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精选10篇

《行过死荫之地》是一部由斯科特·弗兰克执导,连姆·尼森 / 帕特里克·麦克戴德 / 劳拉·布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一):颓废不代表放弃

看过电影之前并不知道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还是比较有名的小说,有点孤落寡闻了。很可惜的是看豆瓣好像大家给出的评分并不是很高,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沧桑的调调的。

一个酗酒的,留着满脸络腮胡子的醉汉警察,面对3名悍匪干净利落的消灭2个,毫无惧色的追第三个,一枪不行再补一枪,你根本看不出他醉了。所以很难把误伤女孩的死归罪到他身上,但他却因此辞职戒酒,背负着内心的罪责,毕竟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Liam Neeson因此颓废了吗,好像是的,也好像并没有。只是你看不到光阳,看不到美好的光景,一切都随着他沉浸在阴冷破旧的城市角落里。如同Liam Neeson参加的戒酒会,给人感觉就是没有希望没有生机。面对一个毒枭对老婆的想念,对老婆的悔恨,才从对死亡和罪恶的麻木中站出来,接下案子。对他而言面对的罪恶太多了,接下一桩是需要选择的。好像片子里的毒枭才是阳光的,明亮的大气的房间,对爱人的思念,忠诚,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有100万存款想要转型呢。

TJ,我很喜欢 Liam Neeson和TJ在图书馆的情节,简单的利益交换,不需要你的同情,我们认可只是因为我们都有需要对方的时刻,并不是谁对谁的同情。“不要同情我”这句话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但每次出现我都觉得那么自然和美好。我们的世界里太缺少这种简单了,我们追求的那种思想上的高尚雷锋精神,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到了最后一点都不高尚,却往往是黑暗和罪恶的源头。所以 Liam Neeson也好,TJ也好,都不需要对方的同情,所需要的是理解,所需要的是我们都有价值,而人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也在于此,不然你活着为什么呢。

就电影本身而言确实没有太多惊喜,甚至墓地枪战的剪接我认为糟透了,节奏控制的一点不好。可是这部电影能让人安静的看完,心头压抑却不失希望,挺好,我喜欢。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二):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不堪

空灵的背景音乐、紧张的电影节奏,还有灰暗的纽约基调,让这个片子光荣的进入了R级影片。相比其他高科技大片的不同,这部片子应该算是小成本制作了。星光相对黯淡,但是每个人都在用力表演。连森大叔又充当了孤胆英雄的角色。大隐隐于世的陌路强人。毒贩的妻子们被绑架、凌辱、然后肢解。如果抛开手段不谈,两个反派变态的角色立足于替天行道的侠客。大表哥英气逼人,但是最后结局让很多影迷降低了本片的评分。看着这个电影,想着越来越多女孩子被绑架杀害的案件,想着当初蹭别人法学学生的案宗看,这个电影虽然可怕,但现实更加不堪。作为女孩子,你不知道危险时时刻刻地离你如此之近;作为男人,你的妻子、孩子遭遇这样的事故会是怎样的无奈和痛心。

好好保护自己、好好保护家人。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三):《行过死荫之地》:罪恶与救赎

连续出演动作片的连姆.尼森大叔在选材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识别力,虽然有一种被固定类型化表演的趋势,但不妨碍他精彩的演出,在以往的动作片里,连姆大叔的表演看重于动作的干净利落,而这部电影,电影很明显让他有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即便是披上了一个动作片的外衣,电影时时刻刻的都营造出来了一个精心编制的剧情,在这个剧情里,电影不但不停的给予主角施加压力,也连带着给电影之外的观众们施加压力,电影以一种道德上的压力来压迫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不但营造出来了一个极为自私且阴暗的人物内心心理,也将正义滑落到黑暗的边缘,站在边缘化的现实世界里,为我们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难以抉择,我们看到的是特别阴暗的现实,是真正的黑白相混的混乱,你找不到自己真正所处的位置,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把自己简单的定义成善良和邪恶的人。电影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了所谓的现实,没有人会简简单单的处在一个绝对的位置,即便是正义与邪恶对立的双方,都有可能互换身份成为被人同情又谴责的对象。电影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让观众无法选定自己认可的立场,因为电影中根本就不存在立场,也就意味着这里面发生的一切事都谈不上是绝对好的还是绝对坏的,你内心存在的正义感在这种环境之下难以发挥出来,因为你知道电影里面的每个人都值得同情又不值得同情,纠结伴随着整个影片,让电影夹杂的走在人性的边缘。

