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由李睿珺执导,汤龙 / 郭嵩涛 / 白文信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一):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商业电影风靡的时代里,中国的独立电影似乎就真的只能囿于却又不甘的穴居蛰伏着。等待着自己破茧而出的机会。《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这部参加了东京电影节主题竞赛单元的电影,在国内的排片量极少。这样一部小众电影却赢得了不少影迷的口碑,当我跟随着深沉的佛语与斑驳脱落的墙皮步入回鹘民族的世界,满目黄土和脆弱的草皮植被铺天盖地侵袭入眼。
甘肃裕固族仅剩的后裔,残留的家园,坚韧又落后,厚重而脆弱。镜头从始至终离不开骆驼、沙漠,和小兄弟俩。
影片所体现的对民族、手足情、生态的关怀,是导演在大电影时代下依然能够保持视角独特性、电影独立性不被浸染的底色。镜头始终保持着缄默,默默跟随着在骆驼背上此起彼伏的小兄弟俩,巨大的驼峰与小小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广袤的沙漠与相依相伴的两个小身影形成了巨大反差。游牧民族骨子里就是勇敢无畏的,小小的兄弟俩可以在沙漠里穿越千里找寻水草丰茂的家园,一个心持坚定美好梦想毅然归家,一个为完成爷爷遗愿妥协相行。
导演镜头首末相映,影片开始,阿爸的红头巾摇曳在驼铃声中缓缓飘动在公路上,而影片末,这红头巾在沙尘和淘金人群中成为让小兄弟俩诧愕的红。无论开头与结尾,父亲与二子,离镜头渐行渐远的背影,是一种本能的对回归家的呼唤,亦是一个民族对原始生态的虔诚。
小兄弟俩的感情变化是影片中的明线,在寻找、回归水草丰茂的家的路上,从相互嫉妒怨怼到冰释前嫌。另一条暗线则在这条情感明线下逐渐攀附暗行着,直至影片结尾于阿迪克尔的遥望下揭示。在一片扬起的风沙里追随父亲的脚步并肩走在归家的路上。前方没有阿迪克尔梦想中的草原,没有自由的羊群,没有想要的放牧生活,只有不尽的黄沙在他们行过的身后和即将踏上的路程。现代工业进驻后对原始大自然的破坏力非孩子眼中、心里所能理解,这是现代工业带给草原和游牧民族的罪恶,带给地球环境的罪恶。
这类关注种族、生态的小众电影,或说独立电影,并非目前大众所能接受与乐衷观赏的类种,但从近几年开始,随着国内大众素质普遍提升,对生态与原始种族的关注度增加,这种关怀类型片将会在未来进入一个新的电影时期。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二):残酷,无情,贪婪与工业化
我一共只看了两部关于草原的影片。第一部是《狼图腾》,第二部就是《家在》。这两部影片一样的残酷,就像草原上那弱肉强食的生存铁则。只不过,狼图腾是那种明面上的残酷,是血淋淋的杀戮。而本片,则是那种深深的将人性剖开,把那最深处的贪婪,残忍展示出来。
爷爷,拖着残病的身体,临终之际,想的只有那放心不下的孙儿。 “这草原啊,就像爷爷衰老的身体,退化了,需要休养生息。”可是爷爷也没能熬到休养好的那一天,这似乎象征着,草原,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一望无际的沙漠。
喇嘛,我最喜欢的那个角色。“孩子啊,你运气好,你要是再晚来一天,这寺里就没人啦。”但是我们知道,最后老喇嘛并没有离开,也许有骆驼的原因。也许更多的是对于寺庙,与草原的不舍。老喇嘛最后的镜头“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老喇嘛望的到底是谁,是那几个小僧?想让他们早点带水回来?还是那最后的牧者?抑或是,那如父亲般的草原与如母亲般的河流。我们无从知晓。但是,老喇嘛最后的结局,并不难猜。没有了水源,僧人们都去了城里,大概。。。。。。
父亲,那喇嘛口里值得尊敬的人,那爷爷心里,坚守草原的牧者。我想,他大概是本片唯一一个反派。放弃了坚守的草原,加入了淘金的浪潮。辜负了爷爷的期望与儿子的敬仰。草原上最后的牧者,大概和草原和爷爷一样,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吧。
本片中,两兄弟对于家的向往破灭了。父亲,背叛了草原,不再牧羊,投身于淘金的浪潮。爷爷,抱着虚无的幻想逝去。喇嘛,守着空无一人的寺庙,没有人会送来水源和食物,被风沙埋没。
在我认为,结局最好的是那头骆驼。死在了出生的地方,夏日塔拉,黄金牧场,曾经的,也算得到善终。
本片,唯一一处缺陷,便是,台词中过多的赘述了草场沙化,环境退化。有一种教科书般的空洞说教之感。其他无可指摘。无论是镜头的切换,角色的代入,寓意的展现。最棒的,是那一段在草原上的颠簸的镜头,真的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处在那片沙漠,似乎能体验到那种绝望与孤独。
但是不得不说,我一向是不赞同儿童参与这种悲剧,负面情绪浓重的电影的参演。希望他们不会被这种只有大人才会懂得的消极影响,阳光成长。
———————————————————————————————————————————
要不是那个我喜欢的姑娘向我推荐这部电影,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部影片的存在。所以,我谨以这篇影评,送给那位姑娘,祝你能找到你理想中像夏目一样温柔的人儿,你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致zx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三):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导语:我们必须马上出发,风雨兼程,不断探寻。家,就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道尽了多少故乡亲人的离别愁绪。“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又表达了多少异乡游子的复杂乡愁。 年纪越大,就觉得距离故乡越远。年复一年,时光若水,鸟飞兔走,物换星移,时代的车轮轰轰碾过,无论是故乡还是我们自己,都已焕然一新,不复当初的模样了。每回一次故乡,就追忆一次童年,寻找一次故乡。童年里的故乡,是青山绿水,是炊烟袅袅,是鸡犬相闻,是“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关于童年和童年的故乡,如今想来,都是美好的,即便辛酸,也是美好。因为,在那里,我们活得快乐自在,欢愉喜悦。那样的地方水草丰茂,那才是我们的精神居所,才有我们的精神食粮,才是我们的家。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关于寻找消逝的故乡的影片。