂点。这种极端化的结果就是对内心最大的考验。

鲇鱼:一条解读的线索?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对片中反复出现的鲇鱼有所印象。的确,鲇鱼存在多重的象征意义。去分析这条若有似无的鲇鱼,或许会更容易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意象。但也可能是个人自作多情的想象。

鲇鱼=危险

片中开篇胖男人就提醒弗兰克游泳的危险性,湖中存在至少4-5米大的鲇鱼,而鲇鱼是一种食肉动物。这不久之后,主人公弗兰克便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目睹了一具年轻肉体的死亡。当然,杀手并非鲇鱼。而恰巧的是,年轻男人的死亡地点正是在湖中,时间正是在晚上。鲇鱼是一种昼伏夜出的鱼类,白天它躲在阳光和沙石之下,夜晚它才外出吞噬其他鱼类。对于在天体湖畔活动的男人们来说,鲇鱼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鲇鱼=性

天体湖畔的男人们为了寻找性而聚集在一起。来到天体湖畔的人,就是为了钓男人或者被钓,回归到最原始的冲动本身。鲇鱼这个意象的特征直指“性”本身:鲇鱼滑腻无鳞,外形与阳具神似,长有胡须,片中胖男人与弗兰克讨论鲇鱼的“长度”等等。

鲇鱼=同志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鲇鱼效应”,说的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鲶鱼,放在温顺的沙丁鱼中促使鱼群存活。同志的角色似乎达不到促使种群存活的功效,但的确足够格格不入。

同志、性与危险,意味着什么?追逐欲望的肉体伴随着危险。

这就跟不断杀人的神秘男子一样,年轻男子死于他手,胖男人(爱)死于他手,试图解救主人公的侦探(外界社会)死于他手。而最终,弗兰克为了追逐这份欲望,在呼唤着神秘男子的名字中,走向了黑暗。

而你究竟在为谁,或为何,铤而走险?

欲望、性,徘徊在这二者边缘的肉体,才是鲇鱼想要吞噬的东西。就像有人说,鲇鱼象征着艾滋,这不无道理。导演似乎在不断敲打横陈同志之间不可回避的种种严峻问题。

室外封闭时空的叙述方式

不少电影会借助一个封闭空间来简化干扰、营造氛围。这部影片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镜头所覆盖的空间只有三处:湖畔、树林和停车场。表现空间感的场所大体诠释在湖畔和树林两处,很集中地去展现性、欢愉、谋杀、迷茫和爱。封闭、单一的空间塑造了男人们逃离正常社会秩序的场所,在这里,一切都回归最原始的欲望。

时间感则用停车场来进行过渡,黑夜、白昼的交替。人物的对白中所提到的晚上喝酒、吃饭,统统略过,留给观众想象(也的确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毕竟有惊悚、悬疑的成分在影片之中,这种室外封闭时空的叙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密室杀人案的错觉。

用极简的手法,去描绘错综复杂的性、爱和谋杀,颇有一种中式写意画的感觉。加之没有任何背景音乐,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导演在写意与写实之间的寻求了某种平衡。这一切都使得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很独特的轮回时空观感。

最后多罗嗦的一段

看完了这部电影,不得不感慨什么是好电影?

当然,判断一部好电影的标准并非是电影的镜头、用光、特效,也并非是否采用了票房蛀虫之类的演员。用时下最流行的话来说,好电影应该是能瞬间击中观者痛点。

并非纯商业片就不是好电影,我也很喜欢好莱坞的肥皂大片,时常为某一两个靓丽的女猪男猪花痴;也并非文艺片就是好电影,坑爹装逼、不知所云的文艺烂片BiBi皆是。商业片击中的是我消遣的心,看片仅仅为了消磨时间,这是我的内心期待。文艺片时常让人思考,不是狂飙泪水,就是发呆凝望,这仍然是内心期许。若达不到,好吧,这没有击中痛点,所以,于我而言,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而这部影片,个人觉得,最优秀之处就在于用充斥着矛盾张力的艺术镜头解读了同志交往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你要的是性?还是爱?

最后,这部影片评级为限制级,观看需要珍重!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八):最熟悉的陌生人

昨天熬夜把它看完了,出乎意料地喜欢,非常厉害的电影。

这片子,是个基片。在众多充斥着帅哥和帅哥的美好画面歌颂同性间可歌可泣的爱情高呼同性恋不是异类撑同志反歧视的小清新卖腐片里这片子真心是个异类。电影里到处是中年痴汉肥胖的腰身,时不时就来个简单粗暴的野合啥的,画面充满肉欲毫无美感。

当然如果只简单地把它当重口味GV未免太可惜。导演想要表达的远比这深沉得多。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湖边,清新茂盛的树林环绕着碧波粼粼的湖水。但看似平静的湖面其实暗涛汹涌满是杀机。就像影片一开头的对话“你见过5米长的鲇鱼吗?”主角不相信有5米长的鲇鱼,胖子说4米长的很常见,所以一定有5米长的,但主角没见过,所以他不相信。于是他照常游泳,根本不考虑湖里鲇鱼的威胁——那致命的危险(欲望)

