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查看格言:《吮指谈吃》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吮指谈吃》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吮指谈吃》的读后感10篇

《吮指谈吃》是一本由彭忠富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吮指谈吃》读后感(一):一次与西南美食的惊喜艳遇。

一次与西南美食的惊喜艳遇。

—读彭忠富《吮指谈吃》

苏白

少不入川,是为古人言。因为川女柔美娇艳,更因为川菜香辣好滋味。我未曾踏足天府之国,或许是因为潜意识里牢记着古人之训,但川菜流行四海,我早已习惯和乐于享受川味川食。

虽然读过很多川菜图书文章,吃过许多川菜美食,但彭忠富的这本新书还是给了我颇多惊喜。忠富先生为川人,近年来其美食美文却在中国报刊广泛发表,有较高的媒体曝光率,作为一名美食作家,我时常被其文字吸引。

彭忠富的美食文字有着浓烈的地域、乡土、民俗、民风气息,来源于生活,包含着对于四川大地的热爱和激情。民族的是世界的,地域的也是中国的。和四川美食菩萨车幅先生的美食杂谈比较,彭作家的文字更加带有一种民间视角,植根于坚实和粗糙的民间生活,来源于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这也符合文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其行文和章节避开了传统意义上所认知的川菜的名肴贵菜,而是家常风味,平淡小诗般的素常姿态,漫不经心间如歌的行板,折射出四川、西南地区的民间滋味。无怪乎此书原名《人间烟火》,但由于本人的抗议,改名《吮指谈吃》。(本人美食新书早就命名为《人间烟火》)。

一般而言,市场上的美食新书大多为菜系、名吃或者各类名点,彭先生的图书切入点在于家常生活,些许小菜,却平淡里有滋味,朴实里有深情。那一碟碟小菜,一一碗碗深情,是流年岁月里的一抹滋味,是纵横时空的五味杂陈,是轮回四季的心香一瓣,是暮然回首时分,才上眉头,却在心头的唏嘘和感叹。

寻常吃食里有着天南海北的龙门阵,小菜小碟里有着阿婆妹子的絮絮叨叨。喝了这碗成都茶啊,川菜好安逸,西南好时光,《吮指谈吃》一场诗意之旅,一次与西南美食的惊喜艳遇。

(681字)

2015年9月7日 临屏草就

北京代代读图书公司策划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彭忠富 著

2015年9月第一版

《吮指谈吃》读后感(二):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齐 祺

关于美食作家和美食书籍,估计大家想的都是就是一群人食遍大江南北,用笔将品尝的过程以及口感、做法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大家所理解的只是片面,这还称不上一个美食作家和美食书籍,跟更为准确的解释他们为吃货和菜谱。彭忠富这本书《吮指谈吃》给我们呈现的不是菜谱,而是吃的文化。

作者作为一个行者,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与美食美景为伴。在行走过程中发掘民间风味菜系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给读者呈现传统乡村的世俗生活。美食一定是在野而不是在城市。城市的口味多半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加以改良,比如现在的八大菜系,已经难以在找到之前的纯真,即使是最大的标榜着老店的城市饭店也为了能够保证众人口味加以改变。因此寻找美食,能够吃的手指上的油不用纸巾擦掉而是吮食,那得钻巷子。

彭忠富这本书写了他游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品尝的76种美食。这些美食有的是儿时的记忆、有的是串街走巷的小贩、有的是登入大雅之堂的“高级食品”。同样是吃在嘴里,从他的味觉里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他的味觉里,有着对孩子的爱。比如在《甜水面》一文中写到:永远吃不饱的就是那些小孩子们,女儿就属于这样的人之一。每当听到卖甜水面就拉着我的手臂使劲摇晃:“爸爸,我想吃甜水面!”或者说:“爸爸,我想吃酸辣粉!”然后给她五块钱。让她去买。每次看到孩子吃的兴高采烈,他也终于忍不住吃了一碗,从此走上了甜水面的不归路。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领略到他对孩子的爱,这不仅仅是一碗面和五块钱的故事,而是作为父亲对孩子那种怜爱和宠爱。

