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赏析一】
此诗描写梅子成熟、芭蕉分绿的初夏风光和儿童扑捉柳花的场景,表现了清闲恬淡、天真无邪的情趣。 留酸软齿牙 句写啖梅传神; 分绿 句形容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作用; 捉柳花 句写儿童专心戏嬉之状,跃然在目。
诗人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
【赏析二】
庭院很小,松树阴遮了大部,绿苔满地。因人迹罕至,主人懒于打扫。初夏日长,午睡起来,幽静的环境正适宜读书。只是主人没有兴致,偶然想看看书,却又懒得翻开。
诗人从平凡乏味的生活中发掘情趣,运用日常口语入诗,浅近通俗,不用典而直抒性情,全诗显得飘逸、轻快、活泼、超脱。
【赏析三】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 戏 字,一个 误 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 闲 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炼字也精,像 软齿牙 的 软 字, 分绿 的 分 字,意蕴深厚而不粘滞。
【赏析四】
杨万里(1127 1206)宋代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零陵丞、江东转运副使等职。力主抗金,最后家居乡里十几年不出,以忧愤卒。其诗新鲜、活泼、空灵、诙谐,自成一家,时称 诚斋体 。
【赏析五】
走过春季,步入夏天,觉昼长而夜短。生如夏花,感慨又一年的树绿阴浓。想到这年春景已然不再,青春韶华亦是随着节序轮回悄然逐逝,情怀里淡淡的惆怅,似也渐次的演变成深深的凄凉。
林语堂先生说: 当我们渐次失掉那种少年心时,我们才会逐渐失掉我们内在的热情。我们热情的天性是被一种邪恶的环境所摧残压制,挫折或剥削。 我很觉得这是一种必然,人心随时而变,亦是生命的规律。人之情感和境遇,有欢呼之时,亦有沮丧之处。孩童的单纯与热情的丧失,或许就是成人的成熟的代价。
每晚下班之时,在路上或公交车站旁,似乎总会遇到一些中学生。看着他们相互追逐撕闹、躁动不安,言谈举止皆是无忧无虑的一派天真模样,我竟觉得自己内心有一深深的叹息声:我也是从那段少年时光中一路走来的呀!但我知道,人生无法再少年,现在属于我们的只有未来的渐渐苍老。偶尔无事之时,也总会在内心里想起一些儿童时人和事,虽然大都已被忘掉,纵然想起的也不尽真切,但在内心还是有种甜美的感觉。
此值初夏时分,阳光明亮而不热灼,加之花褪残红,绿意盎然,竟觉得很喜欢夏天。闲读诗人杨万里的绝句《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细细品味诗中的意境与情趣,又感觉情思很是神往,甚至还会渐次的想起自己在孩童时候的很多趣事来,自己当年又何尝没有吃酸杏到牙倒、林中扑捉柳絮呢?惜乎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早已不复再有,而今只有闲散无聊的惆怅,抑或说是苦闷。夏睡懒起,毫无情思,本欲翻书闲看,然感怀于世事沧桑,却又情有不安,心下倍感纠结,读书不进。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我此时此刻的心思境遇,与千百年前的诗人杨万里又何尝没有半点相似之处呢?!唏嘘一声,叹息如花落,踪迹终不可寻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