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介绍 查看格言: 伏尔泰简介

伏尔泰简介

 时间:2020-12-28 23:46:52 来源:人生格言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浏览本页手机版
伏尔泰(法语:Voltaire,发音:[vɔl.tɛːʁ],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法语:François-Marie Arouet,法语发音:[fʁɑ̃.swa ma.ʁi aʁ.wɛ],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与卢梭、孟德斯鸠合称“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最年幼的孩子[1](最后只有三个孩子存活下来),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法语:François Arouet)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法语:Marie Marguerite d'Aumart)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伏尔泰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法语:Collège Louis-le-Grand)接受教育。据说伏尔泰非常聪明,3岁能够背诵文学名著,12岁能够作诗。在高中时代,伏尔泰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更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2]。1711年至1713年间攻读法律。投身文学之前,伏尔泰还为法国驻荷兰大使当过秘书,并与一名法国女子堕入爱河。两人私奔的计划被伏尔泰的父亲发现,被迫回国[3]。

事实上,伏尔泰在高中毕业后便有从文的愿望,但他的父亲希望他读法律。伏尔泰假装在巴黎为一名律师担任助手,实际上大多数时间用在创作讽刺诗上。这件事很快 被他父亲发现,将他送到外省(巴黎地区之外的地方)读法律。然而,伏尔泰坚持写作论文和作不太讲究考证的历史研究。当时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正蕴育着深刻的 危机。伏尔泰曾担任过一段驻外使馆的秘书和法庭的书记,出入于贵族圈中,他以诗人的敏感经常针砭时尚、评论朝政,以谈锋犀利和妙语连珠引人瞩目。因此他也遭到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不断迫害。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
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 (1726年-1728年) 是他人生的一个新时期。对当地的政治、社会、宗教、科学等状况非常感兴趣。他在英国居住了3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哲学通信》就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也是他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的专著。

1729年,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伏尔泰回到法国。以后一些年他陆续完成和发表了悲剧《布鲁特》、《扎伊尔》、以及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等。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购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专制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热情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在1778年2月10日,当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5]。这时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


临终前,伏尔泰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8]

伏尔泰的灵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并亲切地称呼他是“精神王子”。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