在他的味觉里,有着对父母的爱。民以食为天,父母以我们为天。作者小时候每年春节后,青黄不接,家里都会缺粮,为了能够顺利来度过春荒。父母在家里栽了椿芽树,靠着这几棵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度过那段缺吃少喝的日子。但是又一年父亲喝酒摘椿芽从上面掉下来。目前立马慌了。但那天后,母亲强迫父亲将几棵椿芽树锯倒了。当然其中的原因都很明白,但是这并不影响椿芽继续生长,只是不用在爬上爬下了。每当吃着椿芽炒鸡蛋,相比作者除了被美食陶醉,更多的是对父母的爱感动。

这是一本美食书,但是如果食物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仅仅是生存,没有美食可言。当我们给予他们感情,这才是我们吃到肚子的美食。正如巴陵在序中写到:本书的阅读,就能让你暂时地抛却俗世的繁杂,进入陶渊明似的乡村生活,给自己的精神一些慰藉。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彭忠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作者简介:不自由撰稿,时评、书评人。作品散见各大报刊。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190577457

《吮指谈吃》读后感(三):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读《吮指谈吃》

齐 祺

关于美食作家和美食书籍,估计大家想的都是就是一群人食遍大江南北,用笔将品尝的过程以及口感、做法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大家所理解的只是片面,这还称不上一个美食作家和美食书籍,跟更为准确的解释他们为吃货和菜谱。彭忠富这本书《吮指谈吃》给我们呈现的不是菜谱,而是吃的文化。

作者作为一个行者,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与美食美景为伴。在行走过程中发掘民间风味菜系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给读者呈现传统乡村的世俗生活。美食一定是在野而不是在城市。城市的口味多半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加以改良,比如现在的八大菜系,已经难以在找到之前的纯真,即使是最大的标榜着老店的城市饭店也为了能够保证众人口味加以改变。因此寻找美食,能够吃的手指上的油不用纸巾擦掉而是吮食,那得钻巷子。

彭忠富这本书写了他游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品尝的76种美食。这些美食有的是儿时的记忆、有的是串街走巷的小贩、有的是登入大雅之堂的“高级食品”。同样是吃在嘴里,从他的味觉里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他的味觉里,有着对孩子的爱。比如在《甜水面》一文中写到:永远吃不饱的就是那些小孩子们,女儿就属于这样的人之一。每当听到卖甜水面就拉着我的手臂使劲摇晃:“爸爸,我想吃甜水面!”或者说:“爸爸,我想吃酸辣粉!”然后给她五块钱。让她去买。每次看到孩子吃的兴高采烈,他也终于忍不住吃了一碗,从此走上了甜水面的不归路。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领略到他对孩子的爱,这不仅仅是一碗面和五块钱的故事,而是作为父亲对孩子那种怜爱和宠爱。

在他的味觉里,有着对父母的爱。民以食为天,父母以我们为天。作者小时候每年春节后,青黄不接,家里都会缺粮,为了能够顺利来度过春荒。父母在家里栽了椿芽树,靠着这几棵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度过那段缺吃少喝的日子。但是又一年父亲喝酒摘椿芽从上面掉下来。目前立马慌了。但那天后,母亲强迫父亲将几棵椿芽树锯倒了。当然其中的原因都很明白,但是这并不影响椿芽继续生长,只是不用在爬上爬下了。每当吃着椿芽炒鸡蛋,相比作者除了被美食陶醉,更多的是对父母的爱感动。

这是一本美食书,但是如果食物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仅仅是生存,没有美食可言。当我们给予他们感情,这才是我们吃到肚子的美食。正如巴陵在序中写到:本书的阅读,就能让你暂时地抛却俗世的繁杂,进入陶渊明似的乡村生活,给自己的精神一些慰藉。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吮指谈吃》读后感(四):食器时代的呼唤

食器时代的呼唤

——序彭忠富美食散文集《吮指谈吃》

巴陵

味觉是每个人的本体性特征,有着个体和敏锐度的差异,影响着自己对食物的鉴别和选择。人类对食物的感觉是种品味与咀嚼的过程,停留在脑海中的感知部分是记忆的苏醒和饮食习惯的保存,在再次遇到同类食物时能够唤起记忆的对比。

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在寻找最美味的食物。特别是我们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人们对美味食物的追寻达到了极致,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妈妈的味道,也就是妈妈做的饭菜是最美味的,这里就残存着美味的记忆和饮食的习惯。

世界各地,因为物产种属、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域因素、土壤特色、饮食习惯、风俗民情、水质软硬等多种原因,形成当地各色各样的食物和各色各样的饮食传统习俗,其他的地域和人无法改变其传统或者渗透进新内容。

