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介绍 查看格言:冯道:绝世奇才

冯道:绝世奇才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冯道:绝世奇才

  凉月轻风

  冯道(882——954),生于晚唐,他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刘败后转投河东监军使张承业任巡官,张承业将其推荐给晋王李存勖,为其掌管文书。923年,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即唐庄宗,朝代改为后唐,冯道出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明宗李嗣源即位,看重冯道的才望,拜他为宰相。936年,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灭了后唐,朝代改为后晋,冯道继续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冯道委曲求全,跟随辽太宗耶律德光入契丹为太傅。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成立后汉,聘用冯道为宰相。951年,郭威称帝,朝代改为后周,郭威对冯道礼遇有加,任命他为太师、中书令,位居首相;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周世宗)即位,当时河东刘崇入寇,冯道因谏止世宗亲征而惹怒世宗,奉命料理完郭威的后事,不久就患病去世,终年73岁。谥文懿,追封瀛王。

  冯道到底如何处世?《冯道传》中清楚地记载着:一、他体恤民生艰辛、热助邻里。父亲去世,冯道回河北老家守孝,不讲排场,居住茅屋。他体恤民间疾苦,亲力亲为种地砍柴并帮助乡亲耕种。时逢饥荒,他用自己的俸禄接济邻里。当地官员送礼,他一律坚辞不受。二、他为官廉洁、严格自律。外出打仗,住茅棚,不设床席,抱草而眠;他与部属同甘共苦,同吃一锅饭,经常用自己的俸禄接济下属。三、他待己甚严、不贪女色。在战争中,军士将掠来的美女送给他,他推却不去时,就安置起来,战争结束后,找到她们的亲人再送回去。四、他富有远见、重视文化。他当宰相后,用国家财力将传统经典刻版付印。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印制经典,即使改朝换代,仍坚持不懈,二十年不辍。五、他宽容大度、奖掖贤能。冯道担任宰相期间,贫寒出身者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得到重用,而品行不端者则被其抑制。

  冯道为何能在乱世中成为如狼似虎的军阀们的座上宾,成为他们极其信服的能臣贤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纵观冯道一生,他确实特立独行,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却能撇开儒家的是非观念,处处出手“道德”拳,为天下苍生着想,成为一个超越黑白两道的人物:他既是一些人眼中毫无廉耻的奸臣,又是大众眼中与虎谋皮、拯济苍生的菩萨。他既是“儿皇帝”石敬瑭的心腹、认可外族皇帝的汉奸,又是从契丹皇帝手下救下无数汉人性命的英雄。他既是深藏锋芒、有所不为的滑头,又是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代贤士。他既是见风使舵的官场油子,又是严于律己的一代廉相。他既是为后世鄙弃的无耻贰臣,又是当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国老”。正是这种“无间道”的高明手法,使他在“虎狼丛中”安然立身。

  后唐天成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冯道却告诫明宗:“我以前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无所顾虑,结果突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在危险之地因小心谨慎而获安全,处太平之境却因放松警惕而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我希望你不要因为现在丰收了,又没有战事,便纵情享乐。”明宗问他:“丰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冯道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历来如此。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诗》道:‘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让左右抄下这首诗,时常诵读。

  一次,临河县献上一只玉杯,上面刻着“传国宝万岁杯”,唐明宗很喜爱,拿出来给冯道看,冯道说:“这不过是前世留下来的有形之宝,而皇帝应拥有大量的无形之宝。”明宗问什么是无形之宝?冯道说:“仁义才是帝王之宝”,并说了一通仁义的道理。明宗是没有文化的武夫,不懂其意,就找来文臣解释,听后频频点头。

  契丹灭晋,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辽主问他为何入朝?答:“无城无兵,怎敢不来?”辽主又责问他:“你是什么老子(老东西)?”冯道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辽主听后欢喜,任他为太傅。一次又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他劝谏耶律德光,不可纵兵随意杀抢。耶律德光采纳,缓解了契丹的残暴杀戮。契丹北撤时,他与晋室大臣被随迁至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去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安定。

  冯道一生清廉节俭,他在《长乐老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后事交待得也很清楚:既不要珠玉相伴,也不要特别的衣服,只用粗竹席裹尸即可。冯道不吝钱财,也不收贿赂,有一次晋出帝石重贵心血来潮,想要赏赐冯道一笔“生日钱”,但冯道却以“父母早亡,不记得生日”为由而拒绝了。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者均被抑制或冷遇。

  冯道既不贪财又不好色。同时代人范质对冯道颇为欣赏,称赞他“厚德稽古,宏才伟量”。在薛居正领衔编撰的《旧五代史》里,他几乎是一个道德的完人、大臣的楷模;而在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里,对冯道做出了“无廉耻”的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甚至指责他“大节已亏”,“乃奸臣之尤”。南宋以后,随着《资治通鉴》的权威性逐渐确立,冯道便成为有重大污点的历史人物。

  欧阳修把冯道骂得一塌湖涂,说他是中国读书人里最不要脸的。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没有气节。因为中国读书人爱讲气节,即守节不要头。若有变故,自己这颗头颅一定要被割下来。若头不被砍下,即无耻之极。

  在欧阳修看来,士大夫的首要品德就是忠诚。所谓忠诚,无非是忠于某个君主。毫无疑义,士大夫应该具有忠诚的政治品德。问题在于,什么样的忠诚才是首要的。古代帝制是“家天下”,但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不是某个人的天下。忠于人民才是首要的政治品质。综观冯道一生,他并没有背叛人民和国家,也没有背叛哪位君主,说他无廉耻、丧失气节,完全是以君权至上、绝对忠君为价值尺度而作出的误判。

  众所周知,当时乱世是拥兵自重的军阀造成的,而频繁改朝换代也是军阀争战的结果。冯道并没有从中做坏事或发挥负面作用。相反,正因为有冯道这样的好官存在,使国家治理体系得以在昏暗的乱世中运行,避免社会与文化的崩溃,尽可能减少了天下百姓的苦难,这是应该肯定的。

  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冯道:“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历史上、社会上,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这两种毛病都没有。”

  一个身处乱世、在十个皇帝手下当了20多年宰相的人,始终洁身自好,既不贪财又不好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能不称之为绝世奇才吗?在数千年的中国史上,谁还能找出第二个?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