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一切未曾遗忘》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一切未曾遗忘》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一切未曾遗忘》是一本由[美]温迪·沃尔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一):房思琪走了后门,珍妮走了前门

现在回想起来,在尚不懂事的年头,我也曾遭到过性暴力。

那时还是九十年代末,正在闹下岗潮,我家在磷肥厂,周围的大人们仿佛整天无所事事一般。回家路上,不满十岁的我被一群抽着烟的中年男人给拦了下来,这些男人我都认识,都是我们厂里的,是我一些玩伴的父亲,也是我爸妈打麻将的牌友。下岗之后,他们也变得游手好闲。

我还小,爸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逗逗我,问我“更喜欢我爸还是喜欢我妈”这种调拨离间的无聊问题。可这会儿,我就一个人,孤立无援了。

“你知道你爸妈晚上在房间里干什么吗?”他们这样问我。

我说不知道。

“你进去偷瞄过你爸妈在干什么吗?”

我说没有。

“你爸妈会干这个。”说完,一个男人做了个很形象的手势,几个男人彼此相视,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一段很模糊的记忆,所以,上述的描写可能要更加猥琐和不堪一些,而我尽量修饰地让它显得有一丝善意和暧昧,像是老师在教学生不知道的知识一样。

可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这个片段又会像一块酸胀的肌肉一样隐隐作痛。它让我小时候萌发了对性的一种偏见,那就是原来性是如此的肮脏,像是见不得光的老鼠,只能由人去偷窥,而我爸妈做着这种营生和勾当,成了他们口中的笑料。

后来我想,我要怎么去定义这样一件事情呢?一群成年男人对一个孩子的性骚扰?听起来似乎太过于正式;性猥亵、性侵?这些也都言过其实。对于这群男人来说,彼时只不过是一场无关大雅的玩笑,只不过是一个逗逗孩子的把戏罢了。而对我而言,在懂事之后,每当这个片段在我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里浮现出来时,它更像一场幻灭,一场对成年世界的失望。在我的成长当中,它不着痕迹地影响着我,你不能说它小事一桩,不能说它无关痛痒。

幸好,幸好,十多年过去了,它也与我融为一体,我既没有向它俯首称臣,也没有将它刻意忘怀,反而是和平相处。我告诉自己,若是我遇到一个孩子,定会好好的守护他的纯洁。

我曾听到过一些朋友的自述,这才发觉,其实很多人在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都或多或少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性骚扰/性猥亵/性侵。

一个朋友说,一个夏天,穿着背心和裤衩的他被邻居的一个哥哥抚摸私处,还拉着他的手摸他自己的。那时,懵懂而天真的他以为这并非一种邪恶,所以谁也没有告诉。直至人事稍通,渐明事理,才觉得恶心至极。

一个朋友说,小时候晚上跟堂叔一起睡觉,堂叔抱着他,用下面抵着他。他又惊又慌,却只能装作睡觉,一动也不敢动。直至今日,他仍抗拒和别人睡同一张床。

另一个朋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被一个小混混堵在巷子里,因为长得清秀,他强迫他给他口交。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男女关系都变得混乱不堪,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男人逼迫他做这些。他告诉我,他之所以变成一个同性恋,这件事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并没有女孩向我吐露过这些,而我想,男孩犹如此,女孩何以堪?也许对有些曾遭到性侵犯的女孩来说,这些都是耻辱。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那句话,“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一个个小女生是在学会走稳之前就被逼着跑起来的犊羊。那他是什么?他是最受欢迎又最欢迎的悬崖。”

就像小说里的另一个受害人饼干,在被李国华奸污以后,她的男朋友觉得她“脏了”,饼干求他留下来,可他绝然离去。饼干皱起来、矮下去,慢慢地熄灭了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结尾,房思琪疯了,魔障了,而作者林奕含自己,选择更为决绝的方式。

我不是她,不曾遭到过皮肉上的侵犯,更不曾被人以爱之名欺骗过,所以我的语言都是一种无力的言之凿凿。可我还是想说,作为曾被侵犯的,我们要如何与童年/青少年时期留下的伤疤共存呢?