遍观中国菜肴,已划分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还有一些菜系因为区别不太明显,有融合和渗透,没有单独分列。随着饮食业共同发展壮大,华夏大地的菜肴划分片区的范围越来越精细,形成更多更细致的味道和菜系分支,逐渐演变为中国庞大的菜系支脉。

我们物质条件的逐步提高,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吃饱、裹腹的时代已经过去,更多的是吃到美味可口的程度,达到精神的享受。国民谈吃、谈味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话题,并且公开化,不再隐逸。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推广,物产、饮食、特产等资源逐步被开发、重视,食材、调料、烹饪技法、器皿等资源被逐渐挖掘和深加工,并被系统推出,成为食客关注的焦点及美食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韩国的《面条之路》、中国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探秘》等饮食纪录片的播出,对中国食民的影响非常巨大,形成一种来势凶猛的美食浪潮,全民呼唤食器时代的到来。其实,食器时代早已经到来,并且在作家中诞生、蔓延,形成了旅游美食专栏作家和美食作家等诸多派系,他们人人谈吃、人人谈味,即货真价实的味国味民。

中国的美食爱好者越来越多,大体可以分为五种:一是食客,只求裹腹,不求味道;二是吃货,纯正的吃客,遍地寻觅美食的主;三是食家,熟悉当地民俗文化,可以鉴别食物味道,知晓食材,会自我烹饪;四是文化食家,知晓中华食文化,游食九州,通晓民俗,徘徊于味道与文化之间;五种是美食家,通晓和传承中华食文化、食民俗,有敏锐的味觉功能,专业鉴赏各地美食,并诉于笔端,著书立说,以此为业。在我所熟悉的美食家中,也可以分为五种:一是食其地,其食域限于一块狭小的区域,熟悉某菜系的分支和当地文化;二是食其气,常在乎吃的排场和环境,纠结在餐桌与爱食人群之间;三是食其动,长期漫游世界各地,流动式地鉴赏各地的食物,得出一些结论;四是食其静,遍吃各大菜系,通晓各个菜系文化,吃出各个菜系的共同点和区别,可以细细辨别、品味;五是食其味,吃遍全国,用自己敏锐的味觉能够去品味各菜系名肴的具体味道,根据自己的味觉感知,给各道菜肴的味道下个定论。

近年来,我一直从事美食散文的创作和鉴赏,走遍全国各地,品味各类佳肴,学习、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我在从事美食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时刻学习、吸取全国各地美食名家的优点,关注全国各地的美食作家及其作品。四川的彭忠富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位美食作家,他是绵竹人,我多次到成都、德阳等地考察饮食资源,都是沿着他的美食路线采集食物,吃到了无数的美食,也品味到天府文化和民俗。彭忠富在成都平原腹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其视野以川西平原为中心,辐射到整个西南地区。他对川西平原的食物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梳理,并制作了自己的食谱,有绵竹米粉、川北凉粉、军屯锅盔、罗江豆鸡、什邡板鸭、李庄白肉、孝泉牛肉、广汉缠丝兔、宜宾燃面、彝家火塘坨坨鸡、中江挂面、洛带凉粉、眉山东坡肉、西昌醉虾、剑门豆腐、街子麻饼、回锅肉、魔芋烧鸭、棒棒鸡、宫保鸡丁、老鸭汤、灶糖、爆米花、三大炮、张飞牛肉、豆花、担担面、龙抄手等,可以堪称川菜食谱,受许多美食爱好者的追捧。

彭忠富最近整理了他的美食散文,并结集成《吮指谈吃》一书,全书从饮食的角度叙说着对亲情的眷恋、旅途的记录、童年的记忆、文献的考证、品味的过程、食物的制作和蜀文化的解读等,打开了沉闷的美食散文创作世界,开创了他自己的创作新路,为读者撑起一片天空。

彭忠富作为一位行者,一直在路上,与美食、美景相伴,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他努力发掘民间风味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食材来源、保健功效和人文典故等资料的收集,给读者呈现出传统乡村的世俗生活,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抒发对滋养自己这一方水土的热爱。在阅读他的美食散文集《吮指谈吃》时,你能暂时抛弃俗世的繁杂,进入陶渊明似的桃源,给自己的精神生活多些慰藉。

(巴陵,原名方八另,湖南新化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知名美食旅游专栏作家。)