然后吸引男主的人出现了——一个身材倍儿棒的胡子帅哥。在这里我忍不住想呐喊:法国男人真帅!!!那神秘诱人的气质简直了!!!咳咳总之呢男主当时的心情无疑跟我一样。他爱上了他,俩人在湖边日日缠绵。男主爱胡子帅哥爱得痴狂,即使帅哥不想跟他有肉体之外的进一步关系,即使他亲眼目睹帅哥把上一个炮友杀死。

人们总是说,我们究竟是因性爱上一个人,还是因为爱所以想跟他做爱?我们是爱上了他,还是爱上他的神秘感和自己的征服欲呢。对于男主而言,他无疑是爱上了胡子男的美好肉体和神秘气质,精虫上脑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征服他,顺从欲望铤而走险,自动将潜在的危险无视掉了,如湖里的鲇鱼。

我不得不说,这电影虽然台词不多但字字珠玑。里面有一句“是不是只有操别人,才能和别人一起入睡呢?”真是悲伤得令人潸然。或许这才是男主不放弃胡子男的真正原因吧。即使胡子男一次又一次拒绝,但他还是在每次欢爱后小心翼翼地问他,嗨,来我家过夜吧?或许只有相拥而眠,才能使夜晚不那么寂寞漫长。

同志圈是个很奇怪的圈子,如电影说的那样,它很小,只要一个眼神两个陌生人就能来一发。但别说爱情了,甚至没有人在乎同伴的死去。即使刚发生谋杀,人们也照常来湖边打野炮。他们游走在欲望的边缘,对美丽的肉体顶礼膜拜,为此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样相爱的方式,“太荒谬太奇怪了”。在电影里,人们打炮时是不戴套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在同志圈里也不少见。谁都知道这样危险很大,但他们不在乎,或许对很多同志来说,他们早就丧失了对明天的希望和幻想。

影片的最后,男主音调颤抖地呼唤胡子男的名字,令人动容。也许于他而言,比死亡更恐怖的是填不满的欲望和漫无边际的孤独。他终是逃不掉的。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九):做爱这么严肃认真的事情,爱情就不要来打扰了

那片湖水散发着死亡的气息。粘稠呆滞如一滩精液。来寻欢的男人们在这片散发着不详而非欢乐的湖水旁撩拨着自己的性器寻找接收自己信号的对象。 来者原本都是为了肉体之欢,爱情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不速之客。

影片是关于欲望的。爱欲,性欲,杀欲,人类肉体欲望的终极就是杀了对方,将对方的肉体吃进肚里,也是爱欲与性欲的终点。

亨利死于极乐,他追求精神爱恋,又想要在夜里不再觉得孤单可以睡得安稳,但他苦寻不得。禁欲不是通往极乐的道路。他最终甘愿死于迈克尔之手。幸福于他是突然降临。

弗兰克无法像亨利那样甘之若素的穿着上衣寂寞的坐在湖边思索爱欲问题。他来这里是为了追求肉体之欢,但他身上又有一半的亨利,在不该爱的时候带入了爱。他在黑暗处呼唤凶手迈克尔的名字,带着恐惧与兴奋走向极乐终点。

迈克尔其实最不幸,他本想止步于肉体之欢,无奈接二连三的被爱慕者推向死亡边缘。爱情是罪魁祸首,所有的事情因它而变得复杂。

同性之恋的纯美,主流社会对同性之恋的压迫,这些主题早已成为老生常谈,这部影片的新颖之处是探寻欲恋的终极。没有猎奇,没有对抗,没有顾影自怜或自我美化,影片无意凸显任何同性之恋异于异性之恋的地方,影片着力讲述的是无论男女都会泥足深陷的欲望本身。

电影人一本正经讲述了一百多年的男女间的恩怨情仇,似乎都没有兴趣再好好讲一段男女之间的故事了,将故事转变为同性之间反而会让人耳目一新。试想,如果不是这一片布满男性裸体的湖畔,不是那一片坐卧皆不够舒适的乱石与灌木丛林,不是真刀实枪的大棒怼大棒,这部影片要逊色多少呢。

《湖畔的陌生人》观后感(十):湖畔的陌生人

1.影片中的做爱镜头是用替身拍的。导演觉得演员在拍摄这些内容时很难充分勃起,所以最好还是用色情片演员代替。

2.导演曾经想用色情片演员担纲主演(弗兰克和迈克尔),但对他们的演技不敢苟同,遂作罢。

3.导演还曾想将做爱中的插入镜头也搬上荧幕,但替身们表示如果不用套,他们是不会拍的。看过影片的筒子们应该知道,弗兰克和迈克尔是不用套的。

4.导演在剪片时,不想影片过于色情,最终只保留了两个做爱片段。

5、弗兰克和亨利这两个角色都是基于现实人物,其中弗兰克这个角色中还有导演自己的影子。迈克尔则纯粹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人物。

6.影片没有用化妆师和发型师。

7.导演说他构思剧本时曾试着写出一个异性恋版本,但没成功。

8.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结尾:弗兰克在小树林里找到了迈克尔,两人亲吻并和好后,一起开车离开。

(from imdb)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