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方寸心,反掌帐下难。呜呼杀贤良,不叱白刃散。
吾非丈夫特,没齿埋冰炭。耻以风病辞,胡然泊湘岸。
入舟虽苦热,垢腻可溉灌。痛彼道边人,形骸改昏旦。
中丞连帅职,封内权得按。身当问罪先,县实诸侯半。
士卒既辑睦,启行促精悍。似闻上游兵,稍逼长沙馆。
怜好彼克修,天机自明断。南图卷云水,北拱戴霄汉。
美名光史臣,长策何壮观。驱驰数公子,咸愿同伐叛。
声节哀有馀,夫何激衰懦。偏裨表三上,卤莽同一贯。
始谋谁其间,回首增愤惋。宗英李端公,守职甚昭焕。
变通迫胁地,谋画焉得算。王室不肯微,凶徒略无惮。
此流须卒斩,神器资强干。扣寂豁烦襟,皇天照嗟叹。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