《吮指谈吃》读后感(五):一道美食万千智慧

一道美食万千智慧

——《吮指谈吃》书评

彭彦花

http://e.idzwb.com/dzwb/20150912/

2015-09-12《德州晚报》

谈古论今,提到美食家,首先会想起的是苏东坡和他的东坡肉,在古往今来的吃货中,能把自己的名字吃成一道名菜的诗人真不多见。现代吃货各有不同,像彭忠富这样,把一道道美食吃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让人读罢回味无穷,这样的吃货,亦是少有。

中国国土万里,美食无数,若想吃到更多美食,首先就要走出门去,行万里路,吃万千美食。然而像你我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出门行万里的,在家里抱着这本《吮指谈吃》看看,倒也是一件美事。作者彭忠富在书中,一边介绍美食,一边分享着古代诗词里与这道美食相关的名句、与美食相关的生活小故事,使得一篇篇文章更加活泼生动。

我有位朋友,在外面吃饭时,遇到一道美食就会千方百计地缠着厨师要制作方法。看到书中许多篇美食介绍里都写上了详细的做法,眼前总能浮现出朋友缠着大师傅要制作方法的样子。而我,在看完此书之后,居然能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照着葫芦画瓢做上几样特色风味小菜,也算是读书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在书中有我去过的城市,比如丽江,作者吃到的美食我也曾一一品尝,当时只顾狼吞虎咽,脑子里只有俩字:好吃。隔了许久,再看到作者对同一个城市、同一种美食的优美文字介绍,心里顿生惭愧之意。

作者的母亲,在我看来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书中作者常常回忆起年幼贫困的时光,母亲为了改善一家人的伙食,经常在餐桌上变换花样,如自做的“金裹银”和红豆腐乳之类。忆起那些美好时光的同时,作者还不忘分享当地的谚语“霉豆腐也有红的时候”。借此来鼓励自己和读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其实这些朴素的哲理都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中。

在书中也常常见到作者在评吃谈喝的同时,悟出的一些人生道理,比如:一个人连口腹之欲也控制不了,还能够控制其他欲望吗?一株既可生南国又可植于北方的茄子亦让作者感叹“适者生存、随遇而安”,借此联想到泰然自若、淡定人生的禅意,让人在读罢,生出“一道美食蕴含万千智慧”的感触。

《吮指谈吃》读后感(六):向世间传递真味

向世间传递真味

——读彭忠富《吮指谈吃》

民间菜系取材虽不高贵,但却是饮食江湖中的主流门派。它蕴含的万千滋味,总会给人生带来温暖和感动。多年来,四川作家彭忠富在写作之余,与美食美景为伴,将品味过的乡土美味精心撷取、汇聚成《吮指谈吃》一书,呈献给读者一道道风味隽永的特色饮食。

“行走在巴蜀大地,不论是灯红酒绿的通都大邑,还是荒僻幽远的边鄙小镇,都可以见到串串香的影踪”。巴蜀标志性饮食——串串香,多年来以麻辣烫之名流行于大江南北。在《麻辣烫》一文中,作者就麻辣烫的店面特征、串串香的品种口味、人们的餤食姿态,一一作了详细描绘,文字里不乏对细节的刻画,煮好的荤素串串香“放到盛着花生渣、黄豆粉、花椒和辣椒面等佐料的碟子里蘸食吃,那辣味会不断冲击食客的味蕾,有时竟能听到嘴里像蛇一样的发出‘咝咝’声”。看似难以下口的奇辣味道,不但没有让食客打了退堂鼓,反而让食客胃口大开。想必正是这种吃食上的习惯,造就了川人坚强、爽快、泼辣的性格。

甘蔗是一种寻常水果,几乎人人吃过,但见过《车甘蔗》的人就很少了。作者以自身亲历,再现了原版的川西农村风情影像。父亲在收获甘蔗后,为了吸引顾客眼球,总要花心思给甘蔗打扮一番,手巧的父亲去掉甘蔗首尾,每间隔一节车去甘蔗红皮,接着在红皮上,父亲还会用刀车出各种图案纹饰,最后才锯成长短不同的段、节出售。那些甘蔗一经父亲打造,变得赏心悦目。可见作者的父亲是懂得经营生活之人,父亲的实践恰与德国著名艺术家博伊斯提倡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相似。