片子的主题是沉重的——环保、土地荒漠化、民族文化的消逝、底层牧民的生存状态、老牧民的人生态度……所有这些,通过兄弟俩越过茫茫沙漠寻找家乡的旅程上展现出来——兄弟俩与爷爷、父亲对话时,用的是民族语言,他们自己对话时,用的是甘肃方言,民族文化遗失了;哀伤却又无可奈何的老爷爷,把羊儿卖掉,唱完心中的悲歌,祈祷孩子们能够找到远去的故乡,然后他就撒手人寰了;拥有自由却又无路可去的白马,夜晚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它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草原了;从沙漠上干涸的河道与水井、被遗弃的木船,我们可以窥见以前这里的水源丰足;孤寂的驼铃声、沉重的脚步声、空灵悠远的笛声、远远吹来的萧萧而过的风声,都在诉说无尽的寂寞、荒凉、哀愁;沙漠上的残垣断壁、斑驳剥落的古老民族壁画、被埋在废墟下面的全家福照片,昔日的繁荣美丽早已凋蔽零落,人去楼空;快死的骆驼跑回自己出生的地方——曾经的黄金牧场夏日塔拉,兄弟俩在此发生激烈的争斗,将内心积压的对彼此、对家庭的所有不满一锅儿端出来,通过他们的激愤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个底层农民家庭因为贫穷而无法“公平”对待子女的窘境,也表达了少年对偏袒的厌恶、对父爱母爱的渴望;弟弟抱着密切陪伴自己长大的濒死的骆驼,失声痛哭,酸楚的眼泪簌簌下落,他无比沉痛,无比难过,哭声凄凄回荡,令人疼痛——此时他告别的,不仅是骆驼,还有他美好的童年和美丽的故乡;甚至,因为缺水,为了生存,连佛祖也要被迫遗弃深山中僻静的寺庙,搬迁到城镇附近,到有水的地方去(这一段讽刺意味足够深刻,宗教信仰都遭殃了。在报父母恩重经变图前,老喇嘛悲戚说道: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如今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修福,造经,烧香,是人能报父母之恩。让我们一起祈福!);告别寺庙的时刻,老喇嘛对少年说,因为他们的父亲继续游牧,坚守草原,值得敬重——此时的坚守已经是一种和佛祖一样崇高的信仰;来到有水的河流,兄弟俩激动雀跃,脱光衣服,在河水里玩得不亦乐乎,仿佛回到了从前。终于快到家了,他们畅想着天黑前能吃上老妈做的香喷喷的米饭,畅想着自己有很多的骆驼可以在草原上放牧,但没想到的是,最后迎接他们的,是带着裕固族头巾的父亲也默默地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淘金队伍,家乡的草原已经被工厂侵占……
这一部从头到尾都浸透着哀愁、凄凉和淳朴的影片,不仅仅是展现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日渐荒凉、缺水、凋蔽以及民族文化的遗失,不仅仅是刻画强势工业环境下裕固族牧民找不到生存家园的窘态,它背后揭示的是,在眼花撩乱的这个社会大染缸里,我们整个人类的灵魂处于干涸萧索的荒漠之中,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居所,我们需要找回自己那个水草丰茂的精神家园。
《圆桌派》栏目组最近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很多人不想上班,就想呆着。那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绝望的上班族通过跳楼抵抗命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看理想视频”制作了《不想上班怎么破》。看完影片,我恰巧看了这个视频。对于不想上班,视频的观点是:上班所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上班的成本太高,没有自由,辛苦一辈子却买不起房,但是如果不上班,又无法生存下去;如今网络社会呈现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但对于底层贫苦青年,这些都没有意义,他们没办法去选择去体验,他们只会更绝望……张悦然在《不上班的理想生活》中说:“上班,通常意味着在一个集体里工作。有上司,有同事,有规章制度。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一代感到上班让他们不自由,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上司、同事和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什么时间午饭,什么时间开会,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和别人保持一致,这本身就是一种束缚。”
看我看来,我们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没有弄明白人生的三大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性格是什么样,适合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可以奋斗一生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像无头苍蝇,辗辗转转,东飘西荡,苟且偷生,终日劳苦,却发现毫无意义。我们不知道要到哪去。我们还没找到那个水草丰茂的、可以让我们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我们必须马上出发,风雨兼程,不断探寻。家,就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2016年12月8日
----------------------我是静静的分割线---------------------
欢迎打赏,金额随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未经授权,可以分享,不能转载,谢谢!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四):父亲的背叛
电影晚上8点40开始,到家差不多12点,不是我特意选这个时间,确实是因为这部电影太小众,很多电影院都没有排片,整个朝阳区就四家电影院,这次时间点是最早的场次。小众文艺片的命运可见一斑。
片头让我很惊喜,斑驳但不减绚丽的壁画逐渐剥落,裕固族的历史娓娓道出,原来裕固族是古代游牧民族回鹘的后代,定居在河西走廊一带,解放后改名为裕固族 ,即富裕、固定的意思。
最后一块壁画剥落,一个背对镜头的男子骑着骆驼缓缓前行,对面一辆象征现代文明的货车疾驰而来。在这个镜头里,传统与现代同时出现,一快一慢,一来一去,充满无奈,虽然游牧的习惯仍在继续,但正在慢慢消逝.......而结尾也呼应了这点。
打井工人说,过去钻个几米就有水出来,现在打到25米都不见一滴水........那一刻我想到《图雅的婚事》,这是一部在柏林电影节上拿了金熊奖的电影,讲的也是草场退化严重、水资源枯竭的游牧家庭的故事,瞬间眼泪就下来了,觉得心里堵得慌,很难受。
老人面对莽莽黄沙显得无奈,却并不怨天尤人,一把花白的胡子,中山装,不管是自己非常严重的病、儿子儿媳的生活困境、两个孙子之间的不和,还是草场退化不得不卖掉羊群,老人始终很平静,默默忍受这一切。除了忍受,还能怎样呢?
