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有什么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种好的感觉、好的体悟、好的见解,被成功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2、同一种语言内部有时也需要翻译,意思才明朗。比如人们说“现实”,其实说的只不过是“习惯”;说“不现实”,无非是说“不敢”;说“我爱”往往是在说“我要”;说“欢迎”其实是在说——“给钱!”
3、只有为自己写作,才是为他人写作。因为,没有人是“他人”,只有一个个“自己”。如果一个作品,连作者(你)本人都没有阅读冲动,那就不必为它做任何辩护了。
4、真正的孤独是富有社会性的,因为他深知所有人的孤独。社交达人其实是厌世的,因为他对谁都不走心。
5、感受力敏锐的人,思想也一定是深刻的;思想肤浅的人,感受力一定也很贫乏。我们之所以经常会产生二者矛盾的错觉,是因为错把单调繁琐当深刻,又错把大惊小怪当做感受力。
6、“解释”如果有用,也应该是跳水前一个预备动作。问题始终在于游过去。
7、当真实只是一种假设,假设就变成唯一的真实了;当利益只是一种想象,想象就变成唯一的利益了;当美好只是一种感受,感受就变成唯一美好的了。
8、无论技术多高、考虑多缜密,自己缺乏热情的时候,写出来的诗就是好不了,无论后续多少加工。这时候你感到人的无力,困兽犹斗,这时候你知道要有神。“下笔如有神”。
9、好的生活有一个衡量指标:能否把手段同时看成目的。
10、两个武士之间真正见高低,是扔掉枪械,肉搏的时候;两个学者之间真正见高低,是停止引经据典,直接说人话的时候;两个诗人之间真正见高低,是离开自己的圈子,匿名发表一首诗的时候。
11、精神和物质在艺术中是相互转化的。当概念在当代艺术中被广泛当作商品卖点销售的时候,“精神”就成了“物质”,而此时,坚持泥土般晦暗质朴的物质性,也许正是艺术的高贵精神性所在。
12、在艺术上,永远只让作品说话;在道德上,永远只让行为说话;在认识上,永远只让逻辑说话;在社会上,永远只让价值说话;在内心中,永远只让安宁说话。
13、如果一个人上了年纪还能感到一种偷偷摸摸的读书之甜(写作之甜),就像捡了一个钱包一样不太想告诉别人,那他可以说是一个幸运且幸福的人。
14、为什么说读书是高雅行为呢?最好的读书状态,难道不是三天没吃饭闻到烤肉时的状态?待捧书(肉)在手,整个世界消失了,只听见欲望在字里行间滋滋溶解的快感,四肢五官聚成一张大嘴,不知不觉中一章又一章落肚,不知老之将至,天色已黄昏,骤然梦醒,饮下半杯啤酒,凭栏远眺,如获新生。
15、追求个性正是个性泯灭的罪魁祸首。正确的做法,应该就是简单地——投入。忘我地投入。这样,你全部的真实性和独特性都会自然灌注在作品中。这一点对于书法和写诗都是一样的
16、强烈的阳光跟哲理一样令人讨厌,它激活了太多灰尘,又暴露了太多灰尘,让原本的“干净”显得肮脏,原本的“安宁”显得混乱,原本的“清醒”感到目眩。
17、试图深刻的时候,浅薄就开始了;试图赋予意义的时候,空虚就开始了;试图丰富的时候,贫乏就开始了;试图文雅的时候,庸俗就开始了;试图装扮的时候,丑陋就开始了。美与智慧,从来都只是礼物(gift),是遭遇,是忠于内在自然的花芯中溢出的蜜。
18、道理从来不是用来说服别人,而是用来说服自己;最终也不是用来说服自己,而是指向生命内在的安宁、幸福与力量。所以我们看到,好的哲学都是独白,好的诗歌都是内省。善言不辩,得鱼忘筌。
19、旁征博引,说古论今,表面上很渊博,其实很容易肤浅。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内,横向的丰富性,会稀释纵向的深入程度。你必须抉择:是说明有多少人支持过这个问题,还是说明这个问题本身有多少层次。前者只是用来服人,后者却是用来挖掘问题。所以,你会发现:越是经典,越少引用。反之亦然。
20、写作与思考是一回事。写作不是因为“文以载道”,不是“影响他人”,写作只不过是思想的自我实现。任何以“他人”为出发点的写作都是误区。写作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读者都是自己。文字不是被“他人”阅读,而是被这个或那个“自我”阅读。文字是意识之镜,所看到的他者都是自我,所有的发现都是自我发现
21、面对世界无法尽言的丰富、变化与动人,再好的诗歌也单调得像是指向风景的那根手指。
22、你想起一个人,但
想不起任何细节、轮廓与事情,
只有一道闪电连通你与远方。
遗忘让你站在一个针尖上,
抛入一片透明的蔚蓝中。
23、容貌,利益,成就,地位都是时间性的,是随时可能坍塌的坚冰,人若不提早为自己储备一点抗时间性的财富,一生就注定只是奔向一个悲剧,一个大恐惧。除了智慧与德性,创造美与感受美的能力,又有什么真正能够逆着时间增长呢?在身体之坚冰渐渐溶蚀的岁月里,及时把重心移到智慧的磐石上吧。
24、别用冰箱保存果实,
把它交给泥土和季风吧
别在不爱的时候还拽紧,
就让你的无情把我推向下一场盛放。
25、理解他人,就是理解自己;决定思想深度的,是思想的广度;所谓智慧,是一种(不停的)反射能力(reflect);让世界变得澄明的,绝不是一束光。
26、聪明其实只是一种凝聚力,定力;若聪明得让你再也安静不下来,那就是彻底的糊涂。
27、缜密的言论,往往缺乏洞见。很多话,说的都是对的,但却没有价值。相反,创见总是以谬论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它违背、突破了成见。因此,真理不是别的,正是有用的谬论。能够吃到智慧树上果实的,正是那胆敢违逆上帝的人。
28、世界起源于行动。万事毁于犹疑。
29、好的写作状态,近似祷告。你倾诉,但又仿佛不为任何人、任何目的而倾诉,一种“不及物”的倾诉动作。你感到自由、无限地贴近自己的内心和外在某种深度与高度,是的,你就像在向“上帝”倾诉,又被称作“自言自语”,不是发泄,不是诉苦,而是向光性活动,荒野里的向日葵独自面向太阳的那种祈祷状态。
30、”现实“是最空洞的教谕,“享乐”是最绝望的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