对资深食客而言,每一道饮食背后,都存在着美的享受、爱的味道、情的感触。作者通过《缤纷糖果》一文,深情描述了幼年吃糖的经历。那时由于吃不到糖果,我便时常偷母亲买回的黄糖吃。有一次,恰巧被劳作间隙回来的母亲看见,但她仅仅对儿子说,让他以后少吃,以免吃坏牙齿。其实母亲早知道这事,只是一直没有点破。物质匮乏的年代,用作调料的廉价黄糖却包裹着无限的温馨甜蜜,让作者在成长的岁月中深情凝望。

《吮指谈吃》一书共收录了作者撰写的七十六篇饮食美文,既有《绵竹米粉》、《甜水面》、《东坡肉》、《缠丝兔》、《西昌醉虾》、《五凤花生》等四川汉族美食,也有作者在旅途中品尝过的《彝家火塘坨坨鸡》、《青稞酒》、《酥油茶》、《兰州拉面》等民族饮食。书中文字淳厚朴实、生动有趣,读来让人食欲顿生、感悟良多。这些随墨香涌现而来的凡尘饮食,在向世间传递至真之味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推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吮指谈吃》读后感(七):川西美食的一次集体亮相

川西美食的一次集体亮相

——读《吮指谈吃》

张晓辉

http://www.cnfood.cn/n/2015/0929/67846.html

2015-09-29《中国食品报》

平日并不太多关注美食这一方面,但是对于吃谁不趋之若鹜呢。近来在读彭忠富的《吮指谈吃》,不说别的,单单看一眼题目,就有点忍不住想大开吃戒了。

彭忠富是四川人,这本书是他在行走家乡之时搜罗的非常地道的家乡“食谱”,这并非一般的食谱,其中蕴含着当地的饮食文化与风土人情等。作者以优美动人、饱含深情的笔触,将其以文字的形式留存,同时书中配有大量图片,那可是每一道美食的现场写真。如此举措,作者无疑是在向他的故乡献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川西地处成都平原,自古物富民丰,人杰地灵,是个让不知多少人向往的地方。我自然也不例外,老早就听说那里人美景美饮食更是一绝。川西到底有哪些美食呢?说出来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是能把每一道菜讲得绘声绘色,又具体又生动,让人味蕾大肆绽放,就连心里也感到舒坦,那是需要文化的浸润,是一个地方独特的饮食带给人的各种感官包括心灵的愉悦与享受吧。

川西的美食说起来多,从各种面食到粉,再到鸡鸭鱼肉,包括野菜、水果之类的,应有尽有。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每一篇都可以说是一道美食的代表,而那每一道菜里又同时可以衍生出好多道与其类似的菜来,这么一来总共有多少道那就说不清了。煎炸炖煮炒,诸如此类,汇成了川西美食展,尽管这还不能代表整个川西的所有食物,但起码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吧。

像绵竹米粉、麻辣烫、东坡肉等,一看这些你就不能不受诱惑,想一探究竟这些美食的来源、做法以及所需要的食材、配料等。而此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不是简单地列个食谱在那里,而是像讲故事、拉家常一样,让你边游览、边访古问今,同时又顺带品尝下做好的美食。所以,读者在读这本书时不至于读着读着会感觉到疲倦,相反是兴趣盎然,口舌生津。另外,因为是普罗大众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像香椿、油菜薹、藿香鱼等,也就更能激起大众的共鸣,想想这不就是俺家常吃或曾经在某个地方吃过的菜吗?看看做法是不是跟书中说得一样或者不尽相同,不尽相同那就相互取长补短或者干脆按正宗的来吧。此时看这本书,就如同在学厨艺——又岂止是在学厨艺呢。

另外,像甘蔗、爆米花、缤纷糖果以及烤红薯,看起来是太土了点,但是文中写得一样有趣,它们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往日的回忆,洞开那些尘封的岁月,从而让时光在心里汩汩流淌……不过,像狗地芽、车前草、蒲公英、折耳根,这些名字听起来都觉得新鲜,吃起来又是什么味道呢?这个只有进入到书里,跟随作者的文字慢慢品尝吧,顺便再看看图片解解馋,领略领略。伴随着书中文字和图片的交相辉映,川西美食们就这样做了一次精彩的集体亮相,剩下的就是回味无穷了。

《吮指谈吃》读后感(八):川味美食几多情

川味美食几多情

——读彭忠富美食集《吮指谈吃》

张帮俊

在小孩子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们常见到这样的一种状态。连手上沾的汁汤也不放过,放到嘴里吮一吮,然后,咂了咂嘴巴说:“真好吃!”一种美食的好吃程度可以用吮指来表示,品尝到好吃的美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可是,天下美食何其多,我们能够有缘品尝到的也只是千万分之一,不过,我们可以分享到别人的品食之乐,也是一种乐事。

