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弗洛伊德说爱是过分的估价。也就是说如果你看穿了你所爱的对象,你就不可能爱它,这是临床的看法。——索尔·贝娄
你没有我意淫的美
有时候不得不问一个很愚蠢的问题,大概就是爱情到底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什么,是那个人,还是对那个人的想象?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爱情里有太多的幻觉了。
最能爱说明爱情的幻觉的,莫过于现代诗人徐志摩和大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故事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徐志摩是那么深情的、热烈的爱着林徽因。
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的多年以后,林徽因在写给好友沈从文的信中,回忆起当初和徐志摩相遇的那段在记忆中灰蒙蒙的日子: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不断的落雨……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
在她最寂寞的时候,徐志摩像长腿欧巴一样出现了……
那一天我初次望道你
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
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
随后便是众人皆知的故事,林徽因与徐志摩在英国相识相知,却与梁思成在美国结成了终生伉俪。林徽因对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的最终遗弃,终究是因为她的理智。
在林徽因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纷扰爱恋中,徐志摩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不过,林徽因并不爱徐志摩,她爱过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丈夫、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
林徽因为什么不爱徐志摩呢?她曾冷静的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说,因为,徐志摩爱的根本不是她,而是一个幻觉。
她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这句笃定又清醒的总结,基本终结了所有流转于林、徐之间那浪漫痴情的片片情话。
那么徐志摩“想象中的林徽因”是怎样的呢?徐志摩将她视为“爱、自由与美”的化身。
一个浪漫诗人将你捧到“爱、自由与美”的化身这样高的境地,你是选择与他在一起,还是会逃离他呢?
其实,就算你不逃离他,他早晚有一天也要逃离你。他本以为自己选择的是“爱、自由与美”的化身,但很快他会发现,这个象征着美好的女人,也有着普通女人所具有的大多数的臭毛病,甚至还会拉屎撒尿,他怎么能受得了?
对徐志摩来说,爱是一种过分的估价。一旦他看穿了林徽因人间烟火的那一面,就不可能爱她。
当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却仍然不顾家人和亲友的一致反对,坚决要求与张幼仪离婚。徐志摩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为了追求林徽因,而且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
徐志摩最敬重的老师梁启超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给他写信,劝他打消离婚的念头,信中写到:“……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可以看见,梁启超毫不客气的指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不过是自己的意淫。而真实的林徽因远没有他意淫的美。
相比之下,林徽因更具智慧。择一人而终老,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林徽因初遇徐志摩时只有16岁,可能会被诗人的性格、热忱和他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而诗人的爱与热情,总是让她有种不可信任的直觉和脱离现实生活的距离感。
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林徽因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所无法把握的,好比蔷薇般的美丽,只能在回忆中触碰,一旦与之朝夕相伴,便只能如芒刺在背。这几乎是嫁给徐志摩的必然命运,林徽因不要这样的命运。
拒绝做另一个人痴爱的幻象。这才是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真正原因。就像那部讲英国诗人迪伦·托马斯的电影《爱的边缘》里,男主青梅竹马的朋友维拉在结尾处对男主说的:
"离开你的妻子,和我一起生活,你能做到吗?你想念的是那沙滩上那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儿,根本不是我。你有的不过是你的想象,以及诗歌,而我,得真实地活着,你不能让我感到我是活着的。”
林徽因不是陆小曼,深知生活比爱情更为宽广。事实也证明她是对的。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后,两人经常为琐事斗气。但林徽因却娴静优美的度过自己的岁月,投身建筑事业,文作斐然。
有人说,徐志摩的悲剧,源自于他诗人的想象:张幼仪之于徐志摩,是一个想象中的张幼仪,一个旧时代的牺牲品和代名词,一个遵父母之命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
林徽因之于徐志摩,是一个想象中的林徽因,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因现实中求之而不得,故能始终在诗人的幻想中保持无限美好;
陆小曼之于徐志摩,更是一个幻想中的陆小曼,她与他都要反对那封建的婚姻,在对新时代的不倦追逐中,两个人各自带着对对方似真非真的想象结合,最终走向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
不要嫁给想象中的爱情
情之为物,有美好也有虚妄。抓得住的是缘分,抓不住的都是幻觉。没有哪个爱情可以承受太多的幻觉,婚姻更是如此。比如台湾大才子李熬和超级美女加才女胡因梦的故事。
胡因梦20多岁时曾和李敖结婚,但没过几个月,两人便离婚。
后来,胡因梦在她的自传《生命不可思议》中写道,李熬特别的受不了她这样的大美女竟然大便有很大一坨而且味道特别臭,他只想接受她才华横溢且美貌动人的一面,却不能接受胡因梦作为平凡真实的女性的一面。
这和徐志摩对林徽因“爱、自由与美”的期望如出一辙。
胡因梦是这样评价李敖的:多年的牢狱生活,他已经太习惯于意淫……
可是胡因梦自己呢?一个追求绝对的真善美的大美女,其实和李敖一样,潜意识里,不想和李敖做“普通夫妻”,不愿忍受“日常生活”。
离婚之后方幡然醒悟:“在我最不安、最不知何去何从时,以为李敖会是我想象中的救赎者……他从小在我心目中就是传奇,当有一天发现自己有机会翻阅传奇,就翻了翻。但这本书其实跟你想得不一样。”
可见,看清自己看懂别人,可能是比爱情更重要的事。
有意思的是,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李敖好似参破男女关系的真相:以为爱情是必要的、以为男女关系要以爱情做基点,这种以为,是错误的。
其实爱情只是小说、电影、电视、诗歌的基点,缠绵悱恻、女貌郎才、海枯石烂、死去活来,都是催情戏、都是“悲剧意识”、都不是真实的、也都不能玩真的。真的男女关系应该平淡无奇。唱情歌的人生绝非人生,眼泪白流了。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当年谁年轻时差点为爱情自杀?答案:李敖大师也。人总是如此,当你悟出爱情的道理时,一切已成过去。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爱究竟是什么呢?德国哲学家威廉·施密德从20世纪70年代就想写一本“爱情哲学”的书。
那时,他初尝爱的滋味,坚信爱情要永远浪漫,但为了过日子的琐事难免吵架时,两人不能接受,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只有分手。40年后,他才意识到,“你怎样想象爱情,爱情的定义就会是什么样。”
当我已经过了想象爱情的年纪,现在会非常认同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理解生而为人的脆弱,接受生而为人的缺陷,付出相当程度的容忍与接受。
爱情绝不仅仅是美好与美好的结合,也不仅仅是快乐与快乐的结合。
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你看到我的真实存在,我看到你的真实存在,我与你有深深的理解,我们对彼此也有深深的接受,和发自内心的宽容。
至于婚姻,永远不要指望摆脱“普通”。
林徽因与徐志摩,李敖与胡因梦,他们绝不能称为普通人,却仍然逃不过普通婚姻的范畴和宿命——两个不完美的人,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互不厌弃,彼此接受,两相磨合,才有携手一生的可能。
一味地追求不同,反倒容易脱轨。
对于我们这些长相普通,资质普通的人来说,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缺乏理解和接受才是。如果爱情是让你爱上一个特别的人,那长久的要旨不过是教会你如何去爱一个真实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