电影的叙事手法很是新颖,夹杂着纪录片与侦探片的形式,为人们打造出来了一个精彩与刺激的事件,而且电影主打人性阴暗的方面,剖入人心的将那些看似正义却罪恶十足的残忍表现出来,加深了对人物心理上细微详细的描写,并在这种近乎病态的环境里显现一丝温情,让英雄变得更难为,让坏人变得更罪恶。电影前半段用几个镜头就表现出了连姆.尼森的冷酷干练,也用醉鬼的方式体现出了在他内心深处的压抑与愤怒,而后接手的一系列的事情,都让这个看似冷酷无情干练直接的角色,变得举步维艰处处难为,不得不说导演用故事的方式影射出来了现时代里的英雄,不再是以往的英雄豪迈,更多的是英雄气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时代并不需要匡复正义的英雄,而是需要敢于杀戮的屠夫,只有在血与枪的较量中,才能真正的诠释正义,而所谓的正义也不止是单纯的正义,它包含着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那其中掩埋罪恶的成分,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没有什么事是能够真正的说清楚的,往往事情的背后只有一个让我们去选择的结果,而我们往往选择的是人们能够接受的那一部分。故事少了很多打斗的场景却换来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剧情设计,电影打造出来了一种悬疑的恐怖气氛,营造出了强烈的阴谋味道,即便是电影已经突出了犯罪分子们的一举一动,但仍然能够让我们时时刻刻绷紧神经,感知随时都可能发生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事情,而且导演将这种气氛拿捏的恰到好处,让电影向悬疑片的方向靠拢。

年过六旬的连姆.尼森在电影里的表演相对的有些乏力,而且那种几乎描述酒鬼的表演,更显得他有一种格外的沧桑,好在电影还是以剧情为主,并没有太多的将连姆大叔置于拳打脚踢的处境之下,虽然少了很多动作戏,但剧情的内容也是相当出色的,让连姆大叔的表演,实打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特别现实感觉不到一点做作,而且镜头有时也是一镜到底,记录下了故事的发生过程,一气呵成的感觉让人觉得十分真实有感。而且电影还加入了黑人小孩的角色,原本让冷酷无情的角色一下子多了很多柔情,更为突出了颇为悲怅的英雄主义,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作为小说的改编,将气氛刻画的更加冰冷阴郁,让原本就让人感觉到心里有堵那种氛围,更为突出了整个事件的发生,不但没有感到畅快淋漓,反而给人堵上加堵的感觉,连姆.尼森不在是一个强硬刚正的硬汉形象,转而演绎成了酗酒如命但穷追不舍的侦探形象,不得不说这样的转变看的出连姆大叔针对角色拿捏的精准。电影何尝又不是在宣扬罪恶与救赎的主题,用犯罪的形式来升级为对罪恶的救赎,看似毫无道理,但深究起来貌似还有那么一点点说的过去。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四):践踏美好来绝望生活而后才能学会热爱

阴冷变态不是我喜欢的格调,小女孩出境是影片唯一的亮色一抹,就连小黑男孩也是背着一身伤痛心酸冲击着观众情感,小女孩的明媚注定是为了反向加深影片的阴暗,一去不返的手指还能令她重回明媚吗。

大表哥养眼的存在、有情有范儿、这里的好注定都要被败坏,所以以死状惨烈死得不值了断终结。削减的脸颊深陷的眼眶又换了发色只觉得熟悉不记得是谁,看了演员表才对上号。跟大表哥完全不同的格调味道。

恰巧又刚看了大小姐跟尼森大叔合作的空中营救。虽然今年弃了唐顿,看到二位有表演还是会来捧个场。

又恰巧空中营救中同样酗酒混沌一派不得志的尼森大叔也是救赎小女孩来赎罪对另一个小女孩的伤害。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五):冷冽到狗血

非书迷 这电影我看的时候睡着了4次了

而且。。。是4次不同时间的重复开始看...

