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 诗云“圆荷”、“细麦”,当是上元元年季春时作。《管子》:农之子恒为农。
锦里烟尘外①,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②。远惭勾漏令③,不得问丹砂。
(《杜臆》:此喜避地得所而作也。首句烟尘外,为一诗之骨,自安史倡乱,遍地兵戈,江村独在烟尘之外。如圆荷细麦,举目所见,景物可嘉,故将卜宅为农,有终焉之志。烟尘不到,便同仙隐,乃以不得丹砂为惭,戏词也。)
①锦里,锦城之地。烟尘,烽火之警。蔡琰《胡笳曲》:“烟尘蔽野兮。”②颜延年诗:“去国还故里。”③《九域志》:容州有古勾漏县城。《一统志》:勾漏山,在今安南,古勾漏县在其下。勾漏令,用晋葛洪事。《吕氏童蒙训》曰: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