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诸葛亮为何北伐曹魏,因为当时曹操已经死了。诸葛亮北伐的动机何在,我们还是从他自己写的《出师表》里去寻找答案。以下我结合对《出师表》的理解,来说说诸葛亮为什么坚持要北伐。第一,出于报恩的心理以当时时局论,魏强蜀弱很明显,作为弱者的一方,为什么要去攻打强者的一方呢?我想诸葛亮心里一定很纠结。且不说攻魏,在刘备势力最强时,连吴国都打不过,那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全军覆没,诸葛亮用新组建的军队,就有把握打败魏国么?我想,诸葛亮未必有这种把握。那么,他为什么执意要攻魏呢?首先,这是出于报恩的心理。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多次流露对先帝刘备的感激之情,比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盖追先帝之殊遇”。如何报恩呢?就是完成刘备未了的心愿。刘备生前当了皇帝,重新扯起“汉”的旗帜,把北方的曹魏当作“汉贼”。诸葛亮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最好的手段,当然是灭了曹魏,夺取天下。第二,刘禅不是雄才伟略的君主按理说,诸葛亮只是丞相,上面还有一个皇帝刘禅。那么,为什么是诸葛亮来包办北伐之事宜呢?其中重要原因,是刘禅确实不是雄才伟略的君主。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多次对刘禅进言,敦敦教导,这些教导的背后,可以看出刘禅的不足。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他很耐心地教导刘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刘禅是个没有主见,没有决断力的皇帝。要是诸葛亮不在了,刘禅能领导蜀国军队光复中原吗?诸葛亮绝对不敢这样想。既然刘禅不可能实现伟大的事业,诸葛亮只好替他包办。在他看来,北定中原,光复汉室,把四百年的汉帝国完整交到刘禅手中,这才是对先帝刘备知遇之恩的最大回报。这时的诸葛亮四十六岁,当年跟随刘备打天下的将领们死的死,老的老,青黄不接,他再不去做这件事,可能没时间了。可以说,诸葛亮是报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进行旷世豪赌。第三,诸葛亮有赌的本钱诸葛亮为什么敢赌呢?应该说,他有一些优势的条件。首先,他是蜀国真正的掌权人。在刘备去世前,关羽、张飞等人都死了,诸葛亮在蜀国的权力,基本上不受掣肘。整个蜀国的军政,基本上是诸葛亮一人说了算,因此,他有能力动员一切必要的力量,投入北伐。其次,蜀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蜀国位于四川盆地,中间是肥沃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四周则高山环绕,“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这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从中国历史来看,川蜀之地是比较难攻克的。比如说东汉初期刘秀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就是凭恃此险要地利,成为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军阀。在南宋灭亡时,位于川蜀的钓鱼城,也是最后才沦陷的。乃至到了二十世纪的抗日战争,国民党政府一败再败之下,也是退到川蜀,才稳住阵脚,因此,可以看出川蜀易守难攻的地利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诸葛亮的想法,即便北伐不能成功,守住蜀国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北伐最糟糕的结果,也就是退回固守蜀地,这与不进取没多大差别。倘若幸运的话,能够略定中原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即便不能,占据关中,从而据有从潼关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也足以同魏国分庭抗礼。尽管后来诸葛亮发动的几次北伐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他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大方向应该说没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我退回来,你也没我办法。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