几乎没过10分钟就睡着了 闷的丧心病狂

第四次终于看完

其实渡过前20分钟剧情就展开了 还是很细腻的影片

而且剧情进行的十分简单凌厉 不墨迹

看了影评才知道把书的剧情改动很大

而且改的都是致命的地方

大表哥那个人我一看就有点儿什么故事

感觉演员都憋出屎来了 整个脸上都写满了我是有故事的男银= =

结果愣是给设定的跟那被绑女儿的老超哥一样酱油

好吧 你不给戏份逗比设定都忍了

最后那个结局是肿么一回事!!!!!!!!!!!!!!

整个剧情坚硬了一个小时突然进入狗血模式

按照小说原本设定感觉至少加分一倍 这虎头蛇尾的

按我说 找个非票房大神的一线来演也好过恋母叔

那最后的戏份谁敢说不是明星效应生搬硬套

如果当初是星矢一个人灭了12宫你们还会觉得经典嘛?

活该分低 = =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六):take a walk

11.2

我真是 把影评当日记写了

考完midterm大脑疲累 感觉看不了色彩斑斓的电影 就选了这片看 果然合眼缘~

躺在暖风口下也是舒服~

matt在墓园里徘徊时看得我心情真平静啊

女配角都好tm美 特别是红衣女孩 帽子被风吹掉的瞬间

dan演的也好 trafficker的痛苦与忍耐(瘦好多!!!

躺沙发上手执一本纳博科夫 别提多自在了

好笑的地方:matt躲在门后打算偷袭跟踪者 结果他看了一眼走了 matt不得不敲门把他引回来hhh 还有小黑哥一接电话说啥啥investigation 自称daunte(之前提过的棒球明星名字)我就笑了

有点想看布洛克的小说了 想看看他笔下阴暗颓废的纽约

之前只知道蓝莓之夜跟他有关 没想到写出了这么变态的人物 那两个人到底是咋想的呢 电影到最后也没有明说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七):面目全非的改编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哪些地方改过了,或者是仅剩哪些地方还保留了原状……我认为改编电影的时候难免改动一些情节或者人物设定,但是不能为了改而改。就简单讲讲为什么我觉得有些地方改得不合时宜吧:

1. 情节上最大的改动就是最后库利被反杀了……原著是马修在外面等库利出来之后,他向马修倾诉他如何肢解了雷,还吐了。这个蜜汁改动最大的作用是加一场马修和雷的对决戏?但是打得又不精彩。本来的情节设置十分合理,马修支持雷以牙还牙,但是他不能违反自己不杀人的原则,所以他到外面等库利自己处理完。库利虽然是毒贩,但是也不杀人,所以他只是肢解了雷,留他一口气而已。最后马修和库利的对话是点睛之笔:雷求库利饶命,库利只是淡淡地引述了雷之前说过的话“她们一旦进了货车,就只是一堆身体部位”。太硬汉了好不好我都要迷得晕过去了。对了这么一改之后连这句经典台词都省了,尼玛。

2. 情节上第二个蜜汁改动就是彼得之死从因为无法摆脱毒瘾而绝望自杀,到他在墓园枪战之中被打死。很不合理:原著担任狙击手的是尤里的手下,这个人也是之前当过兵的,而且因为担任尤里的保镖他仍然保持着强壮的体魄和高度的机警。彼得不说是多年前当过兵,他也不是狙击手啊,更别提多年来的酗酒和吸毒已经把他的身体毁得差不多了。让彼得当狙击手绝对没道理。

3. 原著大量的篇幅是通过走访和逻辑推理一点点解开绑架犯的身份和位置。我理解原样演出的话就是一堆人在聊天,很无聊,但是让老马随便遇到一个FBI就把线索说出来了是什么鬼?还当啥侦探啊。

4. 谈谈选角:

马修:没说的,原汁原味的老马修,除了马修是英国裔的而老尼森是爱尔兰裔而且爱尔兰特征太明显之外,气质对了。

TJ:原著的TJ是大概十五六岁,但是这个演员看着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小孩子差两岁看着挺不一样的。TJ最喜欢说“我有办法”,永远积极乐观,永远充满了street smart,而且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需要马修照顾他。电影里的角色把他写得很脆弱,很无助,故作坚强但是其实还是个小孩子。不能说这个角色不讨喜吧,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么改有必要吗?