这是我读完《一切未曾遗忘》后想过的一个问题。

小说的开头平淡几乎残忍,它讲述了一个刚刚十八岁的少女珍妮遭到了陌生男人的强暴。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李国华一样,这个男人有着对处女特殊的癖好,他窥探着她,然后挑选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下手。

因为惊恐,被强暴的过程中珍妮失去了意识,她不知道自己如何被发现衣衫褴褛地躺在小树林里,如何被人们送进去了医院。当珍妮还在昏迷当中时,她那悲愤的父母选择了一种另类的心理疗法:将受害人脑中痛苦的记忆彻底抹去,不留下任何心理创伤。所以,珍妮对当晚的记忆支离破碎,所剩无几。故事进行到这里,似乎皆大欢喜,遗忘就像是能解百病的灵丹妙药。

然而,故事的笔锋一转,由这样一桩强暴的事件,引发了这座小镇上诸多人背后的令人震惊的秘密。只有珍妮可以遗忘,但其他人仍旧有自己隐秘的过往,他们追溯着,却唯独忽略了珍妮。珍妮恢复了正常,但再也不是一个快乐的少女了,就像有一只怪兽潜入了她的大脑里偷走了她的快乐。直到有一天,失去记忆的珍妮在浴缸中用刀片割向自己的手腕。

我时常想,若是房思琪也曾接受这样的心理疗法,她是否会避免走向精神病院的结局。就像我们总以为,忘记一个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我们就能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但是答案并不是的,那印在身上、深入骨髓的伤害终究会笼罩我们一生,而这话听上去竟然是那么绝望。

小说中的珍妮决定去找心理医生恢复她的记忆,因为毕竟无端被剜掉一块记忆,她只会活得若有所失。这是一趟勇敢之旅,因为她的终点是她最为伤痛的过往,但幸运的是,在这趟旅途之中,她重拾了爱情,还有父母以及他人的陪伴。

杜鲁门?卡波特曾在写完《冷血》后关于佩里曾这样说:“我们像同一间屋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我从前门出来,他走了后门。”他和佩里有着同样的童年过往,然而,一个成了纽约城名噪一时的顶级作家,一个却沦为阶下囚,即将面临死刑。人生演化成的天壤之别的遭际,读来让人颇生感慨。

房思琪与珍妮,就像一间屋子里长大的少女:一个在台湾的繁华都市长大,一个生活在美国滨州的一个小镇;一个是持续了多年的隐秘性侵,另一个则是密谋已久的强暴。她们并不相识,却遭受了这个社会赋予的最为悲惨的命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更为阴暗的,因为证据不足,所以受害人无法起诉李国华,房思琪终究也走不出那场以爱之名的欺骗。而在《一切未曾遗忘》的结尾,珍妮走出了那片夜晚的小树林,迎接崭新的生活。读到结尾的时候,我想到了林奕含,痛彻心扉。

两本书,像一道光束折射成了两道,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如我们一般的受害者。我多希望,这个世界不仅应该让罪恶被审判,而更应当让那些被伤害的温柔以待。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二):忠于本性

看到有推荐,就看了下去。内容比它的介绍精彩很多,虽然故事的存在或者出现是基于珍妮被强暴而展开的,但是最中心的人物是小镇唯一的心理医生艾伦。

首先,必须说的是故事很有设计感。开头就是珍妮被加害的断断续续的回忆,不连贯是由于对她那一段不堪的记忆进行了处理。接着讲到了她的父母,艾伦的其它病人。最重要的珍妮的父亲,一个懦弱的男人选择了竭尽全力去追查凶手,从而牵扯到了三个嫌疑人,却没有正真的凶手。最后的转折点在于罪犯的目标并不是珍妮,珍妮只是他失去猎物后的激情犯罪。

