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金钱怪兽》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金钱怪兽》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金钱怪兽》观后感10篇

《金钱怪兽》是一部由朱迪·福斯特执导,乔治·克鲁尼 / 朱莉娅·罗伯茨 / 杰克·奥康奈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钱怪兽》观后感(一):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温情

这里不做故事内容介绍,只是简单的谈论观后感。

《金钱怪兽》不得不说我最近看的最有感觉的片子。

看片子之前,特意看了一眼简介,眼前就浮现了《恐怖直播》的画面。

两者相同点:都是社会底层,无处发声,最后选择通过媒体,挑战强权。

两位主播看似人前光鲜,背后都有差强人意的地方,最后都站在了弱势的一方,与强权做抗争

不同点:《恐怖直播》的强权是政府,《金钱怪兽》的强权是金融巨鳄。

河正宇是一个人在抗争,克鲁尼是一个团队协助他抗争。

虽然此片没有《恐怖直播》节奏紧凑,动人心弦,但却出乎意料的看到了恐怖节奏中夹杂的温情。 科尔跟克鲁尼说其实你身上的不是炸弹,而是粘土;克鲁尼假借科尔挟持而替其挡住狙击手;兰尼在无警察保护下,笃定的扛着摄像机跟拍科尔与克鲁尼;罗布茨与克鲁尼拖延科尔时,彼此的默契与配合。

再想想最近发生的E租宝、快鹿等P2P诈骗事件,更具反讽意味

《金钱怪兽》观后感(二):一样的套路,一样的人性

缺少监管之下的金融公司,他们操纵资金的方式,以及普通民族投资时的盲目和对风险的理解,中美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套路就在这里,人性也在这里。

你看看片中作为财经主持人的李盖茨,给普通民众推荐投资的时候,还不是跟国内那些砖家一样满嘴跑火车。有人会问,那些专家主持人好像分析得头头是道,很厉害的样子,他们能赚到钱吗?

他们当然能赚到钱——只不过不是按他们自己分析的方法去投资赚的钱,而是忽悠你们去投资,从而赚到的钱。

李盖茨就是这样了,他就告诉你这个股票好,稳赚的,各种酷炫的数据分析,看得你一愣一愣的。那些没有独立分析判断能力的观众,很容易就买单了。

尤其是如果这样的主持人再动用一下情感武器:

你想一辈子住在出租房里吗?

你女朋友怀孕了,你奶粉钱准备好了吗?

什么?你想通过上班工作来赚钱?拜托就你那点工资。

你不想这样对不对,我跟你说,现在摆在你眼前的就是一个赚大钱的机会,稳赚不赔!你还在等?机会可不等你。

单凭有人看他的节目,就够他赚了。何况主持人们收不收企业的“广告费”还不知道呢。

引发持枪到电视台挟持主持人的原因,是股价暴跌了。而暴跌的原因,跟这两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违约倒闭的原因基本一样——建造资金池,挪用资金填补其他项目,项目失败,资金断裂,违约倒闭。

你看看,着套路都是一样的。

企业当然是有罪的,因为企业是违规操作了。但主持人有罪吗?

按理说主持人是没罪的,因为主持人只是作为一个媒体来给你讲解和推荐,你爱听不听,至于你做出怎样的投资决策,那自然是你自己的事,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然片中的主持人在节目里还是表达出来“包赚”的意思,现在行业里是不允许说“保本”、“保息”等保证收益之类的字眼的,利率也只能说是“预期收益率”。

观众当然不管你这些,反正我就是从你这里听说可以买的,我买了,我亏了,所以我就要找你。你看看之前泛亚的投资者,在一个讲座里围攻宋鸿兵,就是这个逻辑——你之前说泛亚好,我听你说,现在我的钱没了,你就是骗子。

有时候普通投资者就是这么盲目,盲目到甚至不能称他们为投资者。

完全没有去了解分析,单纯看收益率,没有风险概念,盲目听从“专家”......赚钱了,觉得是自己牛逼;亏钱了,那自然是别人的错,就是因为听了他的。

这样能叫投资?

轰轰烈烈的持枪直播事件的结果:金融家轻罚,投资者被击毙。

一场让人无奈的悲剧。

至于其他看直播的观众呢?