伊莱恩被删掉了差评。米克被删掉了差评。我一直想看看范迪塞尔或者巨石强森版的米克啊哭!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八):半个书迷,吐糟两句

刚看完的时候觉得真棒,影像拍出了原作系列小说中那个阴森的纽约,利亚姆尼森在破破烂烂的纽约街头彳亍独行,也很像沉郁的马修斯卡德。

后来回味一下,又有很多遗憾。

原作小说十几本,我看到A Long Line of Dead Men弃坑了,后面几本也翻翻,但都看不完。

我看过的部分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故事线。

第一段是七十年代中期,小说前五本,从《父之罪》到《八百万种死法》,主角是一个孤独、阴郁、自毁的酗酒者,有收入就捐十分之一给教堂,然后点几根蜡烛纪念他认识的死者,通常包括该故事的死者和他当警察时误杀的小女孩。

这一部分以第五本《八百万种死法》最精彩,主角开始参加戒酒会,起初一言不发而且不断破戒,结尾时终于第一次发言,承认自己是个酒鬼。这个角色到此算是一个完美的句号,作者自己也说本来想就此放下的。其实整个系列小说第一适合拍电影的,就是这部,我简直能想象如果《离开拉斯维加斯》的麦克菲吉斯和尼古拉斯凯奇拍这个会是什么效果。可惜八十年代小说刚出炉就被抢拍,当年也是梦幻班底,导演是《回家》的Hal Ashby,编剧是奥利弗斯通,据说拍得一团糟,Hal Ashby没等后期制作就被炒鱿鱼了。

《When Sacred Gin Mill Closes》写的是戒酒前的故事,算是番外。

第二部分从《剃刀边缘》开始,到《行过死荫之地》(话说这片名是谁翻的好怪)为止。写的是他跟其他人的关系,其中包括他与戒酒协会前辈吉姆类似父亲替代品的感情,跟黑道人物米克巴鲁的友情,跟妓女伊莲娜的爱情,还有跟流浪黑小孩TJ近乎儿子的感情。

第三部分就是剩下的,马特过上了挎着老婆看画展听音乐会的幸福生活,个人认为就是骗钱。

几处改动:

风衣上的弹孔是新加的……本意应该是一个象征,主角的心路以误杀小女孩开头以救小女孩结束,但是我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小马哥和阿健,《英雄本色2》的对白汹涌而来……

时间从九十年代初挪到九十年代末——就为了插雅虎的广告?

主角本来是因为误杀小女孩而开始酗酒的,改成了因为酗酒而误杀人然后戒酒,简直颠倒黑白;

小说中主角去委托人家之前就已经知道委托人是毒贩,这也是马修斯卡德这个角色的特性之一,他不是行走在黑暗里的圣人,他的道德标准其实是很低的——他受贿也行贿,他屡次陷害疑凶(《酒馆关门时》《坟场票》),《剃刀边缘》里知道米克把凶手喂了猪照样跟他交朋友,《屠场之舞》里跟黑道分赃……

肥佬内线的部分是新加的,有漏洞之嫌:以变态二人组之心狠手辣,怎么会放过他?

《行过死荫之地》本来的主线就是主角跟伊莲娜的感情,即马特从接受伊莲娜是妓女到想要独占她,以伊莲娜说自己已经退休几个月没接客结束。这部分完全删掉了,我猜是因为他跟伊莲娜这一段说来话长想想也没法浓缩成一部戏,这套小说又没红到可以像暮光那样拍上下集的程度。但是把TJ的部分挪过来充当副线,拍得俗气无趣。个人认为不如把凶神恶煞的米克巴鲁加进来。当初我看小说最不爽的就是全城毒贩抓绑匪这么热闹的戏份,怎么能让杀人如杀猪的米克去爱尔兰度假呢?

