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总是海投之后匆匆的赶着各种面试,好不容易面试通过了就在公司里面开始了自己温水煮青蛙的旅行。一边煮着一边抱怨着自己的付出跟获得不止,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没有把自己放在合适自己的地方。
很多人选择职业的时候,都会选择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其实,找来寻去,在职场中我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位置。
昨天多年不见的闺蜜泡泡从上海回武汉,到我家来玩。甫一见面,便觉得她与几年前大为不同,不仅形象上精致了许多,个人谈吐和观点都十分专业宏观。
在上海工作的小伙伴们与武汉有哪些不同呢?
时间观念不同
上海的工作节奏很快,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们从早上可能10点才开始上班,一大早上做不了什么事,但是从下午开始,各种事项开始推进,晚上8点走根本就不算加班,有项目时加班到11点是常有的事。
很多公司号称中午有双休,可是也会被突然的加班所吞没。
在这种高强度工作下,有的人住得离公司近还好,住得远在五环外或昆山、苏州的,还得转高铁或地铁约2个小时到公司,是非常考验人的精力的一件事。
但他们在这种时间要求下,我闺蜜并没有抱怨苦和累,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职工作,接触着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好好做事,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一个人在魔都见到了更好的世界,很充实呢。
职业目标不同
泡泡谈到她换的几次工作,选择职业的目标都是她能不能得到提升和发展,而不是安逸地混日子混时间,在好福利的公司坐享其成。她去万达工作过一段时间,立刻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大国企体制化的工作,不到一年就辞职了。随时保持着精进学习的状态,这是我很佩服她的一点。现在很多年青人选择职业的一点竟然是是否能轻轻松松一个月几千块,而完全不考虑自己性格特点和核心竞争力。
这可能不是上海和武汉的区别,而是人与人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文科、艺术的学生很难在武汉找到薪资尚可、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而上海比较承认写文案、做运营和设计的价值,给的工资比较高,文科艺术方面的人才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如果一个文科生想在武汉发展,很可能他就被迫做着高薪但他不喜欢的其他工作。
人生规划不同
现在早就不流行在一个公司做到老的观点了,但实际上来看,武汉甚至很多二线城市的筒子们跳槽的并不多——可能我周围的同学都选择了比较稳定的行业,但在上海却是很平常的事情,泡泡在上海工作7年,都已经换了3-4份工作,并不是因为她能力不足,而是基于自己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频繁换工作,我们可能会担心老了怎么办?他们却另有一番清晰的规划,在40岁前好好工作,争取实现财富自由,40岁以后即使不用每天打卡上班,仍然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同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却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比如写写影评、度假旅游或者开一个小店等。这让我们这些准备不温不火工作到60岁的人十分羡慕。
在愉快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感叹每个人兜兜转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泡泡在上海打拼了7年,渐渐摸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老公在国企做了两三年,觉得不适应那种沉闷的工作就跳出来了;而我一毕业就进了体制内,一开始觉得很舒服,最近看到其他人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心里不禁痒痒,但可能知道自己性格偏内向,经常会担心又敏感,体制内还可以算是安全感比较足的了,可能我还是适合体制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