四川美食爱好吃兼美食作家彭忠富,最近推出了他的美食集《吮指谈吃》,用文字、图片、试吃、经历为我们展示了川味风情,描绘了他的美食之趣、之旅、之事。作者生活在成都平原三十多年,接触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吃,这些这成他舌尖上最爽口的滋味,记忆里最美好的味道。这些烟火味道,这平凡人的美食生活,一直是他所喜爱的。

真正好吃的美食是接地气的,是植根于民间土壤中的。那些走街穿巷的吆喝声就能勾起肚子里的馋虫。“凉面,甜水面,酸辣粉哦……”窗前卖面女人的叫卖声,已经让坐在书房的他有些心猿意马了。兴冲冲下楼要上一份。一碗面条上桌,定睛一瞧,白的面条,白的糖粒,红的辣椒酱和糖液,绿的菜叶,颜色搭配如此好看,竟然不忍动筷。轻轻搅拌均匀后,沾上些作料,顿觉香气四溢。夹起一团面条送在嘴里,面条很耐嚼,口感也好,甜味为主,也有浓郁的辣味。”看着他的描写,忍不住自己也有了前往吃面的冲动。

最美、最好吃的美食永远是家乡的味道,美食中蕴藏中乡情、乡味。和父亲一起挖冬笋、吃冬笋是童年时光最温馨的事。母亲做的藿香鱼里散发出浓浓的母爱味道。一句“吃慢点,别烫着了!”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深情与关爱。老婆烧菜的趣事、窘事,却道出了和谐婚姻的真谛,菜味好不好吃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

在《吮指谈吃》中,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篇幅放在美食的具体做法上,而是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关注美食中的人文特色。原来,“缠丝兔”的美食绝技是用生命与坚忍传承下来,遵义豆花面里有当年红军闹革命的味道。红酥与唐明皇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爱旅行,旅行途中,品尝美食也是必不可少的。彝家火塘吃坨坨鸡,不仅吃出了美食也吃出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泸沽湖畔品烤鱼,自己动手,烤出了情趣,也吃出了别样的感觉。西昌的醉虾里也品出了作者的悲悯情怀。一路走,一路尝,有美食相随,这样的旅行不寂寞,反倒是味香十足。

美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普通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之物,用发现、感恩的眼睛来对待美食,那么,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拥有更加明亮的美食味道。就像本书所序中写的那样“在阅读他的美食散文集《吮指谈吃》时,你能暂时抛弃俗世的繁杂,进入陶渊明似的桃源,给自己的精神生活多些慰藉。”

http://bhrb.beihai.gov.cn:8080/epaper/bhrb/html/2015/09/20/03/03_50.htm

9月20日《北海日报》

《吮指谈吃》读后感(九):一道美食万千智慧

一道美食万千智慧

——《吮指谈吃》书评

彭彦花

http://e.idzwb.com/dzwb/20150912/

2015-09-12《德州晚报》

谈古论今,提到美食家,首先会想起的是苏东坡和他的东坡肉,在古往今来的吃货中,能把自己的名字吃成一道名菜的诗人真不多见。现代吃货各有不同,像彭忠富这样,把一道道美食吃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让人读罢回味无穷,这样的吃货,亦是少有。

中国国土万里,美食无数,若想吃到更多美食,首先就要走出门去,行万里路,吃万千美食。然而像你我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出门行万里的,在家里抱着这本《吮指谈吃》看看,倒也是一件美事。作者彭忠富在书中,一边介绍美食,一边分享着古代诗词里与这道美食相关的名句、与美食相关的生活小故事,使得一篇篇文章更加活泼生动。

我有位朋友,在外面吃饭时,遇到一道美食就会千方百计地缠着厨师要制作方法。看到书中许多篇美食介绍里都写上了详细的做法,眼前总能浮现出朋友缠着大师傅要制作方法的样子。而我,在看完此书之后,居然能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照着葫芦画瓢做上几样特色风味小菜,也算是读书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在书中有我去过的城市,比如丽江,作者吃到的美食我也曾一一品尝,当时只顾狼吞虎咽,脑子里只有俩字:好吃。隔了许久,再看到作者对同一个城市、同一种美食的优美文字介绍,心里顿生惭愧之意。

