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后感 查看格言:《忒修斯的船》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忒修斯的船》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忒修斯的船》影评10篇

《忒修斯的船》是一部由安南·甘地执导,Aida El-Kashef / Sohum Shah / Neeraj Kab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忒修斯的船》影评(一):形与实的对话

这是部很出色的电影,奇异的是居然少有人知。于是心里淡淡升腾出种发现不为人知的美人的情绪。

回到电影,如片头所言这是个关于部分变更,本体与新生个体是否还同属于一物。这种高度完完全全被抬到哲学探讨的高度,于是影片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展现出来--------器官移植

第一个故事

关于盲人摄影师,她通过声音,感觉去捕捉镜头,最需要眼睛的职业居然是个盲人,她的优秀后面带有着盲人的不自信,以及无法避免的,对于颜色的构造以及对当时环境不能尽知的困扰。同样也拥有着自卑者故意的自傲与固执。直到移植了眼角,那些争论的照片从侧面印证了先前的不完整,同时也是这之后才觉得对于盲人而言,这些摄影真正的是纯正而震撼人心的。随之而来的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过于绚烂的镜头感,所有的一切毫不掩饰的,美丽的,通过各种形态的展示出来,每一个声音,每一种触感,每一个色彩都各自生动,在广袤之中彻底迷失某一瞬间的触动。

最终独自回到自然当中的她,想找寻点什么,想拍些什么,举起相机的那一瞬间,镜头盖掉进跳跃的河水中,没有了遗憾,用眼睛去感受这世界之美,也只有心才能真正容的下这广阔,体会的了这生活。

前些日子听了某些话:孤独能使人专注的去面对,静下来思考。虽这之间看似没有关联,却是我能想到最好的总结。

第二个故事

(很多人喜欢这个故事,觉得被提到了一定高度,我却觉得三个都精彩,只是这个的表像比较明显)

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一个没有架子的思想领袖,为了贯彻自己的思想与精神,拒绝更换器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想使用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得到的科学结果。镜头以旁观者的角度缓缓的剖析死去这样一个过程,消瘦,脓疮,大小便失禁,纯粹的精神总是骨瘦如柴,饱受折磨的模样。在一个绿意怏然毫无内容的梦中,也就那一瞬间,生显得如此令人眷恋。家乡有句没有雕琢的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大抵如此,也无需自责,生命是最为崇高,应该致以敬意。

第三个故事

(个人觉得这个更接近于电影或者故事)

一个只知道赚钱有良好收入的孙子和乌托邦奶奶,在一次肾脏移植中得知了一个被偷走肾脏的可怜男人,并帮助他找到了被移植者,一个美国白种老人和一个穷苦倒霉的印度人,这原本不会有交集的轨迹,拥有或曾拥有同一个器官,流经血液。最后的结果很是讽刺,说好换回来的器官被金钱击倒了,心甘情愿。人类,有着一样的器官和喜怒哀乐,金钱,阶级,环境让我们层层困惑,自缚其中,那些深切的悲哀才是人间悲剧吧。

最后的收尾的视频,那个从未在镜头里出现,却一直在电影里的人,那黑洞洞中,仿佛在诉说人类无止境的孤独探索。

一场形与实的对话。换另一种说法,自我出生,细胞新陈代谢,于婴孩的我相比,我早已焕然一新,我仍是我,还是另一个我呢?想起克里希那穆提的《生死书》认识到自己每一分钟都在死去,才能知道生死一直相伴你我,拥抱死亡才能开始超越死亡。印度人拍出如此好片,并不意外。

《忒修斯的船》影评(二):看似是开放的,但答案就在明处

看某条评论,说忒修斯的船甩天注定好几十条街,所以特意先看了天注定,再观忒修斯的船。忒的立意高,思想境界深远,当然比那个看似讽刺老天、消遣丑陋的某某社会,实则处处设置机关准备突破审查、赚区票房要强。天注定更多在讨论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的暴力,无需再忍。但人生而平等的只是权利平等,谁也没有义务去保障人人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平等,自身的性格于老天有什么关联。忒就避免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直接叙述的是人性。

忒修斯不知道何物,不想搜索,佛家有一公案:一人出门夜宿空屋,午夜,遇一鬼担一具尸体,而一鬼追于后,喝斥道,尸体是我的,你为何窃据。前鬼答:前有一人,让其公断。这人思维,二鬼大力,实话是死,谎话亦死,遂答:前者!后鬼恼怒,瞬间扯下这人一臂,前鬼随即拿死人一臂完璧,而其人双足、头颅皆被置换,而二鬼居然共食所换之身,扬长而去。这人思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今被鬼食;如今身体皆为他人肉,我是有身体还是没有身体?若有,尽是他身;若无,现身为何?心烦如是,第二日遇比丘,问:不知是人、是非人?诸比丘言:汝打从娘胎以来,就不曾有我,不干鬼事,四大和合,是为你身……