结尾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那个扭头看直播的青年,直播结束后,转过头来继续打桌上足球,就像什么也没发生。

对其他人来说,这是事不关己,只是看了一场热闹。

《金钱怪兽》观后感(三):从扑腾了一下的IBIS股价说起

整个影片中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情节就是Lee鼓动观众,让大家都买一点IBIS的股票,把股价哄抬上去解放Kyle也拯救他的生命,但即便是8块多美元的股价,最少买10股就是80多块钱,也并没有多少人买,股价扑腾了一下,上涨了几分钱,随即又跌回去了,只能让人不禁感慨上方套牢盘太重了。。。

这个想法也亏他能想得出来,在被人用枪指着的情况下,能有这个想法还是很让人惊叹的。Lee问观众他的生命值多少钱,得到的回答就是就是股价扑腾了一下,不知道这只股票盘子多大,如果是大盘股,这么扑腾一下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这个情节想点出的还是生命价值的老话题以及人对生命冷漠的现状。一个人的生命究竟值多少钱或许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就像哲学家柏格森讲的时间就是连续不断的绵延,而秒、分、时,日,年是人为划定的,而非时间本身的属性一样。金钱的刻度本身并不是生命自带的属性,生命不是用来交易的,而是用来实现的,人只能是目标,而不能是工具。这是从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生命的本质。但这些人为的刻度也并非毫无意义,在诉讼过程中,在保险业、医疗业等行业,人为地给生命标上一个价格都是保障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如果不给生命标上一个可承受的价格,按照人风险厌恶的特性,无穷大的风险必须配上无穷大的回报,而世上有什么事的回报是无穷大的?没有。所以人就不会去做那些可能导致一部分人死亡、却对整个人类有极大意义的事。人就会畏首畏尾,而不敢去造飞机、造轮船、造房子,造宇宙飞船等等。

其次,人是社会的人,人不是孤立的。资源是有限的,而金钱作为资源交换的媒介,恰恰象征着资源的稀缺性。人的生命如果是无价的,那一个人的生命对资源的占有也可以是无限的,而一个社会是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无限制地投入资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生命也不能是无价的。

那么问题就在于“生命是无价的”这样一个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命题究竟可不可以为真?我想是不能为真,因为你既然已经在用金钱的刻度来度量生命,不管度量的结果是有价或无价,其实已经堕入了现实的讨论范畴,而不是空谈理想,否则你不会用金钱这个度量衡。一定是面临着现实的问题,才会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既然是现实问题,那么一个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命题自然是假的。

另外一点让我最感觉悲哀的就是这部影片和《恐怖直播》的两个受害者的唯一诉求就是让责任方承认错误。弱者的复仇方式是向内求,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更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复仇,而只是讨个说法。他们自知无力改变世界,所以只能退而追求内心的平衡,只求对方一个道歉,类似于阿Q;强者的复仇方式是向外求,改变世界而不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超人”是道德规范的制定者而不是遵循者,“超人”已经到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他们所认为的和所做的的就是道德的,正确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价值观输出,而非向内求纠正自己,强者的复仇类似于马云投资百胜→_→。复仇就要从对方最关心的人、事、物下手,而不是从他们最不关心的人、事、物下手,例如良心,更不是从自己最关心的事下手。要求对方承认错误貌似是一个简单的诉求,表现了主人公淳朴的品质,也侧面烘托出了资本家的罪恶,但这实质是一种口舌之争、意气之争,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提出道歉这种要求恰恰证明了主人公loser的品质,也侧面烘托出了不是资本家太狡诈而是有些人太傻太天真。既然抱着一拼两亡的决心就要有点一拼两亡的样子,不杀一儆百不足以解决问题。归根结底,一个人的复仇方式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

《金钱怪兽》观后感(四):谁才是金钱怪兽?