除了初中高中的地理课,似乎就对西北沙漠化就没什么接触了,尤其毕业后在北京求生活,自己都顾不上,哪里还去管西北环境如何,北京的雾霾已经够让我烦的。但细细想来,所有在经济发展中受惠的人都应该为西北沙漠化负责,河床干枯的背后,有我们用水时的挥霍,有我们饮食时的浪费......
电影中展现的,除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便是贫穷,父亲只舍得给大儿子买衣服,小儿子觉得委屈蹲在地上哭,这或许会让很多人尴尬吧。没多少人愿意在电影中看到痛苦、贫穷、生存危机如此真实、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仿佛揭开了自己的遮羞布,竭力隐藏的东西在大屏幕上一览无遗。每个人都更愿意接受美化后的自己,都愿意给自己所有的不堪加上金碧辉煌的借口。
相对来说,这部电影无论制作、剧本、摄影、配乐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某些剧情设置拖沓低智,靠对白交代背景、推进剧情的做法并不高明。 草场退化的问题,由爷爷、爸爸、寺庙喇嘛硬生生地说出来,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而《图雅的婚事》的处理方法是只字不提,让图雅的丈夫在打井时双腿残废,图雅腰椎病重不能再挑水喂羊,矛盾冲突由此展开。讲到这里,《水草丰茂》剧本的问题就是故事性和戏剧性太弱。
再说说摄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兄弟途径荒废的村庄的时候,镜头以骆驼上两兄弟的目光晃动,晃得我眼睛疼,特别不高明的摇镜头。事后导演也表示,由于航拍机器迟迟不到,所以坐在骆驼上拍摄了这个摇镜头,果然还是剧组太穷。想说镜头没有传达荒漠那种苍凉雄伟的时候,突然想到剧组没有航拍器,所以也就不能制造出《无人区》里徐峥驱车疾驰那种酸爽的感觉。
音乐也乏善可陈,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哥哥去废弃的洞窟里,发现了几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壁画,但给的音乐是神秘恐怖型的,还以为在拍《闪灵》。也许导演想表示哥哥一个人进入洞窟的恐惧,但他脸上完全没这个表情啊,而且这不是想反映裕固的历史,有种寻根的情怀么?不应该放那种比较悠远、具有历史感厚重感的音乐吗?
可以说缺点一大堆,但我还是哭成狗了,很多人说《夏洛特烦恼》是一部真诚的电影,我也就默默不说话了 。《水草丰茂》没有可以取悦观众,因为导演一开始就知道这只是一部只能拿奖没有票房的电影。所有人都在骂国产电影烂,那是因为他们看的是烂片,在院线背后有一批非常优秀的电影,张元、王超、娄烨、贾樟柯就不说了,已经小众到出名了。还有郝杰、李睿珺这些优秀的年轻导演,他们有思想有才华,拍出的电影就是没多少人看。个人超喜欢郝杰。
这应该算得上一部公路电影,只是车换成了骆驼。交代了旅程背景:哥哥不到1岁左右妈妈怀了弟弟,所以把哥哥送到爷爷家,于是哥哥怀恨在心,对爸爸妈妈以及弟弟都很抵触。爸爸在很远的草原上放牧,放暑假了,爷爷突然去世,爸爸未得知消息无法赶来,两兄弟仿佛成了孤儿。在弟弟的劝说下,两人终于决定去草原深处找父亲,于是少年阿迪克尔和少年巴特尔的奇幻之旅就此展开。不得不说,前面背景交代得太啰嗦,占据很大篇幅,所以“寻根”和“旅行”的味道降低不少。
电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两兄弟去水草丰茂的地方寻找爸妈,另一条则是这个历史逐渐被淡忘的民族寻根。第一条一目了然,第二条线索虽然是隐形但也很容易发现,从片头的壁画、裕固族的简介到中间少年在洞窟中看到丝绸之路时期的壁画,那时候王公贵族华丽的衣饰和奢华的宴会早已化作尘土,他们的后代已经淡忘了祖先,抛却了祖先游牧的习惯,也失去了祖先富饶的草原。和草场一起失去的,是裕固族的历史与传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最后一丝记忆与习惯也将消失殆尽。
不仅仅是裕固族,汉族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寻找的结果如何呢?写到这里突然一阵激动,终于点题了,他们发现父亲背叛了。一开始父亲与爷爷对话,爷爷表示支持儿子一直保持游牧的习惯,儿子途中遇到喇嘛的时候,喇嘛说,因为你父亲一直坚持游牧,我尊敬他,这匹骆驼送给你,他在两个儿子眼中是英雄,经验丰富,能准确判断哪里有水源哪里的水草丰茂。但当儿子抵达的时候,父亲在一群淘金工人中,轰隆隆的机器、浑浊的溪流,远处冒着浓烟的工厂......父亲对自己的传统完全背叛了,被逼无路地选择了现代化。
儿子的眼神茫然惊愕,他们曾经梦想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自由在在,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再也没有可能了。未来在哪里,会怎样,没有答案,等待着时间流逝。这种一场幻灭的寻根之旅,就像《邦妮与克莱德》一样,英雄般的主角最后像狗一样被警察击毙,满心的欢喜与期待被滚滚如洪的现实撞得支离破碎。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如果不选择现代化,不建工厂,这些失去了草地的牧民又改何去何从呢?继续放牧只能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工厂也会污染环境,但能提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看《驾车游印度》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片段,一个部落与一个大型公司对峙着,公司想要部落居住的山上的矿产,部落只想保持自己的传统生活,如果不采矿,这个地区就会很贫穷,如果采矿,这个部落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do or not do,this is a question。我给电影打四星,最后一星送给两位小朋友,完全本色演出,活泼可爱无比,看得我这种打算不婚的人都想要生儿子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五):没有妥协的文艺片更值得被留下
前两天看到一个电影博主的推送文章,大概讲的是如何拍出一部赚钱的文艺片,无非有两个观点贯穿,一是要有明星,二是题材够极端。初看觉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反反复复以《白日焰火》票房的成功为例,但是又总觉得哪里不对。细想之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含义无非是,文艺片想赚钱就先妥协吧。那为什么不干脆把自己定位成商业片,还要抛出一个文艺片的幌子呢?