作者的母亲,在我看来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书中作者常常回忆起年幼贫困的时光,母亲为了改善一家人的伙食,经常在餐桌上变换花样,如自做的“金裹银”和红豆腐乳之类。忆起那些美好时光的同时,作者还不忘分享当地的谚语“霉豆腐也有红的时候”。借此来鼓励自己和读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其实这些朴素的哲理都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中。

在书中也常常见到作者在评吃谈喝的同时,悟出的一些人生道理,比如:一个人连口腹之欲也控制不了,还能够控制其他欲望吗?一株既可生南国又可植于北方的茄子亦让作者感叹“适者生存、随遇而安”,借此联想到泰然自若、淡定人生的禅意,让人在读罢,生出“一道美食蕴含万千智慧”的感触。

《吮指谈吃》读后感(十):四川民间饮食,这些菜不能不知道

四川民间饮食,这些菜不能不知道

朱晓剑

最近,彭忠富先生推出了美食文集《吮指谈吃》,记录下四川民间美食的种种,洋洋大观。但说起川菜,也还是有几种分类,比如上河帮、下河帮,不一而足,这是从地理区域上划分,在书中,彭忠富,没有那么多的区分,只是就饮食而言,谈其味道,也很独特。且一一看来:

绵竹米粉:汤料是绵竹米粉的灵魂,一家米粉店能否经营下去,全靠汤料味道的好坏。汤有清、红汤之分,清汤是不加辣椒油,红汤要加辣椒油。作为不怕辣的绵竹人,一般都是选择红汤的,但是有些小孩、女士和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会选择清汤,或者清红汤(少放辣椒,加菜油)。

甜水面:面条上面,首先淋着一些红色的熟油辣椒,暗红色的黄糖液,应该还有红酱油、香油这些液体的作料,然后在辣椒的核心部位,有几十粒白糖、芝麻,面条的下面,隐约可见压着一些时令菜叶垫底。白的面条,白的糖粒,红的辣椒酱和糖液,绿的菜叶,红白绿这三种颜色结合在一起,加上盛面碗碟的固有色,竟然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柴火鸡:杀鸡,烫毛,洗净切块,码料入味,这些程序跟各家各户的操作差不多。生火,倒油,翻炒,焖烧,贴馍馍,这就跟家里有些差别了。当所有的灶台上都开始烧菜时,当每口锅前的厨师都在用锅铲努力翻炒时,那些孩子们都兴奋地叫起来。

荷叶粥、车前草、橘子、樱桃、藿香鱼、麻辣烫、折耳根、蒲公英、烤红薯、缠丝兔、彝家火塘坨坨鸡、东坡肉、泸沽湖畔草海醉、西昌醉虾、竹海山珍、魔芋烧鸭、兔脑壳、泡椒鸡杂、石椅羌寨咂酒香……

烧烤、卤菜……一道道乡野饮食,见证四川美食的丰富。这几年,川菜飘香全球,据说是有井水处就有川菜。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记得有次,沿着318线去西藏,沿途少不得川菜馆、多数以正宗为名,在拉萨,众人依然吃川菜,结果错失了拉萨美食。这虽然足以证明对川菜的喜好,但到底是不能品尝地方风味呀。

在四川,许多地方有着优秀的民间饮食,《吮指谈吃》虽只是一小部分,却正可见证川菜的丰富。有意思的是,一道红油耳片,在郫县就有几种味道,比如唐昌的注重红油,此红油透亮,颇为温和,而犀浦的凉拌耳片,红油却是油大,亦显得燥。这种细微区分,若不是经常吃,就难以体味到其中的差异。

民间美食,最可贵的是在地感。虽然在成都,多可见到乐山饭馆,但最好的乐山味道,非得在乐山吃不可,概因饮食在食材、配料、水质方面都需恰到好处才够好。

有不少吃货喜欢把家乡的饮食整理后,在成都开店,但也是喜忧参半。一是食材固然可以从家乡带过来,但到了成都之后,就丢失了几许乡土味。二是在食物的做法上需考虑受众的喜好,如此就难免跟家乡味有差距,结果看上去很好,却失之许多。

出门游玩,到古镇上去,多半不去名声在外的饭馆,且在街巷里寻觅,一定得是地方上人士爱吃的饭馆才成。如此才能从饮食的角度进入旅行的状态吧。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