第一个故事比较符合修船之后是不是原来的船这样的讨论。盲之后通过触摸笔、语音提示工具、旁人的口述来进行摄影创作。这时候是完全依赖于听觉的,甚至觉得旁人的讲述不符合自己的意图就要删除图片。而她自己也分不清别人是正的欣赏她的作品,还是同情她盲人的身份,这可能也是她如此在乎旁人叙述的原因。眼角膜移植之后,对于视觉取代听觉进行创作产生了不适应,导演试图用这个不适应来说明置换前后不是同一人,并经过女主角最后成功找回灵感给出答案:换不换都是同一人。但这个说明不好理解,因为眼睛和耳朵一样,它们只是大脑的延伸,信息处理都受到大脑支配,之前没有视觉,借助听觉辅助工具,大脑同样可以出色的处理信息,而拥有视觉之后,其实是方便和简化了大脑获取信息的渠道,没有理由不能同之前做的一样好。这个置换并不足以显示出“忒修斯船”式的无奈,但好在还是在讨论主题,至于第二个故事就有些不懂了。

按照置换的主题,出家人应该发出器官移植之后自己的信仰是否改变,自己是否该尊重自己的初衷,继续为动物们鸣不平。但影片只有显示风吹草低之后这位出家人的感悟——暂时不想走,叫医生吧!出家人因为不愿意在器官移植之后吃治疗排异的药,因为药是带有原罪的,可影片中出现的兔子却是在为化妆品做实验,至于药是怎么实验,可能是雷同的惨,如果不知道就脑补,或者问询互联网,影片篇幅有限,不浪费笔墨。观众只要类推就好。不得不说现在的编剧主流就是开放式,充满了想象空间,如果看不懂说明你跟不上艺术。回到影片,即使出家人在听到年轻人——这个戏称为老师的人真的成了他的老师——的叙述让他回心转意,也应该继续表明这个出家人痊愈之后的态度,不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微笑就结束了,这代表他是同意药厂呢,还是漠视动物的福利?不知道这个出家人是哪个教派,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菩萨为了救人可以去杀人,南泉禅师为了使自己的弟子开悟不惜斩猫。出家人的命已经不是他的命,他在负责教化,修行最重要的菩提心,而万事万物都有轻重缓急,如果你丢掉性命,先不说众人由谁来教诲,就说你为动物奔忙的遗志谁来继承,有时候,死是不需要费心的,困难的是如何活着。就算出家人没有开悟,没有这层思想,尽管一个外道都要比他有理,甚至说:出家人要截断欲望,为啥他却喜欢意淫。但遵循自己的意志就应该矢志不移,但如果说出家人在临死时顿悟也行,但不该是说:我想给我的妈妈打电话。这还是一个六根清净的修行者吗,这还是一个口口声声祖师来,祖师去的修行者?还是一个灵魂永恒的修行者?不知道导演是借这样一个出家人的形象来讽刺所谓的宗教,还是说人们眼中的大师究竟跳不过死亡的胁迫,放不下他的母亲,弄不清灵魂。先不说这样的出家人是不是合格,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的信仰自己都不遵守,那还叫信仰吗?

之所以会怀疑导演意有所指,是因为导演并没有遵循忒修斯船的讨论,让人无法理解这个出家人在置换之后有改变还是没改变。而第三个故事按照置换的逻辑以及主角跟长辈的论述,他应该有改变,改变的不以钱为中心了,而是去帮助一个肾被偷的人。但捐献者是一个探险家,探险家和慈善家还有些距离,如果仅仅一个遗体捐赠就说明这人是善良的,他的肾的善良的,观众也只好认了。但是男主对他的长辈说:我赚钱并不表示我是换人,我还是有同情心的。而他在知道有人被偷肾之后,尽然说如果肾是他的就还给他,这看似伟光正的英明举措可笑吗?至少受害者告诉他:黑市的肾是三万,我现在是六五万,而且每个月还有钱,就到此为止吧!一个肾是可以存活的,尽管某些功能有影响,但亲人之间还存在捐赠,何况是一个不错的价钱,男主如此自己为是,难关她的长辈要说他:你并不了解你在同情别人什么。如此看来,他的那个肾是白换了,他根本没有改变。

而就此推论,出家人也没有改变,摄影师的改变只是完善了她的创作途径,实质也没有改变。由此,导演可能给出了答案,不管船是不是置换,船是不变的。这个可能就是导演的演绎,或许,能自圆其说就是好电影,不想天注定,只会卖弄一些环境决定论,人人生而平等的障眼法。除了第二个故事表达的暧昧之外,其余俩个故事尚可,但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变化,坚强难改的只是人性,把人性和船的属性类比不知道是否合适,但三个小时的影片只是说了属性的不变,而不是说为何难变,显然无法让人满意,尤其是第二个故事的设定,看到的完全是讽刺,大大降低了观影的好感度,只是借助一个故事里曲折的答案给前面故事,甚至回馈了全篇的主旨,还是有功力的。