作者用很平静甚至平淡的口吻讲述了珍妮的失忆后的生活,以及后续的治疗。感触最深的东西,不是怎样去对待一个受到伤害的女孩,而是那些沉迷于自己的执念当中不能自拔的人。比如汤姆,夏洛特夫人,还有肖恩的妻子塔米。

两个ptsd患者,珍妮和肖恩,他们同样遗忘了一些东西,但是记忆也许可以被抹去,但身体的感触心理的感觉却不会被消除。两个人的焦虑和痛苦都来源于失去的记忆,也同时选择了找回记忆,接近记忆,并且直面记忆,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成长。这与佛法当中提到的“各自观心,自见本性”是一样的,听从真实的感受,自然可以找到真正的目标。

而另外的像汤姆先生,受到父母的打击教育,失去了自信,在家庭中几乎听从强势的夏洛特夫人,但经受了女儿的打击之后拿出了一些勇气去追查嫌犯。夏洛特夫人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却在17岁,受到了继父的侵犯,并沉迷于与继父在一起的感觉。婚后有固定的婚外情对象鲍勃,她把自己分裂成在家中当贤妻良母的好夏洛特,和出轨的坏夏洛特。夏洛特夫人处于我执的状态中,但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婚外情被女儿看到,推动了珍妮的自杀,使得夏洛特夫人充满了懊恼。最后在受到鲍勃的妻子威胁的情况下,夏洛特选择了向丈夫坦白,两人的强弱关系开始发生一些逆转。但是想想,觉得挺可怕的,一个男人的自信是通过女人的错误的坦白而提升的。当一切归为平静的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必定还会发生其它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夏洛特夫人是否真的能够埋葬掉坏的夏洛特?她们还走在去探寻自己内心深处的路上。

而塔米是一个戏份很少的角色,却十分的生动。一见钟情的开始,奉子成婚的续集,在一起后却只能假装高潮的落寞。她自认为深爱着肖恩,却在肖恩出任务的时候感到放松,她对自己感情的无处安放让人感到心疼,却又觉得自尝苦果。她还不懂她想要的是什么,还没有上路。

那艾伦作为最清醒的人,想说的是,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合理正直的使用自己的力量。他为了保护自己曾经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的儿子,在治疗过程中,将珍妮的记忆中的罪犯导向了鲍勃,希望以大的舆论掩盖小孩子的出现,从而致使了鲍勃的死亡,不论作风不好的鲍勃该不该死,制裁的动作都不该由这些人去进行。同时引发的是伤害鲍勃的人面临牢狱之灾,汤姆认为鲍勃是凶手而眼睁睁看着他断气而不打911叫救护,当真正的凶手出现以后,汤姆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唯一的好处是,汤姆将会成为他的长期顾客?其次,艾伦最终以他的专业知识让珍妮恢复了记忆,迈向新的阶段。而那个死在自己家中的真凶,其中想必也有艾伦的手笔。当复仇、保护自己的孩子、抓获罪犯统一的时候,艾伦成为了幕后的操纵者(舆论、珍妮、警察等),而这个人还能有很宁静的心理状态,也是感觉很变态。

总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去挖掘,但忠于本性(万物本性),才能真正打到自己的目标。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三):遗忘的记忆和不能遗忘的伤痛

在看到本书的梗概时,我连0.5%的阅读兴趣都没有,看起来不过是个老套的故事罢了。若非因为一份善意的缘故,可能就会和这本书擦肩而过。人生就是这样有意思,原先想着帮助别人,结果受益的反而是自己。

这本《一切未曾遗忘》,全书内容比梗概精彩太多。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用了十七年来构思本书”,我猜想是某年发生的事件让作者一直在思考和关注,而在这十七年里,不断地听闻目睹新的事件,促使作者不断地产生新的感慨和思索,最终,组成了本书。因此,读者会发现被激发的兴趣点相当多:

什么样的记忆才是理想而合适的?