金钱怪兽,一个带有各种意味的称呼。电影以此作片名,实则上可以形容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也是影片中推动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人。

李盖茨是《金钱怪兽》节目的人气主持人,从电影开头我们就可以知道,他的地位并不低,凭借他在节目上展露的口才和借用服装道具制造的欢乐效果,他获得了不少节目观众的青睐。可以说,他是《金钱怪兽》节目的延伸,他拥有自己的魅力,撑起了整个节目。以致于他在电影观众刚接触他时,看到他稍微摆了摆架子。但是在接下来,我们才知道,李盖茨的手稿都是帕蒂写的,他作为一挡高收视节目的主持人,给众多节目观众说出投资建议,但他自己却对手稿不闻不问,甚至有点不负责。在凯尔追究李在四周前节目中作出的保证时,李完全忘了自己说过什么。之后,李呼吁大家买入股市抬起价格时,他的市场影响力也大不如前。用凯尔的话来说,李连自己都没有买自己的帐,李只相信钱,不相信大家。既然这档节目如此不可靠,作为主持人的李就更令人失去信任。结合电影名,用金钱怪兽来形容他便充满了讽刺意味。

凯尔算是某种群体中的一个过激代表。他的时薪只有14美元,有一个怀孕的女朋友,如果要更好的生活,他需要赚更多的钱。可以说生活改变了他,他决定拿着6万美元投资股市,听了李盖茨的投资建议,孤注一掷,希望可以赢一笔钱。但事与愿违,他的资金被套住,他被逼上绝路。入市不谨慎,自己没有研究就听别人说,此时的凯尔只是想找个人出来认错,找人出来背锅,这种无力感就像是在垂死挣扎。像沃尔特最后说的话,他们赢钱的时候就没有问题,输了钱就追着别人,这种行为的确突显了他们的贪婪。当然,这种疯狂只会为他招致灭亡,他被特种部队一击毙命。在金钱的作用下,引发了这场闹剧,用金钱怪兽来形容他就像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批判。

最后一只金钱怪兽非沃尔特莫属,他是整个绑架事件的导火线。如果说凯尔是被迫走上这条道路,那沃尔特的欲望就比前者更为庞大。为了赚钱,他把基金里的8亿拿来制造罢工,操作矿场公司股价,趁低吸纳,从中赚钱。他不惜行贿,不惜骗取股民的钱,是名正言顺的一只吸金怪兽。用金钱怪兽来形容他则是对他无尽欲望的一种嘲笑。

电影中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对于节目观众的描写镜头,穿插了整部影片。观众大都非常冷漠,以一种看好戏的姿态面对这场绑架事件。反正事件与自己无关,当节目完结,观众散的散,玩的玩,这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在影片前部分,插入的韩国程序员、黑客和矿工罢工的画面未免过于生硬,令人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电影的剧情尚算中规中矩,但悬念不够,减少了观众的代入感,后来的逆转更是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总体来说感觉一般。

《金钱怪兽》观后感(五):《新闻联播》好

飞机上连着看完同一男女主演的《ocean and eleven》和这部电影。对比之下,这部好了不少,更有内涵,直击当下社会热点问题。

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精准学科,理性人的假设到现在已近乎推翻。同时,经济学是入世最深的学科,包括金融学,是对世人影响最大的学科。为什么这么大影响?因为日常生活中每算一笔账都可以扯到经济学,比如买袋盐,都可以说出个弹性的概念,但大家又都不懂,很容易产生专家依赖性。所以经济相关的专家出来乱说话是很害人的,何况是一帮连专家都算不上的无良媒体。而这帮人基本都是被利益驱动。

可以考虑关掉财经节目,关掉股市账户,好好过日子。如果想炒股,请看《新闻联播》。

《金钱怪兽》观后感(六):漠不关心的区别

导演竟然是朱迪福斯特,主演竟然是乔治克鲁尼和茱莉亚罗伯茨。3个老家伙,竟然还拍出了时代感。

片尾最震撼的一幕是,那个玩球的小伙子,继续玩球。

对于麻木这点上,全世界人民都是一样的,却又不一样,美国人麻木是因为这些东西,会有相关的部门来负责的,即使腐败,也只是内部,三权分立的情况下,只要有事情捅破了,自然会被调查和处理。所以人家的麻木和我们的麻木又不同。