水草就是这样,一没明星,二没极端题材,没有任何噱头的清粥小菜以至于上映一周的票房才70万,只有成本的六分之一。可我却去影院看了三遍,最后一遍依然泪目。我不是少数民族,没有去过西北,没有见过荒漠,平时也并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工业化带给家庭的危害,但是又很奇怪的感觉这些事情离我并不远。弟弟眨巴着眼睛说方言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弟弟,同样的小圆脸。
不只是环保,我相信导演探讨的另一个留守儿童的视点,一定大多数九零后八零后会有触动。所以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六岁到六十岁都可以来看。老人鉴证着家乡的变迁,代表了传统的逝去。中年人原本是自由自在的牧羊人,最后却屈服生活去淘金。哥哥缺少父母的关爱,一遍驴脾气憎恨弟弟,一边却又关心着他。弟弟忠犬爱家人,坚信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老喇嘛最后也选择了坚守在自己的寺庙里。片子里的每个人似乎对家都有不同的定义,但不管怎么说,家是永远都在的。
导演连拍了几部影片都是有关自己的家乡,内心一定很温柔。直到在一席上看到他的演讲,他说他每年都要提醒自己在北京办一张暂住证的时候,他更喜欢雨后北京的味道,因为那种泥土的腥味有家里的感觉。突然发现,导演可能也是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所以,内心的诉求才会更加强烈。有的人会觉得片子有点闷,太多的长镜头和大景观,几乎没有什么特写,我想说,看过三遍,真的一点也不闷。我看到了孩子的童真,因为年少不懂他们所经历的是一个变迁时代对自己民族的践踏,一路看着古老的壁画新奇不已,对家的渴望就是在那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回了家可以做一个快乐牧羊人。他们像是童话里的主人公,与桃乐西、爱丽丝、彼得潘一样,拥有一颗永远好奇天真的心,只是周遭的景色变成了无尽的荒漠。
看过方励的采访,他透露曾考虑使用演员或者一些大场面的戏剧化情节,这样至少对票房有保障,他前几部电影都有很棒的票房。然而,最后全都否决了,因为不适合。没指着这部电影赚钱,那么就来谈情怀吧。能感受到导演强烈的诉求,甚至包揽了编剧、剪辑和美工,但真的不要把这部片子当做环保片、儿童片来看待,它远比想象中的深远悠长。当然片子也是有缺点的,只是导演才刚刚32岁而已啊,最好的年纪,未来只会越来越棒。
第一次在活动散场后,我追出去问导演,电影从最初有了灵感雏形到确定可以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这其中做出了哪些努力?因为我相信,在导演有了雏形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这不是绝对不是一个符合市场的好本子。然而他却告诉我,这一定得是一个想要强烈表达内心的诉求,然后就像垒房子一样按部就班的完成它就好了。我没有想到答案会这么简单,却又惊觉,拍电影,真的没有什么技巧和经验会比内心更重要。
如果真的把电影看做一栋房子,有的人搭建好了住进去,遮风避雨,生活无忧,这种房子叫居民楼;而有的人却耗费心血设计好房子,不指望住进去,却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欣赏到,这种房子才叫建筑。居民楼住了几十年,身体归了尘土,会有新的人搬进来,或者拆迁等等,没有人会记得这房子曾经住过谁。而建筑会留下来供后人观摩,建筑师的名字会响亮的标记在上面。
我相信每个真心爱自己作品的导演,一定会有木乃伊情结,他们穷尽自己的一切去拍电影,只是为了一个乌托邦的念头,希望自己的东西能留下,能被人记住和研究,它们不是一阵流星,而是月亮。影像完全可以避开时间的洪流,水草也会永丰茂。
如果将来有一天李睿珺去拍烂片走商业了,我依然会支持他,因为我相信他会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人。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六):逐水草的日子
裕固族人自称是回鹘人后裔。回鹘汗国曾经制霸西北大漠。塞北草原,千年来哺育了许多骁勇善战的民族。匈奴、鲜卑、回鹘、契丹、蒙古,如同季节一样地更迭。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对中原汉人王朝连年征战。金戈铁马,尸骨如山。烽火不尽,春风又生。
其实他们的祖先也许只是想看看草原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等到人困马疲,就会回到那水草丰茂的故乡。可是很多时候,离别就意味着永别。或是醉心于华夏文明的灿烂,逐鹿中原、流连江南,或是干脆马革裹尸,灰飞烟灭。
稚嫩的巴特尔和阿迪克尔无法想象,驼脚下沉默的沙土,封印着多少折戟沉枪、角声呜咽。千年的闪回,不过是壁画上剥落的残迹,终归要化成阿爸的红头巾和胯下奔驰的骆驼。
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
草原积贫,营生艰涩,病痛苦疾,兄弟疏离。阿爷回忆着牛羊满野的时光,卖掉了所有的羊羔。不知是谁在土壑间悠悠地唱着:“请保佑漂泊的孩子们啊,找到回家的路。父亲般的草原啊,母亲般的河流啊。绿色的草原啊,已快消失。奔流的河水啊,早已干枯。” 阿爷骑着白马,伫立山头。暮风轻拂,马尾悠荡。货车载着羊群,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渐远。
不能秉鞭作牧的草原人啊,就像失魂的躯体。阿爷的灵魂好像随着那些小羊走了,留下了嫌隙久存的小兄弟俩,久久等不到阿爸。
小阿迪克尔向哥哥苦苦哀求:“我们一起回家吧,到草原深处找阿爸和阿妈,阿妈想你了。你不回去,爷爷的灵魂就没办法回到草原,他的灵魂就找不回家了。”
巴特尔终于还是放走了阿爷的小白马,带上肉干和奶疙瘩,和阿迪克尔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
悠扬的驼铃,梦不断阿爷枯瘦的面庞。干涸的水道,觅不回饮马泉的族人。驼儿缓缓地走,胡儿淡淡的忧。被黄沙吹得惺忪的双眸,映衬着巴特尔分明的眉宇。
阿迪克尔使劲回忆着来时的路。坍废的村落里,阿迪克尔找到了文明的痕迹,那是小胖家丢弃的指南针,静静地躺在毯下,等待迷途的旅人。
戈壁的夜色,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没了遮蔽,星空变得清澈,狼嚎变得凛冽。
“开春的时候,和阿爸路过这里,还有几户人家呢。”
阿迪克尔总能找到没有迷路的证据。烟火不生的人家,断水的井,枯驰的藤。穿过脚下的荒漠,忍住心中的荒凉,直到心的容量再也装不下那片荒凉。
他们迷路了。
巴特尔大口喝水,掩藏焦虑。阿迪克尔四处攀高,寻觅出路。
“阿爸教过,要顺着河流走呢。”
“爷爷说,要跟着骆驼走。”
跟着骆驼,就能找到河流。
入夜,阿迪克尔倚驼而眠。恍惚间,又看到了阿爷的白马,就像白天遇到的行僧幻影一样,轻飘飘地就走到了远方,变成阿爷模糊的轮廓。白昼,巴特尔偶遇岩洞。眼前的壁画,瑰丽绚烂。上写着,前汉中宗,既得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问名号时。再往后看,渐入佳境,倏忽惊鸽乱飞,戛然而止。
灵魂出鞘,会不会更容易走出这片戈壁?以梦为马,会不会更能找回心中的故乡?