家庭会对一个人的终身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痛该怎么办?

亲人犯罪应该大义灭亲还是该亲亲相隐?

为什么青春会遭遇伤痛?

如何调整自我认知并克服那些负面的影响?

非专业人士怎么才能识别出心理治疗师的平庸或非职业?

……

一、悬疑式美剧

在说内容之前,先说本书的写作结构与风格。

这本书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剧。首先,吸引眼球的要素一个不少:青春期的无助、中年期的迷茫、单纯平静的小镇突发凶残的罪案、表面幸福却千疮百孔的生活、丝丝入扣的推理、艰难推进的侦破、问题百出的婚姻、混乱不堪的情感、权力与法律的搏弈、人性与现实的考验、还有应激障碍和心理治疗,诸如此类,一应俱全,但读者并不觉得在刻意的堆砌、生硬的拼凑,因为作者将故事设计得很自然。

如果常看美剧的人,可以说,边读此书,眼前已经是人来车往,动感如画了。

其次,全书309页,作者在296页才公布罪犯是谁,把悬念留在最后一刻。最开始是毫无线索,接着是疑似犯罪嫌疑人被排除,然后书中的主人公安排迷局,误导警察,偏偏那个被怀疑的人作了伪证证明自己不在犯罪现场。作者的故事行云流水,一个接着一个的悬念迭起,引导着读者的好奇心,直到全书完结,回顾前面的章节,才让人恍然大悟。因此,本书的可读性、好看度都很高。

本书开篇第一句话:“他一直窥视着她。”前排有位书友在书评中认为书中的罪犯对少女珍妮暗中计划了很久,伺机而动,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罪犯在珍妮离开聚会的房子时发现了她,看着她哭着跑进小树林,所以他一直盯着她。在作案之前,罪犯从未关注过珍妮,她并非罪犯处心积虑想要下手的对象。罪犯一直窥视着的人,是他,这是作者设置的悬疑之一,也是书中主人公安排迷局的根本原因。所以,篇首语其实意味深长,并不平淡,要读到书的快结尾处,方能领悟其中含义。

二、失忆的人会是幸福的吗?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很多的事,有些是欢乐的,有些是悲伤的,有些是愤怒的,有些是害怕的,还有些不涉及情绪,但我们常常希望忘记那些令我们感到不愉快,甚至是伤痛的事件,往往事与愿违。书中的少女珍妮,在心理治疗的干预下,成功地遗忘了自己被侵害的那段记忆。可是她却因为记忆的缺失而难以忍受,直至自杀。这种感受,可能和一些获知因病或事故被迫截肢的人有相同的反应:这只胳膊再坏,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一旦失去,我的身体就不再完整了。至于如果不截肢会危及生命的后果,极少有人能清醒而冷静的思考。对于失忆的人而言,缺失的记忆使生命出现了一段空白、一个巨大的空洞,在那份空白和空洞中,由于不记得发生过什么事,对自己产生过什么影响,因此直接丧失自我认知的能力。

这本书大量提及了有关“记忆”的心理内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有意识参与的,也有无意识的记忆,而记忆的信息往往和场景、气味、声音、感受、情绪有密切联系。回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重新构造和选择的主动加工过程,在这加工过程中,如果出现新信息,会使回忆出现偏差。但是,以上的理论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出现在书中,作者巧妙地设计成了故事情节,这也是本书耐看的原因之一。比如最后一点,就是书中主人公——一个专业心理治疗师——运用来设置迷魂阵,引导受害人和父母走入阵中,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公开的目的。所以,略有心理学知识的人阅读此书,可能看懂的“梗”会比较多;而不是很了解心理学知识的人,可以由此书大开眼界。

