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谓:旷世奇才到奸佞之臣
丁谓相貌不佳,生一双斜眼,张目仰视,好像是个经常饥寒的人,相面的说他是“猴形”。丁谓小时虽然聪明却很顽劣,多亏有位姓郁的老先生对他严加管教,才使他学业有所进步。后来,丁谓去拜访郁先生时说:“自己少时狭劣,多亏先生教诲,痛加夏楚,使某得以成立。”郁先生死后,丁谓还特地派人处理后事,“为棺殓葬,埋之物甚厚”。就是这样一个机敏博学的旷世奇才,为了爬得更高并巩固权位,竟然扭曲自己的灵魂,做事“多希合上旨”,去讨好皇帝,溜须上司,因而被“天下目为奸邪”,成为佞臣。因为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都以奸邪险伪著名,被天下合称为“五鬼”。
丁谓虽才智过人,然而心术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为奸邪”。宋真宗赵恒相信迷信,丁谓极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启迪皇帝。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听信王钦若造作“天书”,准备举行泰山封禅等事。不久,王诈称京师、泰山“天书”下降,为此特改元大中祥符。起初,因朝廷内库经费短缺,封禅之事尚未定。一天,宋真宗问丁谓:“封禅的经费有没有问题?”丁谓回答:“经费足够,大计有余。”宋真宗听了便决定封禅泰山,诏丁谓为计度泰山路粮草使,负责所有经费。他先以三司名义向朝中内库借银十万两,又命各州献钱贡物,于十月以前集中到泰山下。封禅队伍数千人,浩浩荡荡。封禅结束,又到曲阜祭祀孔子。这次封禅活动,耗费钱财八百余万贯。
丁谓自称是神仙丁令威(神话人物)的后裔,在自家的园林里特建有仙游亭、仙游洞,每天“晨占鸣鹊,夜看灯蕊,虽出门归邸,亦必窃听人语,用卜吉兆”。他好言仙鹤,任玉清昭应宫使时,每次醮祭,即奏报有多少多少仙鹤舞于殿庑之间,被人讥为“鹤相”。宋真宗到亳州谒太清宫时,丁谓特献白鹿一头、灵芝九万五千只。宋真宗从泰山封禅回到充州时,丁谓将当地小孩子玩的一只小乌龟,指为瑞物献给皇帝,并载入史册。他操纵女道士刘德妙,拿家里养的一只乌龟说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亲自作赞颂。
宋真宗要在宫城营建玉清昭应宫,左右近臣上疏劝谏。真宗召问丁谓,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宫奉上帝,而且用来祈皇嗣。群臣有沮陛下者,愿以此论之。”从此便无人再敢劝谏。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命丁谓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又加天书挟侍使、总领建造会灵观、玉皇像迎奉使、修景灵宫使、天书仪卫副使,还曾奉旨摹写天书刻玉笈。丁谓做这些事可谓是尽心尽力。玉清昭应宫计三千六百余楹,原估计二十五年建成。丁谓征集大批工匠,严令日夜不停,只用了七年时间便建成,深得皇帝赞赏。赐宴赋诗以宠其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举三得”的样板工程,却耗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丁谓不顾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一味迎合皇帝,并给皇帝出坏主意,自然会遭到正直之士的反对,寇准对他谄主媚君尤为痛恶。最著名丁谓与寇准翻脸的段子,莫过于“溜须”: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准再度出山,取代王钦若成为宰相。也就在与寇准拜相的同一天,丁谓也再次升官进入中书省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一日,中书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会后,举行工作宴会。宴会间,寇准的胡须上沾有一些饭粒汤水,身旁的丁谓见了,连忙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胡须上的污物。这一举动引起了寇准的反感,他板起脸,冷笑着说了一句:“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典故“溜须拍马”中“溜须”的出处。丁谓也因此落得个“拍马溜须”的千古骂名。丁谓恨死了寇准,陷害寇准也从此开始了。
不久,丁谓投靠真宗皇后刘娥(寇准因皇后娘家人犯法问题得罪过刘皇后),并罗织寇准罪名,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将寇准赶出朝廷,被贬为相州(今河南安阳)知州,后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宋真宗崩,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即位,奉诏太后听政。丁谓利用职位之便,又勾结宦官雷允恭修改“诏书”,把宋真宗病死归罪于寇准,再将他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最后客死贬所。丁谓趁机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
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将重要奏章先送丁谓阅过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雷允恭为修宋真宗皇陵的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移改陵穴,这本是要杀头的事,“众议日喧”,而丁谓庇护雷允恭,不作处理。但最后终于被人揭发出来,触怒了太后,雷允恭被诛,丁谓被罢相,贬为崖州(今海南省)司户参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全部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纪。
丁谓贬官至死共计十五年,其“流落贬窜十五年,须鬓无斑白者,人服其量。”最终他上了《宋史.佞臣传》。
北宋《东轩笔录》记载丁谓:“丁谓有才智,然多希合,天下以为奸邪,及稍进用,即启导真宗以神仙之事,又作玉清昭应宫,耗费国帑,不可胜计。谓既为宫使,夏竦以知制诰为判官。一日,宴宫僚於斋厅,有杂手伎俗谓弄碗注者,献艺於庭,丁顾语夏曰:‘古无咏碗注诗,舍人可作一篇。’夏即席赋诗曰:‘舞拂挑珠复吐丸,遮藏巧便百千般。主公端坐无由见,却被傍人冷眼看。’丁览读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