“巴特尔,你看见我的骆驼了吗?”
兄弟俩追着自由的骆驼,找到了另一只已病重的骆驼。那里是骆驼的故乡,夏日塔拉,曾经的黄金牧场。霎时绿草重生,黄河复流,山川青郁,水光接天。
巴特尔要杀驼放血,阿迪克尔拒而不从。几番撕打,误会不满,愤懑怒火,倾泻而出,分道扬镳。
卧躺的病驼好像浴血沙场的战马,阿迪克尔泪眼嚎啕,骆驼只是呻吟嘶啼。回头再看,沙原一片,一切如故。
一个人的夜,巴特尔狠狠地捶着自己的心窝。
“也没那么疼嘛,他肯定没事的。”
“你别哭了,你的骆驼弟弟肯定不会有事的。”
心中有愧,心念怜悯,便能遇佛。喇嘛庙里,老喇嘛说:“我们要到城里去,找个有水的地方...怎么就你一人?”
巴特尔呆望着,沉默不语。
“阿迪克尔说,他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阿迪克尔夜半而至。
老喇嘛指着墙上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图。
“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母亲是河流,父亲是草原,河流干涸,草原枯萎。修福,造经,烧香。就是报恩父母。
“我们一起祈福吧。”
老喇嘛把他的骆驼给了阿迪克尔。
“佛菩萨保佑你们找到回家的路。”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
茫茫山丘,默默看着自由的气球。汩汩流水,静静聆听兄弟俩嬉闹。
有水草的地方就是家的所在。多希望这就是旅程的终点。
遥远的另一端,族人们收起了羊鞭,扛起了铁铲,贪婪地吮吸地里最大和最后的丰饶。她不再滋养水草,哺育牛羊。
忙作的人群中,阿爸的红头巾格外醒目。策马的双手,笨拙黝黑。远眺的双眼,茫然无神。
五百里涉野登山,五更夜残月晓星,万种凄凉,千般寂寥,甚至草原的消失,都不如这般的父子团聚来得恐惧与绝望。
阿爸回忆起了阿爷。
阿爷说:“井里的水抽干了,海子也都干了,年轻人都走了。可惜了,想我年轻的时候,草原到处水草丰茂,牛羊成群。” 阿爸低头不语,不敢看着阿爷的眼睛。
阿爸头也不回径直走向那个被叫做家的地方,他不敢看着兄弟俩的眼睛。远处是烟囱高耸,厂房林立。而他已经分不清,淘金和放羊,哪个更像做贼。
阿迪克尔跟着阿爸,望着更远处斜阳照耀的山峦,又想起了那个残破的气球盒子。盒子上坐着阿妈和阿爸,穿着华丽的族服,抱着羊羔,乘着草原上的风,幸福地向他招起了手。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七):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
关于 手足情
像电影中一样,我小时候很大一部分的衣服是姐姐穿不下了,妈妈留给我继续穿,有时候还有堂姐表姐的衣服。和电影中的状况有些不同,在我们那个年代,这倒不是父母偏心,而是农村环境里世代绵延下来勤俭持家的传统,是我们那样的小山村里每一个当家的母亲的习惯。小时候我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兄弟姐妹,都这样做着,因为往往小孩长的快,没穿一两年也穿不下了,衣服都还算新。虽然不能每次穿新衣服,似乎我也没有在这件事上真正觉得抱怨过,但是那个年龄的小孩子该有的失落确实是有的。而且,小时候对所谓的漂亮或者好看,似乎也没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我记得在小学三四年级之前,每次洗澡换衣服,我都会在衣橱旁边喊,“啊妈,我要穿什么衣服啊?”以至于长大了之后,有几次在洗澡前拿衣服的时候都会想起,咦,我已经过了穿衣服还问妈妈的时候了,那是多久之前了,我什么时候最后一次这么问?