结尾本来是干脆利落的毒贩剐了变态绑匪告终(说剐也不算,处理方式类似《紫川》里紫川秀对付雷洪),电影版非要来一段大反派杀来杀去杀不死不断逆袭的戏,这把戏三十年前詹姆斯卡梅隆刚发明时能唬观众一跳,现在就只能让人打哈欠了。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九):行过死荫之地:测测大叔的剩余价值

[官方剧照 #16]

皮尔斯·布鲁斯南、约翰·特拉沃尔塔、尼古拉斯·凯奇、布鲁斯·威利斯、梅尔·吉布森、凯文·科斯特纳......这批曾经能文能武耍得了酷装得了帅玩得起深沉的帅哥帮们,目前基本都处于职业生涯的暮年,苟延残喘般地穿梭在一些小制作中,真让人嘘唏不已。相对于他们,连姆·尼森绝对算得上一位异数,当年在那群帅哥堆里也算不上最火的,今天却扛起了大梁,成为了那批演员中依然活跃在第一线的绝无仅有的一位。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他还跻身进入了十大好莱坞男星收入排行榜,而且身居第六位,更在克里斯蒂安·贝尔、马克·沃尔伯格等当红明星之上,价值让人叹服。

不过,与其他明显靠一两部作品就占据了前十的位置不同,连姆·尼森靠的是数量,数一下的话,在2014年,他出演的作品就有《空中营救》、《飓风营救3》、《行过死荫之地》、《西部的一百万死法》、《乐高大电影》、《抢劫坚果店》等,这对于一个62岁的老汉来说,真的很不容易,即便是中青年演员,同年里参演这么多片也很难做到。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片子都很精彩吗?未必!但存在即合理,起码这些电影没有一部是亏本的,这就挺不容易了。既然老尼森还能演,观众还会看,那就赶紧榨取他的剩余价值吧。

如果拿《行过死荫之地》来概括下连姆·尼森当下的处境的话,正好吻合得上。那就是,一个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头,却价值依然,那就出来发挥发挥余热吧。废物再利用,就在于最大程度榨取可资利用的那一点价值。当然,《行过死荫之地》里,是用另外一种表达形式讲述的,那就是救赎的形式。

“行过死荫之地”是一种标准的港式翻译,有点绕的语言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看似逼格很高的境界,其实它的直译就是“墓林穿梭”、“墓林漫步”,很有一点惊悚的感觉。电影的开头部分,的确打造出了一种惊悚与悬疑的好底子。只是,在一点一点走近谜底的过程中,稀稀松松地将架构玩散了,最终成了虎头蛇尾的残局,有些遗憾。

《行过死荫之地》还有一点《白日焰火》的味道,都是讲退役警官继续破案的故事。只是《白日焰火》里的退役警官要破的还是曾经困扰过他的那一个案子,《行过死荫之地》里的退役警官要破是则新案子,与自己并未有直接利益相关。论境界,后者还更胜一筹呢。只是,文艺性上,《白日烟火》又要高出一筹了。

连姆·尼森饰演的马修·斯卡德,曾经作为警官,在工作期间饮酒,结果半醉的状态下,使得他在接下来的警匪枪战中,误伤了路人甲。因为饮酒误事,马修·斯卡德不得不选择退役,从事私家侦探的工作。他还戒了酒,参加了教会的戒酒组织。但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还是始终折磨着他,难以摆脱。而这一次,他接到了一个雇佣,作为私家侦探,雇主委托他去拯救自己被绑匪绑架了妻子。其实,救助被绑架的小女孩,这事应该报警,警察来解决这样的案件才是正途,一个单身匹马的私家侦探能完成什么,实在有些可疑。

马修·斯卡德自己也对这份雇佣很起疑,不过他迅速就查明这基本上是一种黑吃黑的游戏。凶残的绑匪,专门以身有污点的人为绑架对象,那些曾经是的毒枭或其他污点的人反正身上有钱,而且不太愿意跟警察打交道。所以,深陷困境的旧毒枭肯尼,在妻子被绑架之后,不愿意报警,但又必须要救自己的妻子,不得不找到马修·斯卡德,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

那么,故事的可把玩之处就来了。肯尼曾经是毒枭,现在已经金盆洗手,那么这样的人身处困苦之中,究竟该不该营救?斯卡德作为退役的警察,还能不能私自行使司法的权力,有没有能力维护正义?有污点的人能不能被拯救,或者自救?这种难题已经超越司法层面。因为在司法上,这一问题毫无悬念,既然肯尼贩过毒,那么他就必须得坐牢,毫不商量的可能,不管他愿不愿意悔过自新,而且想自新也好,去监狱里照样可以。还有,斯卡德也没有权力去私行正义,绑架案必须要交由公权力去处理,任何个人都没有代表公共机关行使正义,也没有谁会授权他去做。但那样的话,肯尼的后半生就完了,相当于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好人的权力与机会;而斯卡德的不能行使正义,也让他无法再去进行自我救赎,无法弥补自己曾经的过失,他将会怀着永远的遗憾走向坟墓。这当然不是肯尼与斯卡德愿意面对的,所以,他们联手奋起了。