三、原生家庭的烙印

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终身都影响重大。书中的主要人物无一不是问题重重,深掘他们的童年:家暴、虐待、父母吵架甚至打架、母亲吸毒、父母离异、母亲工作而忽略对子女的照拂、禽兽继父、丧失双亲无人教导、父母过于强势而又要求严厉,于是子女叛逆、堕落、人格分裂、寻求不正常的依恋、懦弱而少主见、报复心重而缺少同理心,不一而足。作者在叙述一桩桩事件时,也在剥笋壳一般,逐渐地剥离出每个人伤痛的过去、缺爱的内心和不知所措的现在。

剧中的人物在主人公的帮助下,一一分析过去,面对自我,终于克服缺点与不足,完善了自我人格,走向更美好的生活——除了罪犯以外,这是主人公唯一未能治疗成功的人。最后,主人公运用心理技术,击溃了罪犯的内心。个人觉得,关于罪犯的犯罪动机,是全书中稍显单薄一点的地方,尽管作者有交代,但着墨太浅,使得罪犯对主人公的情感依赖不那么令人信服,或说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因此罪犯的报复来得有点突兀。

话题回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不管每个人是否被原生家庭负面地影响,甚至于伤害,也不管是否清楚自己现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原生家庭,都要正视自我,并拿出勇气去克服和完善自己,不能麻木不仁地放任自己,否则结局不是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我,很多时候,是两败俱伤。

我想,这可能是作者表达的众多主题中最核心的一个,那就是如何面对伤痛:来自于无力可控的原生家庭、来自于无法选择的父母、来自于突然降临的悲剧、来自于身边亲人的伤害……是假装伤痛并不存在?是臣服于这悲伤的记忆?是忘却?还是隐瞒?是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是抑止自我的欲望虑及他人的感受?

看完此书,相信你将会有自己的答案。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四):法律保护什么

温迪.沃尔克曾做过银行投资家跟律师,现专职做作家,一切未曾遗忘是她的处女作。一入大众视线就被华纳兄弟买下版权并让奥斯卡影后出演成电影。温迪.沃尔克的作品总能让你心灵一颤,特别是她尖锐的笔锋直戳伤痕的黄痂,读者只能顺着她的思路不能自我。

珍妮在被强暴后接受了遗忘治疗。原本以为事情会恢复到聚会事故发生前一夜的夏洛特夫人,疯狂寻找罪犯的丈夫汤姆,傀儡手心理医生艾伦和真正的真凶在页页纸张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在这场悬疑推理中,警察法律我们正义的斗士一如既往地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

然而法律不是道德,现代不是古巴比伦。在汤姆日日夜夜打电话催警察办公的每天的半个小时里,在汤姆的老板既他妻子的情夫多次逃匿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时,在夏洛克纠结继父与她乱伦的每个夜晚。当罪犯停滞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已经造成多少家庭的破裂。法律终究只是保全大部分的利益,那真正受害者的利益该由谁保全?

我们可以期待法律的完善,道德的提高。但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角色时,该如何反应?当我们的至亲受到怀疑时,我们是否会像艾伦一样不顾一切的包庇自己的孩子。我不是父母,但我能感受但为人父母的爱。今天晚上十点半拿小朋友的课本给家长,一路聊的全是他。我现在在机构做家教,刚接手的我对于孩子不能像之前得过且过。母亲对我说孩子闹哭的时候,我看到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如果有谁伤害我的学生,如果有谁伤害任何一个母亲的孩子,夏洛克的疯狂我们都会有。法律保护的是什么?我们想要的其实是有一种无形的契约保护我们的生活。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五):未曾遗忘,不愿遗忘

我对于一本好书的定义是,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应有让阅读者有重新认识自我及审视自我人生的思考。《一切未曾遗忘》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书的封面不错,但书纸一般,建议采用更好的纸张。增加更好的装帧设计。