《忒修斯的船》影评(三):the universe inside us

这部印度影片很不一般,作为导演处女作达到这个水平让我叹为观止。最突出的地方在于片长同样是两三个小时却没有通常印度片的歌舞片段,全片都很冷静,像严肃的纪录片,一把冰刃直插心脏。

片名揭示了一切,全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盲人摄影师,更换眼睛之后,就好像更换了操作系统,五色令人目盲,最终完成了转换,一种《逆光飞翔》的感觉。这一部分探讨的是艺术,所谓艺术就是通过留住事物的表象抵达本质,黑白还是彩色,嗅觉还是视觉都不重要。

顺带一提的是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高科技设备,取色笔、盲人相机、触感照片等等,这些设备取代的是眼睛的功能,使得她对艺术有种别样的追求,她的黑白照片呈现出静谧的、肃穆的风格。而移植眼睛之后,她开始迷茫,继而接受,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而非技术这一人体的延伸去看待世界,她开始接受彩色照片的美。

她变了吗?世界变了吗?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甘地(有趣的是导演就叫甘地)般伟大的禅师,身患重病,却拒绝服药拒绝接受器官移植,因为他认为那些药物都是靠不人道的动物实验获得的,在取缔不人道的动物实验前他将以身饲虎。这一部分探讨的是宗教,倘若你对印度佛教没有了解很难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哪怕你觉得他迂腐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弟子劝说他接受治疗除了佛教内容外,还有古希腊科学/哲学,即留基伯的原子论,我们和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组成我的原子之前也许就是我吃的东西,以后我身体的原子或许也被人吃等等。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结合德谟克利特的小宇宙,the universe inside us。

如果万物都是我,我到底是谁呢?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接收器官移植的青年无意间发现了器官移植的内幕,穷人用器官换钱的悲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一部分探讨的是政治与社会,这一主题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Repo Men》。

这里提出了一个曾经困恼科学界很久的问题,器官移植会改变人的性格吗?比如A移植了B的心脏,A会不会变成B,不然主角为何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呢?这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吗?

最后通过一个从没露过脸的遗体捐献者,导演很聪明的把这几个人都穿起来,故事里的主人翁都接受了其某个部位的器官。当捐献者的视频出来的时候,以为会是一个柏拉图洞穴比喻,到底是不是,仁者见仁吧。

贯穿全片主线的就是片名那个哲学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之前三部分内容所探讨的对立面或者参照物就是科学。科技给艺术、宗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慢慢的改变着人类,那么人类还是人类吗?

:第二个故事有一幕印象深刻,一只毛虫在地上爬,视角呈二维,无数只脚在它身边走来走去,有穿皮鞋的,有穿凉鞋的,都很幸运没有踩中它却也没人为它停留,直到一双赤脚在它身边停下,将它送到路边,而后是一段佛学公案似的讨论。这一段很像三体2开头的褐蚁。而全片虽然不是科幻,但是给人的感觉和科幻很像,有宗教的神秘,宇宙的浩淼,科学的未知,虽然电影不代表国力,但是此片已经甩中国导演好几十年了。

《忒修斯的船》影评(四):In his world ... all existing beings are equal.

In his world, not only all human(being)s are equal, but all existing beings are equal.

就是说对他来说不光是人的都平等,不是人的也要平等——小到蚂蚁,微至细菌、细胞。这是经典的耆拿教教义。

法院庭审和尚告医药组织动物实验虐畜案那段非常发噱。和尚说我无法改变蓄养动物被屠杀肉用的现实,但我们要关注所有动物的生存状态。被告申诉说所用动物蓄养所已经安装空调,动物生存状态已经好过孟买普通市民。。。和尚坚持,无法接受实验动物的生存状态(——用空调就算状态好了吗)。

然而学生问的也很好——那你不看病不吃药让自己受痛苦折磨,不正是和你不杀生的原则自相矛盾吗?师傅无语——抑或是痛的说不出话也未可知。。。肝硬化,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早已不是不治之症,为这么小的病抗拒医治痛苦而死,究竟算是moksha,还是自杀呢。

受移植眼角膜的埃及女摄影家那段也很发人深思。。。说实话我们的眼睛真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吗,还是也就是个表达工具,没了这个工具,或许你借别的工具也能表达的更好。。。其他部分也是这样。。。说到底我们人也是一样。。。好吧这是不是有点接近基督教思想。

瑞典人那段,矫情——阿三经常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免费赠送给他人乃至敌人,哪怕其人根本不配。

最后看完后最大的感叹:阿三英文实在就是好啊就是好。这里哪怕学英文的你TM不看字幕能都听明白我叫你爷。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