对于斯卡德,在做警察的时候,执行的是正义的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尽心尽职,却因为私德上的酗酒而坏了事,因此让他陷入了长久的自责之中。这一次,面对凶残的绑匪,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凶杀案,他知道绑匪们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猎物,他们即便拿到了赎金,还是照样会撕票,凶残至极,必须尽快阻止他们。而身怀污点的人也是人,也需要帮助。所以,斯卡德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他心中的正义,也为了完成自我救赎,径直走向绑匪,去面对他们的屠刀与枪口。具体情节中,还设置了斯卡德不愿意帮助肯尼的情节,以卸掉一些助纣为虐的成色,强调其完成自我救赎的主线索。

至于结局,不消说,好莱坞式的结局再一次上演。而且肯尼与斯卡德都如愿所偿,前者可以如愿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斯卡德也终于一吐多年心中块垒,代表上帝执行了人间正义,尽管他已退休,还是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退而不休,依然是维护正义的一份子,这种自我鉴定得到证实,曾经造成的社会伤害,也因维护了更多人的安全得到了心灵上的补偿。这种价值,与社会的认可,足以告慰斯卡德破碎多年的心了。

所以说,这个故事的终极意义还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只是主体是一位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头。这可以回过来再与《白日焰火》对比一下,廖凡饰演的张自力,作为退役警官,曾经害死搭档的案件使他痛苦不已,不得不退役,然后过着一种颓废的保安生活。但就在所有人对于当初的案件都已经放弃了的时候,张自力却还在坚守,一直在追踪着案件的蛛丝马迹,不惜一切手段地靠近真相,终于将一起所有人都认为已经结案的案子钩沉出来,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真凶伏法。张自力的这种执着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不过因为中国不是宗教国家,没有将救赎的话题提炼出来罢了,只是将主题归于个人的执着,这样反倒不具有了普通性,打动人之处也小了许多。而斯卡德的故事则宣告着,任何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并为之付出,救赎就有机会完成,如果导演给力些,完全可以执导的更好一些。

作为一部电影,《行过死荫之地》并不算特别精彩,在连姆·尼森2014年的所有作品中,也排不到前两位。但这个主题还是蛮有意思,可惜编剧与导演不太给力,将其拍成了一部榨取老尼森剩余价值的商业之作而已。按照这种水准走下去,老尼森的未来怕并不会走得太远,尤其是招牌的《飓风营救》系列已经拍完,新招牌又没有树立起来。就像尼古拉斯·凯奇,在动作片的泥滩中越走越远,终于快到了直接出DVD的边缘了。好在,连姆·尼森不久就要与马丁·斯科塞斯合作拍摄新作了,希望能够打造出新的招牌性作品,不然剩余价值将会迅速被榨光。

《行过死荫之地》观后感(十):90年代犯罪片标准风格

整个影片的基调,以及Liam Neeson那低沉到颓废的嗓音,都让人在影片一开始就感到压抑。

本来就是个酗酒警察,又开枪打死了无辜儿童。一个成天混迹于戒酒协会的落魄大叔,又能有多大的能耐翻天覆地。

毒枭弟弟找他办案,两方都一副不情不愿的面孔,居然还真能生生的成事。而毫无头绪的案件,莫名其妙的柳暗花明,我始终不明白,他是从那里找到开启调查的头绪的。上网查碎尸案?90年代的罪犯都跟小区菜市场的摊位一样,一样的东西只会有一家干。所以只要是分尸案,八成都是一伙人干的。

小姑娘一袭红装,或许是全片唯一的亮色了。这也让Matt Scudder接手营救,成为了观众希望的事情。所谓心理学或许就是,你想办法让观众希望这个人得救,那心不甘情不愿的他最后还能接手的合理性,就没什么人深究了。

不过所有的毒枭都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要不就是爱妻爱弟,要不就是对病妻不离不弃,对女儿割舍不下。相反,两个变态杀人犯倒曾是警察。而主角也是当警察时候酗酒误杀,离了职了倒成了正义化身。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