所以人家的漠不关心,是因为有相关的部门会去关心,而我国的情况,不但民众漠不关心,连相关部门也是漠不关心。这种对比其实伤人很深。举个例子,妈妈打孩子,最后邻居受不了了,去劝,老师也看不下去了,去劝,然后过程中,有报过警,警察甚至也上门过,人家是亲妈,还能怎么样呢,劝一下。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死了。然后上新闻,媒体也开始采访全部过程,但却是非常无力的,这样的虐待亲子的事件,即使再麻木的人,也都出过力,但孩子还是没能留住,如果在美国,这个孩子会有100个机会不会死去,在中国,她半分机会都没有,注定是死,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终于全身淤青和伤痕躺在停尸间。

再举例,同样的股票非法案件,国内这些年是怎么处理的,大家也有目共睹。

美国也有法制漏洞,也有腐败是肯定的,但完善程度走在了我们前面。别说差距,当全中国现在已经接近家家有房有车,手里都是iphone的时候,制度和法制,需要紧跟上来。

人家发生的案件,我们也在发生,人家没发生的案件,我们还是在发生,要缩小的就是这个差距。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故事很紧凑,紧张感十足,张力恰到好处,女性导演的确有自己的细腻处理方式。非常喜欢本片。

《金钱怪兽》观后感(七):所有的一切再惨烈,都不过是别人的人生

反转的让人猝不及防,但这就是喜剧的惊人之处。很久没有这样的片子能让人热需沸腾了。资本的膨胀一度让人在片头想起了《炸掉银行经理》的桥段。但如果这部片子仅仅是这样的话,一定程度上他的精彩系数就降低了。

但这部片子恰恰不是《银行》因此他才有自己独特的精彩。

当在媒体聚光灯下有人扯着嗓子对你夸夸其谈的时候你一定不要相信。因为那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节目。如果你因为一个主持人的某一句话而深信不疑的话,那么你就可悲了,因为他可能只是一个句子,有时候他也会忘记某一天到底说了啥。只是个节目而已。很多时候是有稿子的。你相信了某一件事,他有可能会在第二天完全忘记。

很多时候你所看到的光鲜亮丽的职业他也仅仅是一个职业而已。并无其他意义。

但是我们本片的主人公却很是相信这样的一个节目主持人。结果华丽丽的被套了好几万。这样情况下铤而走险还是耐人寻味的。这里我们不去说男主的愚蠢,因为你到底也不清楚男主经历了什么,所以也不好下结论。到底男主对不对。但是从后来看,男主其实并不想将大厦夷为平地的。毕竟他在公众面前以一个英雄出现的时候,还是很有公德心的。

我们当然也不去评判主持人到底人品有多差,因为咋他看来那毕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刷盘子,洗厕所一样,经济节目主持人混得就是一张嘴,而我们的李,更是巧舌如簧的阐述着每一期的股市风云。使得自己在华尔街有一席之地。虽然后来看上去有点可笑(众筹先涨后跌)当然这是一个转折点。

当我们的主持人在直播间和男主斗智斗勇的时候。导播也在另一个场合和女主斗智斗勇。最后总的结果就是,导播成功策反了某知名公司的高级秘书。使得这个秘书本着公司一切透明的文化,结结实实的让自己的老总兼情人栽了一个大跟头。不错,这很和谐。

很多时候显示情况下这种和谐的结局还是凤毛麟角。因为无商不奸,在利益的链条中每一环都缺一不可。一个值得老总信任的人,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会出卖公司的利益的。即使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在走向高层的路上也难免沾染腥风血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设定这样一个剧情是为了让影片显得更加和谐一点我是不反对的。

但当男主旁若无人地走进广播大楼的直播间,至少在我们国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门口有武警,门房会在武警的基础上对你的证件进行仔细的验看。至少广电大楼也算是国家机关重地,你即使可以进去市政府去上厕所,也不可能堂而皇之的进入广电大楼。

但是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在咱们国家一定会引起轰动。想想都刺激。

我认为主持人在进了电梯之后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做回自己主持人的身份。这一路毫无尿点,酣畅淋漓直至结束。没有一丝冗余。不禁使人欢呼。太TM刺激了。

各种黑幕笼罩下的经济市场事实上只会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损失。正如大反派所说的一样。你根本什么都不懂,你不过是一个持有股票的人而已。希望这部片子能让那些指着风云变化的股市发横财的人有一丝丝的冷静。毕竟,你只是一个股票持有人。