十六岁的珍妮被强暴,作案手法残忍。这瞬间轰动了表面平静的费尔维小镇,也让看似幸福的家庭摇摇欲坠。 在为珍妮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艾伦的介入,揭开了这个家庭的重重秘密。丈夫的阴影、妻子从未提起的过往、婚外情感。丈夫为没能保护女儿深深自责,妻子想要守护秘密。而珍妮,即使接受了可以忘记一切的治疗,恐惧和伤害依然留在身体里。 每个人都在逃。没有人,会把全部的自己展示给别人。我们都在别人面前或多或少地隐藏了自己。 而当这一切最终浮出水面时,每个人都被改变了。

这是书籍本身的内容简介,然而,这个简介给我的感觉却很平常。让我震惊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远远大于我的期望,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又出现了红黄蓝这种恶性事件之后的中国社会中。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好书。

小说开头不起眼小说的厚度,性价比很高

在很小的小镇,大家彼此熟识的环境下,十六岁的少女珍妮被残忍的强暴,这是令人震惊和无法被原谅的,就如蝴蝶效应般引发了珍妮及身边所有人不可预料及防备的事情。对于身心受到无法回避的重创,你是否会选择遗忘,将此记忆完全的抹除,而当记忆抹除后,身体那无法解释的过激反应只会更令人无望和空虚。

珍妮在遭受强暴后的数小时,在无法自主的情形下被监护人母亲要求医生做了遗忘治疗,她对于被强暴的记忆如水般被蒸发了,而所有的事情也如水渍般留在了记忆的潘多拉魔盒中。想要抓住犯人严惩的父亲及想要维持表面平静安宁的母亲,那一系列的心理挣扎总会让人置身其中的思索,如果是自己应该做怎样的选择?故事做了非常细密的铺垫,到中间又出现了令人惊艳的延伸和反转后,大西洋彼岸的龙卷风席卷了所有人看似平静的生活,一切未曾遗忘,生活仍将继续。

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不能剧透过多是为了让你在阅读中有更深的自我体会,随着故事情节和线索的一步步展开深入其中。跟很多的书一样,前部分的铺垫很长,以心理医生艾伦的角度叙述这一事件及介入其中,所挖掘出的每个人那内心底那无法被忽视和遗忘的过去,看似普通平常的人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及自我的挣扎。而你又是否能对自我客观的审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自我的缺憾,当你或身边亲近的人,遇到无法衡越的重创,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或选择?如果这世上真的有抹除记忆的药,你会真的选择吃下或直面现境。当然事情没有发生在自我身上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的这样或那样理性或感性的说,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只是看客。一如现在的江歌案,作为一众旁观者的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是否有资格去指摘别人的行为?

有时更多的对受害者的伤害,可能并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在经历过后旁人所做和表现的种种,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折磨和无法回避,事件并不是无法逾越,而是事件过后该怎样生活。老话总说舌头根下压死人,当身边有令人受到伤害的事情发生,请选择正确的看待,至少闭起嘴巴,不要让自己的愚论重新将可能愈合的伤口再次撕裂。

看完这本书,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凝视幼小的孩子,或者平凡和平庸都不是一个很好的词语,但可能也不失为一种幸福。我希望他健康快乐的成长,即使平庸也幸福的生活。

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光鲜亮丽,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度过了昨天也不代表就能完全的理解今天。那些曾经让自己感受重创的人或事,也都会由将来的人生中所遇到的人或事来抚慰,给自己多些理解,也给他人多些宽容和空间。人生只有一次,不要纠结过多,乐观和希望的看待,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不同和崭新的今天。

值得强力推荐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非常值得反复思考的书。反思江歌案,反思红黄蓝案,反思我们自身,反思我们的周边,这是一本真正值得反思的书。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同时,可以同步观看电影 熔炉 和电影 素媛 ,这样,我们会有更加强烈的反思。

我们可曾希望我们遗忘?不!我们永不遗忘!

[老当毅壮学英语]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