回到电影中,巴特尔和阿迪尔克的对于新衣服的争执,不过是哥哥对于小时候曾经为了抚育弟弟而送走哥哥的怨念里的附属罢了,但这一幕还是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在此记下。
关于 父母爱
如今,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那家在哪啊,阿迪尔克告诉哥哥,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无母无生,无父无生。巴特尔怨念父母为了弟弟而将自己送到爷爷奶奶家,父母偏心。阿迪尔克无法容忍父母心心念念他的哥哥,给他买新衣服送他新玩具而自己却只能眼巴巴望着。哥哥不理解在那样的情境下,只有送走自己父母才有能力养活弟弟,弟弟无法理解,父母对送养哥哥所带着的一生的愧疚。
佛教里说爱就是贪,所以佛家从不谈爱,只谈怜悯,怜悯众生。长大了之后觉着,没有一种爱不含着贪婪的部分,想要得到想要占为己有,但唯独父母爱,无关贪婪。推干就湿、咽苦吐甘,倾注所有无私的爱。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记得上大学前,妈妈不愿我去太远的地方求学,怕我想家了回不来。但只要知道这个选择对我好,妈妈也从不曾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前几天姐姐结婚我回家,妈妈几天都忙于里外的事,要离开的前晚,她给我舀了一碗炖鸡汤,叫我多吃点,然后一边忙着厨房的事一边说,“你这次回来妈妈都没有空和你玩一下,你就要走了,真是。”旁边的邻居家婶婶说,“现在的小孩回家都像客人了,来了又要走。”当时没有觉得很伤感,只尝着鸡汤里带着家里特有的浓浓美味,但是回到学校却每每想起那个场景。
大足壁画中其中一个场景叫 “伪造恶业恩”。按佛教教义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想起爸爸妈妈为姐姐出嫁同样这么前前后后忙活着,像是这副壁画就在眼前。妈妈在姐姐出嫁的那天几次落泪,当下觉着,这是关于短暂离别的正常反应吧。但当我跟着姐姐离开,车缓缓开走离家越行越远的时候,没缘由地突然泪流不止,那一刻,我才似乎明白为什么很多母亲会千方百计阻止女儿远嫁。“嫁出去,再回来就是客人了”,也终于在心底体会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沉淀了几千年的说不出道不明的所有深意。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似乎大学之前,都不曾真正理解到父母爱到底是什么,如今越发领悟了一些,不知算早还是晚。
关于 人与自然
“从前挖五米就出水了,前几天爷爷请人挖了二十五米也不见有水。”
“今年春天我和爸爸结果这里,这个井已经没有水了。”
“你看!这是我们小时候放牧的地方!这里是夏日勒达!黄金牧场!”
“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已经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已经枯萎了。”
电影里,巴特尔和阿迪尔克望着忙碌的工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呢?工人就着挖掘机和炸山石的噪音一边铲土一边说,“挖金矿呢!”兄弟俩翻过山头,巨大的工厂拔地而起,烟囱高高伫立。突然那一刻我非常能够理解他们对眼前此景的茫然与不知所措。
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小时候住的如今早已破败的木房子那,看着小时候淌过的小河,跑过的田梗菜地,望过的对山山头的那棵大树在夕阳的剪影。然后回想起那些寒冬的周末早晨,田里结了一层冰,我和小伙伴们抓着冰到路边看着它化,裹着厚厚的冬衣在路边跳绳,看着稀稀落落的各家房子黑瓦屋顶上每个早晨的炊烟。那时候我们那条路里小孩特别多,上学放学总是一群人,无法体会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孩子,熙熙攘攘几个玩伴,大概也是不会再有炊烟了吧。恍惚不过十来年,这片山里的小路已经面目全非。生机是什么?每次我都站在那里望着眼前的景象,怀念小时候的那些场景,心中暗暗有些憎恨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随之而来的侵蚀。人这一辈子,是再也回不去童年了,然而我也再看不到我们的下一代有着我们同样的童年了。这里水草还算丰茂,但和那片荒芜的草原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个时代早就干涸了。
我不曾到过荒北大漠,但似乎也能体会电影里爷爷牵着骆驼在山岗上望着一片荒漠,回想着曾经他们一代人在那里世代游牧的心境,原以为时光还是这样一代代周而复始地流淌下去。
现代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活的便捷与欢愉吗,确实。但有没有人像我一样,也对这又爱又憎。想起张艺谋那部《活着》,我们都是被时代裹携而去的人,今天你拥有一座令人艳羡的祖传豪宅,但是明天你却被定性成拥有万恶私产的地主,拉到街上在众目睽睽下嘭嘭嘭六个枪子儿就毙了,昨日你还为赌失了这座家产而懊悔,今日你却庆幸街上那个挨枪子的不是自己,在那样的世代里,你发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换到现在来说,你可曾庆幸自己从摇摇欲坠的断壁残垣过渡到了坚固的砖瓦平房甚至别墅豪宅,但是我们真的比在破房子里那个年代的人们更幸福多少呢?我们被这个时代带着走,追求着、享受着这个时代所定义的幸福,关乎金钱关乎物质,但是没有人去回望我们曾经贫瘠的生活里所具有的独特幸福感。蒋勋曾经在评说红楼梦里宝玉对黛玉和宝钗的关系里说道,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有遗憾的,你选择了这一个,你就会对另一个你没有选择的遗憾。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觉得幸福从来都不曾是绝对的,我们享受着今日的幸福但同样失去了经历另一段我们再也无法经历的幸福。我们享受着今日生活带来的欢愉与便捷,却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再也无法亲历上一代人那般儿女在双膝下环绕的天伦之乐。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这部电影也许允许没有太过出色的大牌演员,没有恢宏的场景跌宕的故事,两个小孩的表演却亲切自然。随着兄弟俩和两只骆驼在回家路上的一层层遭遇而铺展,将所有想要表达的深意娓娓道来。
看到豆瓣的其他影评里有这么一段话:郝杰导演曾经说,“你真的对电影好吗?你要是对电影好,我记你一辈子,电影史会记你一辈子。即使多少年以后,我们都不存在了,但是我们的影像一定定格在某一个宇宙的时空里面,在那里,有我们生命活着的尊严和魅力。我们有太多的人,对我们的现实和生活紧闭双眼。我看到的大部分电影,跟我的生活和生命感受无关。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得找着我自己。”“如果身边全是爆米花电影,可能找得到自己吗?没准以后对电影感兴趣得人回头看今天,会埋怨电影人的不作为,甚至埋怨你我作为普通观众的选择。”
