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大师:秘密仆人》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席尔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杀大师:秘密仆人》读后感(一):The Big Bang大事件,变成了绑架案、警匪片
《暗杀大师:秘密仆人》,[美] 丹尼尔·席尔瓦 Daniel Silva,2007年作品。 以色列特工加百利艾隆调查一位线人的死亡,根据线人死亡的线索追踪到,恐怖组织将在伦敦进行恐怖袭击。但却未能阻止恐怖活动的发生,伦敦市中心4枚炸弹爆炸,300人死亡,2000人受伤,海德公园6个美国外交官枪击致死,美国驻英国大使女儿被绑架。恐怖组织要求美国政府释放被关押的阿卜杜尔 拉扎克教长,否则就处死大使女儿…… 这是看的第二本席尔瓦,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一个大事件,The Big Bang,最后变成了一个绑架案、警匪片的结构,这个收缩得……无话可说。 1、跟《死亡信使》一样,都从教授被谋杀开始,教授都是间谍,但其实后面都没他们什么事,酱油角色 2、在丹麦,易卜拉欣 法瓦兹之死,重大行动失败啊!而且加百利有预见,还是这个结果,不能原谅! 3、中情局派 莎拉 来打什么酱油?莎拉:我不是来打酱油,我是来表白的。什么是酱油? 4、基娅拉是干什么来的?从《死亡信使》到《秘密仆人》,她的作用就是证明加百利性功能正常; 5、伊沙克这种狂热激进分子,为了信仰可以周密安排杀掉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在自己最后的死亡之前,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向敌人泄露组织下一步的行动?祖宗保佑?菩萨显灵? 6、像我这样严肃的人,非常厌恶婚礼那一部分。早期的周星星乱入,你确定就一定好玩?搞笑?轻松?幽默? 7、沙姆龙真是老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以色列老妈妈”,不是我说的,书中加百利说的。 8、最后,私人拿钱去搞暗杀活动,这个情操,太他妈仗义了,太他妈侠义了,大救星啊,不明真相的群众流下了感恩的泪水。 丹尼尔·席尔瓦写作发表本书的时候,颜色革命已经发生并成功,而埃及还是“最后的法老”穆巴拉克执政。席尔瓦在书中对穆巴拉克政府当然毫不客气的揶揄讽刺挖苦,其时这位政治强人可能也没有想到他30年的统治会在几年后短短的数周时间里被推翻。 其后民选上台的穆尔西,满脸知识分子的气息,而实际上他还真是一个大学教授。我当年还看过凤凰卫视对他的一个专访,平易近人,侃侃而谈(当年为什么会看这个呢?黑人问号脸)。穆尔西这个有故事的教授,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背景就是他是伊斯兰政治组织穆斯林兄弟会的成员。 看起来,穆尔西倒真像是席尔瓦笔下的那些教授们。 而如今,穆巴拉克下台后,坐了几年牢,去年已经获释回到开罗家中;穆尔西做了一年的总统也下台了,至今还在吃着牢饭;穆斯林兄弟会被定义为恐怖组织,被解散;而就在上个月,穆尔西的继任者塞西在总统选举中成功获得连任。 跟《死亡信使》一样,最后的“作者按”,挺有趣,摘录。 “中情局的‘非常规引渡’项目——秘密地将恐怖嫌疑犯从一个国家移送至另一个国家,以便监禁或者审讯——有着详实的档案记录。推行这个项目的人不是乔治 W布什,而是他的继任者比尔克林顿。” “极端分子在欧洲各国的兴趣迅速地改变着欧洲大陆的人口情况,这一点当然是事实。……扎克利肖尔在《繁殖本拉登》一书中对欧洲未来的研究发人深省,他指出‘短短的几十年后,美国可能都认不出欧洲了’。欧洲会继续作为美国的战略型朋友,还是会成为恐怖分子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的集结地,这一点尚不可知。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基地’组织和全球恐怖分子的意图。……宣言中清楚明了地指出了他们的意图:‘我对此深信不疑,哦,你们美国,将会灭亡。我对此深信不疑,哦,你们欧洲,将会灭亡。我对此深信不疑,哦,你们荷兰,将会灭亡。’” 另外,书中有几处名词, “塞恩主义”是全球性的犹太人自愿扶助组织,“大流散所留下的秘密果实”。 “塔克菲尔”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埃及的极端分子创造出来的概念,相当于为恐怖分子颁发一个神圣的许可证,允许他们为了实施教法、复兴统治的目标而肆意杀人。它最初是针对其他派别的信徒。按照“塔克菲尔”的观念,一个不施行教法的世俗领袖可以杀,因为他远离了宗教。同样,一个世俗的宗教政府下的国民或是定居在西方文明社会的信徒也可以杀。对于“塔克菲尔”信徒来说,民主就是异端邪说,因为它用人类的法则取代了上帝之法,因此,民主国家的信徒就产叛教分子,可以被杀死。正是“塔克菲尔”这一观念赋权予奥萨马本拉登去开飞机撞大楼、轰炸非洲大使馆,即使那些事件的许多受害者也是信徒。正是它赋权予伊拉克的恐怖分子,让他们可以随意地杀人,阻止民主在巴格达生根发芽。正是它赋权予出生在英国的年轻信徒,让他们在地铁站、公交上引爆自己,即使那些被他们一同带去天国的人里面有些恰巧也是信徒,一些还想在人世间多流连一会儿的信徒。
《暗杀大师:秘密仆人》读后感(二):我让你,因我的信仰活着