《金钱怪兽》观后感(八):本以为是狙击电话亭加恐怖直播

五月份上映的电影拖到现在才看,两个好莱坞老戏骨飙戏非常过瘾。

看预告片的时候以为是狙击电话亭的高配版,没想到立意还要在深刻一点。

特别喜欢里面劫犯的女主把女主喷出翔的那一段,就好像把男主从一场唐诘柯德式的闹剧中叫醒,也把观众把“粉碎华尔街”的幻梦中拉回来。当我们在占领华尔街的时候,我们以为对抗的是那些年入million的银行家,然而我们却没是这个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说到这里有点像Margin Call里的立意。

这个故事的最后没有任何的赢家,每一个人都有出丑的时候,劫犯在镜头前一脸蒙蔽的样子,做内部交易的投行总裁被揭发时的poker face,电视主播被枪顶在头上吓尿的表情,这是一部没有正派或者反派的电影。

结尾很有意思,“下个礼拜在做什么秀呢?”

深深的无力感。

《金钱怪兽》观后感(九):Kyle弱便有理?

片子本身还算流畅,但片子的核心价值观实在混乱,以至于不得不吐槽。

片中的核心矛盾就是Kyle本身只是时薪14美元的司机,在成本高昂的纽约自己都活着吃力,结果在发现女友怀孕后决定铤而走险,用母亲的遗产进行投资,结果因为听信了投资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亏了很多钱。

电影仿佛在告诉我们,作为公司董事长和基金负责人的McNulty因为误导群众,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George Clooney因为说话不负责,所以对Kyle的伤害有责任。

但如果要说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责任,接下来要讨论的是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问题。如果这条修正案成立,那么主持人在电视上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在现在的体系下,如果观众不满意电视台主持人所说的,不看他的节目就是了。一般来说,如果观众被媒体所误导,那么问题大部分是在观众而不在媒体。如果媒体应该为自己所说的负全责,那么第一条修正案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要说McNulty有责任,那么就涉及资本主义的本质。连中国股市都宣传,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任何回报都是和风险成比例的。McNulty在片尾说的好,投资者挣钱的时候没有人气急败坏,那么为什么亏钱的时候要找人开枪?片中McNulty是真的做了错事,但Kyle之前并不知道啊,他只是因为亏了钱就认为自己有权拿枪恐吓别人。片中为了让Kyle有些许正义,安排了McNulty实质有罪,但如果他只是一般CEO呢?不小心做错了业务也需要被人枪击?

即使McNulty错了,那么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其他节目工作人员(也是普通人打份工)就该被危急和恐吓到?所有警察都需要加班加点禁心动魄?纳税人必须为整件事埋单?

最后,这事最大的负责人难道不该是Kyle?投资这种事本来就是愿赌服输,听从了他人的错误意见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还是自己的问题。在纽约生活不易,那么他要么可以搬走去成本更低的地方,要么可以去求学来提高自己的收入。任何地方穷人都居不易,但美国生活已经比其他地方易很多。仅仅作为在美国有份工作、另外有6万美元遗产的人,Kyle的生活案按比例来在世界、甚至在美国来说都是上层、甚至名列前茅(和发展中国家相比)。

Kyle只要简简单单生活,大事上不犯错(比如吸毒、辍学等),不想占便宜(比如干自己不懂的投资),其实过上中产阶级生活没有问题。他为自己贪婪付出和无知付出了代价,为何要伤及他人?

美国的体制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在我亲眼看到有人能够凭借扫地这份职业攒下两套房子后,我很难想象体制问题比个人问题更严重。

《金钱怪兽》观后感(十):砖家的命值多少钱?

本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也是最搞笑的一个片段,就是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财经砖家在镜头前呼吁全国观众买那只股票,让赔钱的投资人回本,然后救自己的命。

当时我就心想:美国的砖家也脸皮这么厚?这么没有自知之明?

看到股票上升的时候,心想不会真的来个真善美伟光正的结局吧?观众脑抽了?圣母心泛滥了?

还好后面很快来了个讽刺的下跌。

歹徒适时地调侃:看来这就是答案吧。

观影时的我心里舒了一口气:还好没有往烂片方向发展。

但是影片后半段显得很平淡,没有《入侵华尔街》的血脉贲张,也没有《大空头》的烧脑推理,作为描写金融黑幕的影片,没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

只能算一般。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