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准确地说是伐“曹魏”,而不是伐“曹操”,因为当时曹操早已经去世了。回到问题本身,从曹操病逝、关羽被杀、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的北伐,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主题曲了。考虑当时蜀汉面对的局势,诸葛亮北伐,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情。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北伐曹操,据正史《三国志》记载真正的伐魏只有两次,第二次,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的军营中, 诸葛亮为什么北伐?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完成刘备的遗愿刘备的一生的夙愿,是完成统一大业,光复汉室江山,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仅仅两年之后就去世了,可以说刘备是带着遗憾走的,走的是那么的心不甘情不愿,魏国的曹丕于公元220年称帝,刘备一看曹丕称帝了如果自己再没有一点行动,那就间接的承认了曹丕的地位,以后如果光复汉室大业希望会更加的渺茫,所以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匆忙称帝,国号还是“汉”刘备又是在蜀地,所以也称蜀汉,三国之中,蜀国相对弱小,不占据天时,地利,只能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人和,刘备是不不会甘心的,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深知刘备心思,刘备在弥留之际,又临终托孤,还让后主刘禅管诸葛亮叫做“相父”诸葛亮感动的稀里哗啦,誓死要完成先帝的遗愿,打败曹操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第二,魏国身处江北,国力雄厚,又兵强马壮,如果这个时候再不打它,让它有喘息之机,蜀魏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最后魏国会直接吊打蜀国,灭了蜀国可以说在顷刻之间,诸葛孔明别无选择,必须一条路讨伐,自己如果养足精神,敌人的精神会养的更足。第三,收买人心诸葛亮既为“相父”必须辅佐儿子的江山啊,蜀国上下那么多眼睛可全盯着诸葛亮一个人,诸葛亮还是别无选择,仗早晚要打,先下手为强 后下手遭殃,哪怕是鸡蛋碰石头也要碰一碰,就像《亮剑》里说的:面对强大的对手依然选择亮剑,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后人的楷模。第四,确保政权的正统性刘备在鼎盛时期,是可以和曹操正面抗衡的,但可惜,等到刘备称帝时,蜀汉早已经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之所以能够保持为一个政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称号,要讨伐曹魏,兴复汉室。因此,诸葛亮当然知道蜀汉的国力不够,可难道要选择偏安一隅吗?如果是这样,那蜀汉的合法性就被大大削弱了。在中国古代史上,正统的政权,通常都是像曹魏一般,占据中原核心地带,百姓不懂战争和政治,但他们肯定不会喜欢一个偏在西南角落里的皇帝。第五,缩小敌我双方差距有书君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去延缓北方经济的正常恢复和发展,而这种行为,恰恰可以缩小蜀汉与敌方的差距。尽管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交通不便、地形崎岖,在农业时代,根本没法和中原地区相比的。如果双方保持和平,互不侵犯,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北方的经济越来越好,而蜀地则因为土地有限,不能保持那么快的发展速度。等到曹魏觉得实力足够,发兵南下,那么蜀国就只有亡国的命运了。第六,人才后继乏力同样是因为蜀地偏远,相比于北方中原,教育是比较落后的。因为刘备当年入川,是外来户,因此对于益州的地方势力,是拉拢和打击并存的。所以地方的士人,并没有得到绝对的信任,也没能被充分地挖掘潜能。同时,曾经刘备赖以生存的智囊团和五虎将,也都渐渐老去,诸葛亮其实心知肚明,蜀汉的人才资源是难以维持长时间的抗衡的。而对比一下曹魏,且不说司马一族的人才辈出,更有钟会、邓艾、郭淮等文武双全的人才,而这些都是后期让诸葛亮非常头疼的存在。总结:诸葛亮 27岁前隐居村野,但是他绝对不是淡漠名利之人,他自比管仲,乐毅,想成就一番大事,是刘备给了他这个机会,他必须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啊。所以诸葛亮必须趁自己还没老去之际,进军北伐,图谋中原。综上所述,诸葛亮的北伐,是悲情大于霸气的,这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而被迫的主动出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