特工们生活在不为人知角落里,却能在毫厘之间改变世界格局。这一次,加百列·艾隆接到一项不可能任务。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特工,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力,以及强大的抗压力,这些,我们的加百列都拥有。虽然曾经厉丧子之痛,妻子也在行动中精神出了问题,至今都在精神病院里疗养,但如今两鬓略斑白的他,依旧是个奔波在世界各大安全组织之间,令所有人为之侧目的存在。 因为他拥有作为一名特工最重要的品质,“信仰”! “如果你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为了什么而活。”这就是他一生所追寻和遵守的信仰,永不背弃,永不后悔。 故事发生在已举国笼罩在黑色恐怖之中的伦敦,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为世界安全组织敲响了警钟,这一次他们把矛头直指英国伦敦。埃及这个以宗教为信仰的国家,被压迫被残害的太久,千千万万“勇敢”之人站了起来,以一种病态的狂热向世界发起了疯狂的报负。 加百列收到上级指示,一场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即将到来,故事从这里拉开帷幕。所罗门·罗斯内尔教授的死暴露了这场阴谋,一封信,一张图,竟然指向了伦敦的海德公园。在加百列看来,这不是巧合,而是恐怖分子的策划阴谋。果然,几天后,在伦敦地铁站发生了大爆炸,同一时间,阴谋背后真正的阴谋浮出水面,他们绑架了美国驻伦敦大使罗伯特·霍顿的女儿,伊丽莎白·霍顿。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大爆炸只是给英国国内造成恐慌,绑架案才能成为他们真正的筹码,以此作为要挟,要求释放阿卜杜拉教长,一个真正恐怖罪恶的恐怖分子头目。加百列接受委派,前来阻止事情的发生,可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伦敦方面并未给予他完全的信任,伊丽莎白还是被劫持了。于是,这次本该短暂的行动变得充满了恐怖与未知。恐怖分子的真实身份成迷,伊丽莎白的藏身之地毫无线索,各大安全机构都无法查出丝毫线索,社会舆论使人群陷入了恐慌。一切似乎茫然没有头绪,加百列与他的特工伙伴们抽丝剥茧,终于查出线索——一个恐怖分子的身份。但无疑恐怖分子的凶残和冷酷总在人所能做出的判断之外,他们只给他们一周的时间释放阿卜杜拉,再释放伊丽莎白,释放这个囚犯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约定时间之前先一步找到伊丽莎白。余下紧迫的生还时间,广袤的欧洲大地,到哪去寻找? 当所有人都做好准备放弃伊丽莎白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也唯有他站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角度不愿放弃,这是他的信仰。“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他不会在未尽全力之前放弃,哪怕以己之死,换伊丽莎白的活,所以即使面前是枪林弹雨、地狱之桥,他也走了上去。 作为一部悬疑小说,书中所营造的那种时间的紧迫感实在是让人移不开眼,时间即是贯穿全文的那条线,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伊丽莎白的生命似乎随时就会消失,她看似如此脆弱,可又会让人为她在绝境中的机智和勇敢折服。你会如此迫切的想要拨开云雾看见光芒透过压抑的天空,照亮人心黑暗的角落,没错,这是一场人性的战争,加百列在用生命诠释他的信仰,“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 加百列这一次又写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传奇特工的故事。
《暗杀大师:秘密仆人》读后感(三):水准不俗的系列作品
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感觉比《死亡信徒》要好,与《寻找伦勃朗》同一水准。同一系列的作品读的多了可能会无感,但这一系列几乎没有让我有这种感觉。虽然谍战类小说已经有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我并不介意在自己内心的优秀作品里加上这么一部。 加百列是一个很复杂的男主,坚决果敢,有勇有谋,虽执行过多次任务但很少滥杀无辜。骨子里,他是一个犹太人,但与多数以色列间谍不同,他更善于反思,对权势看得很淡。这样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又有那么一丝忧郁的男主,在人设上会圈粉无数。但这样的人物并不好写。作者故意在间谍这一职业之外又帮他增加了一个副业——艺术品修复师。这样的设计,既能让他更容易获得女性读者的青睐,又让这个人物更像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或者一尊神。 这部作品依旧是恐怖袭击——案件调查——锁定目标——制定计划——计划失败——独闯虎穴——营救成功这一固定套路。但是这类作品最难的就是读者即使知道作者会按照这个路数写,但依旧会读得很开心。毫无疑问,《暗杀大师》做到了。
最后想吐槽一下读客的出版,整个系列的作品出的似乎太慢了,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博集天卷的哈利·霍勒系列,每次读完,都要等上几个月才会有下一部面世,这点比较不爽。
《暗杀大师:秘密仆人》读后感(四):那些不能说的
暗杀大师系列的第三本。比起前两本剧情更刺激也更离奇曲折,到了最后甚至都不能算是加百列大显身手,而是主动送人头,由神队友合力解救的故事。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这个系列,建议按照出版顺序来看,先看《寻找伦勃朗》,然后是《死亡信使》,最后再到这本。先看这本的话,你会觉得男主角完全是废柴。
扯远了,说回这本。作者席尔瓦的写作习惯是,总是从某一件国际政治事件出发(比如某某人被暗杀,比如某某国被爆出暗地里进行什么勾当),编织整个故事。这一本显然写得最刺激,也最敏感,因为它写的,是“不能说”的事。
情节依然精彩,加百列的团队也依然神棍,但这次他们的敌人,大家都知道是谁,却不能明说。能看出编辑和校对的努力,想方设法规避掉了关键词,换了模糊的说法,估计改稿改得很痛苦。
英雄在和这些人战斗,而即便是虚构的英雄故事,也不能提及敌人的真身,你说这荒谬不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