这些闲暇的日子里也曾看过不少电影,但这部“又臭又长”的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一点生活的温度,找到了一点自己。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八):独立电影人是怎样炼成的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由著名电影人方励监制,李睿珺执导,本月19日在京举行了“除了好电影,什么都没有”首映礼。映后监制方励称中国电影市场被商业独化,而这部电影就是送给观众的一份清粥小菜,他表示自己有义务把年轻导演推荐给主流观众。导演李睿珺也认为电影不仅只有商业性质,此片的初衷就是要摒弃视觉的狂轰乱炸,回归本质。
这是一部需要彻底安静下来看的电影。赶在电影上映之初,小编摊开这篇“独立电影人的养成记”,给大家扒一扒独立电影导演是怎样炼成的。
生活:与老婆在”贫民窟“生活11年
李睿珺是独立电影导演,甘肃高台人。2006年,独立导演电影处女作《夏至》,获第九届希腊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最佳影片特别奖,并入围了第三十七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三部作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2012年第六十九届威尼斯电影节,巴西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第五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为了电影,李睿珺导演和老婆住在北京郊区11年,过着没彩电没空调的日子,而制片人方励也是因此被打动,同时也因很喜欢李睿珺导演之前的作品,最后决定投拍。《家水草丰茂的地方》不仅得到了方励的支持,也吸引了韩寒来站台,韩寒表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拍出了同一时空里,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
演员:一半是亲戚
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首映礼上,主持人介绍了李睿珺导演的成长故事,他在物质条件接近“贫民”标准的情况下,用9年时间拍了4部长片和一部短片,去了威尼斯、柏林等几十个国际电影节,成为业界瞩目的新锐导演。而李睿珺将赞美给了他的演员,他告诉观众,片中的演员大部分是自己的亲人,如影片中扮演寺庙住持的老演员马兴春是他的舅爷爷,也是他上一部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男主角,凭借这部电影,出身素人的他获得澳大利亚一个华语电影节的影帝奖项,而同时被提名的有刘德华、梁家辉等着名演员,当时的评委会主席则是着名导演谢飞。而片中的两个小男孩主角,虽不是亲人,但在拍摄前把他们接到家里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已经亲如家人。
同时,导演李睿珺也谈到找演员的困难,在拍摄其中一场戏时原本需要年轻群演,但是当地环境恶劣,年轻人常年出外打工,他只好到养老院里招老人来演,不经意间契合了影片传达的主题。映后有观众问李睿珺的创作初衷,他表示自己从不拍只值得看一遍的电影,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对少年骑行千里寻找家乡的故事,但背后有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不同的观众可以各取所需,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配乐:伊朗配乐大师操刀
制片人方励表示影片是送给观众的一股清风,是国庆档大鱼大肉之后的“清粥小菜”,观众则称从这部看似单纯质朴的影片中收获了很多营养,在眼球被满足之余,得到了感动和思考。而影片不落俗套的风格和形式,对中国电影题材和类型的拓展,也令本已见多识广的他们感到新鲜。而曾和伊朗名导阿巴斯、娄烨等多次合作的作曲家裴曼·亚丹尼安亲自操刀所谱写的精彩音乐,也令观众印象深刻,两个自小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兄弟伴着背景音乐,一起穿过沙漠化的草原,为了找寻回家的路。一路上所见尽是逐渐扩大的乾旱、枯涸的河流和水井、凋萎的草原,还有废弃的城镇,这些影像振聋发聩,替这个几乎无法抵抗环境破坏和物质生活形态入侵的濒危文化发声。在这里牧民成了淘金工人,草原成了沙漠,骆驼的存在被挖土机所取代,裕固语也越来越稀罕,就连电影中的两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说的裕固语其实也断不成句,拍片的时候只能依靠年迈裕固族人录音下来的对白一句一句背诵。于是这部电影重新构建了一个消逝中的文化,真挚无华且无所畏惧地赋予游牧的、地处边陲的和不被倾听的人们一个宏亮的嗓音,也让我们正视持续剥削自然资源的丑恶后果,大家都责无旁贷。
制作:《后会无期》的制作水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首映礼被称之为“朴素首映”,方励也一再强调这是一盘“清粥小菜”,全片的主角只有两个小朋友和两只骆驼,在制作费上仅用了400多万元。但对于这部“写在草纸上的诗歌”,制片人方励并不悲观。“这部电影一个明星都没有,也不是巨大制作,但我认为观众们在电影院吃了太多大鱼大肉,有可能喜欢这碗清粥小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制片人方励继《后会无期》之后,监制的第二部八零后导演作品,方励表示这部电影完全是按照《后会无期》的水准制作的,“路遥见真心”的宣传语概括了全片的主题,相信越来越有品位的观众会给与这部诚意之作应有的待遇。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九):在城镇化和荒漠化夹缝中挣扎生存的一个家庭和兄弟情
整部影片如同一纪录片,记录河西走廊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荒漠化。影片的切入点相当好,一个被荒漠化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家庭---父母在游牧、爷爷在城镇边、兄弟两寄宿在学校,视点随着两兄弟回家寻找父母一直深入,沿途向你展示荒漠化中随处可见的干枯的海子和河床、废弃的村庄、沙化的草原,一幕一幕触目惊心。
不得不说两兄弟的表现太精彩了,特别是弟弟,所有的倔强、亲情、憧憬统统写在脸上了。哥哥深沉、忧郁,甚至有阴谋,弟弟阳光、开朗,两种性格在一路上碰撞,到弟弟骆驼生病时两小打架矛盾冲突到最高点,最后在寺庙哥哥受点化终于化开心中的结与弟弟消除隔膜,到两兄弟一起戏水连观影的自己都以为他们能找到那个水草丰茂的家时,爸爸却屈服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最后只能存于弟弟的记忆中。影片一面活脱脱的告知你人在荒漠化和城镇化中的挣扎和无奈,却也用真实的镜头向世人敲醒了警钟。
很希望以后能多看到这种耐味、非常有现实思考意义的影片,超级推荐。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影评(十):《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该怎么寻找回家的路?
朋友,你家哪儿呢?
水草丰茂的地方。
这样回答未免偏心,谁都想自己家是个漂亮地方。那自己漂亮了,谁来丑呢?有时是别的人、别的东西,但更多时候是自然。你得到一个东西,必然是从别的什么那里得到,所以你此处的得到必然是别处的失去。人们自欺欺人地在语言上掩盖掉了这一事实,得到就是好的,水草丰茂就是好的,我好就好,别的不管。看起来,趋好就是人的目的,其实呢?也是在趋坏。你说要是没了目的,人还活个什么劲呢?那我们看看影片怎么说。
片中主角是一对兄弟,巴特尔和阿迪克尔。巴特尔是长子,却被迫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弟弟阿迪克尔的出生。稍微长大些,开始读书了,阿爸想补偿巴特尔,常给他买衣服和吃的,阿妈也在他难得回家时做丰盛晚餐,可他就是讨厌他们。弟弟就没这么好待遇,只能穿哥哥剩的衣服,总说父亲偏心。兄弟俩矛盾越积越深。
后来,爷爷重病死了,放暑假只剩巴特尔一人,阿爸没来接阿迪克尔,也是一人。弟弟就牵着自己的骆驼来找哥哥,说咱们一起回家吧,到草原深处去,让爷爷奶奶的灵魂也回到家里。一番别扭后,哥哥还是跟弟弟上路了。
阿爸阿妈偏心吗?不。偏心就不会把哥哥送走,留下弟弟了。因为弟弟小,给爷爷奶奶照顾的话,互相都麻烦。让弟弟穿哥哥剩的衣服是偏心吗?不。草原环境越来越差,放牧没那么多钱,加上爷爷、阿妈都重病,只有这样做最经济。
还有些细节,都说明大多时候,并非人主观有所偏向,而是环境所迫,只有这样才生存得下去。即事情本身就这样,无关偏不偏心,只为生存。
弟弟比较纯朴,随父亲走得多,慢慢能理解在一种处境中事情就这样子去做。而哥哥在爷爷奶奶那惯养了,什么都带有自己的目的、想得到,遭遇到各种情况还固执这目的,肯定不会合自己的意。所以,一路上遇到麻烦大多是弟弟做的对,当然也有哥哥对的时候,关键是看对实际情况的认识程度。
他们走过枯井,走过破败的屋群,走过一块块犹如上古巨骸的大石,走过一处刻有通西域壁画的山窟……繁荣和落寞有什么好区别的呢?它们过去是那样,现在是这样而已,这样那样还真就只是环境所迫、形态有变罢了,实际构成它们的物质元素还是那些东西。可判断好坏就又抱有目的了,判断出来干嘛呢?琼楼玉宇,盛世唐朝,要永远留存吗?那你住哪?
人们疯狂追求的科技经济繁荣,多少年后不还得随宇宙泯灭重新洗牌,这么慌着求这些实在盲目啊。诚然这些是生存必须,但绝不是人生命必须,都只是顺便有之。“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真是最大的谎言,都是在趋利。
那是永远没有尽头的目的,永远遥不可及啊。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过程。正如两兄弟在上路之初,矛盾重重;走着走着仍有争吵分歧,可渐渐越走越近。他们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去的过程。
他们开始互相理解体谅对方,明白对方的性情。人活着,也是处于一个明白世间万物性情的过程,包括语言也有它的性情。正所谓“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人倒不是为了明白而明白,不是去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人总会遇到选择,要在明白了自己的性情、明白了事物的性情之后,才会做出自己真正的选择,不是谁告诉你的,也不是社会规定你的。体会一物的性情,跟积累知识截然不同,要区别开。
片中有三处比较有意思。
一是,前景事物的失焦,如人物、花朵等。人别只看着眼前,眼前什么都会消逝。万物都只是一个过程,绝没有一个确定永存的目的。二是,人物常驻足远望。我想这跟古人登高望远一样,是为了不望。或说望到一切都是可能的,而不是眼前确定的景物,是那不确定的才令人心有所动:什么都可以。这就是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可有可无,它有了一切又没有一切。好似一口沉默的泉,能涌出世界,也能就这么沉默着,它就这样,就是世界。三是,弟弟常能看到听到一种宗教感的幻象,也就是上述感觉的具化。给人感觉,现实生活真的就是不睡觉时的另一种幻象而已——别太认真在意,又不能不费心体会。
世界原本很简单,人把它弄复杂了。简单是因为它就这样,河流流它的,山就这样耸立着,要下雨下雨,要天晴天晴……当然,我这样描述也已经预设从某种角度去看它们了。总之,世界就这样。后来有了人,人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用语言给世界规定了尺度。最惨的是用实践去侵犯了自然。结果呢,两兄弟最终没有在草原深处,没有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找到阿爸,却是在淘金工地。工人把难得的水源也淘得污浊。两兄弟牵着骆驼,跟着阿爸走向远处房屋齐列的地方,远处是高烟囱和电线塔。阿爸快步向前,他俩纠结慢行。
还要提一点是,他们见到阿爸前的终站是寺庙。一路上看见什么都枯了废了,这个寺庙明天也要搬走,不存在了。好比人总爱提个理论,错了又改进修正,原来那个就枯了废了,这个马上也要搬走了。这都是预设了从某个目的去解释世界。而实际上,你怎么解释世界都可以,标准都是人定的。想统一标准的人肯定居心叵测,考试才统一标准,希特勒才统一标准。必定是各有自己对世界的独到体会,人人都不同。所以,老喇嘛送给弟弟一匹骆驼助他找到家,他也送给老喇嘛一个指南针挂着,希望互相都不要迷失。
感情都是简单的,真的话也是简单的。小孩学话时不叫简单,他只会这么说;长大了真有自己的理解感悟了,就一句“我喜欢你”。形式很简单,那境界和意蕴真的大不同了。
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个理想。顾城说,理想绝对与现实无关。妄想总可以实现,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这得区分开。某种程度说,理想才是家,不是实在的哪块土地。他小时候玩过的地方,长大了不会再去,不想看到它们变样。它作为理想在记忆里,走到哪哪就是家。它也是那沉默的泉在脑中的具化。你要是在现实里找到一块水草丰茂的地方,那你找到也是一块潜在的废墟。
片中两兄弟的家,就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们称为夏日塔拉。那是童年的水草丰茂,和阿爸阿妈一起,和骆驼们一起,阳光暖人,微风拂面,就是这样。这是家,他们的家。无关好坏美丑、幸福与否这些人为描述。它对你来说就是这样,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